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1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难度偏易。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注意模式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种植和甘蔗种植,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另甘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该地位于闽浙丘陵。 2.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意义和乡土地理,考生可根据题干要求,“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和图中信息可得出答案。
【解题思路】结合题干要求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清洁能源。模式中既有渔业养殖还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
图示(2013年高考真题上海卷)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5~6题。
⑥ 沉积物 ③ 岩浆岩 ⑤ ⑦ ④ 岩 浆 ② 沉积岩 ① 变质岩 第 1 页 共 12 页
3.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答案:C
【命题立意】通过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考查变质岩的形成条件。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过程①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发生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 4.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C
【命题立意】实际考查大洋中脊的形成,但是通过地壳物质循环图来考查此过程。
【解题思路】大洋中脊的形成是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形成的。结合图示可看出④代表岩浆喷出。
【考点定位】大洋中脊的形成。
下图(2013年高考真题上海卷)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读图回答15~17题。
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km)
-800 -600 -400 -200 0 2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5.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选择一种点状图,考查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以及地理信息的获取。 【解题思路】根据图文材料,在海岸线的西侧也就是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0km以左的范围,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故①对④错;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深度无明显变化趋势,限于一定范围之内,故②错③对,因此选择C选项。
震源深度(km) 第 2 页 共 12 页
6.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答案:D
【命题立意】考查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该图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其中震源处即为板块交界处,关键要注意对该图的理解是剖面图,而不是平面图。因为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所以右下为大洋板块,左上为大陆板块,这种震源分布特征为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因此选D。 【知识拓展】
7. 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命题立意】考查六大板块分布图中板块交界的类型。16小题正确选择以后,此题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根据上题,该处为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下面的消亡边界,因此选择①②,南北美大陆的东海岸均为大西洋一侧,板块的生长边界,故排除③④,因此选A。 下图(2013年高考真题上海卷)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一条河流穿过该市区(图中没有画出河流,需根据等高线判断大致流向)。读图回答21~22题。
ea
b
c
f
gd
第 3 页 共 12 页
8.若在该河开发漂流旅游项目,那么漂流的出发地应设在
A.a区
B.d区
C.e区
D.g区
答案:A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流向及功能区的布局。难度偏易。
【解题思路】根据河谷是集水区,河流是发育在山谷中的而且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区弯曲表示山谷;结合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知该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河口开发漂流项目出发地应在河流的上游,故选A。
9.若该市包含下列功能区且布局合理,则g区最有可能的是
A.住宅区 答案:C
【解题思路】上题可知流经该地区的河流流向是从西南流向东北,g区位于流经该城市河流的下游,最适宜布局的工业区,这样减少了对城市的水污染。故选C。
地表(2013高考题安徽卷)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
降水量 蒸发量 /mm
苔原带 温带森林带 亚热带
森林带 热带森林带 热带草 温带草原带 半荒漠草原
原带 及荒漠带 气温
/℃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央商务区
风化壳 基岩 图11
10. 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 降水、蒸发、气温 C. 降水、气温、蒸发 D. 气温、蒸发、降水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示意图考查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气的受热状况 【解题思路】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因此从图中植被分布特征可以看出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角度讲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同纬度森林分布区较高,所以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热容量比森林小,蒸发强所以故Ⅱ线表示蒸发,故选B项。 11. 风化壳厚度
A. 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 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 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第 4 页 共 12 页
D. 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示意图考查调用知识迁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外力作用
【解题思路】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结合32题可知图中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风化壳厚度甲地大于丁地、乙地大于丙地;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应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为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为热带森林带;故选C项。
图3(2013高考题北京卷)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12.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5.B
图3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要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这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
下图(2013年高考真题上海卷)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8~20题。
甲 长江水 a补给 b补给 洞庭湖水
13.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根据图像材料,a为长江水补给湖泊水,此时河流水位应高于湖泊水位,处于
第 5 页 共 12 页
河流的丰水期,而长江汛期和雨季为6-7月份,此时随着夏季风的退役,冷暖空气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故选择C。 14.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B.雨水、地下水 D.海洋水、冰川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甲分别补给长江和洞庭湖,能够补给长江的有冰川、大气降水、地下水,能够补给洞庭湖的有大气降水、地下水,附近无冰川,海洋水需蒸发形成水汽通过降水补给,所以同时能补给长江和洞庭湖的为B选项雨水、地下水。 15.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湖泊的生态效益,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对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湖泊面积增大,其生态效益如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等功能增强,因此,在丰水期,存蓄洪水能力增强,a变大;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能力增强,b变大,故选择D。
图(2013高考题安徽卷)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27题。 16.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30° 图例 东 石油 天然气 河流、湖泊 沙漠 欧 40° 伏 尔 加 平 原 60°
河 50°
里 海 第 6 页 共 12 页 图8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水循环及其意义 河流的补给方式 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①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⑤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②对;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④错;故选C项。
17.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C
【命题立意】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题思路】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A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B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错;故C项正确。
梯田(2013高考题江苏卷)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
18.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解题思路】根据图5可知,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区别在于水平梯田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图中甲处,在10m长度内,陡坡落差5米,坡度较小,且有明显的陡缓
第 7 页 共 12 页
之分,故选择C选项。
19.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 【解题思路】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图,反坡梯田的水会反向流动,能够有效的保水保土,故A项正确;B项,应该为修筑难度较大;C项,梯田整体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更不适于机械化;D项,有一定坡度,水会定向流动,同样不利于灌溉施肥。
20.图4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N 图例 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 传统与新兴工业并存的工业区 城市新开发区 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生活区 科研文教区 轻工业、商业就业人口区 城市远郊农业、农村区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答案】11.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放射状,但只有一个中心(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故A错;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部,故B错;城市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布局西北部,与城市新开发区背道而驰,故D错;城市新开发区与科研文教区均位于城市东南部,故C正确。 【易错点拨】“城市的空间形态”(外部形态)一般有平原地区的团块状、河谷地区的条带状、受地形或河流限制的组团状,而“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内部各不同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关系,是城市的内部结构。这些功能区组合方式通常有同心圆模式、契形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二、综合题
21.(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16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第 8 页 共 12 页
⑴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3分) ⑵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原因有____。(3分)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4分)
⑷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四川盆地 阴雨、雾天多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试题立意】试题通过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气温、降水量示意图考查中国地理的空间区域识别能力;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区位因素;农业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试题重点考查中国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的主干知识,种植水稻是否可行又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开放性考查。 【解题思路】
(1)读图中年平均降水量曲线的变化,注意关注降水与地形剖面图的相关性,结合中国地理降水分布等气候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年太阳总辐射量主要受太阳高度与大气状况的影响,纬度相同则主要分析大气状况,空气密度、云雾状况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3)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即可得出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但需要结合本地特点总结出主要因素。
(4)若答不可行,主要考虑水稻种植需要高温多雨、地形平坦的条件,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改造,但气候条件改造较难。若答可行,主要从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有河流水源灌溉,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方面回答。
22.(2013年高考真题上海卷)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第 9 页 共 12 页
⑴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5分)
⑵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分) ⑶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2分)
答案:⑴差异:(1)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2)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3)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⑵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生活经验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⑶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命题立意】本题以南、北半球山地垂直自然带为材料,考查不同纬度带山地垂直带谱的差异、坡向对自然带高度的影响、降水对雪线的影响等。
【解题思路】第⑴题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从带谱的多少、基带的不同、山地同一带谱分布的高度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再根据基带的类型判断纬度的高低,基带与当地的自然带是一致的。第⑵题甲图中同一座山地向阳坡的温度较阴坡的高,植被的长势好于阴坡,同一类型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第⑶题乙图南北坡雪线高度不一样,南坡低,北坡高,其原因是乙山地处南半球赤道附近,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降雪量大,融雪相同的情况下,南坡积雪多。
【试题拓展】本题还可以在影响山地带谱多少的因素上加进考查,影响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和山地海拔高度。此外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也影响自然带谱分布的高度。
23.(2013高考题浙江卷自选)2008年5月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下图为杭州某区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完成⑴-⑶题。
第 10 页 共 12 页
⑴ 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主要是为了(单选,3分)
①缓解交通拥挤 ②吸引外来游客③倡导低碳出行④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⑤促进自行车产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⑵ 下列场所附近适合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是(单选,2分) ①地铁站口 ②学校、医院 ③高架路口④住宅小区 ⑤隧道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⑶ 分别说出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布局与道路的关系。(5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为情景素材,主要考查城市交通点的布局、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等知识及其读图、归纳与表述地理事象的能力。 【解题技巧】第⑴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与布局问题是影响城市发展重要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许多,如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倡导公交优先等。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此举既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又倡导了人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第⑵题,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应遵循方便、就近的原则,因此站点应当选择在人流周转量较大的地铁站口、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场所。第⑶题,城市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与城市的人流周转量大小且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如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等人口流动周转量较大,需求量大,宜布局大型租赁点;而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人流周转量相对较少,需求量小,应布局小型租赁点。
【答案】⑴ B ⑵ B ⑶ 大型租赁点布局在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
附近;小型租赁点布局在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
24.【城乡规划】图22是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第 11 页 共 12 页
图22
⑴A、B、C、D四地块中,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的是____________;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4分) ⑵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该问题的主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⑶为保护老城,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处理新老城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D A 处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
仓储区相连(任答两点)
(2)铁路穿城而过 造成城市南北联系不便;产生噪音
(3)保护老城,发展新城;制定法律或法规;分类分区保护;尽量不改变老城原貌等(任答两点)
【试题立意】试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工业区位、城市布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题目条件充分,问题简洁明确,答案清晰但有开放性。 【解题思路】
(1)注意题中已有信息:城市主导风向、河流流向、生态保护用地、原城市功能区位置关系。居住区要求上风、上水、环境好、交通便利;化学工业园区应在下方向、河流下游,与居住区有一定距离或预留隔离带;交通仓储方便。
(2)铁路穿城而过,把城市分为两个区域,造成居民南北联系不便并受噪音影响。
(3)新老城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保护好古城又不影响新城的发展,对老城保护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也需要合理规划。其答案具有开放性。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