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个人信息侵犯罪是指非法获取并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对个人信息安全和管理秩序构成威胁。该罪行的构成要素包括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主体。行为人需具备主观故意,可以是个人或单位。若构成罪行,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法律分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构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公民身份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要求一般主体,单位可以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要求主观故意。
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的既遂的,要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项罪名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主体这四个内容。需要使行为人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单位,这两种犯罪主体的处理方式不同。
拓展延伸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责任及惩罚措施是什么?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责任及惩罚措施主要依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253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获取、出售、提供、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刑事处罚方面,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可能面临拘役、有期徒刑或者罚金的刑罚。同时,被害人还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我国还加强了信息保护的立法,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打击,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结语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窃取、出售或非法提供他人的个人信息。该罪行对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和管理秩序造成了威胁。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为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为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我国加强了信息保护立法,并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严格打击。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共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010修订):第三章 保密制度 第二十一条 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未经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应当指定人员负责,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第二章 核心密码、普通密码 第十八条 国家加强密码工作机构建设,保障其履行工作职责。
国家建立适应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工作需要的人员录用、选调、保密、考核、培训、待遇、奖惩、交流、退出等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第一章 总 则 第十条 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密码安全教育,将密码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密码安全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