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赔偿争议可通过协商解决或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协商解决时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双方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和赔偿数额等。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赔偿调解,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调解达成协议后应履行,调解不成或一方反悔则不再调解。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拓展延伸
医疗事故赔偿纠纷处理流程及法律责任分析
医疗事故赔偿纠纷处理流程及法律责任分析是指在医院输液使用过期药物引发医疗事故后,涉及到赔偿纠纷的处理程序和相关法律责任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赔偿纠纷处理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受害者或其代表需要向医院提出索赔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其次,医院会进行内部调查,评估医疗事故的责任和赔偿金额。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受害者可以选择向医疗事故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提起诉讼。在法律责任方面,医院可能承担医疗事故的过失责任,而医生可能承担专业过失责任。法律责任的确定通常需要考虑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行业标准以及证据的充分性等因素。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时,应当遵循相关流程并进行法律责任的全面分析,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赔偿结果。
结语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解决或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等纠纷时,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双方基本情况、事故原因、事故等级及赔偿数额,并由双方签署。确定为医疗事故后,卫生行政部门可进行赔偿调解,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和相关规定计算赔偿数额。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应履行;调解不成或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在处理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时,应遵循相关流程并进行全面的法律责任分析,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赔偿结果。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十七条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修订):第六章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第七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有与所使用药品相适应的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和卫生环境,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