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向前眺望三十年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向前眺望三十年

2024-01-24 来源:乌哈旅游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向前眺望三十年

作者:刘彦华

来源:《小康》2019年第25期

如何立德树人,推行素质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教育的重要命题。面对时代的考卷,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下文简称:三十五中)育人模式改革的十年实践,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有力摒弃,更为基层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范本。

三十五中,是一所由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是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由李大钊、邓萃英等教育名流担任校董创办。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走出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岐山、陶西平等众多杰出人才。

不过,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谈及2008年1月上任之初对它的印象,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底蕴深厚,校舍老旧,身陷重围。当时,三十五中高中部地处北京市小口袋胡同,属寸土寸金的西单地区,左邻右舍皆为强手,而三十五中一段时间面临搬迁问题,因校舍、设备无法更新而日渐落后。学校虽有全面育人传统,教师们爱岗敬业,但在升学竞争中因区域校际竞争激烈而在第七名上下徘徊,甚至一度被一些媒体列为一流三类学校。

“看摊儿”显然不是朱建民真心所愿。于是,如何将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变革发展的动力,如何带领学校突破升学竞争的圈子,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便成为朱建民和他所带领的三十五中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朱建民常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据他介绍,围绕“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三十五中用十年时间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层的立体多元课程体系。

“一体”是指国家核心课程板块;“两翼”,一翼是科学课程、人文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另一翼是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研学社团等学生自主发展课程板块;“三层”则是指每个板块的课程又分为基础性、研究性、拓展性课程三个层次展开。

科技与创新类课程是三十五中的一大特色,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类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服务,为此,三十五中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将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二是由教育者和科学家共同设计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创新;三是跳出为了追求分数而教、为了分数而学的价值体系,而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追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在共有中科院、清华、北航的17个研究所近百名科学家为三十五中的科技教育量身定制课程,共有包括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高科技和环境科学四大领域17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朱建民表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于尖子生,尖子生主要看分数,而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伟大的创新力两大特征,“三十五中科技与创新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和创造能力,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科学精神、探究意识以及将来要从事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求真,给人以理性,艺术求美,给人以感性。三十五中对艺术课程也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校本化。目前高中艺术课程主要有两条暗线,一条是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条是学校的志成文化,从经典到古籍,从传统到民族民间,只要孩子们需要,三十五中就去尝试开设,现在已有将近十门课程。同时,目前,三十五中建设打造了金帆民乐团以及合唱团、舞蹈团、行进打击乐团、京剧团、话剧团、交响乐团、管乐团等七大志成艺术团,学生艺术社团和校本艺术课程百花齐放。

在三十五中有一座装备了管风琴的音乐厅,朱建民言语中对此颇有几分骄傲,“在一个中学拥有管风琴音乐厅,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三十五中还有“一座宅院,一所學校”之说,原因就是在其校园内有一处鲁迅故居。基于这个历史渊源,三十五中不仅在建造的时候原地保留了旧居的肌理,还在此重点打造了鲁

迅书院,设立国学馆,开发古籍藏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建设人文类校本课程。

三十五中教师郭慧林告诉记者,“坐在书院里,读着鲁迅的著作,更能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一、固化的教学生态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以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现代教育一定是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并为这种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朱建民表示,三十五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靠近“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教育”这一教育理想,为此,在打造突出基础性、选择性、整合性的课程体系基础上,2013年,三十五中再次创造性地推出了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五制”改革,力求实现课程与指导的“私人订制”,助推学生自主、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 走班制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的基础、潜能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和学科知识特点,三十五中进行了学科分层分类教学,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经过三轮编订,目前该校学生选课走班,不仅可以选门类、科目、课题、项目(兴趣爱好、特长优势),选导师,选学院,还可以选起点、终点(难度、高度),选广泛涉及还是一门精通,甚至选时间和顺序,选课型和教学方式。 2017届毕业生赵松睿是三十五中走班制的受益者,高一第二学期,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他选择了化学A+班,从此对化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加入了学校的高端化学实验室研究课题,进入“翱翔计划”,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选择了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凭借自主招生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选课走班,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会带来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新问题,三十五中以走班制为改革核心,实行导师制、学长制,组成学校课程实施及支撑体系,以学部制为改革的支撑,辅以导师制、学分制,组成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聘任与考核、学生管理与指导体系。

“原来老师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没问题,考试拿高分,就是一节好课。但是伴随着五制改革,我们一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朱建民介绍,在如今的三十五中,一节好课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唤醒与激发,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引领学习方法的获取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二是碰撞,老师应该制造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多问交流和深度对话,引领学生质疑问难、争鸣辩论;三是生成与留白,教师要敢于放手,留出空白让学生想、学生说、学生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

由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课堂的主角退后变成了导演、编剧,由过去的答疑解惑者变成了课堂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陪伴者和评价者。 在采访中,朱建民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与常见的方形课桌不同,三十五中的课桌是梯形的,原因就是“梯形课桌可以组成六种图形,比成排成行排列方式,更便于学生小组合作、小组探究、自主化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张力的乐园”。

回顾总结过去十年,朱建民表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思考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俗话说,有船出海不是本事,无船出海才是本事。”朱建民的自我评价是善于“借船出海”。

十年前,三十五中就想开始探索“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但是受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制约,步子难以迈开。此时,“借船出海”便成了最佳选择。

2010年,中国科学院京區科学技术协会想在北京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建立合作。通过科技教师了解到这个信息后,朱建民迅速做出判断,而双方也是一拍即合,不到一周时间,便签订了框架协议,联合创办“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训班”。三十五中与科技界联手合作的大幕由此掀开。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计科技特色课程,中科院为三十五中的科技班专门设计了基础课程、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三大课程单元。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由科技工作者引领进入实验室、先进科考基地,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校每年在北京和全国的科技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教育成果受到各界认可。此后数年,三十五中相继加入“英才计划”“翱翔计划”等各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从市、区财政争得相关支持。最初每年学校都要从公用经费中挪出款项支持科技班,但随着学校资源吸附力的提升,从各处争取来的款项已经完全能够支持学校科技教育的支出。 如今,提及三十五中,除了科技班,让人啧啧称赞的还有依托于学校与中科院、清华、北航合作建立的十个高端实验室,涉及智能科学、纳米化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空间信息技术及大数据计算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在纳米与化学可视化探究实验室通过电子显微镜将一根头发丝放大1000倍观察,在信息化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进行DNA分析和鉴定,在大数据与科学计算实验室对航空、航天、天体等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判定……十大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成为三十五中借船出海的又一杰作。

为什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面对记者的疑问,朱建民给出了两个字——舍得。“我一直坚信两个字——舍得,越舍越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十大实验室的建立,不是为三十五中一个学校建立的,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建。读书需要情怀,教学需要情怀,办学也需要情怀。”朱建民补充道,“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正是越来越多的人被三十五中的办学情怀所触动,才促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对外合作。

如今,三十五中的大门越来越开放:每年免费接待大量来自国内外教育同行参观交流,分享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成立北京三十五中科技教育创新协作体,将学校拥有的科技教育资源和渠道与协作体的学校共享;将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课程上线,向北京市甚至全国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开放……

朱建民常说,“好的中学教育绝不是预备升学教育,而是要向前眺望三十年,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而构建现代学校,朱建民最为看重的就是人本、科学、民主、开放,他将此称为现代学校的精神内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