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力、重力、二力平衡后,接着学习摩擦力,可能会出现有些知识的应用不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导。本节课既要引导学生从“现象”领会“本质”,又要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设计实验,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猜想、探究等,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智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恰当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每个小组配有一盒玻璃球、一只塑料杯、一双筷子,每组出一人,用筷子将球从盒中夹出,再送到杯中,看哪一组快)
表演:让力气最小的学生与力气最大的学生拔河,力气小的获胜。(在力气大的学生脚下适度抹些润滑油,大家看到力气大的同学“失败”了,哈哈大笑)
师:为什么玻璃球不好夹?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
生:太滑了!
出示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知道如何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自读课文)
(二)合作尝试,自主探究
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A.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B.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C.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这种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生: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在课本“问题与猜想”的指导下猜想,并设计实验(材料在所在的'实验台上)。教师巡回指导,并将各组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学生,在全班交流讨论。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轮流将不同的探究过程通过摄像头展示给全班,教师评估各小组的探究。
师生: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有关”进行点拨)
师:为什么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发生相对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课件展示: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