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 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 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