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取保候审后一般需等待6个月左右才能审判,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期满后,可以解除取保候审或变更强制措施。解除取保候审需由决定机关制作决定书、通知书,送达公安机关执行,并退还保证金。
法律分析
一、醉驾取保候审以后多长时间审判
1、取保候审后,一般是6个月左右法院判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第二百一十四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二、取保候审到期后应该办理什么手续
取保候审期满,可以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解除取保候审的,由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送达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决定书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保证人和有关单位。同时公安机关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银行如数退还保证金。
拓展延伸
酒驾取保候审后的审判期限如何影响刑事案件的审理进程?
酒驾取保候审后的审判期限对刑事案件的审理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酒驾嫌疑人在取保候审后,审判期限应当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一期限的设定旨在确保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审判期限的延长可能导致案件的拖延,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审判期限的严格执行也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对酒驾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因此,保持审判期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刑事案件的快速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酒驾取保候审后的审判期限对刑事案件审理进程至关重要。根据法律规定,酒驾嫌疑人的审判期限应在三个月内完成,以确保案件及时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严格执行审判期限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对酒驾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确保案件迅速审结,保持审判期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五条 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批准逮捕:
(一)涉嫌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干扰证人作证、串供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的;
(六)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情节严重的,或者两次以上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七)经传讯无正当理由不到案,情节严重的,或者经两次以上传讯不到案的;
(八)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从事特定活动或者与特定人员会见、通信两次以上的。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三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提请批准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提请批准逮捕。
公安机关在根据第一款的规定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险性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