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先进的思想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先进的思想

2023-09-10 来源:乌哈旅游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先进的思想

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②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叙》)。

4、认识:向西方学习,在内容上尚处于器物层面(洋之长技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在行动上,还处于认识阶段。

5、影响: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启迪着人们摆脱闭关锁国的束缚,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去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②从此,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之争的含义:在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制度的前提下,是否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洋务派代表冯桂芬)

3、洋务派目的: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对内占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

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

4、认识:向西方学习,在内容上尚处于器物层面(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在行动上,开始实践师夷长技的思想。

5、影响: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

①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的影响;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19世纪90年代,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东渐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主要代表及其活动、思想:

①康有为: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撰写《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公车上书;办报;建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上书光绪皇帝等。宣传维新思想。

②梁启超:著书立说(《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4、目的:救亡图存

5、认识:向西方学习,在内容上上升到制度层面。

6、影响:矛头指向了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三民主义

1、背景:鸦片战争后的救亡探索纷纷失败;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压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产重新分配问题。

4、传播与实践:创办报刊;与保皇派激烈论战;组织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颁布约法和政令。

5、评价:

积极影响: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②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在民族主义中只反对清政府,未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

1、背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屡遭挫折;③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帮助;④孙中山具有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内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状况

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总结: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相同,是两党合作基础;但没有彻底的人民权利、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最终的社会主义目标,是两党阶级基础不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旧三民主义不同:民族增加反帝内容;民权普及到反帝反封的一般平民;民生增加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5、评价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继承性: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指导性: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体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革命性: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合作性: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落实课标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政治上:20世纪初,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积极准备复辟帝制。经济上: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长大。思想上: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人们接受,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从思想上根除君主专制的观念,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兴起:

①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③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进化论 ④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⑤主要阵地:《新青年》。

⑥核心思想:民主、科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认识: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统治思想的根基——儒家思想,是对对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是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待中西文化绝对的否定和肯定的态度过于偏激。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①原因: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②标志:在《新青年》上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③代表: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激烈,代表作《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 ④影响: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出现了最早的一大批白话文新文学作家和作品;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力量,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4、文化平民化

①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蓬勃发展(教育的内容是民主、科学、新道德。传播的形式是白话文,这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向社会群众普及的过程。)

②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白话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 2、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促进了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

新文化运动后期,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落实课标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919年,毛泽东在北京开始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2.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问题。

3.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要标志。

4.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5.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6. 1949年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中国要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制订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2.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经济上:1953年,党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是用国家资本主义和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课标要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

【概念阐释】在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1、主要内容(包含16个方面,需要大家识记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理论:中国共产党为核心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

1、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 的前进方向、始终

代表 的根本利益.

(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作用: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