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2023-12-22 来源:乌哈旅游


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的名称上的变化,而是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业不太重视,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就导致学生无法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懒得动脑,也就对数学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解决问题就是首当其冲情况严重的。

与以上原因,我尝试在“解决问题”教学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故提出“小学数学提高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己有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是人们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寻找各种方法加以解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充满智慧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中间有学生的分析、思考、选择、判断、对比、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策路”应诠释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方法。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 ,“再创造”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设置具有价值的情境,引起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有效教学理论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取决于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五、研究目标

1、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通过研究,概括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促进学生解決问题策略的形成,同时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方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扎实、朴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人数学学科的发展特色。

六、研究内容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在校内根据教科室统一安排,完成开题论证,根据专家点评意见完善和修改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学习和检索文献,寻找课题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

为了的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硏究,我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且搜集了网络上的大量资料和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力求以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课是题研究。主要阅读的书目有:《数学课程标准》、《学会数学地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爱弥儿---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等。

2、结合教学实践,系统总结。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1、系统整理相关研究资料。

2、完成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

九.研究过程

本研究是我在研读大量著作文献后,对提高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方式进行探究分析,按其类型将它分为了四类——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学会画线段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细致教学。

为了方便研究,我以自己所任年级的班级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典型课题进行解决问题提高方式的设计。通过上网或参考各种资料查阅典型课例的传统教学方法,听同头科教师的常态课公开课,请教老教师学习他们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结合学情,教材等多方面因素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反思和反复修改并进行真实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后对同一课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实践的过程。

本次选择的课例是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解决问题(铺地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其原型。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铺地砖》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对于铺地砖的认识不足。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以我班学生家要装修为例,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景,体会生活与数学同在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寻找不同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法过程中,注意了解决铺地砖问题方法的指导:总面积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引导学生只要知道房间的面积(大面积 )和地砖的面积(小面积),两个一相除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块砖。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通过探究,明确了也可以先求出一排铺多少块,可以铺多少排,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原理求出砖的块数。

课后教师反馈:

教师1: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铺地砖的认识不足。为此,在教师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以学生家要装修为例,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2:课件制作很用心,很精美,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注意条件、问题当中的关键词语。比如客厅的长、宽,小砖的边长,都用红色线条圈出,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个审题环节干脆简练,一气呵成,我观察到我周围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可以说王老师是既成功的教会了学生如何审题,又引发起学生的思考,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示范。

教师3: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操作与思维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辨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重视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能在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中进行积极探究发现,使其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我的教学以后也要多思考,多创新,总之,给我的收获很大。

2、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变化

(1)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他们审题时却没有半点马虎,为了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学生边读题,边找出关键词、重要词,并且读的时候重点词重点读,做题的时候把关键词圈出来。提醒自己注意。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自主学习。课堂上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多一些会心的微笑,多一些心灵的沟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创造的热情,这样思维就愈加活跃,想象就愈加丰富,所以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便是为学生营造了创造思维的快乐天地,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指导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

除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创造参与机会外,还必须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参与,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和数学方法(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等)以及数学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惟有深深铭刻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数学所教给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等能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中尚待改进的环节

(1)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种方法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课后我在想如果再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2)“解决问题”教学时,想要将学生快速有效的带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教师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情感要准确而饱满,这是我还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3)“解决问题”教学时运用的各种辅助手段要不断优化,组合排列的先后顺序要符合课型特点,如何做到完美而没有遗憾,这一点也是我要不断思考研究的。

十、研究结果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一切知识成果的必要条件。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是整数解决问题的总结,在这一阶段把整数解决问题中的一般

解决问题和典型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汇总:从一般解决问题到典型解决问题,再从一步解决问题到几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从而能自主解决问题。在一个学年的教学摸索中,对于如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总结了些方法。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包含着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解决问题例2时,就结合我校运动会开幕式我们年级所表演的体操队行进行教学的。

再如,当孩子们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有了空间方位知觉,就有必要让他们亲身体验方位知识,体会到知识本身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本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辨认八个方位的活动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描述、和交流来体验方位知识。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了武安市1路公交路线图,让学生了解车的行驶方向,如果我们现在在双马按怎样的方位就到了白鹤公园。然后再出示白鹤公园的平面图,提问:如果从西门进入公园,要游览水上乐园,四季亭,白鹤广场和竹林这几个景点,你能设计出行走路线吗?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那几个景点,设计游览路线。最后进行自我绘制,绘制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二、总结方法,细致教学。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本就没有看清问题所求的是什么,就盲目用所学知识进行加减乘除。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要求学生首先读懂题,并牢牢的记在心中。或从信息入手,综合思考解决问题,或从问题入手,分析需要哪些条件,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解决问题。我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两句话:一种是根据信息想问题,另一种是根据问题找信息。

例如在教学课本105页的第14题:儿童剧场昨天和今天共售出954张票,它们每天演出3场,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

如果用第一种方法“根据信息想问题”就可以这样想:根据“昨天和今天共售出954张票”我们可以求出一天售出多少张票?954÷2=477(张),再联系“每天演出3场”,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到477÷3=159(张),求出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从而解决了问题。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根据问题找信息”可以这样想:问题求“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那就得知道两天共演出了多少场,售出了多少张票,从信息中我们能找到“昨天和今天共售出954张票”,暂时还不知道“两天共演出了多少场”那就得找信息计算,这就需要利用条件“每天演出3场”,先算出两天共演出了多少场,2×3=6(场),最后954÷6=159(张),从而解决问题。

像这样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提高了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自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当然,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解决问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虽然这类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如: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

例如: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72千米,提速后每小时比提速前多行27千米.这列火车提速后18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道题是求路程,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的解决这道题。当然这也要求学生熟练地、准确地应用各种关系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书本上的题目,列举生活中有关概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理解,逐步掌握、运用,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自主解决典型应用题。

三、借线段图,帮助探究。

解决实际问题固然是目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

例如:数学书第二单元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只东北虎重360千克,东北虎的重量大约是一只鸵鸟的4倍,鸵鸟重多少千克?就此题而言,孩子们凭着鸵鸟与东北虎重量轻,能很快算出鸵鸟是360÷4=90千克,可究竟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孩子们未必知道,而作为教师我知道这个知识点对于今后的解决问题有多重要。于是我开始尝试着用线段图帮助孩子们理解,结合图边分析边讲解,从而明晰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了有关倍这个难点。通过画线段图把这种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了。

当然,我知道学生通过线段图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却并非易事。我们要让孩子们感觉到线段图的作用,体会到它的优势,同时感受到它是解题的需要。所以,线段图可以说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阵地,通过线段图,既使学生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又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推理手段,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选择合适的解答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算法多样性提供了平台。借助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长期训练后定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逆推,提高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有些问题顺向思考很难理出头绪,而利用逆推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使问题很容易获得解决。逆推的思想方法就是从题目的问题或结果出发,根据已知信息一步一步地进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三年级思维训练中常会出现此类题目:小红和小明一共有60本书,小红给小明5本后两人就一样多了,问原来他们两人各有多少本?

许多学生遇到这类题目就会出错,如果用逆推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就很容易解决:先想最后两人一样多了,说明最后两人都是60÷2=30(本),而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小红给了小明5本两人才一样多,那说明小明的30本中有5本是小红给的,即小明原来是30-5=25(本),而小红后来的30本是给了小明5本后剩下的,即小红是30+5=35(本)。学生如果学会运用逆推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就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深入,那么再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这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数学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