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及相应法律依据: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认为无责任逃离现场、酒驾无证逃离现场并返回、送医后逃离医院、虚假信息离开医院、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等行为均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根据刑法,处罚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到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不等。
法律分析
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有: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等。
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涉及到法律责任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被视为交通肇事罪,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根据具体情况,肇事逃逸罪的处罚可能包括拘役、有期徒刑以及罚金等。此外,还可能面临吊销驾驶证、禁止驾驶等行政处罚措施。为了维护交通秩序和保护公众安全,司法机关对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态度,以起到警示作用。因此,对于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都是非常严厉的,旨在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结语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严重违法,法律对其有明确的判定标准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肇事逃逸可能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等严厉处罚。此外,还可能受到吊销驾驶证、禁止驾驶等行政处罚。司法机关对此类行为持严厉态度,旨在维护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的严惩,有助于警示他人,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百〇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调查第三节交通肇事逃逸查缉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