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对
2023-01-04
来源:乌哈旅游
2014年1 1月 第46期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Nov.2O1 4 NO.46 论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对 王利敏,刘江茹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入,尤其是网络舆情影响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 全过程,深入地研究网络舆情应对,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妥善处理、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中图分类号:G206.2 一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03—03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征 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影响民众利益的事件、人物等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观点看法就是舆情。②这就是公民所持有的一种 1.网络舆情的主体形成广泛。进入21世纪以来,全 球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以几何级的 数字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球网民人数突破 政治态度。过去公民只能通过传统的媒体电视、报纸、 广播等了解国家和社会的信息,但是现在由于人们的 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电子 政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把信息发布到网上,有些 事项公民在网上可以办理,公民可以把建议通过网络 反馈给政府,这就使政府和公民两者之间、公民与公民 两者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样就打破了时空限制,人 25亿。然而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也在成倍的增长, 2000年的时候,我国网民的数量仅有890万人,发展到 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 率攀升至39.9%。①这充分表明了在中国总人口的13 亿中,有超过1/3的人在使用网络,那么我们也可以想 象发布网络舆情的人数也不再话下,他们分布在中国 的各个城市以及农村,并且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他们各自年龄大小不等,受教育的程度高 低不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网 民们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不受 过多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表达他们的利益 诉求。由此可见,发布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一个规模庞 大、广泛的群体。 的不同身份等级限制,通过网络公民可以了解更多的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因此 网络舆情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丰富。 3.网络舆情的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介。网络是一个 开放式的平台,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 随地进行信息沟通,并且传播范围广泛,只要有网络 覆盖到的地域,信息就可以传送。也就说发生群体性 事件的地方只要有网络,网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在不受 过多限制条件下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自 由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是某地区发生群体|f生事件 震”,不少中小学校舍发生严重垮塌。可见,以自然灾 害为主的不确定影响因素是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2.网络舆情的客体内容丰富。所谓的舆情,就是民 众对涉及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态度和看 法,例如有关国家在法律法规、各项政策的颁布、执行 产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学校作为构成社会的一 个单元,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如台风、地震、雪灾、暴 雨等的损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2005年,以 “麦莎”号为代表的台风连续袭击了福建、上海、浙江、 江西、江苏等地,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 位于这些地区的学校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台风的袭 [1】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f2]zhangwei.发动百多人次紧急抢修[EB/OL].(2005—08—08). http://bbs.yjsy.ecmtedttcn/dispbbsasp ̄oardlD=3&ID=67477. 击,仅8月6日到8日“麦莎”台风肆虐期间,华东师范大 学中山北路校园内被台风影响刮倒的树木共计有157 棵,闵行校区大小树木共有1540棵被刮倒;校内l1处 车棚均遇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台风带来了强大的 共同抗击台风“麦莎” 降雨,短期密集的大降雨造成了校内图书馆、办公楼、 学生宿舍等22处进水、屋顶漏水。虽然没有造成人员 伤亡,但是也给师生造成了极大不便,给学校管理工 作者简介:张伟(1981一),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办 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金五成 (1977一),男,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专业 与教材建设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留下了隐患豳。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 一3一 2014年i 1月 教育教学论坛 Nov.201 4 第46期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NO.46 后,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凝聚民心,要求 握社情民意,有利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网络舆情反 传统媒介封锁消息,禁止相关新闻报道。而恰恰相反 映的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实际情况,有时就是预告现实 的是网络把群体性事件公开于众,由于政府故意隐瞒 社会中的群体事件。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 群体性事件,所以导致广大民众更为相信网络信息, 平台了解社情民意、民想、民愿,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政府发表的信息得不到 是非常有必要的。网络舆情之所以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公众的信任,并且群体性事件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发布 的恶化或加剧,是因为某些公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中 后,网上的各类论坛、网络聊天、博客以及贴吧上就会 国是个法制化国家,国家和政府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有成千上万的响应者,从而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内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借此,网络舆情就给政府发出 4.网络舆情的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特 了一个警示,提醒或帮助政府及时地完善相关的法律 征。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点,任何网民都可以借助 法规,制定方针政策,把问题控制在萌芽或初始状态。 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网络的虚拟空 2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产生消极作用。①网络 间中,网民们处于一种自由放松、不受社会约束的状 舆情直接诱发群体性事件,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态,这样容易使人摆脱社会责任感,并且使人失去自 “导火索”。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 我控制能力。在群体性事件中,由于网民们缺乏自律 期,改革向纵深发展,利益调整加剧,社会上各个阶层 意识,导致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过激的言论和极端的观 由于利益分配不公,不同行业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 点,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抱怨、憎恨等情绪进行排解 入差距逐渐拉大,导致民众对社会产生了不满情绪。 和宣泄。现实生活中网民的态度是极其理性的,一旦 在现实的生活中,民众没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表达自 进入网络空间,他们喜欢张扬个性。与此同时,在网络 己的意见和观点,而网络舆情反映的是社会上各种复 环境下,网民聚焦的特点是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 杂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天价烟局长事件”、“云南躲 和志同道合,这种表现称之为“群体极化”。“群体极 猫猫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杭州飙车事件”等等反 化”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来的,即“网民一开始有 映的是干群关系、官员腐败以及贫富差距的社会问 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 题。网络舆情的内容都是网民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一 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现象促使了网络舆情 旦触发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发泄仇官、仇富的情绪,对 向非理性化、情绪化方向发展,导致了社会失去对他 弱势群体抱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大规模的发布传播 们的控制,进而危机社会的安和稳定,同时加剧群体 相关信息,创造更大的网络舆情态势,甚至更严重的 性事件的恶化。 还有进行组织、串联、策划,非常容易催化产生群体性 二、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事件。社会上存在着一个事实就是网络群体性事件每 1.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①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加 年都在增多,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置不当 强了社会监督力量。最近几年,网络民众通过网络发 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②网络舆情推动群体性事 表对群体性事件意见和观点,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舆论 件向劣态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催化剂”。由 监督的重要方式,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广泛 于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化,议题多种多样并且随意性 并且深入。公民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者,面对社会的焦 强,这就使网络舆情向非理性化,非情绪化发展,网民 点问题、热点问题,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个体责任意识淡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非理性情绪 公民可以享受国家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公民 高涨冲击网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种负面“催化剂”, 获得了网络提供给自己实现权利的平台。长期以来我 由此推动了群体性事件向恶态发展。网上谣言被广泛 国对行政权力监督不到位、不积极,由此,公民通过网 传播和过激言论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力,把简单问题复 络便捷的渠道对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 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因此使得 炒作并扩大其影响范围,借助网络舆情来监督行政权 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矛盾加深和冲突加剧,从而引 力的运行,目的是建立一支新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 发大规模的社会动乱。2009年发生在杭州的“飙车 ②为公民不良情绪的宣泄开通了一条表达渠道。中国 案”,有关这个案件的网络舆情大规模传播,使飙车事 社会处于转型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种各样的矛 件逐渐向劣态发展。案件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杭州市 盾突显出来,有些事件的发生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 西湖区交警大队打算通过新闻发布会能澄清“飙车 相关,比如城市拆迁改造、征地补偿等等,政府与民争 案”的相关问题,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此事件引起了 利的事件也常有发生,但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网络 杭州市市长蔡奇的高度关注,他专门就此案进行批 舆情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导火索”。相反,从 示:严处肇事者,严查超速行车。但是网上更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在我国 的言论是“我们每次过马路打酱油也许都有生命之 不健全的公民社会中,网络舆情是公民利益表达渠道 忧”,因此网上迅速传播的是“珍惜生命,远离杭州”; 的补充,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和“出气筒”,网络舆 依据我国的法律判处肇事者胡斌有期徒刑3年,网民 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发生。③把 依然是不依不饶,又开始热炒“替身说”,使杭州市的 一4一 2014年1 1月 第46期 教育教学论坛 Nov.201 4 司法形象和杭州市政府公信力再次陷入舆论批判的 浪潮中。网络舆情对信息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负面 的信息对事件的发展明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 得飙车案向规模更大、危害更严重的方向变异。③网 络舆情阻碍了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成为解决群体性事 件的“绊脚石”。由于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由开放性、 及时性、匿名性特征,因此增加了政府正确引导网络 理好的信息再反馈给各部门,协助各职能部门制定灵 活的应对策略,同时还要加强地方政府的信息收集、 甄别、回应的系统能力。 3.完善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从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与互联网有关的 法律法规,其中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 际联网管理办法》等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法律的条文有些滞后,有些条文非常笼统,没有规定细 则,缺乏可实施性,③到现在也没有一部完整的网络舆 情应对的法,这样就助长了网络空间中的一些过激的 舆情的难度,使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陷人了困境。当 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既要尽快处置事件,又要积 极引导网络舆情,平息网络谣言,提高政府自身的公 信力。网络舆情伴随着群体性事件的扩大信息量也逐 渐增大,围绕群体性事件的话题将会聚焦和延续,其 言论、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 中包括网络谣言、虚假的信息、过激的言论参杂在中 此,要加强网络舆隋应对的相关立法。出台的法律法规 间,民众对此表现出惶恐和不满,这些严重阻碍了群 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网民 体性事件的控制或处置。同时给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 的权力和义务以及行为规范。尤其对于那些群体性事 带来了无形的困难,也增加了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 件的发动者和挑拨者、在网上散播谣言的发起者以及 时间成本,由此可知,网络舆情确实阻碍了群体性事 通过网络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和个人进行有力打击, 件的有效解决。 最终目的能使网络规范的和健康有序的运行。 三、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应对 4.推动“意见领袖”的良性引导,强化主流舆论。网 当前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程度越来越 络“意见领袖”指的是在网络上能够对网民意见产生 深,正确的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对于群体性事件的 重大影响,甚至能够左右某方面舆论的网民,主要是 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置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各大论坛的版主或其他论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④“意 1.科学规范,加强管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归根 见领袖”和一般的网民比较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对社 结底就是对网络舆情主体的管理,也就是对网民的管 会的关怀程度较高,有些网民拥护和追随他们,他们的 理,我国的网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年龄段不同,因此 观点影响了一定范围的民众,并且能使民众的行为和 一些网民素质低下,对自己的发表的观点和意见不负 态度发生改变,在网络舆情预警阶段、发生阶段和应急 责任。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网民们可以 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应对网络 自由的发表言论或者谩骂他人,甚至诋毁他人,相反 舆情的指标体系中“意见领袖”的指标较高,领袖的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网民们不会做这些事。所以要 见被网民们视为权威,并且对网民产生一定的依赖感,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正确引导网民们的自律行 网民的思维方式也受控制,也就是说“意见领袖”的观 为,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一是要提高政治素养,即使 点常常影响着或是代表着大多数网民的舆情导向。因 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也不能盲目跟风,发表 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意见领袖”的监督和积极的引 过激言论;二是网民们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 导,另一方要培养“意见领袖”支持政府工作和贯彻党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网络舆情中做好模 的方针政策,通过他们来引导网络舆情向健康和积极 范带头作用;三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知法 的方向发展,同时强化正面舆论,孤立反面舆论,网民 犯法,对自己言行要负责,不能在网络空间中传谣和 声音相互引导和感染来实现自我的引导。 造谣,做出违法违纪的行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破 参考文献: 坏社会和谐。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第3O次互联网络发展状 2.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一是政府部门要专 况统计报告tEB/OL].(2012—07—19).http://www.cnnic. 门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控室,并且要配备专业的网络信 cn/hlw ̄zyj/hlwxzbg/hlwtjbg/201207/PO2O12O7234774512O24 息人才来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工作,实时了解和掌握 74.pd ̄ 网络舆情的动态内容,发现对社会不稳定的、造谣的、 [2】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论研究现状综述卟东南 散布流言的以及不理智情绪的信息都要制止和删除。 传播,2010,(7). 二是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 [3】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 tCrU].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8,(2). 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能够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 [4]曲淑华,刘砀.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卟长春 发布权威信息,以避免产生公民对事件的猜疑和恐慌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情绪的蔓延。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回应机制, 作者简介:王利敏(1975一),女,河北邯郸人,河北 也就是建立一个网络舆情指挥办公室,主要负责网络 省石家庄市委党校公务员能力建设教研部讲师,硕士 舆情汇总、网络舆情分析和网络舆情整理,然后把整 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一3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