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促进就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促进就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4-03-20 来源:乌哈旅游
科技资讯

2016 NO.28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学 术 论 坛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28.152

河北省促进就业发展对策研究①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张媛 董晓宏 董晓娟

(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 要:该文分析了目前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关系,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河北省现阶段的就业情况,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河北省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对策。从而提高全省人口的整体就业能力,缓解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压力,更好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促进就业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52-02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研究

1.1 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就业关系

根据京津冀2010—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三地的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员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从京津冀的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来看,虽然各地的总产值逐年走势升高,且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该地区总产值比例较低,但各地区的情况差异较大。北京的三次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五年平均值高达76.5%,第一、第二产业占

的第一、二产业产值比例和其就业人员比重差异较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调整。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未来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战略指导,要协同发展京津冀,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做保障。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人力资源在总体数量上相对充足,但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而且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不能满足协同发展需要。如何能将三地的人力资源统筹配置,使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在整个区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提高区域人力资源互补利用的能力;如何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有效引导就业人员提高自身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如何能通过政府有效的政策、制度及各类商业保险的补充来完善区域从业人员的各类生活、发展保障,这些都是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总产值的0.8%、22.7%。天津的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几乎相当,而第一产业产值对总产值的贡献率很低,仅有1.38%。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河北省,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2%,第二产业产值的贡献率最大为52.35%,大约是第三产业产值的1.5倍。

再次从京津冀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数据来看,京津冀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五年平均值依次为75.6%、50.2%和31.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五年平均值分别为5.2%、8.9%和35.2%。从总体水平看三地各产业从业人数近五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减,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显著递增。

由此可见,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载了该地区90%以上的就业人员,尤其是北京,第三产业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岗位的共享率最大。而且从数据上看,两地的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具有一定正相关性。与京津两地相比,河北的农业产值贡献率较大,且承载着1/3以上的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产值及就业人员比重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很大提升空间。河北

2 河北省现阶段就业情况

河北省2010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2014年河北省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就业者占就业总人员的71%以上,低于全国5~6个百分点。劳动力结构配比不合理,现有社会劳动力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求,结构性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制约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另外,和较发达地区比较,河北省的就业政策相对落后,就业环境有待提高,就业保障体系不够系统、全面,成为影响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的重要原因。

①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促进就业对策新思路”(2015041225)。 作者简介:张媛(1981—),女,汉,河北隆尧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教育科学研究。

董晓宏(1980—),女,汉,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管理。董晓娟(1980—),女,汉,河北赞皇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信息化管理。

15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学 术 论 坛

3 河北省促进就业对策

3.1 大力发展京津冀间的协同合作

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河北省的就业工作,就要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各种利好引导。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统一思想,以国家发展战略定位为指导,积极推进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各类高新产业对接能力,扩大就业岗位的种类和数量。大力发展区域服务经济、环保经济、生态经济,科学、稳步的推进城镇现代化步伐,提高河北省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做好京津冀的腹地支撑作用。

另外,加强京津冀间的合作,政府着手引领搭建“大区域”就业信息平台,从而建立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平台,共享区域内各类就业岗位信息。大力发展京津冀间人力资源流通、合作、共营计划,提高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能力,为河北省的人力资源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优化并落实就业相关制度、政策

立足于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先进理念、有效的实践经验及灵活多样的制度,结合京津冀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层面,制定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和就业机会共享。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单位和企业层面,优化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灵活适时的劳动关系体系,实行各类即

2016 NO.28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资讯

础性支撑。河北省的教育应该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致力于培养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劳动者,科学定位该省的高等教育,和京津两地错位发展,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研究型为辅。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引领规范各类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及再就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创新创业培训等职业教育形式的融合,加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引导,理顺社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用好用足各类企业、校园资源,培养各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从而提高全省人口的整体就业能力,缓解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压力,更好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3.4 搭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河北省就业人员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河北省就业工作快速发展。首先,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建立包括医疗、住房、养老、重疾、意外、孕产等在内的科学、合理、健全的保障制度,加强必要险种的强制管理,保证每位劳动者都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增强制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尽可能覆盖到社会各个层次的劳动者,做好各种社会保险的对接手续,促进劳动者的地域间流动。其次,要鼓励各类商业保险的发展,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制定扶持性制度,调动其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有益的补充保障作用。最后,要通过制定关于个人发展、子女教育、住房条件等方面的优惠保障政策来引进各类高端人才,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符合劳动法规定,又能充分体现劳动价值的工资分配形式,从而

有效增加。

政府还应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扶

提高区域内劳动力自由流动、合理调配的能力,实现就业岗位的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经济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

2015.

[2]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3]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经济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4]刘素华,孔燕然,董凯静.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

协作分析[J].学术交流,2012(2):80-83.

[5]武晨静,李少龙.河北省经济转型压力下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路

径选择[J].山东纺织经济,2014(12):51-52.

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增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3.3 完善各类教育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基(上接151页)

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不仅会解决传统的实践创新项目存在的不足,而且会开拓新的实践创新项目和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

www.moe.gov.cn.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

(10):68-73.

[3]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

究,2006(7):23-25.

3 结语

该校是一所以土建类为主的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该校土建类专业学生的特色,继承和发扬优势特色的根本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和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化专业人才,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条件,推动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