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和风筝》是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三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中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为了小事吵了一架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重归于好的,里面的故事感人至深。我喜欢读这个故事,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很喜欢读的,因此我就重点抓了悟读。
[案例]: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读读《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好吗?
生:好
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那么让我们进入到故事里面去好好分享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快乐吧。(听录音读1-6段)
(听完后,出示投影一: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乐坏了。投影很生动很形象,学生感受到了小熊乐坏的样子。)
师:瞧,小熊啊,它乐坏了。大家找找课文中讲小熊乐坏的部分好好读读。(生立即找到了并读了出来)
师:谁想把这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指名让生读出,然后教师出示小熊乐坏了的句子,并边板画山顶、小溪,边贴上纸船和小熊的图象,并边引导说)
师:是啊,小熊可真乐坏了,有一天从山上的小溪里竟然漂来了一只纸船。纸船里放着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小熊能不乐坏吗?
师:谁还想读读小熊的快乐?
(借助板画,学生感受更加形象,读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又指名一位学生读,他的语气比较轻快,努力表现小熊的快乐。)
师:啊,你这只小熊也乐坏了。还有谁想分享小熊的快乐?(又有一生站起朗读,为了突出小熊的快乐,他突出了重音,加快了语速。)
师:你也读出了小熊的快乐。
师:让我们大家来读读小熊的快乐吧,来体会它的快乐,分享它的快乐。
(生齐读1到6段,总体读得比较欢快,但看得出,这快乐并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反思1:《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是美丽的,是感人的。我重点抓朗读也是对的。我用多种形式(投影,板画,贴图象等)来激发孩子悟读的欲望,来促进孩子体会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快乐,这样的手段也很好。学生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快乐,他们也努力地从朗读中去体会,读出了欢快的感觉。表面上孩子们似乎真的悟读成功了。其实不然,孩子的心并没有和松鼠小熊融合在一起,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并没有进入孩子的心里,所以那课堂上的悟读还只停留在表面,那悟读是平淡的。
课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立刻有几双手举了起来。
生1:小熊怎么知道那纸船是松鼠送来的啊?
(我暗自纳闷:课都上过了,怎么连这个问题都还要问吗?)
生2赶紧站起来回答:纸船里有松果啊!
师赶紧引入:读第一段就明白了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
生3又很快站起来问:小熊又不吃松果,松鼠干吗送松果给小熊?
(我又不由皱起眉头:这些孩子怎么尽提这些与深挖课文无关的问题啊。不过说实话,当时我也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生4:是啊,松鼠才吃松果啊!
生5:松果是松鼠最喜爱的,最珍贵的食物,现在松鼠把它送给了小熊,这表示着松鼠对小熊的好啊!
(啊,多么简洁,多么生动的回答,孩子们听了都点点头。我的心被震了一下,这不正深挖着课文吗?)
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我适时介入:是啊,虽然小熊是不吃松果,可松果是松鼠的最爱。松鼠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了小熊,这不正表示着松鼠是真心想结交朋友吗?
师:难怪,小熊收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它乐坏了。
(自然地再次引读小熊乐坏了的这段话。)
这一自然引入,孩子们跟松鼠和小熊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一次,学生们读得很投入,那快乐是由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表现在朗读上是动情的。索性我又临时发挥,让孩子们看着小熊乐坏的投影,来演演小熊乐坏的情景。让他们边读边演边体会,其中还要加上小熊的动作,还要想象小熊会怎么说。
一生边想象边演,他拿起纸船,轻轻地闻了闻松果,拍着手欢叫:“啊,多漂亮的纸船啊,还有松果呢?真香!对了,一定是松鼠妹妹送的。松果是松鼠妹妹最喜欢的东西,她把松果都送给我了,她对我真好!”看着孩子们生动的表演,看着他们沉浸在故事里面那快乐的脸,我知道,这一次他们是真的和小熊一起快乐着了。
反思2:课后孩子们提出的那个看似幼稚的问题,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原本朗读的平淡,激活了孩子心中的情感。这个小小的问题激起了孩子思索的兴趣,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对课文的理解竟不期悄悄地深入,再通过表演朗读,孩子内心的情感得到了真实的流露,悟读也就更深入了。这样的悟读是动情的,是成功的,它读到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所以悟读课文如果能在形式多样,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一些“小问题”,或巧妙地把握孩子提出的“小问题”,并进行恰当引导,这样的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