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语文 姓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3.介绍《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 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4.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5.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自主学习课文: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齐师伐我 公将战
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
小惠未徧 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 神弗福也
必以信 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 必以情
遂逐齐师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公将驰之
惧有伏焉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 故克之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古今语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今义: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 今义: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故:公问其故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以:可以一战
神情与苏黄不属 必以情
有良田美池之属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益慕圣贤之道
◆找出文中的“之”“其”“而”,分别加以解释。
(六)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并翻译:
1.何以战?
2.夫战,勇气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必以分人。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分怎样?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5.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
、 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课时
(三)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总结归纳,深入探究: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2.分析人物形象:
①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③相比之下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④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⑤对于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方法?
3.文中哪些地方是详写的?哪些地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五、重点提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 ) ⑵弗敢专也( )
⑶公将鼓之( ) ⑷彼竭我盈( )
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例子: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①彼竭我盈——( ) ②小信未孚——( )
③故克之 ——( ) ④下视其辙——( )
⑤未能远谋——( )⑥夫大国,难测也——( )
3.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同意鲁庄公跟齐国打仗的原因是 。
4.结合原文,请分析曹刿的性格特征。
5.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6.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