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设计思想:
1、立足本文,抓重点词句,通过对课文前后描术的对比理解寓意。
2、超越文本,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印有故事原文和拓展阅读片断)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游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容易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入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交流“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③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① 师范读,生想象。
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齐宣王时,“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
a、(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截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对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五、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常态课,没有多媒体的介入,教者希望通过深入地阅读、冷静地分析,使文章的内在道理得以明晰。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精读阶段的三读(一读,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二读,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三读,理解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极大差别。),逐渐走入了故事的情境,走近了故事的人物,懂得了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同时,教学《成语故事》的课堂上更多成语的交流,文言文的引入,都使这节课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充满向往和期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