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神扶贫: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困境与新路径——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精神扶贫: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困境与新路径——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2021-09-25 来源:乌哈旅游
天肆呻穗杰甩技术么学掌报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精神扶贫: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困境与新路径 ——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秦瑞霞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社会各界对于高校贫困生群体因经济弱势诱发的心理障碍未能予以重视,精神困境 成为限制高校贫困生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现有的物质资助未能帮助高校贫困生 群体摆脱困境,精神扶贫作为扶助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新路径,即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自 助脱贫与物质扶贫共同成为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路径,籍此实现“帮困扶志”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群体;精神困境;精神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4—041—07 2018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全国学生 资助情况,共资助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 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 系进一步完善,资助水平持续提高。我国早在建国初 期就初步建立助学金模式,且致力于完善对高校贫 困生群体的扶持,对保障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受教育 权有莫大帮助。 (一)高校贫困生群体物质扶贫路径回顾 9.93%。报告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护受助学生尊严”l11。高校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即高校贫困生群体:指难以支付其 在校期间所需费用的学生。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教育委员会统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学 总数的15%~20%。高校贫困生群体因经济困难导致 心理健康、学习状况、人际交往、自我能力发展等一 系列问题和压力,其贫困的根源之一是精神贫困,没 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脱贫意识,难以调动他 1952年至今,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资助方 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并存,逐渐建立政府一社会一高校 “奖、贷、助、勤、补”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嘲不同的资 助方式在资助标准、人数、性质和对象上各不相同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资助方式 越来越多元化,资助类型逐渐从无偿转向有偿,越 们脱贫攻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精 神扶贫,寻求扶助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新路径,使精神 扶贫与物质扶贫共同成为引导和管理高校贫困生群 体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来越重视高校贫困生群体能力和自强诚信意识的 培养[ 。 (二)高校贫困生群体物质扶贫困境 物质扶助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克服暂时的经济困 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局限性日益显露。一方面有 限的经济资助难以满足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增长的 物质消费需要;另一方面不良社会风气诱发高校贫 、高校贫困生群体扶贫困境破解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政府高度重 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学生资助政策体 收稿日期:2018—04—10 作者简介:秦瑞霞(1993),女,山西临县人,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此文为西华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现状成因、心理障碍、抚平路径”(CXCY2016125) 的研究成果。 41 天肆牛壤杰固技术乏学学报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国家奖学金 8000元/人·年 5000元/人·年 2000元/人·年 6000元从·年 不低于8元//J、时 5万人/年 51万人/年 340万人/年 无限制 学校统筹安排 无偿 无偿 无偿 有偿 自力更生 超级优秀学生 品学兼优学生 高校贫困生群体 难以解决学费和住宿的学生 高校贫困生群体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贷款 勤工助学 学费减免 视具体情况而定 免学费、住宿费,补生活费 视具体情况而定 师范专业1.2万名学生 无偿 无偿 特殊困难学生群体 高校贫困生群体 师范生免费教育 绿色通道 贫困新生不够足额学费、住宿费,可先入学,核实后学校根据困难情况给予相应的资助。 困生群体不健康心理显现。其困境主要体现在以F 方面(见表2)。 挫伤高校贫困生群体改变自身现状的积极性。四是 公开申请、公布名单手段违背以人为本理念。助学金 表2高校贫困生群体物质扶贫困境剖析 —— ————————————一评定难度大,申请者的公开自我陈述是评定流程的 关键环节,公开陈述将一些不幸的隐私暴露无异于 “二 次伤害”。据网络报道,一名学生因买一双打折运 社会资源有限性物质扶助效果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受制约 非经济资助缺乏无偿经济扶助造成责利对等意识缺失,诱发心理弱势动鞋被学校取消助学金,更有甚者让高校贫困生群 资助体系分散 资助措施交叉执行,重复资助与分配不均衡现象并存体通过演讲“比穷’’方式争取助学金不合理的助学 ,壅 至全 :坌 一::坌 鱼兰望萱 查堡垒 金评定方式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一种伤害问。 可见,物质扶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校贫困生 群体摆脱了经济贫困,但对于经济弱势诱发的心理 是物质扶助手段受制于社会资源的刚性约 束,教育资源匮乏必然导致物质扶助效果在深度和 广度上受到制约。自着力构建学生资助体系以来,资 助资金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全国共资助普通高等 学校学生4281.82万人次,资助总金额955.84亿元, 弱势于事无补。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精神贫困已成为 制约高校贫困生群体摆脱弱势状况、实现自我发展 的重要因素。 与上年相比增加107.87亿元,增幅12.72%。 这种 “授人以鱼’’的被动助学方式局限性较大,救助资金 不可能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由于社会资源 有限,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物质扶助只能维持在较 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精神困境解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高校贫困生群体扶助困境及新 路径,笔者特展开高校贫困生群体心理状况问卷调 查。以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69 低水平。二是非经济资助较为缺乏。目前对高校贫困 生群体的帮扶多局限于物质援助手段,而高校贫困 生群体的内涵已绝非经济贫困那么简单,高校贫困 份,实际回收167份,根据问卷有效性,剔除废卷5 份,有效回收率为95.86%,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62 份,调查围绕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消费情况、高校贫困 生群体当中因经济弱势引发的心理弱势、学业弱势 和就业弱势已表现得非常严重。无偿经济扶助方式 助长部分高校贫困生群体无责任意识,出现无担当 生群体的心理困扰、拒绝接受资助的原因等方面进行。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涉及大学四个年级,其中男生72人 现象。责利对等意识、感恩意识缺失无疑会强化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弱势意识,无形中造成心理压力。三是资助体系分散,分配不均。现行资助方式缺乏有机联 合和统一规划,难以发挥资助体系的整体效应。l 5l针 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各项资助措施交叉执行,缺乏 (44.44%),女生90人(55 56%)。被调查学生中高达 41.52%的人认为自己是高校贫困生群体,58·48%认 为自己非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的一员。在交往中我们 可以感受到高校贫困生群体渴望通过努力摆脱现实 困境的愿望,在力争改变现状的过程中不断遭遇阻 系统、完整的帮困助学方案。学习优秀的少数高校贫 困生群体获得多项奖励与资助,成绩较差的高校贫 困生群体被忽略,重复资助与分配不均衡现象并存, 力,发现自身努力在社会资本积累及代际影响的鸿 沟面前不堪一击。且个人特长方面较其他同学逊色,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消极被动还时常极力躲避, 42 天律呻蕉杰田技术五学掌报 22.89%的学生认为高校贫困生群体接受资助会 产生心理负担,加大自身压力,扶助方式得体与否的 重要性由此可见;11.74%的学生认为高校贫困生群 体拒绝接受资助是因为有比自己更困难、更需要得 到资助的同学。75.88%的学生认为公布资助名单会 对高校贫困生群体 tk,理健康产生影响,14.94%的学 在技取得好成绩,发展自身能力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人们对自己身处弱势群体这一状况的自我确立或 自我定位”,它实质上是一种阶层认同及其实践中受 能力、话语权、社会资本不足等限制产生挫败感,衍 生弱势认同心理。 树立自强自立的品格、艰苦奋斗的精神 55 93% 生认为高校贫困生群体整体心理素质较差.公开资 助名单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严 重影响(见图4)。 得到社会的理解,关爱和帮助 得到社会羟济资助■■■—■—I 30 1 4% O∞%20 00%40 0o%60 00%80 00%1 oo 00% 56.52% 拒绝接受 图5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成长过程中什么更重要 弱势认同是“人们对自己身处弱势群体这一状 资助的理由 -别人更需要 傈护自尊 有心理负担 不需要 .况的自我确立或自我定位”,它实质上是一种阶层认 同及其所形成的归属感【l21。高校贫困生群体心理普 遍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自卑心理、保护自尊心理和 渴望脱弱心理等特征。因此,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更 ..拒绝接受资助原由 公布资助名单 对高校经济弱势 群体的影响 一新观念,端正心态,将精神扶贫作为扶助高校贫闲生 群体的新路径,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战胜心理弱势 甚为急迫。 三、高校贫困生群体扶贫新路径一精神扶贫 没影响 有影响 杨元元事件曾有人评论:贫穷不是罪过.但这种 不是罪过的贫穷却都笼罩着心理障碍的阴影.如果 不能在精神上给予高校贫困生群体及时、正确的疏 -。影响严重 图4公布资助名单的影响 4.高校贫困生群体渴望脱弱心理 导,不仅影响学生自身发展,且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重 ̄Jx,tSt会产生危害 】。长期物资扶贫、资金扶贫的 同时严重忽略了高校贫网生群体精神贫困与精神扶 贫。如今,制约高校贫困生群体脱贫脱弱的某些深层 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急需从精神扶贫价值分析 及精神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以人为本等视角为 高校贫困生群体扶贫开拓新路径。 (一)精神扶贫的价值 以人为本、关怀弱者是社会发展追求的最高目 标,对高校贫困生群体予以精神关怀不仅是高校稳 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出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群 体的体贴和慰藉。传统关怀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方式 强调经济扶助,突出“养”的内容,忽视了对高校贫困 生群体摆脱精神贫困、择业谋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 素质的提高ll3】。物质救助方式未能调动高校贫困生 群体的主体作用,因此其扶助效果有限。对高校贫困 生群体的关怀除“输血”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挖 数据显示,81.87%的学生认为高校贫困生群体 成长过程中树立自强自立的品格、艰苦奋斗的精神 更为重要,56.52%和55.93%的学生认为得到社会的 理解、关爱和帮助与在学校取得一个好成绩,发展自 身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x,t高校贫困生群体比较重 要。30.14%的学生认为得到社会经济资助最为重 要,因为其根源在于经济弱势,解决经济问题最为迫 切(见图5)。 谈及高校贫困生群体愿意接受的帮扶方式, 73.92%的学生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或就业机会接受 外界帮助,此数据侧面反映出高校贫困生群体迫切 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经济弱势状况。高校贫困生 群体内心迫切想要转化为非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利 益诉求,但实践中受能力、话语权、社会资本不足等 限制产生挫败感,衍生弱势认同心理。弱势认同是 天肆cP『簌杰同技术 学掌报 掘高校贫困生群体的“造血”潜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和生存技能。在我国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下,精神 扶贫是扶贫路径中的一股清流,对高校贫困生群体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况。高校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受助思源等励志扶 助项目,拓展资助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和“人才 培养”教育目标融入资助的全过程。高校扶贫帮困工 进行精神扶贫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对于和谐校园构建与高校贫困生群体全面发展意义 重大。 (二)精神扶贫路径 作坚持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结合,以“精神扶贫” 促“精准脱贫”,先要精心做好高校贫困生群体精神 扶贫的宣传工作,推动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精神观念 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深刻转变,以“精神扶 贫”促进“精准脱贫”。 2.以人为本,精神私人定制 高校贫困生群体物质贫乏但人格与其他同学 无异,因此扶助手段要充分尊重高校贫困生群体的 人格尊严,让扶助对象享有必要的尊严,不能使扶助 对象边缘化,在扶助过程中关注经济弱势学生的心 理感受 。 一精神扶贫与现有物质扶贫相结合的双重扶贫路 径,在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物质帮困的同时,针对其 精神困境将精准扶贫与教育精神扶贫相结合,对高 校贫困生群体予以精神关怀,挖掘高校贫困生群体 内在潜力自助脱贫脱弱,开拓扶助高校贫困生群体 新方式。 1.“双精”: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 是转变助学金评定方式。高校贫困生群体助 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 依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平台,确保国家学 生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 扶的学生身上。”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精准扶贫扶助工 作就是将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对高校贫困 学金名额必须注意评定方式,演讲“比穷”即使能够 选出真贫,但无疑是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心理造成二 次伤害,有违高校立德树人的帮扶初衷。从经济上粗 暴的“一刀切”扶助方式向精神上“润物细无声”扶助 方式转变。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高校是一个充满人文 关怀的地方,人文的帮扶方式应细致入微又不着痕 迹地了解学生经济状况,做好不良情绪疏导工作滋 润学生的心灵之根。资助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初衷是 为了改变“贫困生看起来像贫困生”的状况,理想的 生群体的帮扶在瞄准高校贫困生群体并满足基本物 质需要的基础上,致力脱贫能力的发展,注重精神 建设。 一是真扶贫、扶真贫。高校贫困生群体帮扶关 怀与社会脱贫攻坚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坚持“不让 一资助方式须保护高校贫困生群体自尊与自信,避免 个学生掉队”。首先,精准识别高校贫困生群体。高 再次伤害。2017年1月22日教育部明确表示,“评 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 比困”【l5J。高校贫困生群体期望社会在给予他帮扶的 同时也考虑其心理需求,给予其自尊,得体的扶助利 于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培养感恩之心 。高校贫困 生群体接受有温度的帮扶,通过勤工助学方式实现 自强自立,将社会各界的关爱延续、反射到旁人身上 校贫困生群体认定的精准度事关教育资助资源分配 的合理性,排除“伪贫困生”,避免因扶助对象识别不 精确造成有限的教育资助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浪 费。其次,精准分配扶助名额,明确重点受助的高校 贫困生群体,对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经常被忽视的经 济弱势群体予以一定关注。扶助资金与名额不能简 单划比例或“~刀切”,对经济弱势学生多的院系适 正是资助的应有之义。 二是以育人为根本宗旨。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帮 扶始终应该遵循高校育人为本的核心,发挥校园文 当予以倾斜。 二是注重精神扶贫与物质资助相结合。物质资 助是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脱离贫困的一种暂时性手 化的功能,充分发挥社团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 段,“一刀切”的物质资助方式忽略了高校贫困生群 动。营造团结和睦的人文氛围,使高校贫困生群体深 刻体验到学校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学 校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ll71。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 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消 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需求,缺乏对高校贫困生群 体的精神关爱。高校贫困生群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受到多方面制约,普遍存在心理承受压力过大的情 45 天肆呻硪杰甩技术 学学报 除经济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贫困生群体把朋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态度决定一切”。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展现自己,充分 肯定自己,变消极为积极,真正从心理上战胜暂时的 贫困。高校贫困生群体自助自强的过程中高校将精 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双重扶贫路径相结合,对高校贫 辈的关心支持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关爱是 对“精神扶贫”效用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精神上“私 人订制”要建立高校贫困生群体档案形成辅导员联 络网,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各方面进行追踪,及时反 困生群体进行物质帮困的同时,针对其精神困境,予 以人文关怀,开拓扶助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新方式,力 馈信息、发现情况,做到未雨绸缪。 3.自我关怀,自助脱贫脱弱 物质扶贫或精神扶贫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自身 努力: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自我认知偏差造成的,由于贫困就过分的自我 争走出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困境。 高校贫困生群体双重扶贫路径将会是我国精准 扶贫大氛围中期盼了解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主导 的物质扶贫与高校内部精神扶贫,高校贫困生群体 内在能动性一起发力,结合社会关爱与帮助,建立有 否定,不敢肯定自我优势、展现自我能力。由于自卑 害怕暴露弱点,在机会面前逃避退缩,错失良机,之后 内生动力的能够让高校贫困生群体自己挖掘激发潜 能、自强自立,永久脱弱的长效机制,[2ol使其成为一 种可借鉴的模式。 又沉迷于失败的痛苦之中而愈加自卑,形成一种恶 性循环。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群体问题要从认知根 源上使他们认识到“出身无法选择,态度可以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7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进展情况介绍[EB/OL].(2018—03一O1).http://www.moe.gov.cn/jyb~xwfb/xw_fbh/ moe一2069&wibh2018n/xwfb20180301/s ̄201803k20180301328200.html 一一—【2】于天贞.从“他助”到“白助”:大学生贫困资助的走向及其实现『J].现代教育从论,2014(6):47—51. 『3]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f4J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EB/OL].(2017-03-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 zt/moe一357/ jyzt_2016nztzl/2016一zt14/16ztl4_ywq/201703A20170314_299503.html [5]周涛峰,林海悦,商利新.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J].科教导刊,2011(3):209. 【6】媒体: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评定贫困生也不该吊打自尊[EB/ON.(2017-01—23):http://www.ncnews.tom.en/xwzx/ gdxw/201701A20170123593515.html ——[7]卞舒云.试论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J].教育观察,2012(5):28—30. 【8】郭慧玲.由心至身一阶层影响身体的社会心理机制[J].社会,2016(2):146—166. [9]杜以昌.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2):144—145. f1 o]毛舒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6):154—155. 【11】黄卫国.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心理脱贫”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6):52—54. [12]陈涛,杨悦.环境抗争中底层群体的社会心理一基于蓬莱19—3溢油事件的案例阐释与拓展分析fJJ.中国地质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2—112. f13】梁德友.关怀的伦理之维一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王晓峰.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伦理关怀问题研究【D1.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 f15]教育部:认定贫困生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 ̄[EB/OL1.(2017—01-23).http://news.sohu.com/20170123/n479407501. shtm1. f16】侯芸子.试论物质补助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的高校学生助困新模式【J】.学理论,2010(6):214—215. [17]苏云升.论我国高校贫困生精神助困的关怀体系【J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28-130. 天肆中凛杰J习枚术五学学报 2018年8月第4期(总第25期)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A Predicament and New Path of Poor Student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QIN Rui—·xia (Management C011ege,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 Abstract:As all sectors of society have not attach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caused by the economic weakness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mental predica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limiting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material subsidies have failed to help them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and hence spiritual poverty lleviataion is a new path to help them.That is,it can be a new path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poor students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to combin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o complement mate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elf——help pove ̄y allevi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helping the poor and helping the mind”. Key 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iritual Predicament;Spiritual 编辑朱荣华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