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复合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复合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4-07-29 来源:乌哈旅游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年l2月第l7卷第6期 doi:10.3969/j.issn.1007-8096.2010.06.03 ·405· 论 著· 复合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陈定宝,王 颖,沈丹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44) [摘要] 目的探讨复合性淋巴瘤(cL)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与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 染色对3例少见类型的cL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3例cL中2例为转化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其中1例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转化为DLBCL(Richter综合征);另1 例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转化为DLBCL;第3例为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PMBCL)合并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结论cL是一种特殊类型淋巴瘤。发生转化后的Richter综合征预 后差;NLPHL预后较好,但可进展为侵袭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HL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 复合性淋巴瘤; Richter综合征;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0.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096(2010)06—0405—06 Composite lymphoma: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three cases CHEN Din9一bao,WANG Yin9,SHEN Dan—hua(Department ofPathology,Peking Unive ̄i@People's Hospital,Beijimj 10004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er:SHEN Dan—hua(E—mail:Shenpath59@yahoo。eom.en) Abstract:0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mad pathologic features,diagnosis and pathogenesis of composite lymphoma (CL). Methods Three rare cases of CL were studied by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with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Results Two cases of he tthree CLs were transformed into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DLBCL),which were from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I/SLL)(also called as Richter syndrome)and 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respectively.The third case was composite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 and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onclusion CL is a distinct entity of lymphoma. The prognosis is poor when CLL/SLL transforms into Richter syndrome.The NLPHL has good prognosis,however,it can progress into an aggressive lymphoma.The relation between non—Hodgkin lymphoma(NHL)and HL is close. Key words:Composite lymphoma;Richter syndrome;Hodgkin lymphoma;non—Hodgkin lymphoma 恶性淋巴瘤都存在着一致性,如果患者在某一 合并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本文对这3例的 部位患有某种类型的淋巴瘤,则会在其他部位出现 相同类型的淋巴瘤,并在整个病变的进展过程中保 持不变。但是,偶尔可见同一患者患有两种不同类 型的淋巴瘤,相继或同时发生,甚至可以发生于同一 淋巴结内。两种不同的、类型明确的淋巴瘤发生于 同一解剖部位或肿物内称为复合性淋巴瘤 (composite lymphoma,CL) 。本文介绍3例少见类 型的CL,其中2例分别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 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 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转化成弥漫性大B细胞 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探讨 其诊断和发病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例1男性,73岁。近2个月发现腹部包块 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7l%。CT示纵 隔、双侧腋窝、肠系膜、腹膜后、腹部盆腔和双侧腹股沟多发 性淋巴结肿大,脾大。骨髓穿刺显示骨髓增生Ⅱ级。淋系增 生活跃,淋巴细胞占67%,淋巴瘤细胞占2%。流式分析提 示CLL/SLL。临床诊断: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遂取左侧腹 股沟淋巴结及骨髓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后行2个疗程 R—CHOP方案化疗,病情有所缓解,再次行骨髓活检显示少 量残留的淋巴瘤细胞。4个月后死于感染性休克。 例2女性,74岁。4年前出现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 淋巴瘤(DLBCL),另1例为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PMBCL) 通讯作者:沈丹华。E—mail:Shenpath59@yahoo.corn.en 出现发热。CT显示胰头下方类圆形肿物,8.8 cln x6.2 cm 大小,病灶周围及腹主动脉旁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前左下 腹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26.3%。临床诊断:腹部 肿物待查。手术取肠系膜根部肿物活检。病理诊断:淋巴 瘤。行ABVD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病情缓解。此次因左下 腹、腹股沟多处淋巴结肿大,左股骨受累,再次入院。外周血 淋巴细胞16%。行左下腹肿物切除。 例3男性,27岁。体检发现左前纵隔占位1周。CT示 前纵隔软组织团块影,6 cm×5.2 cm×4.2 cm大小,界限清 楚,密度均匀;并可见纵隔内多个淋巴结和右锁骨上淋巴结 肿大。查外周血淋巴细胞11%。临床诊断:胸腺瘤?术中 见胸腺大小约6 cm x 6 cm,其上附着大肿物。切除部分胸腺 及肿物,清除纵隔淋巴结及肺左3、右3组淋巴结。病理诊 断:淋巴瘤。行R-CHOP化疗1个疗程,随访至今,一般状况 良好。 1.2方法标本固定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常 规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一抗为 CD20 CD79a、PAX5 CD3 CD45RO CD5 CD23、CD30、CD15 . ALK、CD10、bcl-6、MUM1、CD68、EMA、Ki_67和EBV(LMP1), 其中CD20、CD79a、CD3和CD45RO购自Dako公司,其余抗 体及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结果 2.1例1 巨检:(左腹股沟)淋巴结一枚, 2.5 cm×1 cm×1 cm大小,切面灰白色质韧。2次骨 髓活检组织长度分别为1 cm和0.3 cm,直径0.2 cm。 镜检: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代之以弥漫增生的淋巴 样细胞,部分细胞大、圆形,可见核仁;部分细胞小~ 中等大(图1)。第一次骨髓活检:骨髓呈增生活跃 表现,可见三系成分,粒系、红系成分减少,可见多量 呈灶片状浸润的淋巴样细胞,部分细胞小圆形,部分 细胞中等偏大,核仁清楚(图2)。第二次骨髓活检: 骨梁间可见少量骨髓组织,可见三系成分,粒系、红 系成分减少,有少量异型细胞,部分细胞小,部分细 胞较大。 病理诊断:(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 有小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淋巴瘤(SLL/ CLL)。 2.2例2 巨检:①4年前肠系膜根部小块活检组 织,全部送检。②左下腹手术切除组织,灰白、灰红 色不整形肿物及骨组织多块,10 cm×10 cm×5 cm 大小,切面部分区域灰白色、质韧,肿瘤侵及骨组织。 镜检:①淋巴组织呈结节状增生,背景为小淋巴细胞 及组织细胞样细胞,可见大细胞散在分布,胞质丰 富,核大;部分细胞呈爆米花样,核膜清楚,可见核仁 J Diag Pathol,December 2010,Vo1.17,No.6 (图3)。②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细胞中等偏 大,部分区域可见多量小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大细胞 成片分布,核仁清楚,可见个别多核细胞(图4)。 病理诊断:①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 巴瘤;②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3例3 巨检:淡黄色不整形组织,13 cm× 11 cm X 5 cm大小,切面见灰白色肿物5.5 cm X 5 am x2.8 am大小,质软,部分区域质糟脆,可见囊 性区。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纵隔淋巴结多 枚,直径0.3 cm,2 cm×1.5 cm×1.2 cm大小;肺左3 淋巴结2枚,直径1.2 cm,2.2 cm×1.2 cm X 1 cm大 小;肺右3淋巴结2枚,直径为0.3 cm和0.5 cm。镜 检:肿物中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部分区域形成 条带,其间可见弥漫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中等偏 大,可见核仁,背景中可见散在的小淋巴细胞(图 5)。周围可见胸腺组织及胸腺小体。(纵隔,肺左3 和右3)淋巴结部分区域正常结构存在,部分区域消 失,可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 胞组成的背景中散在分布单核或多核大细胞,部分 细胞核仁明显(HRS细胞),可见干尸细胞(图6), 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呈结节状分隔,可见陷 窝细胞(Lacunar cel1)。 病理诊断:(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纵隔,肺左3、右3)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 胞型伴结节硬化型)。 2.4免疫组化见表1。 3讨论 复合性淋巴瘤(CL)的概念最初由Custer提出, 是指“一个患者发生一种以上组织学形态的淋巴 瘤”。Rosai总结CL的概念是:两种不同类型明确 的淋巴瘤发生于同一解剖部位或瘤块内 。本文 介绍的3例少见类型的CL,2例为CLL/SLL和 NLPHL转化而来的DLBCL,1例为PMBCL与cHL 组合。 3.1组织学特点 CL中的淋巴瘤成分可以是两 种B或两种T细胞淋巴瘤组合,或一种B和一种T 细胞淋巴瘤组合,也可以是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 霍奇金淋巴瘤(NHL)组合。常见的cL为惰性淋巴 瘤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如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 瘤和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_l 。 3.1.1 CLL/SLL 由单一形态的小B淋巴细胞组 成,细胞圆形至轻度不规则形,可见于外周血、骨髓、 408· 达。一些Richter综合征病例可出现CD5和IgD阴 性或弱阳性,因为在转化中CD5和IgD发生下 调 。本文例1为DLBCL同时合并CLL/SLL,先 前并没有症状,也没有发现CLIMSLL病史,流式分 析提示合并CLIMSLL,说明有的CLIMSLL病例I临床 可以呈隐匿性。转化的大淋巴细胞为CD5(+)的 DLBCL,DLBCL的其他免疫表型也与CLIMSLL相 同,提示可能由同一克隆转化而来。 3.1.2 NLPHL由单克隆B细胞组成,特点是形 成结节或呈结节性和弥漫性增生,非肿瘤淋巴细胞 及组织细胞中散在爆米花(popcom)细胞或L&H细 胞。这些细胞分布于大的结节状滤泡树突状细胞形 成的网格中。弥漫性区域主要由小淋巴细胞和单一 或成片的组织细胞混合而成。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 在单一弥漫性结构的NLPHL。本文例2于4年前 活检符合NLPHL,而本次切除标本组织学符合 DLBCL,其间可见多核细胞,类似于NLPHL爆米花 细胞,提示可能由NLPHL转化而来。 3.1.3 PMBCL属于NHL,是一种具有明显异质 性的淋巴瘤,可能来源于胸腺B细胞,其中可以出 现RS样细胞。基因表现谱分析显示,同非特殊类 型的DLBCL相比,其更接近于HL,因此,纵隔可以 出现灰区淋巴瘤(介于DLBCL和cHL之间的B细 胞淋巴瘤,不能分类)。本文例3为PMBCL与cHL 组合,即NHL与HL组合。 3.2诊断与鉴别诊断 Richter综合征为小圆细胞 背景中出现灶片状大细胞,核仁明显,可与小圆细胞 混合存在。二者免疫表型相同,即CD20、CD79a、 CD5和CD23阳性。有CLI ̄'SLL病史的患者一般不 会被漏诊,但有些患者CLIMSLL无明显症状,发病 即为Richter综合征(如本文例1)。此时大细胞淋 巴瘤容易诊断,关键是背景中的小圆细胞应引起注 意,看是否同时伴有CLL/SLL。 NLPHL呈结节性或弥漫性增生,细胞成分为小 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可见散在的 爆米花细胞或L&H细胞,见不到典型的HRS细胞, 与经典型HL不同。爆米花细胞表达CD20,而不表 达CD15、CD30,周围围绕着一圈CD3(+)T细胞, 形成花环状结构。CD21染色可见肿瘤细胞位于树 突细胞形成的网格内。与DLBCL的亚型富于T细 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 cell/histiocyte— rich large B cell lymphoma,THRBCL)的鉴别困难,其 特点是在大量T细胞和组织细胞背景中可见散在 J Diag PatholDecember2010,Vo1.17,No.6 分布少数非典型大B细胞(大细胞可以只占10%)。 NLPHL与THRBCL可以并存。在弥漫性生长的结 构中出现一个显示NLPHL典型特征的结节,则可排 除原发性THRBCL的诊断。有时在病变附近可见 反应性增生的滤泡伴有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免 疫组化显示爆米花细胞CD20阳性,可表达CD75、 bcl-6、OCT-2、BOB.1。可见CD3(+)/CD57(+)T 细胞围绕爆米花细胞形成特征性的花环结构。 CD21可显示滤泡树突状细胞网格,爆米花细胞明 显位于结节外,提示NLPHL易于进展为类似于 THRBCL的弥漫性结构。出现小B细胞和CD4 (+)/CD57(+)T细胞倾向于诊断NLPHL,而缺乏 小B细胞并出现CD8(+)/TIA(+)细胞则倾向于 诊断原发性THRBCL。THRBCL缺乏T细胞围绕大 B细胞形成的花环以及IgD(+)的套细胞和滤泡树 突细胞形成的网格 J。 PMBCL为中一大的一致细胞,常常位于增生纤 维条带之间,可见多形性或多核细胞,类似于Rs细 胞,CD19、CD20、CD79a阳性,CD30弱阳性,不同于 cHL;CK阴性,可与胸腺瘤相鉴别。 3.3发病机制 淋巴瘤是淋巴细胞(T/B)或NK 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而多克隆性增生则常常认为 是淋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然而,CL的出现对这些 传统的认识提出了质疑。研究表明,一种病变出现 多克隆性并不一定是反应性增生,两种不同形态学 类型或表型并不总是代表两种克隆不相关类型的淋 巴瘤。目前,关于CL的克隆源性主要有两种观点, 种观点认为,可以是克隆性转化或发生于一种共 同的前体细胞,现在报告的大多数CL是由一种恶 性克隆所发生的不同形态的转化(即克隆相关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CL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的免疫表 型和不同克隆起源的证据(即两种独立的克隆起 源) , 一 。 关于Richter综合征的克隆相关性研究的结果 不尽相同。Duque等 在1例SLL合并DLCL中检 测到双克隆性的表面轻链。毛峥嵘等 对6例HL 型Richter综合征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 因突变及克隆相关性的研究显示,HL与转化前B- CLL可以与克隆相关,也可以与克隆不相关;克隆不 相关HL的发生与EBV病毒感染有关;绝大多数向 HL转化的B-CLL来自生发中心后B细胞;而向 DLBCL转化的B.CLL多来自生发中心前B细 胞[1 。向DLBCL或HL转化的B—CLL源自不同阶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年l2月第l7卷第6期 段的B细胞,两种转化类型涉及的发病机制可能不 同。研究表明,Richter综合征可能是由病毒感染 (如EBV)、12三体和11号染色体异常引起。多种 遗传学缺陷可引起CLL细胞增生,利于获得新的遗 传学异常而转化为Richter综合征细胞,如p53肿瘤 抑制基因、pl6INK4A和p21突变、p27表达丢失、Rb 缺失、C—myc拷贝数目的增多、A—myb基因表达的降 低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子异常。但B—CLL 是如何进展为Richter综合征的机制尚不清楚 。 本文例1诊断时发现DLBCL同时伴有CLL/SLL,没 有病史提示究竟是怎样进展的,但两种淋巴瘤的免 疫表型相同,表明可能具有克隆相关性。 NLPHL进展为DLBCL为HL向NHL转化,研 究也有不同的提示。Brauninger等¨ 通过对2例 CL(cHL与FL、THRBCL组合)的研究表明,2例患 者的淋巴瘤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 B细胞,经过了一次或多次转化事件。转化事件可 能发生于肿瘤前体细胞进入生发中心之前或生发中 心反应过程中;以后发生了其他RS或NHL前体细 胞特异性转化事件,可能源于生发中心内。目前还 观察到,CL的发生可能与治疗有关,治疗后HL发 生NHL的机会增加6倍,NHL发生HL增加4倍。 最可能的解释是与原发性淋巴瘤相关的长期免疫缺 陷和/或治疗诱导的免疫抑制有关lJ 。本文例2为 HL,化疗后由NLPHL转化为DLBCL。Greiner等 应用V—J PCR分析Ig基因重排,对25例NLPHL合 并DLBCL的CL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是,NLPHL 与DLBCL之问存在着克隆相关性,但仅少部分病例 检测出相同的克隆,NLPHL可能随着时间经历了克 隆性选择及扩展。大多数病例似乎是多克隆性进 展。Boudova等¨ 对235例NLPHL和THRBCL进 行研究,其中218例符合WHO(2008)淋巴造血肿瘤 分类关于NLPHL或THRBCL的标准;17例介于两 者之间,即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存在着相 当部分的重叠(灰区);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生物学 延续,NLPHL可进展或转化为THRBCL。Toner 等 报告了1例NLPHL合并DLBCL,提出3种解 释:这可能是一种恶性细胞克隆的不同进展阶段;来 自生发中心细胞的转化;分别是两种独立的病变。 Pijuan等¨ 应用激光捕获微切割技术进行分子分 析,报告了1例经Rituximab治疗的NEPHL进展为 CD20阴性的THRBCL。本文例2在4年前诊断为 NLPHL,化疗后病情缓解,发生了DLBCL,二者形态 ·409· 学又具有重叠性,均可见爆米花样细胞,说明其进展 关系密切。 本文例3为PMBCL与cHL组合,即NHL合并 HL。Taylor等¨ 通过实验证实,RS细胞为B细胞 起源,可能来源于生发中心,进一步提出HL是 NHL。说明NHL与HL之间关系密切。 3.4治疗与预后CL的治疗需要针对两种淋巴瘤 制定方案,预后主要取决于侵袭性较高的淋巴瘤。 本文例1诊断为Richter综合征后行R.CHOP方案 化疗2个疗程,病情有所缓解,4个月后死于并发 症。例3为PMBCL合并cHL,治疗选择了R—CHOP 化疗1个疗程,随访1个月,一般状况良好。 NLPHL对治疗反应敏感,I期和Ⅱ期病变l0 年总生存率为80%,但进展期病变预后差,进展为 DLBCL的病例生存率约为3%~5%。当DLBCL伴 有NLPHL时,如果DLBCL呈局限性,则预后好 。 本文例2在4年前给予ABVD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 病情缓解,4年后又发生了DLBCL。目前术后2个 月,已行R—CHOP方案化疗1个疗程,病情缓解,一 般状况良好,肿大的淋巴结缩小。 综上,本文3例提示CL可以是两种B细胞淋 巴瘤组合(Richter综合征),也可以是HL与NHL组 合(NLPHL与THRBCL,cHL与PMBCL)。说明 NHL与HL关系密切。CLL/SLL预后相对较好,但 发生转化后的Richter综合征预后差;NLPHL预后 较好,但可进展为侵袭性淋巴瘤。 参考文献: [1] 陈定宝,沈丹华.复合性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J].诊断病理 学杂志,2007,14(2):141—144. [2]Swerdlow SH,Campo E,Harirs NL,el a1.WHO classiif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4th ed.Lyon:IARC,2008. [3]Tsimberidou AM,Keating MJ.Richter syndrome:biolog.y, incidence,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J .Cancer,2005,103(2): 216—228. [4]Nakamura N,Abe M.Ritehter syndrome in B-cell chronic lyalphocytic leukemia[J].Pathol Int,2003,53(4):195—203. [5] 江炜,李甘地,李雷,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及其转化细胞的克隆性[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7,36(11):736—741. [6] Fend F,Quintanilla—Martinez L,Kumar S,el a1.Composite low grade B-cell lymphomas with two immun。phenotypical1y distinct cell populations are true biclonal lymphomas.A molecular analysis using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J].Am J Pathol, 1999,154(6):1857—1866. 410· J Diag PatholDecember 2010,Vo1.17,No.6 7 8 9 m u B Van den Berg A,M ̄gsio E,Rust R,et a1.Clonal relation in a lymphocyte—predominant Hodgkin’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se of CLL,ALCL,and Hodgkin composite lymphoma[J]. Blood,2002,100(4):1425—1429. Duque RE,Everett ET,Iturraspe J.Biclonal composite cell lymphoma:analysis of lg gene rearrangements by V—J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Blood,1996,88(2):657 ̄66. Boudovfi L,Torlakovic E,Delabie J,et a1.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with nodules resembling T—cell/ histiocyte—rich B—cell lymphoma:diferentil diaagnosis between 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and T—cell/ lymphoma.A muhiparameter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J].Arch Pathol Lab Med,1990,114(2):176—179. 毛峥嵘,Rosmwald A,章锁江,等.霍奇金淋巴瘤亚型Richter 综合征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突变及克隆相关性分析 [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8):523—528. 毛峥嵘,Rosrnwald A,章锁江,等.经典型Richter综合征转化 histiocyte rich B-cell lymphoma[J].Blood,2003,102(10): 3753-3758. Toner GC,Sinclair RA,Sutherland RC,et a1.Composite 前后IgVH基因克隆重排及突变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8,37(6):364—370. Brauninger A,Hansmann ML,Strickler JG,et a1.Identiicatfion of common germinal—center B—cell precursors in two patients with lymphoma[J].Am J Clin Pathol,1986,86(3):375-378. Pijuan L,Vicioso L,Bellosillo B,et a1.CD20 negative T—cell rich B cell lymphoma as a progression of a nodulr la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S lymphoma treated with rituximab:a both Hodgkin’S disease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J].New Engl J Med,1999,340(16):1239-1247. Thirumala S,Esposito M,Fuchs A.An unusual variant of composite lymphoma:a sh0rt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molecular analysis using lsera capture mierodisseetion[J].Am J Surg Pathol,2005,29(10):1399—1403. Taylor CR.Hodgkin’S disease is a non-Hodgkin lymphoma[J]. Hum Pathol,2005,36(1):1—4. literature[J].Ar Pathol Lab Med,2000,124(9):1376—1378. " M chGreiner TC,Gascoyne RD,Anderson ME,et a1.Nodular 收稿日期:2010—05—20 doi:10.3969/j.issn.1007—8096.2010.06.04 技术交流· 伊红染液的改良及使用体会 王永军,王 珩,刘世正,杨会钗,吴家宁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石家庄050011) [关键词]染色法;伊红;胞质 [中图分类号]R3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096(2010)06—0410—02 在HE染色中,细胞核的着色情况固然十分重要,但在 临床诊断中胞质染液伊红的衬托作用也非常关键,胞质的着 色浓淡应以苏木精胞核着染浓淡为标准,以色彩对比适当、 鲜明艳丽为佳…。常规HE染色中胞质着色有时不稳定,而 改进的混合伊红染液为醇溶性溶液 J,不但沉淀过多、浪费 试剂,而且脱色较重,液体使用时间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鲜红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红细胞呈橘红色 J。 3讨论 传统伊红染液常用冰醋酸作促染剂,极易色调不正、褪 色、染色结果不宜长期保存且染液使用期限比较短。本方法 采用了强氧化剂重铬酸钾,不致引起组织褪色,具有促染、加 强着色的效果。染液中添加的饱和苦味酸,不仅与伊红一样 均为较强的酸性染料 ,易于嗜酸性胞质着色,而且其中的 嗜酸性颗粒清晰,并有一定的折光性,效果稳定,着色迅速, 对伊红染液进行了改良,不但节省了试剂且效果很好,配置 后一次使用时间较原来延长1倍。 1材料与方法 色彩以红色为主兼有黄色荧光效果,对比十分鲜明。 改良后的染色剂染色极为稳定,试剂用量不仅均减半而 且染色时间也极短,一般为1~2 s即可,且经水洗及各级乙 醇脱水均无显著脱色。如果染色时间>10 S则着色过深,致 使胞质着色过重覆盖胞核,将造成核浆对比度差。本染色剂 1.1材料伊红Y或曙红2.5 g(曙红效果更佳),重铬酸钾 2.5 g,蒸馏水450 ml,饱和苦味酸水溶液50 m1,所用试剂均 购自北京化工厂。 1.2方法取500 ml量筒1只,倒入蒸馏水450 ml,加入伊 红Y或曙红2.5 g,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加入重铬酸钾2.5 g, 待全部溶解后加入饱和苦味酸水溶液5O ml,充分搅拌均匀 后即可使用。 2结果 不仅稳定而且均为水溶性,混合后极易溶解且无沉淀、使用 时间长,我们科室每天近300张切片可连续使用1.5个月。 伊红使用浓度≤0.5%,不宜超过此浓度,否则胞质着色 过度,层次不分明,影响核浆对比度。在配制过程中,我们摸 索到加入试剂要有一定的顺序,加入伊红搅拌均匀后再加入 (下转419页) 经上述溶液染出的切片层次分明,胞质被染成深浅不同 的粉红色至桃红色,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清晰,呈反光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