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民健康视角下“体医融合”的人才发展问题及策略

全民健康视角下“体医融合”的人才发展问题及策略

2022-10-10 来源:乌哈旅游
全民健康视角下“体医融合”的人才发展问题及策略

作者:于灵燕 许雪丹

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3年第09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体医融合”在国家政策中得以明确呈现和部署。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故而,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这个大背景,研究“体医融合”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体医融合”又被称为“医体融合”“医体结合”,其包含了诸多的医学知识,在不同地区叫法也不尽相同。不同地区,“体医融合”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不变的是“体医融合”的基本元素。分析“体医融合”的文献资料发现,在不同时期,学者总结了不同的“体医融合”内涵。著名学者宣海德认为“体医融合”指的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其中的体育部分主要是体育锻炼,而医疗部分主要是卫生服务,通过将体育与医疗结合,实现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的目的。廖远鹏等人认为“体医融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育,第二部分是医学,而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才是最终目的,即知识交叉、融合。随后,廖远鹏等人根据这一观点撰写了《体医融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

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可见,人才对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1960年,成都体育学院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达到国家教委所的认定标准,成立了举止瞩目的“运动保健系”,后慢慢发展成为运动医学系。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运动医学系成为知名的医学人才培养摇篮,也是当前我国具有医学学士审批点的体育院校。直至2016年,该校将运动医学系和健康医学系相结合,组成了“体医融合学院”。“体医融合学院”的诞生是教育领域的一大创新,从本质上解决了体育与医学的融合问题。

1990年,国内部分院校开始进行体育康复专业的研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是该专业的创始者;2001年,国内医药院系开始研究康复治疗学专业;2002年,国内著名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开始专攻临床方向;2003年,部分著名医科大学开始研究运动医学,并创建了相关专业,例如广西中医学院等。可见,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尝试将运动康复与运动健康专业相结合,并决定于2005年实施招生,成为当时唯一一所招收运动与健康专业学生的高校。随后,医学专业与体育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社会上呈现了一批体医融合的高水平人才;2015年,国内已经出现了42所设置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经统计,15个运动康复专业分布于体育院校,14个运动康复专业分布于医学院校,但在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院校中格外突出,其设置的专业分别为1个、3个、6个。进一步分析发现,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均涉及了运动康复的相关知识,所以,运动康复专业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核心专业,需重点研究。

“体医融合”的实施前提是建立合理的运动处方。当前,高校对于“体医”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在多种途径的探索中获得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取得了亮眼的成果,其培养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对体育和医学教育相融合的研究角度与深度有所欠缺

“体医融合”必须实现体育与医学双重角度的教育培养。然而,当前的“体医融合”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除部分专业机构达到了一定深度,其他大部分高校的研究内容仍比较浅显,这也是当前国内“体医融合”教育的一大缺陷,需要格外注意。

体育院校进行“体医融合”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课程建设不足。对于体育院校来说,其教育的重点是体育锻炼,难以招聘到医学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任教,也就无法达到体育与医学的完美结合。另外,体育院校的医学设备建设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体育院校可以培养出具有极高身体素质的学生,但缺乏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这是限制体育院校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对于医学类院校来说,其实施人才培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医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医学知识,并进行大量的医学实验,在掌握体育知识后不能将其学以致用。究其原因在于医学与体育的融合不够深入,依然是较为独立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中才会有主有次,顾此失彼。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需要以身作则,才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学习角度,将不同的学科知识相结合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于“体医融合”来说,目前仍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体育和医学相融合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服务导向及行业壁垒的不完善使得人才出路更加狭窄

在我国,研究“体医融合”相关工作的学者并不在少数。在前期的体育教育中,人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获得金牌”,这个过程要求体育运动员保持正常的身体健康即可。因此,相关部门为运动员配备了专业的医護人员,教练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护理人员负责运动员的健康内容。可见,在初期人们已经开始尝试体育与护理的结合,这是“体医融合”的雏形。未来,“体

医融合”将成为竞技体育的基础部分,其代表着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向人们展示什么是最高的健康水平。

对于“体医融合”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其最佳的就业途径就是成为竞技体育的护理人员,但是,每年都有数万学生毕业,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功,那些“落榜”的毕业生只能另谋出路,目前最常见的就是进入医学行业。事实上,由于行业壁垒,该形式并不是一帆风顺 (三)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无法满足“体医融合”的教育模式

“体医融合”教育模式的保障应该包含两点:一是师资队伍的保障,二是实习角度的保障。当下,从师资队伍角度看,其无法满足教学所需要的师资力量。“体医融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大部分教师对其并不了解,无法从专业角度进行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从实习角度看,实习条件不完善。教师经常说学习的重点是学以致用,知识的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然而,“体医融合”类专业的实习过程问题众多,如体育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实验环境的不稳定和设备的欠缺;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其面临的问题是专业技能的不足和实践平台的缺乏。

总而言之,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医学院校,存在的问题依然是相对独立,各自为阵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差异显著,知识经济时代将知识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形成了完善的经济体系,分别为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使用体系。人才是经济体系实施的基础,也是经济体系的灵魂,优秀的人才培养为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充足动力。可见,“体医融合”发展的前提是人才培养。对于“体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研究,必须从本质入手,明确人才培养遇到的问题,进而组织合理的倡导性教育,实现不同区域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一)创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共享资源库

首先,收集不同维度下的运动处方库,收集的维度主要包含三种:第一种是不同的人群,第二种是不同的环境,第三种是不同的身体状况;其次,将收集到的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运动处方库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将学生对运动处方库的掌握情况看作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改善学生对运动处方库的看法。此外,“体医融合”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国民的体质测试建设,其目的是最大化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庞大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二)解决“体医融合”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体医融合”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就必须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去除行业壁垒,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强化平台建设。

其一,去除行业壁垒。去除内容主要是资格证书的报考资格,即取消专业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化实现“体医融合”。

其二,增加就业岗位。近年来,政府将全民科学健身作为重点进行大力推广,其目的是实现科学化的人才培养,做到医学与体育的合理融合。因此,社会上各主体都应积极响应,增设有针对性的工作岗位,给予体医专业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推动体医专业的发展。 其三,強化平台建设。相关人员应该给体医专业学生学习进修以及就业创业提供发展平台,保证其所学皆所用,而且,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体医融合”的相关专业,促进“体医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体医融合”专业的教材教育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相关部门需合理设计建设目标,其中包含体育课程、医学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信息。准确的医学知识、合理的运动处方、稳定的康复模式是构建学生知识框架的重点,其目的是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水平,突出运动处方的重要性。另外,教学的核心是理论知识,重点是专业能力培养,所以应该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原因在于,首先,教育内容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是教育的根本;其次,教育过程不可忽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应在特定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最后,从教材建设角度来说,应挑选合理的教育内容。教材建设必须包含不同的学科内容,“体医融合”专业应包含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真正实现全新学科的知识融合。 (四)从社会力量角度强化“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

首先,学校教育虽然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但培养数量有限,因此,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多元化的形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其次,毕业生应该经过严格的资格考核才能入职,入职人员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此外,考核过程需要经历多个步骤:首先,审核毕业生的在校表现,一般是指专业和学校的审核;其次,对毕业生进行理论知识的问答,一般指的是专业知识问题;最后,要求毕业生进行实践操作,一般指的是实习期。通过考核的毕业生成为“体医融合”人才队伍的一员。另外,志愿者也可参与相关的考核,他们将成为未来健康知识传播者的主力军。

“体医融合”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早,2016年得到重视,并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初期,人们往往从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角度对“体医融合”进行研究,忽视了运动干预的重要性,难以做到社区“体医融合”的全面发展,更谈不上优秀研究成果。本文从人才发展角度总结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体医融合”的发展趋势,最终对继续推进“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模式存在不足,同时,由于研究框架由本人独立完成,难免范围狭窄。总之,本文非研究的最终结论,还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深层次分析,部分研究结论也只是未来的研究假设,需要更多人进行进一步探索与验证。

【课题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947)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