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教学设计

2023-08-27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做强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学习“活动化”的理念,注重活动的“内化”与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经验构成了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更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实际操作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注重“活动内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过程中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

  (通有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问题。

  课件展示:(一):周末小猪请好朋友来做客的情境。

  课件演示:来了大小两只猴子,小猪拿出8个桃子。出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进行猜测。说出几种可能。

  然后用卡片代替代替桃子来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问题:8个桃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通过猜测的过程,体现出把8个桃子任意分答案的多样性。二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其复述图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不改变情景图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点故事情节,加上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并揭示课题--分桃子】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交流分的结果:

  师:你猜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

  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师:出示两只猴子一只分到7个桃子,一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的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两只猴子的表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自然会回答:有的高兴,有的不高兴。

  这时师追问:怎样分2只猴子都满意?同位讨论。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择机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怎样分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3、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同桌做小猴子分桃子的游戏,要求: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要分的同样多!

  学生活动。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进展,分法的多样性,以便为下一步的提问作到心中有数。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角色,更能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关键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不过这里,由于所要平均分的数目小,学生刚开始就会用4个4个的分。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最原始的做法是一个一个的分,这里应注意体现。】

  4、老师小结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一份1个,一份7个,也可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比如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表示)

  并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通过操作的活动感受到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这时可以把平均分上升为理论,明确告诉学生“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然后,示范怎样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步学生完成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的转变做铺垫。】

  5、通过小猫分鱼,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

  出示4只小猫、12条鱼及要求,让学生复述图意,想办法进行平均分,老师制造困难,没有卡片了,怎么体现出分的过程。

  提醒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用符号来代替实物或卡片,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现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会用圆形、三角形代替,还可能会直接的用文字写出来,也有的可能脱离不了实物,这样也可以,都要给予肯定。因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这里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只是一个尝试,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小数目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比较的简单,所以这里加深了一点难度,算是一个小的实验。

  无论用什么方法进行的平均分,都要给予肯定。

  然后展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狗分骨头。

  3、出示习题的1、2、3题!

  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很快的知道有几双筷子?

  4、完成习题的第2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方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来分物体】

  四、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

  五、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