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习题库

心理学习题库

2020-05-25 来源:乌哈旅游


普通心理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 )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心理现象 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 )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

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 ( )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1

4.“狼孩”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5.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7.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B.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8.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

2

C.调查法 D.测验法

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特 D.弗洛伊德

10.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1.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 )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

3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受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6.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17.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4

18.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是( )

A.感觉 B.知觉

C.色觉 D.统觉

19.当人们看见一面红旗时,立即能知道它是红色的,这是( )

A.味觉 B.视觉

C.听觉 D.知觉

20.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

A.正比关系 B.对数关系

C.反比关系 D.常数值

21.“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下列哪种心理( )

A.知觉 B.嗅觉

C.嗅觉适应 D.嗅觉感受性

22.一种感觉受刺激影响,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变化,这是(A. 感觉的对比 B. 感觉的相互作用

5

C. 感觉的适应 D. 感觉的后象

23.感觉主要反映( )

A. 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 B. 过去事物的个别属性

C. 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 D. 过去事物的整体属性

24.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 )

A. 外部感觉 B. 内部感觉

C. 本体感觉 D. 机体感觉

2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26.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27.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6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28.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象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在白天看是白色的;在晚上看虽然很暗,但我们仍知道它是白色的。这是(A.颜色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30.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1.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7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3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3.“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5.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8

36.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37.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38.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39.把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是指( )

A.注意的广度 B.广义注意稳定性

C.狭义注意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40.“万绿丛中一点红”易被人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 )

A.强度 B.活动

9

C.持续 D.对比

41.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

42.“寻人启事” 写成“寻丫启事”易引起人们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 A.强度 C.持续

B.活动 D.对比

43.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是注意的哪种品质特性( )

A.注意广度 B. 注意稳定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44.如果客体较复杂,活动任务多.则注意的范围就( )

A.较广 B.狭窄

C.不变 D.极广

45.“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哪种品质特性? ( )

)10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46.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47.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A.回忆 B.重现

C.表象 D.想象

48.艾宾浩斯使用遗忘曲线来表明遗忘进程的不均衡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很快 D.很慢

49.开卷考试的记忆活动是( )

11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50.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组块

A.9±2 B.7±2

C.5±2 D.6±3

51.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2.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A.有意识记 B.意义识记

C.机械识记 D.不随意识记

53.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12

54.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 )

A.记忆准备性 B.记忆正确性

C.记忆持久性 D.记忆敏捷性

55.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 )

A.想象 B.表象

C.印象 D.迹象

5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7.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8.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 )

A.理想 B.空想

13

C.灵感 D.幻想

59.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60.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61.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6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是(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14

63.已有的问题解决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是( )

A.原型启发 B.概念形成

C.迁移 D.问题解决

64.受经验与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的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

A.定势 B.迁移作用

C.动机状态 D.变式

65.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 )水平。

A.强 B.弱

C.中等 D.偏低

66.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独特的见解的思维特征是(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新颖性 D.独特性

15

67.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是处于问题解决阶段的( )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68.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69.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

A.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B.性格、气质和能力

C.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D.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

70.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6

71.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个性心理特征

72.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是( )

A.感觉 B.知觉

C.需要 D.能力

73.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4.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

A.生理与安全 B.社交与尊重

C.求知与审美 D.自我实现

75.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

A.感觉 B.思维

17

C.需要 D.性格

76.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77.下列哪个选项是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大小划分的。( )

A.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B.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C.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D.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78. “活泼好动”是下列哪种表现?( )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79.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 )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80.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

18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81.性格属于下列哪种心理现象(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82.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83.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84.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19

85.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

A.家庭结构 B.出生顺序

C.家庭的贫富程度 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86.父母的哪种教养态度有利与培养儿童的独立合作温顺和社交等良好性格(A.民主 B.保护

C.支配 D.拒绝

87.能力是一种(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88.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需要

89.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 )

A.社交能力 B.智力

20

C.操作能力 D.创造能力

9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91.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B.吉尔福斯

C.斯腾伯格 D.达斯和纳格利里92.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B.吉尔福斯

C.加德纳 D.达斯和纳格利里

93.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就是指( )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人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人占多数

21

D.智力低常的人占多数

94.一般把天才儿童智商的最低临界线定为( )

A.130 B. 150

C.160 D. 170

95.在测验时,如果一个10岁的儿童通过10岁组的全部项目,还通过11岁组的两个项目和12岁组的一个项目,他的智龄是( )

A.10岁6个月 B.10岁8个月

C.10岁10个月 D.11岁

96.比率智商的公式是( )

A.IQ=CA/MA×100 B.IQ=CA/MA×100%

C.IQ=MA/CA×100% D.IQ=MA/CA×100

97.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 )

A.从众 B.服从

C.定势 D.态度

22

98.平时讲的“随大流”、“人云亦云”是指(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态度

99.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00.“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种区分是(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01.下列事例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 )。

A.作家塑造新人物形象

B.建筑工人根据蓝图想出的建筑物的形状

C.发明家创制了一台新机器

D.小红长大想当科学家

23

102. 小李有空就摆弄他自己安装的收音机,小王却喜欢游泳,这是由于各人的( )不同。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103.以经历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 A.逻辑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动作记忆 D. 形象记忆

104.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 尊重 B. 求知

C. 自我实现 D. 安全

10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06.( )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A.能力 B.气质

24

C.性格 D.思维

107.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

A. 保持 B. 再认

C. 回忆 D. 识记

108.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109.下列哪一项属于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110.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体现了他兴趣的 ( )。

A.稳定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广泛性

25

111.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 )

A.需要 B. 动机

C.兴趣 D.爱好

1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

A.生理与安全 B.社交与尊重

C.求知与审美 D.自我实现

113.在动机的分类标准中,按需要种类不同,动机可划分为(A.生理性与社会性 B.高尚和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性相辅助性

114.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需要可分为( )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

C.爱与归属需要 D.成就与交往需要

115.兴趣的稳定性是下列哪种品质特性? ( )

A.指向性 B.广度

26

C.持久性 D.效能

116.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困难作业,最佳动机水平( )

A.适中 B.偏低

C.偏高 D.不定

117.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哪种选项能增强成功的动机? A.失败是能力太差 B.失败是不够努力

C. 失败是任务太难 D.成功是任务太容易

118.下列哪种选项是特殊能力( )

A.认知能力 B.观察力

C.交往能力 C.记忆力

119.下列哪种选项是一般能力( )

A.注意力 B.计算能力

C.节奏感 D.音乐鉴赏力

12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27

A.记忆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注意力

121.下列哪种选项是韦氏智力量表中言语分量表( )

A.完成图片 B.积木图案

C.实物组合 D.数字记忆广度

122.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量表是( )

A.韦克斯勒量表 B.比纳-西蒙量表

C.斯坦福-比纳量表 D.瑞文推理量表

123.在全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无规则

124.“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性的表现? A.能力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28

125.人的气质主要反映心理活动的( )

A.强度特征 B.速度特征

C.态度特征 D.动力特征

126.“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7.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 无好坏之分

128.胆汁质气质类型特征与下列哪种神经类型对应? ( )

A.强、平衡、灵活型 B.强、平衡、不灵活型

C.强、不平衡型 D.弱型

129.人的气质从生理基础上看主要受制于( )

A.体液比例 B.高级神经类型

)29

C.激素分泌 D.体型

130.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131.—个人行动目标明确,行为一贯主动,其性格类型是( )

A.情绪型 B.意志型

C. 理智型 D.混合型

132.“自私与秉公、勤劳与懒惰、自负与自卑”等是对人的哪种性格特征的描述?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 理智特征

133.“处事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遇事缺乏决断力、交际面狭窄”的人属于( A.内向型性格 B.外向型性格

C.情绪型性格 D.意志型性格

30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 心理过程 和 个性心理 两大部分。

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 、 和想象。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 和 的总合。

4、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5、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 的复杂性引起的。

6、心理学是研究 科学。

7、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 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8、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量度。感觉阈限分为 与 。

9、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 和 。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11、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 和 。

31

12、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感觉阈限值越高,感受性 ,感觉阈限值越低,感受性 。

1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或活动的 和 。

14、客观对象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则注意的范围就 ;客观对象规则排列、集中排列,注意的范围就 。

15、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和

16、注意保持在某一 上的时间是狭义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 上的时间是广义注意稳定性。

17、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 和 。

18、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 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 的。

19、有意后注意是在 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的注意。

20、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物的强度、 、 、刺激物的新异性等。

21、记忆的过程主要包括识记、 、再认或 。

32

22、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 和 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23、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人类记忆结构由 、 、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

24、表象具有 和 特点,它是介于感知和思维的中间环节过度阶段。

25、在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中,有意识记优于 ,意义识记优于 。

26、除非进行 ,否则信息大约会在 时间内从短时记忆中衰退。

27、艾宾浩斯用首创的便于控制的识记材料,即无意义音节来研究记忆,从而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 。

28、100%掌握材料以后的学习称为 ,其程度达到 时效果最好。

29、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是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干扰是 。

30、学习长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了 。

31、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 和 。

32、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 和 。

33、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具有两个特征: 和 。

33

3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把它分为 和 。

35、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提出问题、 、 和验证假设。

36、根据思维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时的媒介物,思维可分为 、 和 以及 。

37、 又被称为求异思维,它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着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寻各种正确的答案。

38、思维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 和 的反映。

39、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有 指向性的 操作过程。

40、根据指向目标的不同,兴趣可分为两种,对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 ,而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则称为 。

41、学习动机激发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是熟悉 、了解 、贯彻始终。

42、需要是指人的 和 的要求再人脑中的反映。

43、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 需要和 需要。

44、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 需要和 需要。

34

4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和 。

46、马洛斯认为只有 需要满足以后才会出现 需要。

47、动机具有激发、 和 的功能。

48、动机的产生有两个条件,内部条件是 ,外部条件是 。

49、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 动机和 动机。

50、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 和 。

5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 的 特征。

52、气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 和心理活动的 。

53、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 和 。

54、个性的核心成分是 ,它是与人的 相连的,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55、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 和习惯化了的 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6、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有:情绪强度特征、情绪稳定性特征、 特征和 特

35

征。

57、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 因素和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8、从 到 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5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 和 。

60、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 和 。

61、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可划分 和 。

62、智力即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 、记忆力、 和想象力。

63、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类型差异、 的差异和

差异。

64、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 因素和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65、人的多种 的独特组合称为才能,才能的最高发展又称为 。

66、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 作用,人们愈来愈认识到 教育的重要性。

67、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又推动人去 某种活动,从而促进 发展。

36

68、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一般智力区分为 和晶体智力两种形态。

69、美国的心理学家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7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的关系。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6、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7、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8、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9、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37

10、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1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12、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3、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14、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15、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16、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17、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做注意的分散。

18、王方5岁,李元10岁,他们的智商都是110 ,两人比较起来年纪较小的聪明一些。

19、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特征,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活动效果以及事业的成败,有好坏之分。

20、动机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38

2、知觉

3、感受性

4、感觉阈限

5、感觉适应

6、感觉对比

7、注意

8、无意注意

9、有意注意

10、有意后注意

11、注意的范围

12、注意的稳定性

13、注意的分配

14、注意的转移

15、记忆

39

16、保持

17、回忆

18、再认

19、形象记忆

20、情景记忆

21、语义记忆

22、情绪记忆

23、运动记忆

24、遗忘

25、感觉记忆

26、短时记忆

27、长时记忆

28、思维

29、动作思维

40

30、形象思维

31、抽象逻辑

32、聚合思维

33、发散思维

34、问题解决

35、定势

36、创造性思维

37、表象

38、想象

39、无意想象

40、有意想象

41、再造想象

42、创造想象

43、动机

41

44、需要

45、成就动机

46、气质

47、性格

48、能力

49、一般能力

50、特殊能力

51、创造能力

五、简答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感觉的分类。

3.简述适应及感觉适应的特点

4.知觉分哪些种类?

42

5.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6.影响知觉选择性有哪些因素?

7.知觉的恒常性有哪些种类?知觉恒常性有何作用?

8.什么是意识?

9.什么是注意?注意有何一般特点?

10.注意有哪些功能作用?

11.影响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1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3.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14.注意分配有哪些条件?

15.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有哪些?

16.人的注意品质有哪些特性?

17.简述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18.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43

19.想象分哪些种类?

20.表象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有什么重要作用?

21.什么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形成与发展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2.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3.什么是动机?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4.动机有哪些分类?什么是生理性动机?什么是社会性动机?

25.什么是气质?气质类型的构成是什么?

26.能力发展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六、论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2.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4..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44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想象?它们具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7.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8.试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9.气质和性格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10.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能力和知识之间有何关系。

11.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D 4. D 5. B 6. D 7. A 8. D 9. A 10. B

11. A 12. A 13. C 14. D 15. C 16. A 17. B 18. B 19. B 20. C 21. C 22. B 23. A 24. A 25. A 26. C 27. D 28. D 29. D 30. B 31. C 32. C 33. C 34. A 35. B 36. D 37. C 38. B 39. B 40. D 41. D 42. D 43. C 44. B 45. A 46. A 47. C 48. A 49. D 50. B 45

51. C 52. A 53. D 54. D 55. B 56. D 57. C 58. D 59. A 60. B

61. C 62. A 63. C 64. A 65. D 66. D 67. B 68. B 69. C 70. A

71. D 72. C 73. A 74. D 75. C 76. B 77. A 78. C 79. D 80. A

81. D 82. A 83. B 84. B 85. D 86. A 87. D 88. A 89. B 90. D

91. A 92. C 93. B 94. A 95. A 96. D 97. D 98. A 99. C 100.D

101.B 102.A 103.B 104.C 105.B 106.A 107.D 108.C 109.A 110.D 111.A 112.D 113.A 114.A 115.C 116.B 117.B 118.C 119.A 120.B 121.D 122.B 123.A 124.D 125.D 126.A 127.D 128.C 129.B 130.C 131.B 132.A 133.A

二、填空题

1、心理过程 个性过程

2、记忆 思维

3、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4、冯特

46

5、心理活动

6、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7、1879 冯特

8、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9、提高 降低

10、感觉器官 个别属性

11、视觉 听觉

12、越低 越高

13、指向 集中

14、广 广

15、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16、对象 活动

17、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18、熟练 内在联系

47

19、有意注意 意志努力

20、刺激物的对比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1、保持 回忆

22、时间 地点

23、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24、直观形象性 概括性

25、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

26、复述 1分钟

27、先快后慢

28、过度学习 150%

29、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30、双重抑制

31、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32、独立性 新颖性

48

33、直观性 概括性

34、集中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35、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36、运动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37、发散思维

38、间接 概括

39、目的 认知

40、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41、教材 学生

42、生理 社会

43、生理性 社会性

44、物质 精神

45、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46、低级 高一级

49

47、指向 激励

48、需要 诱因

49、生理性 社会性

50、性格 能力

51、稳定 动力

52、稳定性 指向性

53、黏液质 抑郁质

54、性格 道德

55、态度 行为方式

56、情绪持久性 主导心境

57、遗传 环境

58、出生 5、6岁

59、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60、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50

61、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62、注意力 思维力

63、能力发展水平 能力表现的早晚

64、遗传 环境

65、能力 天才

66、主导 早期

67、从事并坚持 能力

68、流体智力

69、加德纳

70、心理

三、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 8.对 9.错 10.对

11.对 12.错 13.对 14.对 15.错 16.对 17.错 18.错 19.对 20.错

四、名词解释

51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强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5、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6、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注意: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一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注意。

1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广的注意特征。

12、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52

的注意特征。

13、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同时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1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特征。

15、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6、保持:是指已识记的知识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17、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18、再认: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是已识记过的事物的过程,称为再认。

19、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0、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21、语义记忆:是指个人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22、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3、运动记忆:是指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53

24、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25、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感觉后像就是感觉记忆的一个例子。

26、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27、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28、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29、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30、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1、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

32、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33、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34、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54

35、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人的心理的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36、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7、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38、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39、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40、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41、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4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根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44、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部环境的欲求。

55

45、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愿望。

46、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47、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48、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49、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它适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

50、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须的能力。

51、创造能力: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特的、颖的思想和事物的的能力。

五、简答与论述题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部分。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紧密联系,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中。个性心理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

56

2.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

3、简述适应及感觉适应的特点

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除了视觉适应既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外,其他感觉的适应都只能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重要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个体在暗环境中,视分析器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个体在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其他感觉适应,如嗅觉适应非常明显。“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为此现象。嗅觉适应的速度以刺激物及其强度而转移。触压觉适应也相当明显,带上眼镜开始感觉到有压感,但很快就感觉不到。温度觉适应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洗热水澡时,开始感到水烫,经过几分钟后就觉得水不太热了。味觉适应也很明显,厨师由于要不断品尝各种菜肴的味道而使后来烧出的菜愈来愈咸,但痛觉和听觉适应不太明显。

4.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其种类划分不同。根据分析器的不同,简单知觉可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模知觉等不同的知觉形式,这类知觉形式与感觉关联更紧密。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特性不同,复杂知觉可分如下几种:

57

(1)空间知觉(即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的种类有:①形状知觉(个体对二维空间平面形状特征的反映);②大小知觉;③深度知觉(个体对物体本身厚度与距离的反映),也称立体知觉;④方位知觉(人对物体所处方向位置的反映)。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常见的有真动、似动、诱动和自动。

(4)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除上述运动错觉之外,常见的还有:①图形错觉;②形重错觉;③大小错觉;④方位错觉等。

5.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如下几种:①知觉的选择性,优先把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的特性;②知觉的整体性,能将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联合为整体的知觉特性;③知觉理解性,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释知觉的对象,并用词语标志的特性;④知觉恒常性,即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6.影响知觉选择性有客观和主观多种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②对象的活动性,如电影、幻灯等活动的教具及动态广告,易被人们优先知觉;③刺激物的新颖性,司空见惯的内容不易被选择,新异与新奇的内容易被优先知觉。④刺激物的强度适当,有利于选择性知觉,太弱与太强超出阈限范围,不会被知觉。(2)主观因素有:①知觉有无目的任务的影响,明确的目的任务则有助于知觉的优先选择;②知识经验丰富程度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优先选择;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不同,则优先选择的知觉对象不同;④知觉的定势即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不同,其知觉选择性则不同;⑤情绪状态的影响(如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知觉则不同)等。

58

7.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中非常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状恒常性是指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大小恒常性是指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不影响对该物体大小的知觉判断;亮度恒常性指照明亮度(即黑白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我们对物体表面亮度知觉仍相对不变;颜色恒常性指不同情境(加阳光、树阴、灯光条件)下,对物体的颜色知觉仍相对不变。此外,还有方位知觉的恒常性现象等。

恒常性在实际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在极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反映,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改造世界。没有恒常性人们就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

8、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9.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有下面几个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人的心理(意识)对复杂的、无限的客观世界的选择性、朝向性、导向、定向性就是注意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对注意对象反映的持久性、清晰性、深刻性。②注意不是心理过程,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也不反映什么对象,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始终,保证心理活动富于积极性并顺利进行的一种组织特性。

10.注意有如下功能:①选择性功能,即选择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②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③调节与监督功能,即意识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④注意还能通过想象活动产生对将来的

59

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的作用。

11.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有:①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奇怪、陌生的对象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②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较强时都易影响不随意注意,在阈限范围内,刺激物越强(如强声、强光等)越易引起无意注意。③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对象与背景差异)明显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④刺激物的活动性或变化性,如活动的直观教具、活动的广告等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除上述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原因;①凡适合人的需要的刺激,如小孩子上街碰到好吃、好玩的东西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②凡引起人直接兴趣(即直接有趣的活动与对象)的刺激,易被人注意;③心境愉快、身体健康,人就乐于注意外界事物;过分忧愁和焦虑则会降低好奇心;④特有的知识经验(即和自己有关联的刺激)等都有助于不随意注意。

12.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①明确目的任务。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意图越强烈,有关对象或活动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②用坚强的意志力抗拒干扰与排除诱因,可使随意注意稳定持久。③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与结果感兴趣)是保持随意注意不可缺少的条件,只凭意志努力,随意注意不会稳定持久,只有意志与间接兴趣结合,随意注意才会集中稳定。④积极地、主动地组织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把智力活动与外部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注意的集中与保持。

13.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依赖于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客体越简单、客体颜色相同、大小相同、规则排列、适当集中排列、有—定联系的对象等,注意范围广;相反则狭窄。②照明程度与有无干扰因素影响注意广度。照明度强,无干扰因素,注意范围广;照明度弱,干扰因素强则注意范围狭窄。③活动任务简单、单一,注意范围广;活动任务复杂、多样,注意范围狭窄。④个人知识经验也影响注意广度,熟悉对象者的注意范围广,不熟悉者狭窄。不同职业注意范围不同,飞行员、司机、足球裁判注意范围广,校对员注意范围狭窄。

14.注意分配的条件:①自动化(熟练)的程度条件。同时从事的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从事的多种活动,只允许其中一种不熟练。②活动之间的联系与系统条件。同时进行的多

60

种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与系统,如武术、体操动作的系统连贯等,也是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

15.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决定于原来注意力紧张与稳定的程度;原有注意力越紧张、越稳定,则不容易转移,反之则转移就容易。②新刺激对象、新活动的重要性、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影响,新刺激对象越重要,越有趣味,越新颖有吸引力,则转移就快,反之转移就慢。③受人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特征的影响,神经系统活动灵活型的人转移就快,惰性型的人转移就慢。④通过教育训练,也可以培养注意转移的品质。

16.人的注意品质有如下四个主要特性:①注意的范围(即注意的广度),指在一瞬间(即1/10秒)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对象的数量,人的注意力有广狭之分。②注意的稳定性,指在较长时间内,人把注意力保持并集中在某一种活动或对象上的品质,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性,同稳定性相反的品质特性是注意力分散。③注意的分配,这是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即指人在一定条件下能做到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④注意的转移,这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指向并集中于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性。灵活而又正确地转移注意力,是人们学习与工作高效率的基础。

17、简述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们有序而完整地统一于记忆活动中。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

61

程;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

18、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的因素有时间,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识记位置。

19.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20.表象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有什么重要作用?

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指当事物不在眼前,人脑中对有关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表象具

62

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特征,但表象的直观性没有感知所得形象那样鲜明、完整与稳定,它反映的是事物的主要特征。表象的概括性与思维中的语词概括不同,它是在多次感知基础上的形象概括,带有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表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打破了一个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概括化。

21.什么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形成与发展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就必须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词与实物之间标志的意义,否则想象活动难以进行并会导致错误。由于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愈丰富,想象的内容也愈丰富,因此,丰富的表象储备是再造想象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已有表象的数量,也依赖于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直观材料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就愈生动、愈正确。

22.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也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创造想象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具有创造动机。社会生活不断地对个体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人脑中就成为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动机,成为创造想象的推动力。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没有一定知识作基础,没有相应表象作储备,创造想象很难顺利进行,因为创造想象既有将有关表象的某些要素重新排列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也有通过抽取事物某些本质特征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这些创造想象的形成都是以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先决条件的。

63

③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想象受思维活动的调节。人的思维是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如果不加以思索,信马由缰,就很难创造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令人信服的形象来。④艰巨劳动与灵感。灵感是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带有突然性。但是,灵感的出现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状态中,思维活动极为活跃并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的出现解决了久思不解的问题,常会伴有无法形容的喜悦。灵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而是经过艰巨劳动,长期酝酿促成的。

23.什么是动机?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内在条件是人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诱因,它是引起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4.动机有哪些分类?什么是生理性动机?什么是社会性动机?

根据与动机相关的需要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生理性动机起源与生理性需要,它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比较高级的动机。

64

25.什么是气质?气质类型的构成是什么?

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多血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外向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胆汁质的人耐受性低而感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而且有稳定性;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高并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26.能力发展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六:论述

65

1.感觉,知觉?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表现为:①在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②生理机制上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③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当前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感觉和知觉的联系表现为: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2.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一个人的感受能力是用感受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人感觉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人的感觉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低即为该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较高。差别感觉阈限是差别感受性的客观指标,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高即为该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较低。

66

3.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持续性,它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影响到注意在它上面维持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相对于一个透明的玻璃茶杯,人们可能会花更多时间来关注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此外,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相对于一幅画,人们又可能花更多时间关注活动的电视画面。对新生儿研究表明,他们注视人脸和复杂图形的时间远比注视墙壁和灯光的时间长。但并不是说事物越复杂,刺激越丰富,注意力就越稳定。过于复杂、变幻莫测的对象反而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的分散。 2.主体的精神状态。 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相反,一个人处于失眠、疲劳、疾病状态,或者情绪受挫的情况下,注意无法保持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主体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

4.复习是防止和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组织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复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记忆目标和意图越持久、越明确,效果越好;时间意图清楚,效果越好;复习态度积极主动,效果越好。②复习时间要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的趋势,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才能防止学习之后立即快速地遗忘。③避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前摄抑制即先学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学材料对以前记忆的干扰。④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每次复习内容不应过于集中;长时间复习,中间要短暂休息;要做到“学间时习之”,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在分散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或集中总复习效果要好。⑤复习方式不要太单调,要多样化,如把视、听、读、

67

写、操作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复习方式;复习方式还应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灵活选择。大量的材料与内容应采用分段(或分成若干部分)记忆,少量材料与内容应采取整体或综合记忆法效果要好。对概念、定理与公式采用”理解记忆法”,对诗词与课文可用“背诵法”,对外语单词可用“循环记忆法”,数、理、化知识可用“练习法”、“实验操作法”。⑥采用“记忆术”有助提高复习效果,主要记忆术有:定位记忆术、数字谐音记忆术、串连记忆术等。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这种思维活动在揭露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故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应做到: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兴趣能激发学生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当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不懈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求知欲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之一。②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做法,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和发现事物问的联系,启发、协助、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他们盲目地接受成人认可的答案,更要注意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而要鼓励他们有超常的创造性答案。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上三个特征,即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即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类的创造性活动是启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6.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想象?它们具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68

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表象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是保持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映像,具有“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特征。表象与感知的直接性特征相比,表象的形象在反映事物主要(突出)特征外,其他特征就显得不稳定而且较模糊。表象是在多次感知基础上经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形象,因此,与知觉相比具有更大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概括性不同。表象是事物形象的概括,含有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而语词则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紧密联系。从表象的直观形象性特征看,表象与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性特征看,表象又与思维相似,但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介环节,是人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的特点:新颖性、形象性

想象表象与记忆表象的区别联系:

区别:(1)概念上的区别(2)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而想 象表象是新的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是经过加工改造过的。它可以是世界是还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事物的形象。如《西游记》人物;对月球的形象等。(3)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乍看起来似乎是“超现实”的。

联系:想象表象的基本材料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越丰富,则想象表象越丰富。

想象是有现实基础的,材料来自客观现实。如仙人:童颜、白发、鹤骨、松姿形象组合。

“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悠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

69

7.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与感觉、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着根本区别。从反映的内容看,感觉与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整体特征 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感觉和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8.试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加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的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的需要位于低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人类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有低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每一时刻最有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与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个体行为产生的核心力量。已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

9.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气质是表现 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即强度、速度等),无好坏 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

70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相当密切而又相当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黏液质的人会表现出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

其二,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当某种气质与性格有较大的一致性时,就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相反会有碍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主动性的性格特征,而黏液质的人就较困难。

其三,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如飞行员必须具有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这些性格的形成就会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易冲动、急躁的气质特征。

10.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能力和知识之间有何关系。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抽象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第一,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

71

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成长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的成长的。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的积累,但能力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一个人的能力影响着他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

11.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在能力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不能正确解释能力发展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的能力发展。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无法分离的,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

①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父母把自己的性状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给子女的生物现象。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心理学家一般认可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但对在能力发展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对作用的看法就不尽相同了。一般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遗传因素差异不大,其能力发展之所以有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的。

②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产力影响经济生活、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人的智力发 展。在生产关系方面,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使能力发展受阻碍。新社会,广大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幼年的营养直接关系到能力的发展。营养不良会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影响能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对人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

72

统的影响。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了能力。近几十年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的早期是智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以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是能九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是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与他所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的。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推动着人们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