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习《石灰吟》
(一)、导入板书:石灰 问:见过吗?它有什么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粉刷房子时用的,经它一刷,房子就变得雪白雪白 )
2、揭题:你知道吗?明代有位著名诗人叫“于谦”(板书:于谦),他特别喜欢石灰,还特意写下了一首有关石灰的千古传诵的古诗(板书:石灰吟)引导读题,解题:吟——吟诵、赞美,如(游子吟)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4、过渡质疑:那你知道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大诗人于谦去赞美它吗?让我们从诗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诗歌的合理停顿。
(2)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尝试着自己读懂这首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正音。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感情朗读。
(三)、想意境,悟诗情。
1、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磨难,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
3、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5.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6、朗读这首诗该用什么语气?
7、背诵诗歌。
(四)、总结。
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3、4句看似写石灰,实则在写人,写人的精神。诗人赞颂的是石灰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二、学习《墨梅》
(一)导入: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首绝美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
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随机解决生字“乾坤(qián kūn)”的字音。
(三)、赏画品诗,感悟诗意。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并回答问题:图中梅花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补充;图中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颖;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花朵只用淡墨轻染,仅花蕊加重笔墨,显得清新俏丽。整个画面虽无艳丽的的“好颜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气”似从纸中透出。
2、品诗:
理解前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 指名学生朗读这两句。
(2) 小组讨论学习。
(3)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学生理解: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花树上,朵朵花都是淡淡的墨痕。)
(5)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直接描写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6)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等,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理解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理解: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3)你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虽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四)、托物言志,感受人品
1、天下众花,诗人为何独爱梅?诗人想借梅花表达什么呢?
引出诗人简介,
王冕他出生贫寒,自学成材,诗画皆负盛名。由于王冕的诗画风格特异,不同凡响,名声鹊起,在大都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向他求诗索画。据记载,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有官员和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被他拒绝。最后,当官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躲了起来,让官员吃了个闭门羹。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
听完刚才的文字材料,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读“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2、是呀,“画梅须具梅骨气,他与梅花一样清”啊,王冕写梅花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呀,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语言文字,再次用心细细品悟。
3、表面写墨梅,其实写自己,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作者借墨梅的朴素淡雅清气袭人来寄托自己淡泊名利坚贞纯洁,实在是妙不可言,再读全诗。
4、让我们把冰清玉洁的墨梅,淡泊名利,傲骨铮铮的王冕深深刻在心中。齐背。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其实,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古诗中,有很多用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的。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第20课《古诗两首》课堂作业
班级 姓名
一、组词。
锤( ) 砚( ) 乾( ) 焚( )
捶( ) 现( ) 朝( ) 林( )
二、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
句意: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满乾坤:
句意:
三、填空。
(1)本课的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看起来写的是 ,实际上是在赞颂 的一种精神。
(2)默写《石灰吟》: , 。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朝人,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吟 来抒发自己 。
四、课外阅读。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谣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王安石是 代诗人。
(2)这首诗的大意是:那墙角处有 梅花,在 的冬天 开放。
望去,好象是压在枝条上的 ,但诗人知道 ,因为有
从那儿飘过来。短短的20个字,既写出了梅花纯洁的 和袭人的 ,
又表达了作者对梅花 的倔强风骨的赞颂之情。
(3)梅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古人赞美梅花的诗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词?选一首默写下来。
五、拓展提升。
1、古人喜欢吟诗作赋。如果你在下列情形下,会即兴吟出你学过的哪一句诗呢?
过春节时:
中秋时:
送友人时:
思念家乡时:
表明自己志趣高洁时:
2、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语。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根据要求写句子。
(1)老人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里。”
改为陈述句:
(2)老大爷扫天游峰。
扩句:
(3)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
缩句:
(4)我们家里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用关联词语连接:
(5)读者在这篇小说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6)烟台的海,壮观而有诗意,谁都说它美。
改成反问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