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州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0月阶段历史调研试卷

常州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0月阶段历史调研试卷

2021-06-17 来源:乌哈旅游


常州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0月阶段调研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2018年10月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2.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 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赖 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 —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3.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 冶金工具革新 B. 农业技术进步 C. 风能普遍利用 D. 小农生活富足

4.《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5.“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 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D. 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6.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7.民国初年,上海棉业巨子穆藕初有鉴于我国之实业仅发达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因

此他主张,振兴实业须着眼于内地。一方面应先推广铁道以便运输;一方面改良农作,增进产量,“使内地金融,逐步呈活泼气象,人民生计渐能裕余,然后酌量各地情形,次第谋划各项实业,农工并兴,而商业亦随之以发达矣! ”该主张

A. 有助于拯救中国之贫弱败亡 B. 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C. 有助于挽回中国之利权损失 D. 实现了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8.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A.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9.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

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10.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A. 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 B. 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 C. 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 D. 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1.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C. 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D. 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12.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13.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这表明了工业革命

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B.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14.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 A. 兴办公共工程 B. 开展蓝鹰运动 C. 实行通货紧缩 D. 政府整顿银行

15.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16.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最可能是

年份 1928 1932 1937 1940 生产资料 39.5 53.4 57.8 61.2 消费资料 60.5 46.6 42.2 38.8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B. 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 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17.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18.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1、图2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

A.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B.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 C.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19.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的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始终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20.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

A. 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 B. 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 C. 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 D. 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21题11分,22题11分,23题13分,24题12分,25题13分),满分60分。

21.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5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味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 近代以降,“士农工商”的金字塔状的社会等级结构初步被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十几年,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

群体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结构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市民所组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工商业者(来源有近代外资企业的买办、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小业主等,他们构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阶层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市民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895-1905年、1905-1911年、1911-1920年。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6分)

23.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淸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冇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奈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k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1872-1894 364 中国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 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3分)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6分)

24.城市化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城市化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城市地理空间的拓展;城市设施的近代化和管理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 年代 城镇人口(万) 占总人口比重(%) 发展中国家水平(%)

1843 1894 1949 1957 2070 2351 5765 9959 5.1 6 10.6 15.4 4.4 16.7 数据来源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1992,黄士诚《城市建设经济学》1987(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统计数据的时间分别是1850和1950)

材料二 上海在晚清已经通行了电车,而北京直到1921年才成立北京电车公司。该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然而,京师总商会认为,京师并非通商口岸,而民房、商店又栉比繁多,若势必兴办,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现代史》(下)

材料三 从晚清到民国,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院等,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无处不在地被空间规训着,公共空间成为国家和精英规训、引导大众文化的场域。

——摘编自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特点?(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知识,以“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困 境与意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00字左右)

25.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

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

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

一变化的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4分)

高三历史10月参考答案

BCBDC AACBC BCDAB BDDBC

21.(1)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任3点3分)

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纳税;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任2点2分) (2)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 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1分) 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1分) (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任2点2分)

22. (1)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实力的增强;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重农轻商”价值观的松动;儒家思想内涵的改变;商人对传统价值观的整合等。(任5点5分) (2)变化:封建社会阶层体系的分解(1分);近代新阶层体系的形成。(1分) 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近代中国城市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任4点4分) 23. (1)态度:反对(拒绝)。(1分)变化:主张日后自我兴办。(1分)出发点:维护国家权益。(1分)

(2)意图:富强制敌。(1分)特点: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3分)

(3)影响: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3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3分) 24. (12分)(1)特点:1894年以前发展极为缓慢;1949年以后发展迅速;但与发展中国家比中国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3分) (2)评分建议

单纯讲“困境或意义”的只论点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困境与意义 2分 能得1分 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阻碍近代化进程 传统重农抑商的影响,尽管国门被迫开放但政府依然固步自封 困境 城市化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反对 近代中国因列强侵略而贫困 论据 不断出现的侵略战争或内战 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与文明素养 改善民众的生活 意义 促进国家更加开放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普通论证,并结合2个史实论证的 论证 结合3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2分 流畅,语言准确。 25(1)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任2点2分) 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1分) 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1分)

(2)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2分) 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任3点3分)

(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2分)

超过时间范围内的史实酌情扣1分。 使用2个不同层面3个以上5分 论据论证的,得5分;只使用第1个层面3个以上论据论证的,最多得3分。 1分 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0分。

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