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形问题

环形问题

2022-09-25 来源:乌哈旅游
环形线路

[中高难度试题] 【例 1】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点A出发,沿周长6千米的圆形跑道以相反的方向行驶.甲

车每小时行驶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一旦两车迎面相遇,则乙车立刻调头;一旦甲车从后面追上乙车,则甲车立刻调头,那么两车出发后第11次相遇的地点距离A点有多少米?(每一次甲车追上乙车也看作一次相遇)

【分析】第一次是一个相遇过程,相遇时间为:相遇地点距离A点:6(6555)0.05小时, 千米.然后乙车调头,成为追及过程,追及时间为:

6(6555)0.6小时,乙车在此过程中走的路程为:550.633千米,即5圈又3千米,那么这时距离A点32.750.25千米.

此时甲车调头,又成为相遇过程,同样方法可计算出相遇地点距离A点0.252.753千米,然后乙车掉头,成为追及过程,根据上面的计算,乙车又要走5圈又3千米,所以此时两车又重新回到了A点,并且行驶的方向与最开始相同.

所以,每4次相遇为一个周期,而11423,所以第11次相遇的地点与第3

次相遇的地点是相同的,与A点的距离是3000米.

[拓展]如图所示,甲、乙两人从长为400米的圆形跑道的A点背向出发跑步.跑道右半

部分(粗线部分)道路比较泥泞,所以两人的速度都将减慢,在正常的跑道上甲、乙速度均为每秒8米,而在泥泞道路上两人的速度均为每秒4米.两人一直跑下去,问:他们第99次迎面相遇的地方距A点还有 米.

550.052.75A

[分析]本题中,由于甲、乙两人在正常道路和泥泞道路上的速度都相同,可以发现,如果

甲、乙各自绕着圆形跑道跑一圈,两人在正常道路和泥泞道路上所用的时间分别相同,那么两人所用的总时间也就相同,所以,两人同时出发,跑一圈后同时回到A点,即两人在A点迎面相遇,然后再从A点出发背向而行,可以发现,两人的行程是周期性的,且以一圈为周期. 在第一个周期内,两人同时出发背行而行,所以在回到出发点前肯定有一次迎面相遇,这是两人第一次迎面相遇,然后回到出发点是第二次迎面相遇;然后再出发,又在同一个相遇点第三次相遇,再回到出发点是第四次相遇……可见奇数次相遇点都是途中相遇的地点,偶数次相遇点都是A点.本题要求的是第99次迎面相遇的地点与A点的距离,实际上要求的是第一次相遇点与A点的距离.

对于第一次相遇点的位置,需要分段进行考虑:由于在正常道路上的速度较快,所以甲从出发到跑完正常道路时,乙才跑了20084100米,此时两人相距100米,且之间全是泥泞道路,此时两人速度相同,所以再各跑50米可以相遇.所以第一次相遇时乙跑了10050150米,这就是第一次相遇点与A点的距离,也是第99次迎面相遇的地点与A点的距离.

【例 2】 甲、乙、丙三人沿湖边一固定点出发,甲按顺时针方向走,乙与丙按逆时针方向

走.甲第一次遇到乙后又走了1分15秒遇到丙,再过3分45秒第二次遇到乙.已知甲、乙的速度比是3:2,湖的周长是600米,求丙的速度.

【分析】甲第一次遇见乙后1分钟遇到丙,再过34114334134分第二次遇到乙,所以甲、乙经过

米/分,甲的

5分钟的时间合走了一圈,甲、乙的速度和为6005120272米/分.甲、乙合走一圈需要3速度为12011145分钟,而甲第一次遇见乙后

14分钟遇到丙,所以甲、丙合走一圈需要5164141分钟,甲、丙的速度和为

600696米/分,从而丙的速度为967224米/分.

【例 3】 (2008年第十三届“华杯赛”决赛)

甲、乙两人沿一个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匀速前进,甲行走一圈需4分钟,乙行走一圈需7分钟,他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走完10圈后,改为反向行走,出发后,每一次甲追上乙或和乙迎面相遇时,两人都击掌示意.问:当两人第15次击掌时,甲共走了多少时间?乙走了多少路程?

A甲乙BC

57[分析]甲走10圈时,共用了10440分钟,这段时间乙行程4075圈,每当甲比乙

27多走1圈时,甲便追上乙一次,所以甲走完10圈时,比乙多走了4掌4次,此时,甲、乙两人相距甲反向行走后,经过

2圈,两人共击

27圈;

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以后两人总行程每增

1412871181174711加1圈,便出现一次相遇,即相遇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为1过

28111025511分钟,经

51166211分钟,两人最后一次相遇,此时甲一共走了402114007378191181125分钟,乙走了66米.

[拓展]绕湖的一周是22千米,甲、乙二人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反向而行,甲以4千米/

小时的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乙以6千米/小时的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则两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多少分钟? [分析]甲的速度为4千米/小时2003乙的速度为6千米/小时100米/分钟,

米/分钟.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出发2小时10分钟,甲行428(千米), 乙行了1005021001011000米11千米. 还剩下228113千米3000米.需行驶3000200310018(分钟)

所以相遇时间有148分钟.

[拓展]如图,长方形的长AD与宽AB的比为5:3,E、F为AB边上的三等分点,某时

刻,甲从A点出发沿长方形逆时针运动,与此同时,乙、丙分别从E、F出发沿长方形顺时针运动.甲、乙、丙三人的速度比为4:3:5.他们出发后12分钟,三人所在位置的点的连线第一次构成长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那么再过多少分钟,三人所在位置的点的连线第二次构成最大三角形?

[分析]长方形内最大的三角形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的三角形一定有一条边与长方

形的某条边重合,并且另一个点恰好在该长方形边的对边上. 所以我们只要讨论三个人中有两个人在长方形的顶点上的情况.

将长方形的宽3等分,长5等分后,将长方形的周长分割成16段,设甲走4段所用的时间为1个单位时间,那么一个单位时间内,乙、丙分别走3段、5段,由于4、3、5两两互质,所以在非整数单位时间的时候,甲、乙、丙三人最多也只能有1个人走了整数段.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在整数单位时间,三个人运到到顶点的情况.

对于甲的运动进行讨论: 时间(单位时间) 地点 时间(单位时间) 地点 时间(单位时间) 地点 2 C 2 D 2 C 4 A 3 C 3 6 C 10 8 10 C 18 12 A 19 C 19 A 14 C 26 16 C …… …… …… 对于乙的运动进行讨论: 11 A 27 B 10 D 18 C B 26 A 27 对于丙的运动进行讨论: 11 D B A B A D 需要检验的时间点有2、3、10、11、…… 2个单位时间的时候甲和丙重合无法满足条件.

3个单位时间的时候甲在AD上,三人第一次构成最大三角形.所以一个单位时间相

当于4分钟.

10个单位时间的时候甲、乙、丙分别在C、B、A的位置第二次构成最大三角形. 所以再过40分钟.三人所在位置的点的连线第二次构成最大三角形?

【例 4】 有一正方形,边长12厘米,甲、乙、丙三只蚂蚁从正方形的同一顶点沿正方形的

边同时同向出发.三只蚂蚁爬行的速度分别是:甲为每秒0.96厘米,乙为每秒0.81厘米,丙为每秒0.72厘米.问:出发几秒钟后甲开始同时看见乙和丙的后背?

【分析】 12(0.960.81)80(秒),即甲爬行80秒可以比乙多爬一个边长;

12(0.960.72)50(秒),即甲爬行50秒可以比丙多爬一个边长.

若使甲能同时看见乙和丙的后背,则甲与乙、丙必须在同一条边上,所以甲比乙和丙多爬的距离在(4k3)个边长和(4k4)个边长之间.那么,甲比乙多爬的距离为3个边长和4个边长之间、7个边长和8个边长之间……根据前面的计算,甲可能看见乙的后背的时间段可能是240秒到320秒之间、560秒到640秒之间、880秒到960秒之间……

同理,甲可能看见丙的后背的时间段可能是150秒到200秒之间、350秒到400秒之间、550秒到600秒之间……选取其中公共的时间段,即560秒到600秒之间.

在56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1个边长,则甲只有在正方形的某个顶点处才能看见乙的后背,否则必须爬到下一个顶点处才能看到乙的后背.甲爬一个边长需要120.9612.5秒,而12.545562.5秒,所以当甲爬了562.5秒时,甲恰好到达正方形的顶点处,这时才开始同时看见乙和丙的后背.

[拓展](2004年第九届“华杯赛”总决赛试题)

正方形跑道ABCD.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点出发同向跑步,他们的速度分别为每秒5米、4米、3米.若干时间后,甲首次开始看到乙和丙都与自己在正方形的同一条边上,且他们在自己的前方.从此时算起,又经过21秒,甲、乙、丙三人处在跑道的同一位置,这是出发后三人第一次处在同一位置.求正方形周长的所有可能值.

[分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米.a54a,所以甲跑a秒可以比乙多跑一个边长;

a530.5a,甲跑0.5a秒可以比丙多跑一个边长.

若使甲能同时看见乙和丙,且他们在自己的前方,则甲比乙和丙多跑的距离在4k3个边长和4k4个边长之间.根据前面的计算,甲可能看见乙的后背的时间段可能是3a秒到4a秒之间,7a秒到8a秒之间……甲可能看见丙的后背的时间段可能是1.5a秒到2a秒之间,3.5a秒到4a秒之间……选取其中公共的时间段,即3.5a秒到4a秒之间.

在3.5a秒时,甲只有在正方形的某个顶点处才能看见丙的后背,否则必须跑到下一个顶点处才能看到丙的后背.甲跑一个边长需要a50.2a秒,而0.2a183a.秒,所以当甲跑了63.6a秒时,才开始同时看见乙和丙的后背. 4a544a,所以经过4a秒后甲第一次追上乙,此时甲、乙、丙分别跑了5圈、4圈、3圈,所以这也是出发后三人第一次处在同一位置.所以4a3.6a21,即a52.5.

52.54210(米),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应为210米.

[拓展]在正三角形ABC中,D是边AB上的一点,且DA:DB7:8,学学和思思两人在

三角形边上分别匀速行走.学学从A点开始沿ABCA的方向走,思思从B点开始沿BACB的方向走.已知两人第一次相遇恰好是在D点,且两人第一次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时,相遇点距B点24米.则AB的长度等于________米.

【分析】由于两人第一次相遇恰好在D点,此时学学和思思所走的路程分别为AD和BD,

根据“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的比”,可得学学和思思的速度比为AD:BD7:8. 设每边长为15个单位.设第x次相遇时是两人第一次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由于第一次相遇以后,两人每合走一个周长就相遇一次,则此时两人共走(x1)个周长加

1

778条边,即45x11545x30,其中学学走了

21x14.

45x30要想在线段BD上相遇,则21x14除以45的余数应大于7,小于15.因为21x1421x151,被3除余1,所以被45除只能余10或13. 如果21x1410(mod45),则21x24(mod45),7x8(mod15),x14(mod15); 如果21x1413(mod45),则21x27(mod45),7x9(mod15),x12(mod15). 所以,两人第12次相遇是第一次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被45除余13也就是说距离B点2个单位,所以1个单位是12米,边长为15个单位,也就是180米.

另解:同上可得到学学和思思的速度比为AD:BD7:8.

当两人第一次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时,根据两人行走的方向,思思一定是经过B点后走到相遇点的,学学一定是经过A点后走到相遇点的.考虑思思在这次相遇前走到B点时学学所处的位置,如果学学当时在A点,两人将再次相遇在D

点,不合题意;如果此时学学不在AB边上,两人更不可能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只有当学学此时在AB边上且不在两个端点时,两人将必然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所以当思思走了整数圈,学学走的路程超过某个整数圈,又小于这个整数圈再加上圈时,两人再向前走将必然在线段BD(不含端点)上相遇.

31假设此时思思走了m圈,根据速度比,学学走了整数),即nmmn811378m圈,则有n78mn13(n为

,故mn1318mmn1314,由于是第一次在线段BD23(不含端点)上相遇,由于mn1,则mmn81,得m5,那么m的

3141最小值为6.

当m6时,思思走了6圈到B点,学学走了6587圈,即走了5圈后又走了

圈,此时走到AB边的思走了其中的

2421581534处,距离B点则为AB的

1481521514,两人相向而行直至相遇,思

,所以AB的即为24米,那么AB边的长度为

(米). 180

【低难度试题】

【例6】(★★★)在一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6分后两人相遇,再过4分甲到达B点,又过8分两人再次相遇。甲、乙环行一周各需要多少分? 【分析】20分,30分。

解:由题意知,甲行4分相当于乙行6分。(抓住走同一段路程时间或速度的比例关系) 从第一次相遇到再次相遇,两人共走一周,各行12分,而乙行12分相当于甲行8分,所以甲环行一周需12+8=20(分),乙需20÷4×6=30(分)。

【例7】(★★★)如右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甲在A点,乙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两人在C点第一次相遇,在D点第二次相遇。已知C离A有80米,D离B有60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解】根据总结可知,第二次相遇时,乙一共走了80×3=240米,两人的总路程和为一周半,又甲所走路程比一周少60米,说明乙的路程比半周多60米,那么圆形场地的半周长为240-60=180米,周长为180×2=360米。

【例8】(★★★★)甲、乙两名运动员在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进行10000米长跑比赛,两人从同一起跑线同时起跑,甲每分跑400米,乙每分跑360米,当甲比乙领先整整一圈时,两人同时加速,乙的速度比原来快1,甲每分比原来多跑18米,并且都以这样的速度

4保持到终点。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终点?

【来源】 第九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决赛应用题第3题

【解】 从起跑到甲比乙领先一圈,所经过的时间为400÷(400-360)=10(分), 甲到达终点还需跑(1000-400×10)÷(400+18)=

1474209(分),

1214乙还需要(1000-360×10)÷[360×(1+4)]=9(分) 274由于9<209,所以乙先到达终点。

【例9】(★★★) 右图中,外圆周长40厘米,画阴影部分是个“逗号”,两只蚂蚁分别从A,B同时爬行。甲蚂蚁从A出发,沿“逗号”四周顺时针爬行,每秒爬3厘米;乙蚂蚁从B出发,沿外圆圆周顺时针爬行,每秒爬行5厘米。两只蚂蚁第一次相遇时,乙蚂蚁共爬行了多少米?

【解】1.5米。“逗号”的周长与外圆的周长相等,都是40厘米。乙比甲多爬20厘米需20÷(5-3)=10(秒),此时甲爬了30厘米,位于圆内的弧线上,而乙位于外圆周上,两只蚂蚁没有相遇。乙比甲多爬60厘米需60÷(5-3)=30(秒),此时两只蚂蚁都在外圆周上,是第一次相遇,乙爬了5×30=150(厘米)。

【例10】(★★★)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解】(1 )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 500÷1.25-180=220(米/分).

(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

500÷(220-180)=12.5(分). 220×12.5÷500=5.5(圈).

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