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和劳技素养的课程——《劳动与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并成为小学阶段诸多课程中相对重要的一门。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劳动与技术在各小学的开展情况,然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三个方面针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展开讨论,为小学教师相关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案。
《劳动与技术》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小学阶段开设《劳动与技能》课程,不仅能够对学生了解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进行培养,还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如何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小学课堂的顺利开展,是教师共同面临的主要课题,文章便以此为核心展开叙述。希望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一、综合实践课程劳动与技术在小学的开展情况
(一)教师对相关课程存在认知偏差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自然秉持着严谨和重视的态度。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现阶段,在绝大多数的小学中,该门课程已经被视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虽然这一改革强调了《劳动与技术》应当具有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教师对该门课程具有的重要性有所忽略,导致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劳动与技术》相关内容所占据的比例逐渐降低。
(二)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
虽然现阶段已经有大量小学对《劳动与技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了相对系统、准确的认识,但是通过调
查可以发现,仍旧有少数学校在设置相
关课程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自行缩减《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次数和时间,导致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时,由于时间紧迫而不得不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忽略,这对于教学目的的达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一)对课堂具有的实践性进行强化
通过对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分析能够看出,该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个人劳动和生产劳动。个人劳动指的是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作为主线,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衍生出的吃、穿、用等自我服务劳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当掌握自己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生产劳动涵盖的内容有泥工、纸工、编制、种植等,总体来说,就是相对简单的手工劳动。正是因为教学内容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因此,想要保证教学活动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有优秀的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各小学现阶段已经对《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的意义引起充分重视,但是仍旧有少部分教师在对《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时,存在无法满足该门课程对知识和能力具有的要求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在于针对教师定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解决教学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下通过全面通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小学生受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与初、高中生相比,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教材中例如烹饪、种植等方面的内
容对小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难度。教
师在备课时就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或是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在课堂上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向学生进行传达,然后再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并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劳技素养。
(二)合理应用资源,增强课堂丰富性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教师应当以小学生所处年龄段具有的特点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主要依据。具体来说,在对《劳动与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保证所选内容满足“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要求。提出上述要求的原因在于,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如果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没有对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材料和设备加以准备,那么,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师空谈”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是十分不利的,教学活动自然也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以《泥塑》一课为例,如果教师负责向学生提供制作工具,那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材料——黏土,就成了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黏土与普通泥土不同,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因此,学生想要对该材料进行准备,需要前往特殊商店进行购买,甚至需要提前预订才能在课程开始前购买到。虽然可以使用橡皮泥对黏土进行替代,但是实际效果与黏土相比,仍旧存在明显的不足。教学设备、材料稀缺,对教学成果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应当保证对课堂上需要应用到的材料进行准备,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泥塑》这课相比,《纸工》单元需要应用到的材料更加贴近生活,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家中或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在课
-73-
小学科学下半月刊精选欲望想象
◇杨翠红
绘本以图画为主,附有少量的文字。它不仅讲故事、学知识,还能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如何激发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发现绘本阅读的多元价值?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老师该做些什么?一是要精读精选,找寻适合孩子的读本;二是从人物入手,激发继续阅读的欲望;三是发挥想象,体验画面和文字背后的情感;堂上,自然也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有的技术。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当具备对资源进行合理应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才能达成《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即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技素养。(三)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的特点在于,其着重强调实践,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有效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即为实践,教师想要保证学生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巧或是能力,实践是唯一的、最有效的渠道。通过对《劳动与技术》的教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教材中并不存在“只讲不做”的内容,教师在课上的讲解,主要作用也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实践进行指导。以《手缝》的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调查的方式,确定学生想要在课上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对沙包的缝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基于此,-74-
四是润物无声,帮助孩子形成优秀的
品质。
诞生于欧美的绘本,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喜欢,尤其深受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孩子喜爱。下面,我想以《大脚丫跳芭蕾为例》,谈谈绘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镜头回放:
“老师!老师!我妈妈帮我把大脚教师便可以将《手缝》一课的学习内容定为“缝沙包”。需要注意的是,仅仅通过教师单纯的指导和示范,学生是无法对缝制沙包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针法进行准确掌握的,自然也就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各种形状的沙包进行缝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掌握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方法,保证沙包的成功缝制,这也是该课的最终目的。另外,在学生成功缝制沙包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提出自己在缝制过程中的问题或是具有个性化的建议,例如,是否可以将沙包中的填充物进行替换,保证其重量的适度增加,或是是否可以选择防水布料对沙包进行缝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对教材或是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模仿”的层面。这对于学生劳动技能和劳技素养的提升,以及今后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三、结语通过对上文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丫系列的绘本都买全了!”上完课的第二
天,桐桐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像大脚丫一样,好好地练习跳舞。”小洁也凑过来,抢着说。“杨老师,我妈妈也喜欢读《大脚丫跳芭蕾》,她说今天要把其他几本也买全。”
“老师!老师!我喜欢作家埃美·扬。我还要读她画的绘本。”
上完《大脚丫跳芭蕾》的第二天,孩子们围着我,叽叽喳喳,快乐地交流着。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知道,这就是阅读带来的力量。参加读书班学习的时候,我听了射阳双语实验学校季梅老师执教的一节《大脚丫跳芭蕾》的绘本阅读交流课。是季老师亲切的话语,是大脚丫对梦想的执着,还是孩子们富有哲理的感悟?总之,听课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当即就萌发了也要领着我们班孩子读一读《大脚丫跳芭蕾》的想法。
一、精读精选,找寻适合孩子的读本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上“大脚丫”,老师得自己先喜欢;要想让孩子们被大脚丫跳芭蕾的精神感动,老师得自己先感动;要想让孩子们享受到阅读“大脚丫”的快乐,老师得自己先感受到快乐。记可以发现,想要保证《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能够取得应有成果,教师应当从强化课堂实践性、增强课堂丰富性和构建课堂情境这三个方面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对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实际作用加以了解。实践表明,合理应用上述教学策略,能够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得到了应有的提升。【作者单位:苏州市杨枝小学校江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