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与实施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从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具有时代内涵和深远意义。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体悟”德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与实施。
一、立足实践问题,探索“体悟”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小学生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但我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学生劳动认知的获得,还是学生实际劳动行为的实施都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劳动教育常常各行其道,缺乏沟通,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智育”轻“劳德”
“五育并举”是小学育人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小学虽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还没有落在实处,“以学代劳”“以学替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在自我服务、勤于劳动、注重德行、尊重劳动和他人等方面的品质塑造有所欠缺。
(二)重“说教”轻“体验”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源自其学习的自觉性、自发性、自主性。但现有小学德育方法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注重从认知层面
入手,缺乏情感和行为的必要体验;学生习惯于通过教师的传授,缺乏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来形成品德认知,德育效果缺乏长效性和实效性,劳动习惯养成慢。
(三)教材使用滞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劳动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弱化,学生的劳动教育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种植、手工制作等方面,对其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没有起到发展性的作用。省编《劳动》用书对劳动教育做了序列化编排,但目前推广使用不广泛。
因此,小学需要探究如何在追求智育发展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二、立足学生成长场域,让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有目标
学校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结合《劳动》教材的劳动活动设置,将日常生活劳动确定为全校德育和劳动教育重点工作,形成我校“一二三”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指南。一是指以家庭为劳动场所的日常生活劳动,设定家庭劳动清单;二是指针对劳动服务对象设计的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既体现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劳动责任与担当,又培养了为家人服务的意识;三是指对应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根据小学低、高段,目标难易程度呈现由易至难,梯度上升,如本学期,分别完成学段具体目标,即:“学习、自理、规划”“清洁、烹饪、服务”。学生根据本学段劳动标准,自选劳动内容,在家长监督指导下,进行日常生活劳动,实现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从而将劳动标准具体化。
三、实现四结合,让日常劳动教育实施有路径
学校在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工程基础上,将日常生活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节日特色课程、主题教育活动、基地劳动相结合,做到日常生活劳动常抓常新,坚持不懈,突出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
(一)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
劳动教育要培养劳动情感、培养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实实在在干活,实实在在地出力流汗,而劳动技能的习得是劳动课程的主要任务,我校把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劳动内容统筹,开展教研,形成劳动制作课教学流程,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的劳动技能。我校学生生活在城市,农业生活经验少,缺乏劳动实践机会。为此,学校综合组以学科活动为平台,引导学生劳动实践和科学观察,每学期每年级都有特色劳动成果展示。
(二)与特色节日课程相结合
与节日课程活动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的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学校创造性地将日常生活劳动与“端午节”“劳动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相结合,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劳动来回报父母、家人,用劳动成果为节日添彩。有的学生将劳动作品通过义卖方式筹集善款捐赠给武汉;还有许多学生将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创意成果在红领巾公益集市上义卖,让劳动突破原有的自我服务价值和家庭服务价值,体现出社会服务价值。
(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垃圾分类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在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时,将日常生活劳动与之相结合,深化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学生在居家生活中,主动担当起家庭垃圾分类的责任,正确投放垃圾,同时影响家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废物利用”小制作、小发明是我校寒暑假自修课程中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学期开学,学校都会举行“红领巾小创客”成果评选,展示优秀作品和精彩创意。有的学生通过废旧日物改造,制作美观的工艺品,用来装饰美化校园。还有的学生手脑结合,研发物理、信息、科学小发明。同学们在这样的劳动中,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动脑思考、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与社会实践基地结合,开展劳动实践周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融合基地研学活动,与青青农场、红色基地、科技馆、社区等合作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科点,精心设计劳动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各项
农耕体验,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幸福,这是他们在课堂中所学不到的。带领学生造访科普中心,,开展大型“科创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作比赛,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项目式研究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学校周边有社区、老年公寓等,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起到“劳动育人”的效果。
四、开展三级评价宣传,让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有评价
教育要想具有长效性,还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展示平台,以此鞭策和激励学生。为了让劳动形成习惯,班级、学校、家庭各个层面都以评价跟进,自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以来,学生践行,家长见证,学生劳动量化考核,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养成。
1. 即时评价
看到学生做得好,大家即看、即点赞、即评价。及时评价认可,激励着学生坚持高品质劳动的决心和热情,也充分发挥了群众舆论在班级中的赏识作用。家长和教师还经常转发劳动打卡中优秀的劳动成果,扩大劳动教育宣传正能量,有助于学生建立“我劳动我骄傲”的自豪感。
2班会评
班会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为了激励督促学生坚持劳动,班主任每周班会课都会对当周学生劳动情况进行总结,选择当周劳动榜样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3.学校综合评价
学期末和寒暑假开学后,通过家长反馈,学校了解到有的学生克服困难,学会了做菜、洗时评衣服、整理内务;还有的学生完成了劳动实践课程,实践作业中综合了劳动步骤、图片、收获与反思。学校评选出“红领巾劳动小主人”、 “家庭劳动小达人”,公众号对这些劳动榜样进行宣传。同时,学校还将劳动作为重点加分项目,纳入学校育人评价表中,每个保学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
进行赋分评比,融生合个人、同学、家长、教师多元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强化劳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是教育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责任和国家使命。我校重点实施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注重学生体验与技能的习得,习惯的养成,自上而下统筹规划,调动全员全面开展,切实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家务体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实现日常生活劳动常态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