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摘要:职业教育应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纳入培养目标,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烹饪专业教育方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技术教育 职业素质 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的厨师既多又少,即低层次的多,不易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高层次的少,用人单位很难寻觅适用人才。这里的高低,不仅是指技术的高低,更主要的是厨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新课改已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指向之一。那么,烹饪专业教学审时度势应关注这一走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纳入烹饪专业教学中去。
一、技术至上-----烹饪专业教学的一个误区。
职业技术教育,顾名思义,要传授“技术”,而且是“职业技术”,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一技行天下”,学校教师便把技术训练看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我们并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却肯定地说,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职业教育,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但是唯技术主义,技术至上的倾向,却导致烹饪专业教学走进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㈠培养目标狭窄-----以操作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的市场很大,但它的就业面却很窄。学生一旦毕业,从事烹饪工作做了厨师,就很容易被特殊的工作环境、文化背景及行业惯性所制约,认识世界的视角也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不能排除我们教育上的偏颇,即重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凡是在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性
1
强的人,都是那些综合职业能力较高的学生,而那些单纯追求技术而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往往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后劲。
㈡教学内容陈旧----以技能教学替代了专业理论、文化的综合教学。
由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以致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不关注,导致了课程设置盲目,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严重。现代餐饮企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局限于掌握一门技术,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创新诸方面的综合要求。也就是说,烹饪专业的学生胜任岗位要求,不仅要学习技术,掌握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另外,一些职校偏重学生的职业技术,因而仍然不自觉地用师徒传授的方法替代现代教学方法,这种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对其它非专业课程的排斥,并使学生整天埋头于重复、简单的练习,操作之中,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故我国现在培养的烹饪学生多数属于工匠型的。所以,在当今变幻莫测的餐饮业中,厨师开饭店的少,成功的更少,成为星级饭店总经理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职业素质-----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曾说: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迈向国际前沿,对别人的专业有着较为广泛理解,在文化素质方面,对文艺、思想、体育等更有广泛的参与。”显然,把职业教育简单地视作培养“技术劳动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有人才,也是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职业素质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㈠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现代餐饮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职业技能,更体现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烹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今烹饪史话,地方民俗、
2
厨房管理、食物营养知识、食物卫生知识、食物化学知识,食品微生物知识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工作中显示出较高的文化素质。二是与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体,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而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就需具备开阔的人文知识,如历史、艺术、文学、运动等等。这种文化修养越丰富,生活品味越高雅,人文情趣越浓郁。而非“工作机器”。
㈡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时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在烹饪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超越。其二具有批判精神,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敢于探究、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惟书、不盲目推崇烹饪权威。引导学生从原料创新、色彩创新、口味创新、形态创新、烹饪技法创新、器皿创新、菜单创新、食疗创新入手。学生在解决烹饪实际中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㈢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自餐饮市场对烹饪人才挑战愈加明显,同行之间竞争加剧,烹饪行业又极具不稳定性,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另外,校园并非真空,社会上人们的担忧、焦虑、浮躁,也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现实的影响。因而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帮助学生学会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那么走上岗位时,就会具有克服挫折的勇气,勇于创业;其次,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果具备了善于调控情绪的能力,那么他们走上岗位时,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学生进入社会要适应环境,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但多数不适应或不协调,这时会对自己的能
3
力产生怀疑,出现心理焦虑。所以在校期间帮助学生悦纳自己,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不欺骗自己,不憎恨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有价值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烹饪专业教育不仅仅是授以烹饪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急任,只有这样,烹饪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施光明.技术与人文.2003.9
2.王圣果.烹饪工业化与模糊教学.饮食文化研究.2001.1
3.冯玉珠.20年中国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之研究.中国烹饪研究.2005.1
4.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职教论坛.2006.3
浅谈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教学运作
南京市湖熟职业中学 郑兴武
中等烹饪职业教育是烹饪理论与技能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是中等烹饪职业教育探索的课题。因此,中等烹饪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应突出其专业特色。
一、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
中等烹饪教育是专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中等层次人才教育。它既为餐饮企业
4
培养烹饪技工、宴会设计者和营养配膳师,同时也为饭店、酒楼及企业的餐饮部门培养经理、行政总厨、厨师长等后备管理人才。因此,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中等层次的技艺型、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
中等烹饪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并针对烹饪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特殊需要设置课程,优化知识结构,用教学与生产科技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烹饪专业人才。
基础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随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整体素质。
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按以下两部分内容设定:
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以烹饪学科为体系,设立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烹饪美术、中餐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餐饮成本核算等课程。课程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烹饪技能教学的需要增删部分内容。
二是烹饪技能课程着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刀工基本技术、筵席配菜技术、中餐制作技术、面点制作技术、食雕与冷菜制作技术、地方名菜制作技术等课程为骨架,加入其他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技能课程必须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术。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烹饪理论知识,应从原料的初加工、刀工、刀法的应用、干货原料和涨发、配菜、菜肴命名、初步熟处理、火候的控制、原料在烹调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对菜肴质地的影响,以及上浆、挂糊、勾芡的运用,调味品的味型以及味觉的种类逐步展开。这样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整个工艺过程,然后再从各种烹饪方法(如:炸、溜、爆、炒、烹等几十种烹饪方法)的运用和刀工技法、成菜、装盘等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能够细致的、全面的、综合地掌握多种菜点操作的技能要求,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目的。
5
二、烹饪层次能力设定及教学安排
烹饪技能是由低到高,由粗到精逐步掌握的。因此,层次能力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的影响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应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进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年要有一个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资格证书。建立必要的淘汰制,达不到技能标准的学生,不允许进入更高一级能力层次的学习。根据层次能力的要求,可这样设定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以基本功训练为主,重点放在刀工、刀法的熟练运用,要求快、准、稳技巧精湛;正确掌握原料的初加工、熟悉干货原料的涨发工艺及配菜工艺等。
第二学年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烹调方法及相关菜例的制作上,熟悉调味的基本方法,投料准确、适时,上浆、挂糊均匀,正确识别油温,灵活掌握火候,勾芡恰当,翻勺自如,出锅及时,装盘熟练,学会设计四季筵席菜单,了解科学合理的营养配膳等。
第三学年让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全面地、综合地按照国家劳动部和省市劳动局统一制定的技能标准要求,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菜肴的色、香、味、形、汁芡、刀工、火候操作等环节上逐项达标,接受劳动局烹饪考评委的考核,取得高一级等级资格证书。同时,第三学年的教学还应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艺型、技能型的管理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创新。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以八个创新为着眼点,创造烹饪专业的特色品牌。
其一原料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在原料的使用上,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用法,要敢于使用国内外不同地域的原料,创出新的特色菜,并能用同样的原料运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制作菜肴。
其二色彩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菜肴的造型美,突出色彩,搭配和谐悦目,用艺
6
术美达到增进食欲的目的。
其三口味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善于辨别和调制菜肴的味型,不仅能利用原料本身的风味,做出有特色的美味,还能利用各种原料的本味烹制成复合佳肴。
其四形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塑形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刀工、刀法,去实现菜肴形态的变化,塑造和美化菜肴的形态,使菜肴的形态逼真、美观大方,让就餐者赏心悦目。用形态美,达到艺术美的要求。
其五烹饪技法创新。要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区分几十余种烹饪技法的特点,在熟练掌握常用烹饪技法的基础上,研究新技艺,创新新菜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其六器皿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器皿衬托菜肴,使美器与美食相辅相成,显示菜肴的色、香、味、形特色,突出菜肴的视觉美和观赏美。
其七菜单创新。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学生善于吸收中外餐饮业菜单服务的精华,学会运用图形菜单和实物菜单等多种形式为顾客提供服务。菜单的排列要有个性,有特色,能体现不同菜系的特点,让顾客能享受到菜单服务所带来的愉悦。
其八食疗创新。要培养学生饮食保健意识,使学生明白营养配膳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前提,以食补身,以食养身,是当代饮食卫生与健康研究的课题。要教会学生在配菜及烹饪技法上遵循营养配膳原则,科学合理烹饪食物。
总之,中等烹饪教育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开设有利于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利于向餐饮企业输送人才,扩大就业,使职业教育更具实用化。作为中等烹饪职业学校,应使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符合中国烹饪的专业特色,更有利于现代烹饪技术的发展,这样使中国烹饪在继承中华
7
民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