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读jī,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