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案 (3)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案 (3)

2020-12-22 来源:乌哈旅游
《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高》位于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登高台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所见,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诗人的忧国之情与个人的人生感慨融为一体,杜甫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在此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背诵了许多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与作品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也已经掌握了品读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学生此前对于诗歌的学习多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对诗歌意境与情感关注较少,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从中学会品读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致。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熟练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2.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哀思以及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体会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哀思以及作者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一)导入

“欲穷千里目”,王之涣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想要在某一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就要有更高远的境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向我们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陈子昂看到天地悠悠,新生悲怆之情。“天下有形形色色的人,就有形形色色的文”,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经登上高处,写下了著名的《登高》,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登高》,看看杜甫登上高处,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二)解题

教师介绍: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族现象。“登高”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古人常有登高临远的情结,喜爱登高而赋。 (三)文章背景

唐大历二年的重阳节,离开故乡35年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的山亭,当时因为“安史之乱”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节登高无心观景,触景伤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继而创作了这首凝聚了他一生血泪的《登高》,那么诗人杜甫看到了什么景呢?又抒发了什么情呢?虽然因为疫情我们无法外出登高,但是今天,我们可以一同来学习这首诗,一起感受一下杜甫的深秋登高。

二、初读感知

学生活动:《登高》曾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真挚,手法高超。首先,老师范读诗歌,同学们注意字词读音与节奏。

其次,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要求:初读读准字音;再度读准节奏;三读读出情感。

再次,请同学朗读。

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明确:孤独 凄凉 悲伤……

王国维先生读罢此诗后曾生发感慨:《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三、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一)通过诵读,我们发现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今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走进杜甫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如何赏析本诗的景物描写呢?找意象---营造意境

(二)同学们现在齐读,思考以下问题

1、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板书)(意象:一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具备抽象情感的事物形象)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2、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总结:描绘了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雄浑、壮阔的意境。

3、此时此刻一位体弱多病、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顶着萧索的秋风,孤身一人,这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悲凉

4、通过刚才对前两联的解读,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一遍一、二联。 齐读三、四联,看看他现在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悲伤

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

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恨”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设计意图:通过逐词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5、他具体在悲伤什么?

通过作者的处境,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悲”,那么作者最后用“艰难”、“潦倒”单单是指自己么?要想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我们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代表作有《杜工部集》。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

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6.了解了作者以后,我们再来分析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

他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在雄浑、壮阔的天地间,超越自身苦难,心系天下苍生,这是何等伟大的情怀!诗人为何如此悲苦,只因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总结全诗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设计意图:通过背诵默写,加深理解) 2、把本诗改写为一篇文采优美的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