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第一自然段教学实录及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第一自然段教学实录及反思

2020-05-24 来源:乌哈旅游

  昨天,我上了第七册第三十一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从语文味的角度来说,这课的教学目标是揣摩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用词准确可以从“漫长”和“一支”这两个词中体会。重点段是课文的第3、4自然段。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体会用词生动,课文的第一句可以成为着力点。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1.读:这是几句话?(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句子)

  2.读: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生1:用了“凶猛”、“笨重”、“迟钝”、“轻灵”、“五彩斑斓”等形容词,用词很生动。

  生2:假如是我们,可能就写“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霸王龙或者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鸽子或者孔雀。”

  生3:我觉得我们也要多用形容词。

  师:这两个分句表达方式一样,可是呢,又不重复,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生1:第一个分句是“说到”开头,第二个分句是用“谈起”开头。

  生2:第一个分句是“人们往往想到”,第二个分句是“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也很会琢磨。再读读这一句,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1:这里有对比的意思。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对比在一起。

  生2: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你是联系上下文发现的。是的,文章开头就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就非常有质量。我们四年级的同学就要这样,发言的时候要围绕要点讲清楚,争取站起来多讲几句。第一句话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样吧,我们来学着用一用。

  师:说到飞禽,人们往往想到——你们接下去说,注意要用上你们喜欢的形容词,把句子说生动。

  生1:说到飞禽,人们往往想到会唱歌的百灵鸟和

  师:还是用书上的“或者”吧,因为“和”的话,是几种一起想的意思,而“或者”是说,可能会想到这个,也可能会想到那个,用词更准确。

  生1:或者轻巧的麻雀。

  生2:说到飞禽,人们往往想到排成一队团结的大雁和姿态优雅的天鹅。

  ……

  师:第二个分句用一用。谈起走兽,人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

  生1:谈起走兽,人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凶狠的狼或者奔跑的斑马。

  ……

  师:把两个分句合起来,你们还能吗?

  学生很热烈地自言自语。

  师:你自己再想个别的话题。

  生:说到好老师,同学们往往想到和蔼可亲的包老师和认真负责的张老师;谈起好学生,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积极发言的赵嘉诚和学习努力的周英豪。

  ……

  我对昨天这节课的设计比较满意,从实际效果来看,也非常好。由此,我想到以下几点:

  1.解读课文时,老师就应该把握好学语习文的点。

  语文课了解文本的内容,只是起点,只是依托。我们要通过这个“例子”,来正确把握文本的言语特点。因为语文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例子中独特的言语形式。老师在自己解读文本的时候,就把握住或者说抓住某个作者用词造句独具匠心的点。如这节课,就是学习文本言语的生动性。先让学生读,在读中观察与体会其中的奥秘,然后试着说一说,然后拓展说一说。

  2.语文教学一课一得,脉络要清晰,要更关注学生言语质量。

  从了解内容的角度上讲,第一句话不是重点。但语文课不单单是内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像现在这样,在学习、品味、美读文本基础上,让学生从易到难,先说一个分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最后迁移运用自由说。说的同学要说得正确到位,听的同学要认真细致,听出同学说中的语病。这样,老师搭建了学和用的平台,让学生经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过程,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在大量的词句运用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既是知识的构建,又有能力的提高,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