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课程改革资源的整合2

关于课程改革资源的整合2

2024-04-18 来源:乌哈旅游


关于课程改革资源的整合

麻城一中 胡宗龙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间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充满和谐融洽的进取型环境氛围。课程改革资源的整合就是依据现有的条件对课程改革资源进行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整合课程改革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不少学校特别注重新课程实施的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这是进行课程改革资源整合的必备条件,但具有这些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软件设施来保障课程改革资源的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包括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课程管理层、教师、学生、家庭及社区等,都是课程改革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

我校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确定了整合课程的资源开发、组织形式和教学技术手段三个

主要展开途径:

一、整合课程改革的资源开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通用技术、校本选修课程,以及部分学科的选修课程,都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辅资料的思维观念定势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校在整合课程改革的资源开发上作了如下尝试:

1、大力进行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现有70个教学班,学生4000余人。学校校园总面积为11.86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逸夫科技楼、图书楼、行政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工宿舍共25栋,校舍建筑面积为8万余平米(其中教工宿舍11800平米),生均近20平米。硬化路面5100平米。绿化面积为56000平米,绿化覆盖率为34.8%。学校实验装备一流,综合馆建筑面积近7000平米,内设室内篮球场、健身房、学生科学院活动室、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展览室、校史展览室,可提供4000名学生同时集会的座位,可开办大型展览。逸夫科技楼建筑面积近8000平米,内设基础学科实验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其中理化生劳技实验室共12间(不含准备间仪器室),生物标本室、模型室2间,可提供全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另配备有体音美史地学科专用教室(包括现代化的天文台)共7间。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阶梯教室共10间,学校公用计算机235台,95%的老师配备了微机或笔记本电脑,并由学校共同接入ADSL宽带网。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63英寸DLP交互式背投电视等设备。学校图书资料丰富,图书馆现有藏书108792册(套),生均34册,年订报刊杂志和教师参考书700余种,学生阅览室配有400座位。建有校内大屏电视、生物园、地理园。学校体育设施齐全,建有跑道400m的标准田径运动场,1999年成功承办过湖北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有标准足球场一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5个、乒乓球室2个、露天球台14张、各种运动器械2000余件(套)。学校生活设施齐全,7栋学生宿舍可以容纳3000人住宿,饭堂餐厅可容纳2600余人进餐,食堂采用金龙卡售饭系统,建有学生公用澡堂,并配备有医务室、理发室,学生生活条件优越。

2、发挥学校管理层在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上的激发、组织和调控功能。

1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效率监控的作用。新课程的推行首先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整合多元的评价主体和手段,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发展的评价机制。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实现了三个转变: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评价内容由片面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评价方法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主要是完善激励机制。我校除了通过“教师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办法”、“教育科研督导”等制度,建立了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外,还通过“学期评估”、“年度考核办法”、“教科研奖励”等综合评估制度,探索并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逐步引导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3、发挥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多年来,我校鼓励部分骨干教师根据实际,开发了除传统课程之外的二十类校本课程。各教研组相继推出了与本学科相关的可供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指定专人负责筹备,开课条件成熟的,经教研组、年级组申报,由教务处列入课程计划。如研究性学习、体音美特长、心理健康教育、文学创作、书法、英语口语等选修课是我校已经有开设经验并比较成熟的课程,开课方式采取固定课程形式;诗词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教育、“时政沙龙”、“家庭理财”、法制教育、音乐欣赏等选修课程采取不定期的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学校统一的选修课时间内由学生自由选修。学校还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实验室、语音室、画室、图书馆、网络中心、多功能厅、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在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家长学校定期开设“新生家长培训”、“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等课程,让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4、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

我校由学生自己主持的宣传媒体主要有“三报两刊一台”,即校园黑板报长廊、各班黑板报、《晨羲》校报、《旭日》期刊、《欣欣》周刊、校广播台。这些宣传媒体的社长、主编、编辑、记者,广播台台长、播音员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招聘和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学生日常自我教育的主要管理体系学生会、团委会维持了学校三千多学生每天的早操、广播、自习纪律、午休、进餐、校园清洁区打扫与保持、全校(或全年级)集会、就寝等各项具体活动的有序运转。由学生自发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机构有“绿色家园协会”、“学生科学院”、“军事爱好者协会”。其中,“绿色家园协会”以珍爱绿色、保护环境为宗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科学院”以“为了家乡的进步”为宗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科学考察、科学实验、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等活动。

5、开发校外课程改革资源。

我校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学生科学院”组织的“为了家乡的进步”科技实践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开展研究。有的涉及他们对家乡发展的关心:如“我市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情况调查”、“我市护城河污染状况调查”、“麻城古城的人文价值及护城河改造调查”等,有的是对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如“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中学生进网吧弊大于利”,有的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如“菜刀上的学问”、“酶的奥秘”、“台湾问题探讨”、还有大量的小发明,如“电动摘花生机”、“防雨防晒摩托车坐垫”等等。在近几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共夺得全国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

6、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我校开设家长学校,成立了“麻城一中家长委员会”,通过召开年级家长会、各班家长会的形式,开设专题讲座、通报学校情况、听取家长意见,密切了家校联系,增强了家长与学校在学生教育指导上的一致性。

二、整合课程的组织形式

2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组织形式趋于僵化,主要表现在班级“一条龙”、教学“一锅煮”、课程“一刀切”。2005年,我校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合格具备特长,提高资源效益,分层分流培养”的原则,对体、音、美、劳、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体改革,新高一学生按中考成绩分层设8个实验班(含予录班),以竞赛和升学(第一批)为主要目标,12个普通班,以升学和特长培养为主要目标,所有班级通过必修课普及体、音、美、劳、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开设12项体、音、美、劳、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课,集中资源对学生所选修的特长进行提高培养。这项改革,使每个教师既有必修课的教学任务,还有特长培养任务,人尽其才,避免部分科目教师长期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发生。 通过改革,我校在整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通过改革,打破了年级、班级壁垒,按学生的基础或特长爱好分层培养。各年级实行了在原行政班建制的基础上的教学班与行政班分离,创建了予录班、实验班、数、理、化、生奥赛培训班、美术特长班、体育特长班等多种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教学班,学生平时的管理和公共课教学在自己所在的行政班,在每周统一的时间内按学生选择的不同特长进行分流,由各特长班的辅导老师负责进行教学。各类优秀生和特长生的培养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2)通过改革, 改变了授课“一锅煮”的状况,学生活动有序分流,有专职教师考勤和指导,使校内资源能得到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每学期接受一项特长技能的培训,两年基本具备四项特长,为部分学生在高二高三选择高考体音美特长专业提前进行培训,并打下较好的基础,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通过改革, 克服了课程“一刀切”的弊端,打破按必修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惯例,发挥学分制的评价功能、鉴别功能和导向作用,鼓励部分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基准学分的基础上,选修自己的特长学科并计算选修课学分,在必修课成绩都较差的学生中将有特长与没有特长区分开来,必修课成绩都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特长,总学分就不高,很可能拿不到毕业证,现在特长学生越来越多,较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合格率。

三、整合课程的教学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整合课程的教学技术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备课、授课、练习、复习、考核等环节构成的,依靠现有的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已经可以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挥作用。近几年,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校园网模式下的课程整合:

(1)资源库的引入和建设。我校下大力气投资购置了多个资源库系统,实现校园网与Internet互连,学校各科室、各年级办公室、多媒体教室配齐设备,方便教师获取最新信息,接收下载各类教学资源,同时免费为每位教师提供千余种电子期刊,在第一时间对教学起促进作用。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麻城一中网站,建设校本资源库,出自于身边的教师的资源,更有亲切感和实用性,作用也比较理想。

(2)备课的过程也是课件开发的过程,我校在校园网的资源库中设置了素材库,尽可能多地收集各学科的可以应用于课件开发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分科分类的放在素材库中间,教师开发课件,除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课件开发平台本身的功能,实现对演示文字的处理外,就可以将素材库的内容调入课件中,实现了备课资源共享。

(3)课堂练习与阶段测验资源的应用,学校除了配有完备的打印服务机构外,我们还以交互式网页技术为核心,设计了ASP+数据库的练习系统,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题目相应的输入数据库,学生运行浏览器进行现场答题,现场反馈,还可以回答主观性练习题,拓宽了课堂练习的范围。

(4)教学信息管理。我校教科室、教务处、各年级、各科和各班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信息管理库,除记录了学生的常规信息外,还有操行评定,以及历次考试成绩等数据,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几乎可

3

以彻底地从定性分析迁移为定量分析,一方面体现对年级、班级整体的把握,对班级学生的水平和层次有着较为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对需要重点对待的特长生和后进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对它们的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和回归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教学信息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钢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3. [3]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4]钟启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5] 徐学俊.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思考. 教育导刊2002年21期 [6]张晓东.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当代教育论坛》

[7]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一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吴钢平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当代教育研究》2003年第20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 实验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