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2020-02-10 来源:乌哈旅游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21T14:57:43.1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作者: 沈娣

[导读]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常见的行为,也属于师幼互动行为的一种。作为幼师,应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以及意义,然后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

(柯桥区华舍有春幼儿园,312000)

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常见的行为,也属于师幼互动行为的一种。作为幼师,应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以及意义,然后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本文首先介绍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然后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最后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关键词:幼儿;告状;指导策略;行为

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属于常见的现象,其不仅是一种师幼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代表着幼儿行为开始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与别的幼儿出现冲突,或者发现其他幼儿出现违规行为的时候,就会将这些情况告诉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告状行为也会出现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面幼儿的身心状况。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保证幼儿的健康顺利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概述

告状的原意是提出控告。根据《辞海》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可以将告状理解为:两个人出现争执、冲突而无法自行解决的时候,就需要有权威性的人员来进行解决。而幼儿告状行为与成人告状行为还存在一些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主观感受到同伴违反规则或者自身被侵犯,然后向老师告状的行为。告状是我国儿童的一种社会行为,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受到重视和关注。幼儿告状行为一般发生的年龄段在3-6岁之间。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是幼儿园。造成幼儿告状新闻给的主要原因有告发别人的违规行为、自身利益被损害、遇到不公平待遇、被受到欺负或者两个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等[1]。 二、心理学角度的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幼儿期一般分为初期、中期以及晚期三个阶段。初期主要是3-4岁、中期主要是4-5岁,晚期主要是5-6岁,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也存在一些差异。幼儿初期的认知表现为喜欢模仿。这个时期的幼儿模仿性比较强,经常出现各种模仿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其动作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其模仿的都是一些表面现象。这个时期的幼儿经常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会模仿的做什么。比如当看见别人告状,那么自己也想模仿去告状。此阶段的幼儿一般在乎的是告状的过程,而对告状结果漠不关心。

幼儿中期的认知则表现为思维的形象性、活泼好动、喜欢玩耍,并且能够组织一些游戏。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体验过集体生活,因此心理比较成熟,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也比较熟悉。因此这时期的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幼儿之间的想法就会出现一些不同,导致幼儿出现摩擦或者矛盾,也使得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得到增加。

幼儿晚期的认知能力较强,此时有了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也重视个性化发展,对陌生事物存在较强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也是导致告状频发的一个只能要原因。比如幼儿在看到幼儿破坏玩具之后,自己去修复但是失败了,因此回向老师告状。这时候老师就不可以训斥幼儿,应该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并且了解幼儿想知道如何修复玩具的需求。老师需要告知幼儿拆玩具是部队的,并且将玩具的组装原理耐心的讲解给幼儿,这样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2]。 三、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目前,很多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频繁的告状行为时,由于不了解告状的原因,就会出现一些烦躁情绪并且产生职业倦怠。很多教师都会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排斥情绪以及厌烦情绪,缺乏耐心和方法。一些教师甚至会利用自己的权威来阻止告状的发生。这种解决方式不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频繁告状的时候,首先应该有宽容平和的心态。幼儿在幼儿园中待的时间比较长,并且与老师的不断相处会信任以及依赖教师。因此,当幼儿告状的时候,老师要能够给予他们一些积极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喜爱以及关注。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勇气,建立幼儿的自信心,还可以学会信任和尊敬他人。面对幼儿的频繁告状行为,老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不能以好坏来看待,其都是幼儿的认知发展、动态表现以及活动情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表现,其能够反映出幼儿正在不断的适应社会。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对于幼儿告状的问题以及麻烦要认真倾听,从而积极帮助幼儿的发展[4]。

这个时期的幼儿,想象力正在逐渐发展,并且想象的过程也没有目的性,经常被过分夸大,出现与现实混淆的情况。比如,会将想要发生的事情描述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将想要的东西说为已经拥有。因此需要开始能够仔细观察,以便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方便对症下药。根据我国相关指导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正确判断幼儿的告状动机,并且根据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当幼儿出现争执与冲突时,老师要能正确判断出告状的目的以及动机,从而对自己的策略进行调整,不能够操之过急。 (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比较复杂,整个告状事件的要素组成有仲裁人、被告以及原告,幼儿就占了两个主体,因此老师要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并且引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很多幼儿的告状原因就是生活经验的缺乏,因此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其生活经验,并且让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措施有情境表演以及欣赏故事等。幼儿园的还是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独生子女更不会学会换位思考以及同伴分享。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需要创造一个合作交流的环境。老师首先需要一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布置活动室的时候,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分工明确。日常教学的过程红,要能够将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幼儿交流创造一些机会与场景,从而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

幼儿要想自己解决争端和矛盾,就需要有丰富的社交技能。老师教会学生文明礼貌用语,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谦让,共同协商。同时,需要进行一些训练,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是非判断

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独立性,从而降低违纪行为的发生,也就降低了告状行为的发生。由于幼儿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发生问题的时候都会主动找老师解决。老师在面对这种告状行为的时候,需要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幼儿能够正确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和面对问题,从而能够让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幼儿教育中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告诉幼儿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找老师。这样,就是使得幼儿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些没有意义的告状,进而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加大。因此,家长需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且及时与幼儿园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目前,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严厉教育的缺乏会使得幼儿变得娇惯,从而导致告状行为的频发。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扮演倾听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刘莹琦.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1):168-1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