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
实施方案
[关键词]食品 安全 研究 报告
课题0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菜篮子工程”食用安全性(特别是食物中毒控制)和进出口食品的快速检验、快速通关的要求,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中解决一批关键技术,特别是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在我国现有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以解决我国粮食、蔬菜、茶叶中农药多残留的系统检测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建立多残留系统检测的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这不仅为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我国推广后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同时,对氨基甲酸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的研发,可以取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并节约成本,扩大我国的监控力度。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农药和兽药多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进一步解决进出口食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技术和一批确证检测方法,此外还建立我国已经新制定农药残留mrl但尚缺乏对应检验方法和快速检验方法与设备。1、主要研究内容1)农药残留分析
平台研究:按农药品种分组分类建立一套系统的检测方法和农药多残留检测的技术平台,覆盖农药品种的范围(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杂环类等100种以上)能基本满足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方法适用于粮谷、茶叶、蔬菜、水果和果汁。2)我国已有mrl但缺乏检验方法的农药残留量技术的建立:包括除草剂(苄嘧磺隆、敌草快、甲草胺)、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烯菌核利)、杀菌剂(敌菌灵、氯苯嘧啶醇、戊唑醇、腈苯唑、唑螨酯)和杀虫剂(硫丹、灭蝇胺)。3)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制:重点为氨基甲酸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设备。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准确度、精密度分别满足农药残留分析技术要求,检测低限达到国内外技术法规和限量标准要求;多残留方法与现行方法相比,整个检验周期缩短50%以上,降低检测成本60%以上。2)快速检测方法获得试剂盒5-7个、相关设备2-3个,要求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包括构建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如乙酰胆碱酯酶、丁酰碱酯酶的分离纯化与固化的材料技术,研制生产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碱酯酶产品,其活力应≥108单位/g。获得专利2-3项。
课题03: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从解决我国市场监督和进出口食品(猪肉、禽肉、水产品)中重要禁用兽药残留(激素和b-兴奋剂)多组分检测技术入手,建立一套从筛选、定量到确证的系统分析方法,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这不仅为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我国推广后
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同时,对b-兴奋剂和氯霉素等抗生素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的研发,可以取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并节约成本,扩大我国的监控力度。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农药和兽药多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选择国内外禁用兽药建立动物源食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要求b-兴奋剂在10种以上、激素8种以上。建立动物源食品中多种抗菌素(包括维吉尼亚霉素)残留的液相色谱法、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法、氯霉素的气相色谱-质谱法、依维菌素类残留的液相色谱法、氟喹诺酮类的液谱-质谱法等检测方法研究。2)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制:重点为b-兴奋剂和氯霉素等抗生素兽药残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设备,喹乙醇、呋喃唑酮及其残留标示物3-甲基-喹恶啉-2-羧酸的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准确度、精密度分别满足兽药残留分析技术要求,检测低限达到国内外技术法规和限量标准要求;多残留方法与现行方法相比,整个检验周期缩短50%以上,降低检测成本60%以上。2)快速检测方法获得试剂盒10-15个、相关设备3-5个,要求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包括构建检测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如b-兴奋剂、氯霉素、喹乙醇、呋喃唑酮及其残留标示物3-甲基-喹恶啉-2-羧酸的单克隆抗体和β2受体的生物法制备技术(高亲和力基因克隆技术)、细菌细胞壁上抗生素受体
的分离纯化技术、细菌细胞液内抗生素受体的分离纯化技术、细菌细胞核上抗生素受体的分离纯化技术等5项技术,获得专利4-5项。 课题04: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在讨论的,而我国因检测技术限制而家底不清的一些重要污染物—二噁英、多氯联苯、氯丙醇和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检测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并通过国际实验室质量保证考核或比对研究获得国际认可。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二噁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3)》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二噁英:针对暴露评估通过对现有检测技术验证和国际分析质量保证(aqa)考核,建立能够测定17种单体并形成二噁英毒性当量的检测技术,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2)多氯联苯:重点建立食品中20种pcbs单体的痕量检测技术和12种共平面pcbs单体的超痕量检测技术。3)氯丙醇:建立食品中3-氯-1,2-丙二醇、1,3-二氯-2-丙醇和2,3-二氯-1-丙醇的痕量测定方法,特别是将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引入食品安全测定领域。4)其他持久性污染物(pops)检测技术:如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稀释质谱检测技术检测我国曾经使用的灭蚁灵、六氯代苯等pops。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所有技术均采用均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稳定性同位素稀释质谱技术使结果更加准确可靠。2)二噁英:能检测17种二噁英并获得二噁英毒性当量(teq),灵敏度达到
5pg/gteq,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符合epa1613的规定,参加who组织的二噁英aqa考核。3)多氯联苯:能检测20种pcbs单体,检测低限和特异性符合gems/food的要求,相对标准偏差<30%。4)氯丙醇:使用spme技术,检测低限<5ng/g,回收率>70%,相对标准偏差<20%,特异性符合aoac2000.1要求。研究提出spme的材料,获得专利1项。5)其他pops:符合国际社会对于pops禁用的监控要求 课题05: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检测技术研究针对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生物毒素难以满足国际上越来越严格的允许限量标准要求,在灵敏度方面取得突破,并满足食品安全监控中快速检测的要求。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一系列的生物毒素(如霉菌毒素、贝类毒素、河豚毒素、藻类毒素和生物胺类)的抗体,进而制备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elisa测定试剂盒,并形成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替代同类国外进口产品,并减少检测费用和扩大监测样本数量,以获得我国更广的监测覆盖地区使我国食品中生物毒素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开展毒物的快速鉴定、检测在事件的甄别、处理、预防及病人的应急救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建立一系列面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简单、快速、规范的毒物或相关中毒指标的鉴定、检测方法,强化基层卫生医疗部门的毒物检测手段,完善我国急性中毒救治体系。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4)》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伏
马毒素、赭曲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酮、展青霉素检测。研究目标包括亲和层析技术结合hplc检测技术和elisa试剂盒。在黄曲霉毒素检测方面能够检测b1、b2、g1、g2,并发展黄曲霉毒素硅酸盐溶胶凝胶高效分离微柱技术。2)贝类毒素和藻类毒素:建立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遗忘性贝毒(asp)、神经性贝毒(nsp)、蛤毒素(ptx)和淡水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的免疫法和液相色谱-质谱法。3)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检测方法研究:通过建立三甲胺检验技术来鉴定小麦中tck冬孢子含量。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检出低限霉菌毒素符合限量标准要求、贝类毒素为10ng/g,回收率>70%,rsd<20%。产生试剂(盒)15-20项,检测设备2-3项,专利5-7项。
课题06: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检验方法的建立针对我国添加剂检验方法赶不上允许使用限量标准发展、而违禁化学品(禁用添加剂)和国外新开发的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更加不能满足需要的形势,建立相应检验技术有利于开展市场和进出口岸监督、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为食品贸易建立技术措施。1、主要研究内容:1)建立各种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包括快速检测和确证检测的方法。重点包括有使用标准无测定方法的甜味剂(阿斯巴甜、阿力甜、三氯蔗糖等)、色素(天然色素)、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本甲酸丁酯等)、抗氧剂(tbhq)等测定方法,同时将现有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等级,使之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要求。2)功能食品中的有效成分:建立20种我国功能食品中有效
成分测定方法,包括参类、腿黑素、低聚糖等。3)食品中违禁物测定方法:包括拘橼酸西地那非、盐酸酚氟那明、樱粟碱、四甲基咪唑等分析方法。4)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设备的研制: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生物碱(特别是樱粟碱)、巴比妥纸片速测技术和甲醇、杂醇油及食品中桐油、矿物油、磷化物等多功能、智能化光电比色计。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检出低限符合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违禁化学品的检测符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要求,回收率>70%,rsd<20%。产生试剂(盒)15-20项,检测设备2-3项,专利3-5项。
课题07:食品中重要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进口食品控制疯牛病和进出口食品控制禽流感病毒的需要,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其它新兴技术,攻克检测技术难关。建立具有我国自主专利技术的、快速敏感的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并研制出相应诊断试剂;在引进国外已有技术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的同时,进行部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快速敏感的疯牛病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疯牛病和禽流感病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
2001ba804a1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疯牛病朊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疯牛病病原的检测方法,满足我国进出境检疫把关和开展疯牛病普查的需要;引进、建立“牛肉中疯牛病高危险物质(脑组织和脊髓)检测
方法”,满足进出境牛肉中疯牛病高危险物质(脑组织和脊髓)检测的需要;为建立部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快速敏感的检测牛源性食品中疯牛病病原的非抗原抗体方法及疯牛病活体检测方法,进行疯牛病病原prpsc体外扩增技术和疯牛病诊断试剂的应用研究。2)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的检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方法,可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所需的时间由最短的3周缩短为4小时。与禽流感h9亚型病毒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贫血因子无交叉反应。3)建立口蹄疫(fmd)和水泡性口炎(vs)等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包括病毒核酸识别快速鉴别检测和定型技术和定量荧光rt-pcr方法以及各型鉴别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vs病毒分离与鉴定技术、中和试验方法和定型技术、补体结合试验技术,用于vsv的检测、鉴定和定型;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s-elisa)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p-elisa)技术,用于病毒的鉴定、定型、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检疫。水泡性口炎病毒和口蹄疫。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研究建立疯牛病朊病毒检测、鸡新城疫与禽流感快速诊断以及口蹄疫(fmd)和水泡性口炎(vs)病毒快速诊断和定型定量技术规范等5-7项,研制出相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试剂盒,产生专利2-3项。 课题08:全国食品污染监控计划的研究为了评价我国食品安全性,并验证建立的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可行性,需要对食品中关键污染物建立监测点进行主动监测,获得我国污染状况动态规律(包括本底水平和我国食品污染的区域分布、时间动态和污染水平),
建立我国主要食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监测基本数据库,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溯源。利用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部分(gems/food)体系通过规划布点建立我国跨部门的食品污染监测与污染应急系统,向gems/food报送数据的同时,形成一个向决策机构反馈机制和各部门能够公用的污染应急系统,为我国制定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依据。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食品污染物监测及其对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测点、污染物监测名单和上食品监测种类。1、主要研究内容1)全国食品污染监测网的建立:选择地域代表性监测点(我国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主要省市),在严格分析质量保证考核基础上以指示性食品确定污染水平,获得重要污染物对我国食品污染状况数据。2)分析质量保证考核:以gems/food为核心研制《污染物监测实施细则》,进行监测点分析质量控制。积极参加国际分析质量保证考核,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3)食品污染数据库的建立:获得我国主要省市食品污染状况和近5年各污染物动态规律。在原有的按who推荐的gems/food监测核心名单(铅、砷、镉、汞、666、ddt、地亚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基嘧啶硫磷、甲胺磷)对我国10类代表类食品(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等)监测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增加监测的污染物种类和食物品种(如有害元素增加无机砷、农药增加马拉硫磷和毒死蜱等,蔬菜和肉制品中增加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特别是增加霉菌毒素(如黄曲霉
毒素、伏马菌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和展青霉素)和动物性食品增加克仑特罗、调味品增加氯丙醇。4)建立我国食品污染监测报告网络、预警平台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体系。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全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摸清我国污染物的本底背景,并发现污染状况。所建立的平台能够与gems/food接轨,内容包括食品污染数据库和污染状况报告网络预警平台,提供食品污染状况的预报系统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体系。2)在已经启动的食品污染监测网中进一步扩大监测点,检测实验室扩大到15个,监测点扩大到40-60个采样点。3)在污染监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行污染物标准限量制、修定数据(指标不少于20项)。 课题09:食源性疾病的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建立与监测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准确溯源技术的突破,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开展主动监测。在我国首次开展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定量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使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技术与国际同步。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食源性疾病(以细菌性为主)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将原来的仅对细菌为目标扩大到更多致病菌,并增加食原性寄生虫和致泻性病毒,使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准确溯源技术的取得突破。扩大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使主动监测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预防手段和食物中毒的定量危险性评估的网络,达到与国际同步水平。1、主要研究内容:1)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pulsenet)
的建立:在原有肠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菌dna指纹图谱分型技术的研究的基础上,将食源性致病菌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标准化并得到普及,建立中国的pulsenet,以强化我国对这些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准确诊断和快速溯源能力。2)食品中常见肠道致病菌及其毒素快速pcr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包括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霍乱弧菌、致病性链球菌等。3)食品中致泻性病毒(如newalk病毒)和寄生虫(如隐孢子虫)的检测技术研究。4)食源性病主动监测的研究,包括细菌(包括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霍乱弧菌、致病性链球菌等)、病毒(如newalk病毒等)和寄生虫(如隐孢子虫等)。5)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株的主动监测。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定量危险性评估。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在dna指纹图谱分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pulsenet,电子数据传递能够在5-10个食源性疾病实验室实现。2)提出食源性疾病标准制、修定指标8-10项。3)利用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快速pcr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使食源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时间由原来的6天缩短到2天,检测细菌的灵敏度由107-8cfu/ml减少到103-5cfu/ml(3个数量级),并做到适合国情和易于推广。提出检验技术规范15项,专利2-3项。4)建立食品中致泻性病毒和寄生虫的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简便、准确。5)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株的主动监测为兽药残
留(抗微生物制剂)的安全状况提供客观评价。6)根据10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系统搜集的数据,提出我国不同人群的沙门氏菌摄入量与发病频率、症状/体征及预后关系的定量评估模式。根据主动监测数据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致泻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预测预报系统。
课题10: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提出食品安全监测评价方法和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方案,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对大量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实时掌握食品安全状态,发现和聚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预测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增加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将纯粹的被动监测与预警系统升级为主动监测与动态跟踪系统,并研究将该系统应用于国内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1、主要研究内容:1)采用“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方法挖掘在现有检测数据中隐含的关于食品中危害物残留水平与产品(农产品、食品)结构、地区、消费习惯、时间之间关系的模式和趋势,提出关于食品安全的预测方法,实现按照不同地区、时间、品种等预测食品安全状态的能力。包括:i通过分类研究构造主要危害物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微量元素以及微生物和主要产品种类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等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的食
品安全预测模型;ii通过聚类研究按照对食品安全影响的实际程度发现不同类别的食品危害物,如引起食物中毒类、影响对外出口类等并以此作为指导食品安全控制和调整监测方法的依据。2)研究按照食品安全状态监测数据统计结果指导动态调整监测模式包括取样监测范围、监测对象、监测频度等的方法,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关于食品安全状态监测的准确度。3)在覆盖所有进出口口岸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分步骤将系统扩大到非口岸和非进出口食品检测,具体为包括农业和卫生系统的实验室,收集非进出口食品的检测结果数据,最终用于国内食品安全的监测与预警。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出应关注的主要食品危害物清单及全部相关数据资料;2)建立食品安全状态监测模型;3)建立主要产品和危害物食品安全状态预测模型;4)建成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在进出口食品安全与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和卫生及其他系统的实验室至少20个以上。 课题11:我国食品中典型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评估研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sps协定的要求,将危险性评估(特别是暴露评估和生物标志物)技术引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首先对我国具有竞争力的特有食品添加剂(红曲红和梔子黄)上升到cac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在开展总膳食研究比较我国标准人膳食污染物和添加剂摄入量的基础上,评价我国膳食的总体安全性。重点对cac正在制定标准的二噁英和铅开展暴露评估研究,获得膳食摄入量和机体负荷状况,并探索其健康效应,为制定我国和国际限量标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以保护
国家利益。1、主要研究内容:1)红曲红和梔子黄的危险性评估:i)完成致畸和繁殖试验,整理全套毒理学评价报告,向jecfa提交数据供其制定adi。ii)与中国和日本食品添加剂协会进行合作,制备红曲红和梔子黄的代表性样品,确定质量规格标准和检验方法。2)我国儿童食品中重要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激素)的膳食摄入量,通过危险性评估确定其安全性并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3)中国标准人污染物摄入量的研究:通过who极力推荐的总膳食研究进行暴露评估研究,获得我国重要污染物、农药残留和放射性核素每日膳食摄入量,比较其与adi的差距评价膳食安全性,并确定13类食品暴露贡献来确定需要重点控制的食品。4)儿童铅暴露危险性评估与危害控制对策研究:针对我国铅摄入量成人接近ptwi、儿童超过ptwi的18%的现实和某些人群数据血铅超过100mg/l水平达40%的现实,开展儿童食品铅污染状况的评估和儿童血铅值评价,提出控制铅危害的措施。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二噁英)膳食摄入量、机体负荷量与人群生殖内分泌毒性标志物之间关系。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红曲红和梔子黄的危险性评估获得jecfa认可并制定adi、质量规格标准和检验方法,使我国添加剂走向世界。提出限量标准、使用范围、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等指标4-6项。2)获得中国标准人污染物摄入量,整体评价我国膳食安全性。3)获得我国儿童添加剂和铅暴露水平,据此提出危害控制对策。4)提供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险性评估的基础资料。
课题12: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
究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决定消费者接受程度,而传统的安全性评价方法难以全面检测其安全性。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作为内分泌干扰效应已成为热点问题,其安全性评价技术尤为重要。新发现的螯合钙和反式脂肪酸问题也有待发展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生产保健食品的新资源原料成分对健康的潜在危险,也成为国际关注热点。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和《我国人群钙和铁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的发展,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提高我国食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主要研究内容:1)蔬菜、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物毒性评价和环境变迁模型:以蔬菜、水果中使用广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2,4-d、乙烯释放剂)和天然存在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为模型,以动物整体毒性实验结合成组体外实验开展评价研究。2)新的营养源、新型营养强化剂和保健食品主要原料成分安全性评价:研究我国人群钙和铁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作为新型营养强化剂生物利用率的对比试验,评价其安全性。3)藻类保健食品原料、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危险性评价研究。4)通过陈化粮的安全利用研究,提出不同条件的陈化粮作为食品再加工(如发酵行业)原料的可能性和处理方案,解决我国的重要资源问题。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蔬菜、水果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物毒性评价方法。2)初步揭示中国人膳食钙和铁的生物利用率和影响因素,提出中国人群钙和铁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和适宜的铁强化剂及面粉作为铁强化载体的可行性,提出螯合钙的评价方法。3)提出保健食品主要原料成分安全性评价的快速筛选方法,初步筛选一批应用广泛、经常作为主要成分而使用、且有可能存在潜在安全危险的保健食品原料;初步提出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单。4)提出藻类保健食品原料、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评价。5)初步提出陈化粮的安全利用技术方案。
课题13: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高我国整体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是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以haccp为基础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方面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建立符合适合我国国情的haccp实施方案,并在我国更多食品行业的生产、加工中的实施,可以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通过制定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生产/加工企业haccp实施指南和评价原则,提出一套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广泛推广haccp的技术规范“食品加工安全评估与危害控制(safphc)”。鉴于科技部已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食品企业中haccp实施指南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并扩大到餐饮业。1、主要研究内容: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haccp实施指南的研究:通过对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类生产/加工中可
能的关键控制点和危害因素的调查研究,阐明生产/加工中关键控制点和危害因素的验证与控制措施和条件,提出我国食品企业haccp的评价准则和实施指南。2)餐饮业中haccp实施指南的研究:通过对餐饮业食品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并选择试点来研究餐饮业haccp应用技术,研制不同类别餐饮业haccp系统的验证方法和评价准则。3)中国“食品加工安全评估与危害控制(safphc)”研究:建立针对各类食品加工过程safphc安全控制体系基础模式(非应用模式);制定各类食品“危害及其控制指南”;制定各类食品通用的“良好操作规范”;制定各类食品加工过程“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为各类食品及其加工过程建立safphc安全控制体系示范企业;制定中国食品企业safphc实施指南和评价准则;编制“safphc安全控制体系基础模式手册”、各类食品的“危害及其控制指南”、适用于各类食品的“通用良好操作规范手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手册”、“中国食品企业safphc实施指南手册”和“中国食品企业safphc评价准则手册”;完成中国食品safphc数据库的建立。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找出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能够预防、消除或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控制措施的关键限值,并形成haccp实施指南5项。2)对我国餐饮业经营规模、特点和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系统调查和风险性评估,对餐饮业依据经营方式和食品安全等级进行科学分类;提出不同类别的餐饮业应用haccp的实施指南,并在实施试点基础上提出各类餐饮业haccp系统的评价准则及验证指南5项。
3)safphc研究:搜集肉禽类、罐头食品、速冻蔬菜、果蔬汁、饮料、乳制品、调味品等各类食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并确定各类食品的基本工艺流程模式;对所确定的各类食品特性进行准确的描述;对所确定的各类食品的预期用途和预期消费者进行准确的描述;研究并制定针对各类特定食品加工、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特点的“良好操作规范”(gmp);研究并制定针对各类特定食品加工、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利用所确定食品的基本工艺流程模式,对各类食品的产品和加工过程进行安全评估研究;研究并确定控制产品和在加工过程中进入、产生或增加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关键工序;利用微生物学的、化学的、物理感官的以及其它各种检测手段,对关键工序的监控参数进行研究和确认,进而确定这些监控参数的标准限值(criterialimit);研究并制定对关键工序的监控程序;研究并制定针对从标准限值偏离时所采取的纠偏措施程序;研究并制定针对关键工序监控、纠偏、验证以及相关于safphc体系活动的记录程序;研究并制定确认、关键工序验证和safphc体系验证程序;研究并制定偏离产品的扣留回收程序;研究并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研究并制定员工培训程序;研究并制定针对各类食品的“危害及其控制指南”;研究并建立针对各类食品及其加工过程的safphc安全控制体系基础模式(非应用模式);研究并制定中国食品企业safphc(中国的haccp模式)实施指南和评价准则;建立中国食品safphc数据库。4)所选择的各代表性企业和餐饮业均根据指南制定出自己的haccp方案,并付诸实施和见效。上述各类食品及其加工安
全危害确定的误差率﹤5%;上述各类食品加工过程关键工序确定的误差率﹤5%;应确定关键工序监控参数模式和标准限值模式;针对各类食品及其加工安全危害所确定的控制措施的有效率应达到99%。5)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评价准则6项。6)提出食品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和各类食品企业卫生标准操作规范20项。6)推出实施haccp系统的样板企业20-50个。
课题14:食品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系统揭示食品采后体系各个环节(包括原料初加工、发酵过程等)中影响产品和加工食品安全性的各种危害因素的来源和变迁规律,建立食品加工、储藏过程中安全评价技术和关键控制技术。通过揭示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容器进行迁移规律和保藏运输条件的影响,控制食品包装、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指导食品包装材料的技术改进,包括进行新型、无毒、经济的包装材料的筛选、推广、应用。发酵工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企业,其安全性保障对于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针对食品工业用菌代谢产物,利用化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综合手段,建立一整套评价菌种系统安全性的检测技术,并评价其安全性,进而提出可安全使用菌种的初步名单。鉴于科技部已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
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如蔬菜中的亚硝酸盐、油脂过氧化物、腌制食品中的n-亚硝胺和家庭烹调加工产
生的杂环胺、丙烯酰胺、苯并(a)芘等)形成研究和果蔬采后杀菌剂(如苯并咪唑类)和各种主要粮仓杀虫剂的变迁动力学研究,综合现有保藏技术的优缺点,找出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保藏措施,研制出我国常见仓储食品(粮食、肉类食品、水产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新型保藏技术。并制定出我国食品保藏的卫生规范。2)对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中常用的包装材料的卫生学危险性、单体物质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的评价;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中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和残留数据,提出使用卫生规范和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修改建议值。对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进行相应安全性评价,对于尚无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进行标准化研究,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建立相应的检验方法;3)发酵过程中食品工业用菌的安全性检测与评价的研究:建立食品工业用霉菌毒作用的实验动物评价方法,研究红曲霉产毒菌株的的筛选方法和食品工业用菌中产毒菌株(黑曲霉和炭黑曲霉,米曲霉与黄曲霉、寄生曲霉和集蜂曲霉)的鉴别试验,在种间、种内水平鉴定产毒与非产毒菌株。在建立一整套系统评价食品生产用菌菌种安全性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食品工业用菌安全评价指导原则。4)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与效果的评价:a确定杀灭真空包装的畜禽肉制品中,形成芽孢的致病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的最低辐照剂量;b确定杀灭食品中黄曲霉、寄生曲霉、赭曲霉、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产毒真菌孢子的最低辐照剂量。c确定杀灭猪肉中囊尾蚴的最低辐照剂量。5)提出低温肉制品、消毒乳、新鲜蔬菜等易腐食品运输和货架贮存的条件及技术要求。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建
立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机制和杀菌剂以及粮仓杀虫剂在使用环境中的变迁动力学模型5-10项。2)建立鉴别食品工业常用菌株黑曲霉和赭曲霉毒素a的产毒菌株炭黑曲霉;米曲霉与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黄曲霉、寄生曲霉和集蜂曲霉的微生物学和生态学检测方法。提出可安全使用的食品工业用菌菌种名单和食品工业用菌卫生管理规范2-3项。3)提出食品保藏、运输的卫生规范10-15项目,辐照规范3-5项,与食品安全有关新型加工与保藏技术10-15项,专利1-2项。4)提出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卫生规范4-5项,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指标5-10项,相应检验方法15-20项目;易腐食品运输和货架贮存卫生规范5-10项,技术指标30-45项。推出新型、无毒、经济的包装材料与技术5-8项,专利1-3项。
课题15:食品安全战略与技术措施研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使我国的食品安全规范、标准等与国际接轨,在保护我国人民健康的前提下制定相应对策,力求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此项研究是将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及其技术内容与cac和oie等国际组织标准及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的标准进行对照比较后,在wto框架下利用sps和tbt协定的原则对我国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风险分析,提出与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相关的风险分析指南。通过与国外技术措施的比较,提出我国的技术措施体系,重点对大宗进出口食品提出技术措施,保护我国的食品贸易和农业与食品工业的竞争力。鉴于科技部已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国际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课题(课题任务书编
号:2001ba804a01)》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已经开展研究,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对比研究:比较我国现行的1000余个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技术要求与对应的cac、oie、美国、日本、欧盟等标准的差别,提出需要修订的限量指标。2)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研究采用国际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对我国食品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方法、进出口食品危害因素以及风险评估技术参数和模型。开展进出口食品危害因素风险评估与预测研究。3)技术措施研究:研究wto框架内的技术措施、国外技术措施和我国技术措施体系;建立我国技术措施决策系统以及实施支持系统,提出重要/大宗进出口食品技术措施方案,包括大豆、小麦、玉米、奶粉、棕榈油等进口产品和茶叶、畜禽和水产品等出口产品。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战略报告;2)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对策研究和技术措施研究,研究提交各类主要产品标准的报告25-30篇,提交wto框架内的技术措施报告、国外技术措施报告和我国技术措施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报告。3)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库,提出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框架建议;在确证我国标准具有保障我国消费者健康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维持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合理理由及其依据。4)提出重要/大宗进出口食品技术措施方案,包括风险分析报告、技术法规、有害生物和有毒物质检验检疫体系、重要/大宗出口食品对策建议,如玉米中设立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
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赫曲霉素和伏马毒素等)。6)建立一套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指标系统(重点为风险分析数学模型)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提交“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食品风险分析程序》(草案)”。7)建立一套基于风险分析应用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管理原则和办法,将口岸进口检验检疫放行周期由原来的10-15天缩短到2-3天。 课题16:主要食品的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具有产业优势的食品,开展危险性评估和在良好生产规范下重要安全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主要贸易国相关产品的具体技术要求以及cac、oie、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有关标准或指令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高我国产品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品出口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技术指标。针对我国现有的各类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定存在的标准标龄普遍过长,并且标准中关于卫生质量要素的技术要求与指标规定都不同程度地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以及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尚有部分欠缺等问题,从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覆盖面的角度出发,对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1、主要研究内容:1)农药残留限量研究:重点提出蔬菜(灭多威、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氯菊酯、毒死蜱、比虫啉、哒螨灵、定虫脒、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和茶叶(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毒死蜱、乐果、比虫啉、马拉硫磷、氯菊酯、百菌清、阿特拉津、苯达松、西马津、草甘膦等)农药残留限量建议值。2)兽药残留限量研究:重点查明养殖水产品(鱼、
虾、蟹)中氯霉素、呋喃唑酮、硝基咪唑和喹乙醇等禁用兽药和乙氧喹等饲料添加剂污染水平,提出残留限量标准建议值。重点查明畜禽产品(猪、鸡)中氯霉素、磺胺类、依维菌素、已烯雌酚和β-兴奋剂等残留水平,提出限量标准建议值。重点查明蜂产品中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残留水平,提出限量标准建议值。3)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制、修订的研究:在现行食品产品卫生标准的覆盖面调查基础上,确定尚无相应标准的产品种类;对尚无标准的食品产品、食品添加剂提出卫生标准建议值。4)霉菌毒素限量研究:重点开展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和玉米中伏马菌素和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污染水平调查,结合危险性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黄曲霉毒素总量和其它霉菌毒素限量标准建议值。5)重金属限量研究:重点开展水产品(鱼、虾、贝、蟹)和茶叶中铅与食用菌中镉、铬污染水平调查,提出限量建议值。6)多氯联苯限量研究:重点提出海产品(鱼、虾、贝、蟹)中多氯联苯单体限量建议值。7)贝类毒素限量研究:重点提出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限量建议值。8)氯丙醇限量研究:重点查明我国酱油生产企业在良好生产规范下能够达到的氯丙醇类污染物能够达到的实际水平,提出我国限量标准建议值。9)食用菌中消毒剂限量研究:重点查明食用菌中甲醛、亚硫酸等消毒剂本底水平,提出限量水平建议值。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重点对目前cac正在制定标准中争论较大我国需要积极参与的污染物与添加剂,以及我国出口贸易中已出现问题和急需控制的污染物,
进行本底调查获得我国的基础数据。2)研究提出蔬菜中农药残留限量指标10-15项(5个农药品种),绿茶中农药残留限量指标(5个农药品种)和铅等限量指标1项,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限量指标30项,、重金属限量指标2项、消毒剂限量指标2项、蜂产品中抗生素限量指标3项、酱油中氯丙醇限量指标3项、霉菌毒素限量限量指标5项、水产品中铅限量指标4项、多氯联苯限量指标4项、贝类毒素限量指标1项、兽药残留限量指标10项(5个兽药品种)。3)研究提出修订食品添加剂允许使用限量指标1000项、制定允许使用限量指标10-30项,提高现行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课题16: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食品安全涉及人民健康和国际贸易,是技术性很强的项目。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使我国能够学习国际的游戏规则(特别是sps协定和cac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从提交能够被gems/food接受的数据开始,参与jecfa、和jmpr的危险性评估和cac各专业委员会的标准制定,力争在某些领域能够作为起草人来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到最终成为某些专业委员会的副主席或主持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与此同时,利用已有渠道与国际组织(who、fao、ieae、oie、ippc、ilac和aoac等)开展合作,如作为who/fao/unep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开展gems/food。并通过这一行动计划培养一批国际著名的食品安全专家。同时也积极参与有关国家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如欧盟的fp6框架和美国cdc/fda/农业部/环境保护局等的合作计划,对有关国家开放该行动计划的有关内容,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声望。
1、主要研究内容:1)与欧盟fp6框架中有关食品安全研究相互开放;2)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参加aoac的方法研制;3)有关快速检测技术试剂(盒)与设备的研制与国外公司合作(如二噁英的ah受体生物传感器与美国paracelsian公司合作);4)pulsenet的建立与美国cdc合作,利用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传输实行国际间溯源与比对;5)我国污染物监测网络与gems/food计划合作;6)参加fao/who的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包括禽蛋中的沙门氏菌、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烤仔鸡中的空肠弯曲杆菌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7)与美国fda合作起草“减少树果(treenut)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生产规范”;与日本合作,完成红曲红和梔子黄的危险性评估和食品添加剂规格与质量的起草工作。并提交cac的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8)参加who相关项目的合作计划:·食品安全与婴儿喂养:提请各国重视婴儿食品受到污染是腹泻和营养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制定食品标准方面应用危险性分析:根据wto协定(sps协定),各国应加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过程中应用危险性分析原则。fao/who就此问题已召开了四次磋商会议,今后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加积极有效地应用这一原则方面将会作出努力。·食物化学品污染监测gems/food: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污染监测和评价系统一直在不断收集各国有关食品污染趋势和水平、人群暴露量以及对健康和贸易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作为gems/food的补充,who还开展了有关技术合作、培训、分析质控(aqa)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共有70个国家参加了gems/food的项目。·食源性疾
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目前又增加了有关单增李斯特氏菌、弯曲杆菌、产毒大肠杆菌以及耶尔森氏菌等新出现的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监测。通过该项目的研究,确定有效的预防此类疾病的干预措施。·技术合作(成员国间以及与非政府组织间):who继续与各成员国一道制定、管理和实施各类食品安全项目。同时加强与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工业发展委员会(icd)以及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等共同组织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研讨和培训等。9)参加cac各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并积极提交相关数据。举例:·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制定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限量的通用标准;鼓励各国积极进行污染物的监测;对新的污染物(二噁英、氯丙醇、伏马菌素等)进行毒理学评价和暴露量评估;·食品中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ccpr):制定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提出建议的农残检验方法;·食品中兽药残留法典委员会(ccrvdf):制定食品中兽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提出建议的兽残检验方法;·食品标签法典委员会(ccfl):制定预包装食品的通用标签标准-转基因食品致敏源的标注要求;营养声明和保健声明的使用导则;·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cfh):进行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病原菌与食品的组合分析;制定中小型企业的haccp准则·食品进出口检验和出证法典委员会(ccfics):食品进出口检验出证原则、等同性认可、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交流;·一般原则法典委员会(ccgp):危险性分析在制定标准中的应用;谨慎原则;标准制定中科学以外的其他合理因素;9)参加欧盟食品安全局的食品安全计划·口蹄疫·疯牛病·谨慎原则·肉中的激素问题·食品安全的消费者教育10)参
加美国fda/农业部/环保局/cdc共同参与的国家食品安全计划中有关研究(2000-2002)的项目·致病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的分子特性;·食品(特别是芽菜)中的病原菌在不同环境、加工过程、包装条件下的消长状况;·病原体出现的分子机理;·肠沙门氏菌和弧菌的毒力分析;·cyclospora(环孢子体)及寄生性原虫的检测和变异性分析;·致病性水生真核生物及其毒素的分析;·海产品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体的控制;·评估减少和消除病原体的技术;·霉菌毒素·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毒力分析及其致病的分子机理;11)参加fda应用营养与食品安全中心(cfsan)重点研究领域:·针对食物和环境样品的致病菌提出更加灵敏、可靠和有效的分析采样方法;·制定出适用于所有食源性致病病毒检测的rt-pcr的通用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针对不同产品的良好农业规范(gap)和良好生产规范(gmp)的科学指导;·针对降低食品(芽菜、果汁、海产品)中病原菌的不同手段,提出其效果评价的指标;·制定和实施有关蛋品安全的危险性管理规划,涉及肠炎沙门氏菌的控制、监测和宣传;·食品、海产品、粮食中各种毒素的健康危险性评估;·制定有关生物技术食品(饲料)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和上市要求;·制定农药残留监测的分析方法和采样方案;·制定二噁英的快速、灵敏和有效的检测分析方法;·制定膳食补充剂中重金属、农药、霉菌毒素的测定方法;·制定益生菌类产品的细菌安全性评估方法;·进行有关食品安全认识、态度和行为(kap)的调查;·确定可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再生物质的种类(及必要的限制);·通过研究激素活性物质(haa,如己烯雌酚)
的分析方法,进行有关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的市场调查和人群暴露量调查;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使我国食品法典小组参加cac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参与率得到极大提高;2)培养一批国际著名的食品安全专家;3)在上述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合作项目中,能够参与合作与交流。4)在中国召开食品安全问题的国际交流会议。
课题17: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将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中研究制定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在5-10个城市和地区进行综合示范,检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总结形成在全国推广应用的配套措施和行动规范。在“点”、“线”、“面”的模式下,选择人民群众关心的大宗农产品和食品进行安全控制。点:在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程序和安全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线:沿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环节开展跟踪监控,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食品企业100家形成安全食品生产加工园区20个,物流配送和集中销售场所30个进行食品安全工程试点;面:在“点”、“线”实施的基础上,选择5-6个省、市、区大中城市进行全面应用本项目成果的综合示范;在示范区通过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综合采用本项目建立的关键控制技术,使食品安全综合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包括市民的关心程度和满意度)。1、主要研究内容:1)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标准化操作技术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农产品安全重点监控区、主要农产品和典型污染物开展研究,阐明污染物在土壤-粮食作物系统迁移转化规律,建
立我国主要农产品品种对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吸收富集规律基本数据库及咨询推荐系统。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生态条件,筛选出适合特定地区栽培的质优、有害物质低的作物品种,改进和完善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技术,提高利用率、降低使用总量,强化生产过程的农艺措施,并选择代表性生产基地,确立安全生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与规范,实现农产品化学污染的源头调控,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主要技术政策与措施。具体内容包括:i.产地环境污染(重金属、pops)预警系统的研究:污染物低积累/超积累/高效降解的生理生态以及土壤作物系统污染的生态毒理,建立污染生态毒理学预测的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农产品对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和pops)吸收转化与积累的规律,以及对农产品污染的危害,确定土壤安全浓度。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限量值相对应的监测技术,构建经济发达地区土壤污染(重金属、pops)状况数据库,研究土壤修复技术。ii品种筛选:比较分析现有主要优质作物品种在不同生态地区适性、产量及品质表现和重要有毒物质含量,筛选出适合特定地区栽培的质优、有害物质低的作物品种;iii减农药减化肥栽培技术研究:在选用抗病抗虫害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平衡施肥和改进氮肥施用技术、控制化学氮肥用量、以及通过水分管理和其它农艺措施的合理组装配套,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和对杂草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有害化学物质在作物产品中的积累。iv减少籽粒中的有毒重金属积累的农艺技术研究:根据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作物体内吸收
与转移规律及其有益元素拮抗作用,提出抑制作物对有毒重金属的吸收和向食用器官转运的农艺技术。2)设施蔬菜安全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调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硝酸盐、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污染源在设施蔬菜土壤中的迁移和在蔬菜中的分布和残留规律以及调控措施,实现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合理的肥水供应、环境调节、生物防治和栽培技术等来控制污染,提高蔬菜抗性并建立安全可持续的蔬菜生产体系,从而保证生产蔬菜安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i设施蔬菜中重要农药(灭多威、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氯菊酯、毒死蜱、比虫啉、哒螨灵、定虫脒、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在植物体中残留规律的研究。ii不同污染源在设施蔬菜土壤中的迁移及其分布规律与调控措施研究:探明主要蔬菜污染物积累运转规律以及明确各类污染物的临界浓度。iii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与污染控制研究。3)示范城市和地区规划研究:从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的总体目标出发,研究示范城市和地区规划要求,确定示范城市和地区的数量、分布及其农产品种养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法制建设、政府重视及支持、社会关注程度、公众意识、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能力等基础条件的要求;按以上研究结果确定示范城市和地区,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方案,包括全面实施种养殖、生产和加工、销售、消费规范,监测食品安全状态等。以“食品安全生产消费指南”等各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程度的提高。4)示范城市和地区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研究:结合本专项行动主题与相关各研究课
题的内容,引导地方政府的参与,全面推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开展产地环境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确定示范城市和地区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组织和运作方案,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农产品种养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流通及消费过程和检验监测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包括有关的法律体系、农产品种养植、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规范、检验监测及安全性评价以及“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要求及标准;5)示范内容和监测对象研究:根据示范城市和地区农产品结构、消费习惯以及食品进出口(包括向示范省区外进出)数据,以多数人群(如60%以上)、每日消费量、生产、消费以及进出口量作参照选择代表性农产品和食品作为示范内容,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研究确定示范省区所关注的食品危害物清单,作为监测对象。6)食品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及监测方案研究。以食品安全指数的形式,提出能够量化评价并能双维比较的食品安全指标;提出包括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和食品种类、频度、地点、检测项目和取样、检测程序等内容的检测方案。按照以上确定的监测方案,对示范省区的示范内容的食品安全状态进行全面检测,计算食品安全指数,作为该示范省区食品安全基础数据。7)全面总结示范城市和地区食品安全控制方案实施结果,提出推广应用方案。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阐明污染物在土壤-粮食作物系统迁移转化规律,确定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临界值。2)建立我国主要农产品对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吸收富集规律基本数据库及咨询推荐系统。确定我国农产品安全重点监控区、主
要粮食作物和典型污染物,建立粮食作物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健康档案。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主要技术政策与措施。3)提出一整套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农业技术体系,并研究提出规范草案5个。组装完整的一套蔬菜安全可持续生产的体系,其产量与现有相当,污染指数在国际认可标准以内;提出3-5套控制蔬菜中硝酸盐、重金属、农药积累的关键技术措施和限量标准,其中农药残留标准限量指标20-30项(不少于10个农药品种);4)获得特定地区栽培的质优、有害物质低的作物品种6个,获得品种登记6个。5)形成5-10个食品安全示范区;以重点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作业规范,包括使用种子和种畜禽的安全性,农、兽、鱼用药物的安全使用等;建立从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提出改进控制的有效措施;6)在所选定的模范生产加工企业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生产加工规范;培育10-20个食品安全示范企业;7)提出“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实施方案;8)用食品安全指数衡量示范区食品安全状态连续3年好转,包括各示范内容和各受监测危害物指标有统计显著性下降;9)获证农产品、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餐饮单位数量增加50%;10)食物中毒及食品安全事故下降明显。
(三)技术路线本专项行动总的特点和技术路线是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把关)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溯源)、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设限)和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布控)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一些我国迫确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
(化学性、生物性)及其检测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和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关键检测技术、实施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监测与暴露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以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过程技术规程、有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标准文本草案,满足对食品安全保障、入世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应对政策制定的主要需求。本专项行动主题研究重点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多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享的监测网络体系。通过系统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积累科学数据,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技术体系框架;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的积极参与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并通过协调统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食品安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力加强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检测方法不完善,不成体系,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力比较落后的现状,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体系、食品安全检测资源配置与优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力评估体系等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检测技术体系;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验检疫和检测技术,建立一批我国监督执法工作中迫切需要、并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筛选方法;加强农药和兽药多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加强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及食品当中的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和违禁化学品监控技术的研究;开展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食
品安全监测与分析评价。针对目前存在的对食品安全情况不明、本底不清的状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监测体系,通过监测和暴露评估研究,掌握我们的食品安全实际状态,对食品安全状态有一个科学的、量化的了解和描述,以风险评估(wto的sps协定要求的)为基础,建立我国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污染水平的基础上了解暴露水平及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找出食源性疾病的阈值;建立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建议。——从源头抓起,加强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根据有关研究的结果,食品污染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和饲养环节,其次来源于生产加工过程。开展“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中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保障整个食品安全链的完整与坚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haccp实施指南,积极引导和支持开发无毒、低毒农兽药的开发生产,促进haccp在我国更多食品行业的生产、加工中的实施;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的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安全保障与技术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研究建立我国的技术措施体系。通过对国内外涉及食品安全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等的比较研究,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消费习惯、环保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对策,建立符合wto原则,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措施体系,包括为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技术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增强我国优势产品在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力。——综合示范。按照“点线面”的模式推进食品安全的专项行动的实施,具体来说,从源头监控入手布“点”,建立产地溯源制度;沿“农田到餐桌”这条“线”,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选择有基础和实力的大中型食品企业集团、物流配送系统开展“安全示范工程”,在国内选择有条件的区域这个“面”进行食品安全的整体推进。在综合示范点中全面应用本项目的成果,探索经验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国际合作。贯彻落实我部提出的“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原则,积极参与和开展国际合作,选派优秀食品安全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吸引国外专家和学者来华交流,共同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研究工作的进展。附图:项目技术路线的框架
(四)进度安排本项目计划于2005年底完成。1、2002年3~6月:立项准备阶段。组织编写专项行动可行性报告和主题总体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专项可行性论证,通过招标和委托,组建由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实施队伍;初步落实实施单位、制订实施计划。2、2002年7~12月∶项目正式启动。完成课题分解与设置,制订并落实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研究计划,人员、经费、管理机构到位。通过实施,力争完成课题的10%任务指标。3、2003年:全面实施项目的各项内容,完成任务指标的45%。4、2004年:全面实施,完成任务指标的80%。5、2005年:完成全部任务指标,并进行全面总结,逐级完成专题、项目的验收、总结和成果鉴定与专利申报工作。
七、项目的预期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一)预期技术水平项目完成后,可极大地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全过程关键控制技术,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监测、评估与溯源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主要食品安全标准限量指标建议值400~500个,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规程关键控制技术规范30~40项,提出食源性危害监测与食源性疾病防治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规范(标准)400-500个,初步建成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实现与国际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有效接轨,为我国在wto规则下进行国际食品(包括农产品)贸易提供技术标准平台。获得相关现场快速检测技术30~40项,研制出相关试剂、诊断试剂盒和检测设备15~20台(套),并申报国家专利10~15项,为我国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力争在“十五”末期,构建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系统,包括环境和疫病监测、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初步建成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其中有30~50个检测实验室得到国际相关实验室的互认或参与国际有关实验室组织之间的检测比对试验;形成5-10个食品安全示范区(城市和地区);培育10-20个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培养和建立一支食品安全研究的科技骨干队伍。
(二)预期社会、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本项目完成后,将获得大量有关食品安全指标方面的基础研究数据,形成一系列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产品良好生产和加工技术,为
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及其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开发出一批主要农产品和相关投入品种重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通过本专项行动主题研究,进而转化为可执行标准或规范,将一改我国食品安全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过程管理方面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标准零散落后和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的问题,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水平。具体体现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和权益、促进食品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改善食品消费环境,保障“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为科学监管提供方法和依据,为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技术的应用,将全面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行为,提高我国食品(包括农产品)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市场份额,减少贸易摩擦或损失;使目前比较优势相对较低的农产品,通过在gap、gvp和gmp基础上实施haccp,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增强与外国优势产品竞争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设立必要的技术措施,有效避免我国农产品和主要生产投入品市场受到不合理冲击。此外,通过研究获得的良好生产规范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与兽药的使用量,这不仅保证了农产品安全,并且可降低生产成本,从根本上解决
农业投入品不规范使用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预期经济效益1)解决出口茶叶、大米及果汁出口因农残检验通关速度慢的难题,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我国各地正在开展的菜篮子工程。2)畜禽肉b-兴奋剂兽药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生产能够识别多种b-兴奋剂的抗体亲和层析技术和制备elisa检测克仑特罗试剂盒,每套大约价格为1000元,较国外试剂盒价格4800元,减低5倍。3)水解蛋白加工食品中致癌物氯丙醇控制关键技术与危险性评价研究。通过这一研究除了解决我国酱油出口问题,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恢复我国出口贸易的信誉,促进我国此领域的食品产业发展,仅酱油出口一项就可以维持数千万元。4)沙门氏菌dna指纹图谱分型技术的研究。应用分子分型检验方法,可以节省用于传统复杂的检测方法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快速确定病原体,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治疗和处理食物中毒措施,减少盲目的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立在分子分型检测方法基础上的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5)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测试与评价的研究:食品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真菌越来越多地用于普通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生产。保证菌种的安全性,减少菌种有毒代谢产物对食品的污染,对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意义重大。本研究的开展必将完善我国的工业菌种安全性测试系统,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建立的红曲霉有毒代谢产物桔青霉素的检测技术,填补了红曲制品安全性缺乏保障的空白;对制定桔青霉素在红曲制品中的容许量标准提供依
据;对保障我国的红曲制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消除世界对我国红曲产品的不公正待遇,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6)haccp在企业的实施可以取得:a在安全控制体系下加工生产的安全食品,将使不安全食品率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经济效益显著;b因此连带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治疗食源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大大下降)难以估计;c因此产生的社会效益也难以估量;d因此推动国内食品贸易和进出口食品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亦难以估量。7)在规范农产品安全生产、指导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等级、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巨大的。仅以无公害蔬菜等级提高为例,等级提高所带来的纯利润提高以200元/亩计,按收益面积累计1亿亩计算,其利润将增长200亿元。
八、项目经费概算、年度预算及资金筹措方案项目经费总投资概算为20000万元,其中申请国拨专项资金15000万元,部门及地方配套与承担单位自筹5000万元。课题经费概计(单位:万元) 序号 课题名称
国拨经费(万元)1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研究 200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11003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8004
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6505
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检测技术研究 6006
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的研究 5007
食品中重要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检测技术的研究 8008
全国食品污染监控体系的研究 6009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的建立与监测技术的研究 100010
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 50011
我国食品中典型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评估研究 40012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55013
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50014
食品储藏、包装、运输过程中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 70015
食品安全战略与技术措施研究 40016
主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 150017
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80018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 3400合计 15000
注:包括已经启动的十五攻关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3000万
2001~2002年,项目预算为4700万元,其中国拨专项资金3000万元,部门配套1700万元。2002~2003年,项目预算为7000万元,其中国拨专项资金6000万元,部门及地方配套与承担单位自筹1000万元。2003~2004年,项目预算为5000万元,其中国拨专项资金4000万元,部门及地方配套与承担单位自筹1300万元。2004~2005年,项目预算为3000万元,其中国拨专项资金2000万元,部门及地方配套与承担单位自筹1000万元
九、项目的组织管理方式及研究队伍1.成立重大专项协调
领导小组本专项的组织管理由科技部与相关部门科技主管领导(卫生、质检、农业等)组成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有关计划、专项行动等相关工作中的分工和协作。2.成立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由科技部和有关部门管理人员组成,负责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3.成立咨询专家组根据本专项行动的特点,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咨询专家组,在项目立项、实施、检查、考核、验收的过程中进行技术把关,负责对重大专项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实施中课题任务及其内容提供咨询。同时对项目的国际合作、队伍建设等提出建议。4.择优确定择优确定承担单位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立各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管理办公室和组织部门指导下,按科技规划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工作和组织实施。
十、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十五”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已经启动,加上过去相关研究的工作经验,有人员、技术、设备条件、研究基地的保证。该重大专项与国家卫生、农业、质检和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和监督检验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突出了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确保了项目成果的迅速转化和应用,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尽管该重大专项中尚有一些技术关键需要突破,但通过择优招标和评议方式组织攻关发挥各单位的技术优势,可以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
十一、项目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的落实情况、与其它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工作)、项
目的衔接和分工、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其它必要的支撑条件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1.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活动,成立了跨部门的食品法典协调小组,并参加历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大会和各委员会的会议。2.科技部已经启动了“十五”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本项目将在较高起点上进行。3.国家进行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行动中,食品安全以卫生部和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等多部门参与。4.农业部开展了“无公害食品”行动。5.卫生部正在清理整顿国家卫生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的要求。6.质检总局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风险评估程序》。7.已建立全国食品污染监测网和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体系。8.与相关的其他食品污染研究和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的工作相衔接。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长期参加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部分(gems/food)的工作。9.具有符合各分题需要的地方(口岸)协作单位,并有工作基础。10.各分题的内容和实施机构相互间均有联系,有明显的互补性。
十二、有关附件: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项目预期成果的专利、查重等检索材料、落实的关联行动的证明材料,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中试或产业化项目所需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明文件,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卫生部关于建立全国食品污染监测网络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卫
生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关于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使用药物品种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情况的汇报 卫生部: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化妆品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实施细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查处在豆芽中使用违禁物质(2,4-d、二氧化硫和氨基嘌呤)的通知 完善检测体系、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
关联行动:名称:中欧食品安全合作项目经费来源:欧盟国际合作组织申请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项目金额:200万欧元合作项目目录:1、安全合作项目建议书2、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与欧盟国际组织技术合作计划3、利用欧盟援助专项经费建立bsl-4级实验室的意见4、欧盟wto援助项目口岸出培训计划5、与欧盟技术合作项目的建议6、欧盟技术援助项目-合格评定程序研究7、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欧盟援助项目合作建议书8、中欧动植物检疫技术合作项目9、中国履行tbt和spt透明度义务的能力建设10、完善检测体系、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