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目标:
l.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安排: 9课时。
(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 1.
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投影)这张照片太小,太小,看不清,怎么办?(放大)合适吗?(太大)怎么办?
2.怎样将一个图形合理地放大或缩小?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放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学习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练一练。 集体核对。 2.练习九 1。
先填空,再说说怎么想?
汇报,小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各边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 3.练习九 2。
学生操作。 独立完成,汇报。 4.填空:
(1)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 )发生变化,( )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 )大,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现在边长:原来边长
2 :1 放大 1 :2 缩小
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二)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P40例3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提问: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举例什么是比的比值?求出两个比的比值。 2.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比有关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出示课题)。
3. 化简比:12:4 8:18。 指名汇报。
4.求下面比的比值:12:4 8:18。 指名汇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6)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 做练习九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然后思考,回答第二个问题。 3. 做练习九第4题。 理解题意,思考完成。 汇报,并说明想法。
4. 做练习九第7题: 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想一想: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分别写出两个比,并把能够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2.布置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
3.实践活动题:从24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把它写出来,你能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 9.6:6=1.6
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三)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P 43 “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3:5 18:30 0.4:0.2 1.8:0.9 5/8:1/4 7.5:3 2:8 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 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 )。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P46 1。
先说说你想怎样判断,再独立完成,汇报。 3. P46 2。
先读题,再思考完成。
4. P46 3。
根据图中数据,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先写一写 ,再汇报。 5. P46 4。 填空,汇报。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
3.实践活动题:将6、4、18和12四个数组成比例,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四) 解比例
教学内容:P45 例5, 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 ):12 4:( )=(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
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 做“练一练”。 2. 做练习十第6、7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 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4.给2、4、6三个数配上一个数,使它们可以组成比例,这个数是( )。 5.在比例15:7=4:21中,如果第二项增加它的2/,那么第四项必须增加( ),比例还成立。
6.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是6和1.2,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练习九第5、6题。。
3.实践活动题:如果A、B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面积占A的2/3,占B的1/4,则A、B两个长方形面积比是多少?
五、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6X=54 X=9
答: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9厘米。
(五) 比例尺
教学内容:P48 例6 “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
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解决问题:
(1)小强拍的照片上,一栋大楼高4厘米,大楼实际高24米,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大?
(2)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27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相距5.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一个电子元件长4毫米,画在图纸上长是12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布置课堂作业:P51 1、2。
3.实践活动题:学校将长120米,宽9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选择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并画出这个操场的平面图。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50米=5000厘米 3厘米=0.03米 5:5000=1:1000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六)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解决问题
(1)一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是10:1,在图上量得线段长68毫米,那么实际长度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菜地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图上菜地面积是2平方厘米,求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2.布置课堂作业:P51 3、4。
3.实践活动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地图上,测得两座山峰相距8厘米,如果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两座山峰相距多远?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5×8000=40000(厘米) 40000厘米=400米 答:实际距离是400米。
(七)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材P52—5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 :1。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圆锥实物、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的平面图上,一个花坛的面积8平方厘米,这个花坛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面积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1.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2.布置课堂作业:
(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长是2.5厘米,宽1.5厘米,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把它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的地图上,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八)比例的练习
教学内容:比例的练习(补充)。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运用意义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进一步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正确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有效导入:
1.提问:比例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交流、汇报。
2.说说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如:1:20000. 二、基础练习:
1.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列每组中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1.6:2和8:10
31
(2) : 和7.5:1
410
2.下面四个数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8,10,5和4 (2)0.3,4.5,6和4
1533(3) , , 和 28453.解比例
249
(1)X:9=8:12 (2) =
X0.386
(3)12:5= (4)1.2:72%=X:
X5
三、综合练习: 1.填空:
33
(1)将8:10= : ,改写成乘式是( )。
54
将8×6=4×12改写成比例是( )。
2.若4A=7B,则B:A=( ):( ),A:7=( ):( ),
4
若A:B= ,则A×( )=B×( )。
711
3.一个比例两个外项分别是 和 ,两个比的比值是2,这个比例是
25
( )。
4.在10:( )=( ):10的( )中填上合适的数,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6。
5.用4、3、16配上一个数组成一个比例,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6.男生人数的75%等于女生人数的4/5,女生与男生人数比是( )。 7.一种零件长3毫米,把它画在线上是6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这幅图上另一个零件长15零件,实际长( )。
8.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厘米,这个圆的实际面积是(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比是( )。
9.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 )厘米。这幅图上乙丙相距2.4厘米,乙丙实际相距( )千米。
10.把一个三角形按4:1放大,现在图形面积与原图形面积比是( )。一块梯形田按1:500画在图纸上,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比是( )。 11.解决问题:
(1)A、B两地相距150千米,画在一幅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这幅图上BC之间相距12厘米,求BC的实际问题。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0米,宽60米,画在1/2000的平面图上,面积有多大?画出这个平面图。
(3)一跨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200的地图上,周长是4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3,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拓展提高:
1.一个半圆形花坛直径是16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400的地图上,该怎样画?图上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把一块长600米,宽40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张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应选多大的比例尺?画出这个平面图。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