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大荔俗语中的农耕文明

试论大荔俗语中的农耕文明

2020-04-05 来源:乌哈旅游
试论大荔俗语中的农耕文明

2011年11月 第26卷第l1期 渭南师范学院

JournalofWeinanTeachersUniversity NOV.201l V01.26No.11 【秦地文化研究】 试论大荔俗语中的农耕文明 仝梅菊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大荔是黄河流域古老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大荔先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探索大量渗透于日常俗语中,这些俗

语探索自然规律,总结种植经验,反映农耕文明,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现代人借鉴.

关键词:大荔;俗语;农耕文明;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1)11州9—o4

收稿日期:2010—09—2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QDYB1113)

作者简介:仝梅菊(196o一),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普通话,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教 学研究.

在秦东大地上,大荔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她 是渭南市唯一没有山区的县.黄,渭,洛三条河汇 流于境内,辽阔的土地平坦而肥沃,独特的经纬度 带来充足的光照,这些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 利的条件.这里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 石器时代”大荔人”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梁家坡”等 古文化遗存¨』8刀,都足以证明,这里的先民很早就 致力于农耕生产,使精耕细作的种植农业成为优良 传统,这种优势延续千万年而长盛不衰.同时也沉 淀了悠远深厚的农耕文明,本文拟通过民间俗语这 个窗口进行探索,以期收到领略文明,促进和谐之 效. 一

,探索自然,预测气象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和气象关系密切,而有 限的科学技术则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限制. 大荔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自然 的运行规律,以期尽可能地了解自然,促进农业生

产和提高生活质量. 1.观察天体运行

据史料显示,我国黄河流域的先民在长期从事 农业生产劳动中,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发现了 “太阳年”E21765,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出春分, 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随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 断充实完善,到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 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大荔地处黄河流域腹地, 这里的农耕文明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一部分. 至今,通过大荔民间流传的俗语,从中还可以看出 他们世代观察探索的痕迹.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形成了四季和昼夜,而每年 阳光照射地球某一位置是有规律的.大荔先民很 早就注意到一年四季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夏至”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最短的客观现象,并 总结出”过了冬至,长一中指;过了’五豆’(农历腊 月初五民间要吃五样豆子饭),长一斧头;过了’腊 八’,长一权把;过个年,长一椽;过了正月十五,长 得没谱”等俗语来形象概括.这里他们用排比和 比喻的修辞格描绘冬至过后,白昼逐渐变长,夜晚 逐渐变短的自然规律,5个分句匀称排列,每一分 句内部主语谓语末字押韵,使这段话读来具有整齐

美和韵律美.

我国民间使用的阴历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 根据的.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改 变,从地球上看,月亮就有了盈亏的变化.因为地 球上的昼夜更替,有时候即使月亮挂在天空,白昼 也不容易看到.大荔民间把看到月亮叫月出,看不 到月亮叫月落.”初一丝,初二线,初三月亮才见 面”,每个月初一看到月如丝,初二看到的月如同 细线,初三才能看到月面.”十四,十五,月落入 土”,阴历每月十四,十五的时候,人们会看到太阳 落山月亮就出来了,太阳升起月亮就不见了.这实 际上是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这两天的月亮运行特点. “十七,十八,瓜瓜不知明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 置和大荔当地民宅是一边流水的厦房,每月十七, 十八这两天的月亮正好明晃晃地照在睡觉的炕上, 使不懂事的傻孩子误认为是天明了.”二十二三,

50?仝梅菊:试论大荔俗语中的农耕文明第26卷 月落正端”,每月的这两天,早晨黎明时分,月亮正 好处在正南方向,在太阳喷薄欲出的过程中逐渐消 失.这两句用婉曲和押韵的艺术手法形象地描写 每月这个时候的月相,极富生活情趣,十分好读好

记,是我们先辈认识自然留下的珍贵足迹. 2.预测气象变化

“东风不过午,过午成天有;西风不过酉,过酉 连夜吼.”我国历史上一直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记 年,记月,记日,用十二地支来记每日二十四小时. 每天中午的十一点至十三点,叫午时,下午十七至 十九点叫酉时.大荔的气象特点是春夏季节常刮 东南风,秋冬季节常刮西北风.早晨刮东风有时很 快就转小消失,如果刮过午时,那多半是整天有风; 秋冬季节常刮西北风,带来的是西伯利亚的阴冷之 气,而大荔大量种植的冬小麦在北方干旱的情况下 需要冬灌.人们常常顶着寒风在田间彻夜坚持,如 果西风刮过酉时,那就要穿好棉衣准备抵御整夜的 西风.冬春交替的季节,风向也在交替.”初春爱 刮摇头风”,一般体弱的人经不起”摇头风”的吹 拂,这样的俗语是为了对抗自然力量对人的伤害, 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体现.

传统农业与雨水的关系尤为密切,因而大荔俗 语中与下雨有关的语句特别多.”下破初一阴雨 多”,”初三初四不见月,连阴带下半个月”,”呼雷 白雨三后晌(下午)”,”七阴八下九不晴,十日晒得 顶子疼”.大荔地方的夏季,常常先打雷接着就是

大雨,因雨点大而发白民间叫做”白雨”,这样的雨 往往连续多个下午都有.每月的初七如果天阴,常 常是接着下几天的雨,雨后天晴,因大气中的杂质 被雨水冲刷干净,人们会感到直射的阳光特别灼 热.但是,”九月母雷发,倒旱一百八(天)”,阴历 九月已到深秋季节,一般情况下很少有雷声,如果 这时候有沉闷的雷声,则预示往后半年比较干旱. “早烧不出门,晚烧热死人”,日出时出现大片红 霞,通常当天很快就会下雨;日落时出现大片红霞, 则预示第二天是好晴天.”黑云接太阳,等不到喝 汤(吃晚饭)”,”雨打五更,日晒水坑”.当地人把 吃晚饭叫喝汤,一般接近黄昏时,如果太阳落到黑 云里,那很快就会下雨;旧时计时制度分一夜为五 更,第五更已接近天明,这时候下雨,天明后多复 晴.”南闪千年,北闪眼前”,南边天空闪电打雷不 可能降雨,北边天空闪电打雷正好相反,降雨就在 眼前.这是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格凝练出当地闪 电与下雨的规律.”日晕半夜雨,月晕半夜风”,这 里的”晕”指的是太阳月亮周围带有晕圈,这是用 对偶手法概括当地看到的日月变化与风雨的关系. “秋后下的西风雨”,”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后当 地冷空气活动频繁,而太阳离北半球渐行渐远,大

气中的余热被秋雨越刷越少,人们自然会感到越来 越冷.这些俗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二,摸索规律,期盼丰收 1.轮作复种,巧套配合

据文献记载,大荔在西周时已经形成农业耕作 制度.-2Jl最初为撂荒制即耕作一荒置一再种.秦 代商鞅变法后,采用轮作复种制,从”今兹美禾,来 兹美麦”_3J2拍可以看出,当时常常是谷类和麦子倒 茬轮作复种(兹:年,高诱注).到了唐代,逐步发 展为小麦收后种谷或豆,或者在早熟谷子收后种麦 的二年三熟复种制.新中国成立后,大荔继续实行 轮作复种,用地养地结合,均衡利用地力.上世纪 60年代中期,大荔洛灌区探索形成了小麦+玉米 的一年两熟,小麦+玉米一小麦+晚秋一小麦+绿 肥的三年五熟,棉花三年一小麦+玉米三年的六年 九熟三种轮作制.70年前后,因受”左倾”思想影 响,出现了盲目改变耕作制度,致使夏休地力时间 短,养地作物受影响,农时,茬口,水肥矛盾突出,群 众总结出”秋赶夏,夏赶秋,两料不如一料收”来否 定这种做法.在大荔当地把庄稼从播种到收获叫 一

料(1iao阴平.普通话里只读去声,没有这个义

项).当地群众在长期种植过程中,发现了庄稼巧 妙倒茬播种,作物生长健壮而且产量也高.这里种 植西瓜的历史非常久远,”同州西瓜”遐迩闻名,有 关种瓜的俗语也很多.”庄稼要倒茬,瓜不种重 茬”;”来年若种瓜,积攒鸡粪和油渣”;因为种瓜地 一

年一倒,因而西瓜地里临时搭建的看瓜棚子只能 维持较短时间,搭建所用的材料多是临时拼凑,不 太在意质量,于是有了”瓜地搭庵子——搞料料” 的歇后语.这里的”搞”是拼凑,将就(jiu轻声)的 意思,”搞料料”就是临时凑合这一茬庄稼的时间. “若要产量高,作物要巧套”,为了提高种植效率, 当地群众曾尝试麦棉,粮菜等间作套种,一般都取 得了较好效益.值得称道的是把玉米大豆套种,目 的是使玉米通风,让大豆占据低处空间,从而提高 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民间从种植中得到启示, 常用”玉米地里套豆子——高低悬殊”这样的形象 说法来解释事理,评论社会现象. 2.细化管理,争取丰收

2011年第11期渭南师范学院?5l?

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怎样才能最大限度 发挥土地的效能,一直是农人们追求的目标.”六

月晒,七月盖”是指农历六月翻地后不用耱地封盖 湿土,要让太阳曝晒新翻上来的土壤以杀虫灭菌, 增加地力;而七月翻地则一定要加钯耱予以保墒. “伏里犁地不带耱,不如在家闲着坐”,酷夏伏天犁 地若不注意保墒,还不如不犁,因为很快就要下种, 墒情不好就不利于出苗.”巧做不如拙(当地读 bie,调值21)上粪”,”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种庄 稼要施底肥和追肥,若不上粪就白茬下种,产量不 会高,人就吃不饱.”化肥撒施劲白耗,沟施,穴施 效果好”,这是人们总结的发挥肥力的经验.”有 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农历五月正是 收麦时节,碾打晾晒都需要晴天,如果长时间下雨 不但影响这些工作,还可能导致小麦发霉发芽,后 果是非常严重的.而到了农历六月,小麦碾打晒收 已基本结束,地里的秋庄稼也已播种完毕,幼苗正 需要雨水的滋润,这时候下连阴雨就会给庄稼丰收 奠定基础.如果天遂人愿,人们就可丰衣足食.由 于农历常有闰月,每年收麦时间不尽相同,但大荔 先民还是总结了”四月收麦十七八,五月收麦端午 下(ha)”.”下”在这里读轻声,有词缀性质,”端午 下”意思是”端午时”.阴历每年的五月五日是我 们传统农业社会的端午节,因仲夏五月,虫邪易侵

人,又值农忙时候,人们过节以辟邪强身.农作物 的高产需要人的恰当管理,更需要天公的配合. “收秋不收秋,就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 点,窑头(tou轻声)会上买大腕”.窑头是附近的 集市名,以有瓷器窑而远近闻名,人们生活所需的 碗,盆等用品大多从这里购买.这句用顶真的修辞 手法写出了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丰 足生活的渴望.自周,秦以来,大荔广种小麦,糜 谷,豆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糜子泛,打一石; 谷子泛,不见面.”糜子和谷子虽同属禾本科,但表 现差异很大.由于阴雨等原因,易造成大面积疯 长,”泛”是泛滥的意思,这里指疯长.糜子为一株 多穗庄稼,种植一般较疏,疯长会分蘖多,结穗就 多,最后产量自然会高,农村一石为300斤,就糜子 而言,这是非常不错的收成了.而谷子却正相反, 属于单株单穗植物,如果疯长,就会出现小穗或者 空穗,最终会严重影响产量.这是农人们对植物习 性的仔细分辨和总结.

大荔种植棉花历史悠久,自清代就是我省的主 要棉花产区,有关棉花的俗语也就很多.”花见 花,四十八”,当地种植的棉花从开花到吐棉絮约 四十八天.”稀花看疙瘩,稠花拾出花”,单位面积

里棉株稀少花疙瘩就会结得很大很好看;棉株稠密 花疙瘩总数会结得很多,单位面积产量就会提高, 这实际上是探索植棉获得最佳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闰年闰月不收花,收了花用车拉”,我国使用的农 历以朔望月的长度计月,全年同”回归年”相差约 lO日21时,故3年闰1个月,五年闰2个月,19年 闰7个月.大荔先民在长期植棉过程中,发现闰年 闰月种棉花常常收成不好,假如某一年打破这个规 律,棉花收成就会非常可观.从这些俗语中可见他 们观察的细致和对丰收的期盼. 三,耕牛美德,形成文化

据《大荔县志》记载,早在周,秦时就”以牛耕 田”,”周穆王时选择优良牛种献于奴隶主,主供繁 殖或作食用,次作乘或作耕.”¨J抛大荔出产秦JiI 牛,为陕西省畜种基地县之一,这与他们饲养历史 久远,农耕役用高效有很大关系.

当地群众在长期使用耕牛的过程中,真正体会 到了耕牛带给人们的实惠.”家喂一头牛,犁地, 零用不发愁;家喂两头牛,收入千元要出头;家喂牛 三头,两年盖层楼.”在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 温饱不能的情况下,养牛带来的效益十分明显.耕 牛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永远沉默地为人们做着繁

重的工作.在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铧, 一

步一步地为人们翻出大片的松软土层,为植物种 子的发芽创造了良好条件.”二十四五头,月出遍 地牛”,每月二十四五的早上,农耕的大荔人看见 月亮的时候,田野里到处是耕牛和农人在配合耕 地,如此美好的田园风光,实在令现代人向往! 耕牛作为主要生产工具和重要家产,农人们对 其始终存有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七骡八马驴 岁半,要使好牛得两年”,用押韵的语言告诉人们, 使用牲口从事农业生产,需要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 与体力状况,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从长计议.使用 和喂养牲口要”饱不加鞭,饥不急喂”,以免伤害牲 口.这是他们努力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探索,值得现 代人思考借鉴.

耕牛在农耕时代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牛的无 私奉献,永远保持沉默也深人人心,”老黄牛精神” 逐渐融进人们的灵魂.大荔人素来性情耿直,勤劳 朴实,乐于奉献,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圈可 点的事迹.唐武则天朝的监察御史严镤,在武后残

52?全梅菊:试论大荔俗语中的农耕文明第26卷

酷杀戮宗室大臣的时候,他反复查讯,挽救死囚 850余人,释放100多人.Jl叭明代韩邦奇韩邦靖 兄弟,耿介忠勇为民请命,哥哥的官职五起五落,病 逝后朝廷赠”太子少保”;弟弟曾被关进”锦衣卫” 监狱,明世宗即位后平反复职,因”奏请赈济,部议 不许”而愤然辞官,归里病逝年仅36岁.[111017清末 “救时宰相”阎敬铭,坚决反对慈禧太后修建供她 个人享乐的颐和园,力辩遭斥后辞官回乡.近代民 主革命先驱尚镇圭,中华民国成立时当选第一届国 会众议院议员,他反对袁世凯称帝,协助孙中山护 法.在革命举步维艰之时,他首倡”在非常时期, 召开非常会议,选举非常总统,乃合法之举”,议者 认为”惊天春雷”,后大业中断,惨案多发,两院议 员噤若寒蝉,他大为愤慨,又有曹锟巨金贿选,他怒 斥使者,精神受过度刺激,猝发肝病逝于上海,年仅 49岁,全国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先 烈”_lJl叭.所有这些,都是与当地淳厚的”牛文化” 密不可分,是对耕牛坚韧,倔强,至死不愿轻易回头 这种品质的一种诠释,是当地农耕文明化成民风, 培育英才的体现.这样的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研 究.

农耕文明是纯洁美好的,我们在走向现代工业

化社会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回头撷取我们民族过去 所创造的美好精神文化,这也是笔者写作本篇的初 衷.并以此请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大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荔县志[M].西安:陕西 人民出版社,1994.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1980.

[3]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责任编辑贺睛】

ReviewoftheDali’SAgriculturalCivilizationsIndicatedinProverbs TONGMei—iu

(SchoolofHumanities,WeinanTeachersUniversity,Weinan714000,China) Abstract:Dali,acountyinShaanxiprovince,isoneofthecradlesoftheancientagriculturalcivilizationintheYellowRiver

Basin.VolumesoffarmingexplorationexperienceswereadoptedintotheeverydayproverbsbyancientDaliresidents.Thesepro-

verbsreflectedth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bysummarizinglawsofnatureandexperienceoffarming.Theharmonybetweenthenature humanbeingsisworthlearningformodernpeople.

Keywords:Dali;proverb;afanningcivilization;harmony;culture

(上接第44页) 参考文献:

[1]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 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66—75.

[2]王雪雁.以支柱产业融合推动长吉一体化进程[J].长 白学刊,2009,(6):104—106.

[3]刘静.大连市主导产业关联分析及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2006.

[4]张敬花,雍际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生态保护的困境及 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93—196. [5]马常青.关中一天水经济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J].甘 肃社会科学,2010,(2):100—103. 【责任编辑贺睛】

Analysison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Integration ofGuanzhong~TianshuiEconomicZone ZHANGH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ciences,WeinanTeachersUniversity,Weinan714000,China)

Abstract:Theindustryintegrationistheexemplificationoftheindustrydevelopment,anditisthetrendoftheindustrystruc—

tureoptimization.IntegratingthefeaturesofGuanzhong-Tianshuieconomiczone,theindustryintegrationmodecanbecarriedout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thatis,agriculturalcooperation,theintegrationofhigh—techindustrywithaerospaceandequipment

manufacturingindustry,thefinancialmarkets’coordinateddevelopmentintheregion,and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theseconda- rywithtertiaryindustryrelyingmodernserviceindustry.

Keywords:Guanzhong-Tianshuieconomiczone;industryintegration;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