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2023-10-14 来源:乌哈旅游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廉、蔺品质可贵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

  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三年。

  三、文本赏析

  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

  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⒊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明确: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为“廉蔺交欢”张本。⒋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明确:“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⒌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明确: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⒍“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明确: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㈡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⒈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⒉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明确: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⒊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明确:“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⒋“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明确:强秦加兵。“两虎共斗”。⒌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蔺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⒍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⒎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⒏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⒐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蔺相如

  廉  颇

  舍人(素贱人),口舌为劳

  赵之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位居廉颇之上

  不忍为之下

  不肯与会,常称病,

  不欲争列,引车避匿

  必辱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㈢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后五段)。

  四、知识整理㈠一词多义类:★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2、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㈢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4、怒发上冲冠。(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用言辞)6、间至赵矣。(从小路)

  ㈣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喜欢)

  ㈤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㈥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使……完毕)(让……回去)5、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㈦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

  (古)指点给……看

  2、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复攻赵(古)第二年。

  ㈧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    通“捧”

  2、召有司案图    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同“锧”, 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    同“否”

  5、拜送书于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    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    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熟”,仔细。9、请奏盆缻秦王   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㈨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用“为”表示判断。

  (1)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

  (1)今君乃亡赵走燕

  4、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1)其人勇士,有智谋

  (2)且相如素贱人5、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㈩被动句

  1、徒见欺    用“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    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见……于”表被动。4、使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动(十一)倒装句★宾语前置

  1、秦城恐不可得。(无标志)

  2、王曰:“何以知之?”(疑问句)

  3、君何以知燕王?(疑问句)

  4、王曰:“谁可使者?”(疑问句)

  ★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定语+者)

  ★介词结构后置

  1、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

  4、故燕王欲结于君。(与)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从、到)

  6、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在)

  7、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在)

  8、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给)

  9、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以)城邑。(把)

  10、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1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在)12、舍相如(于)广成传舍。(在)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把)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作业

  ⒈背诵。

  ⒉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