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园课程改⾰对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1年9⽉,教育部颁发了《幼⼉园教育指导纲要(试⾏)》,幼⼉园的课程改⾰进⼊了⼜⼀个⾼潮。随着课改的深⼊进⾏,幼⼉教师的素质问题⽇益突出。要根本解决问题,就得在源头上下⼯夫,幼⼉教师的职前教育应尽快改⾰,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满⾜幼⼉园贯彻《幼⼉园教育指导纲要(试⾏)》需要的幼⼉教师,这样才能保证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素质问题,保证《幼⼉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的顺利贯彻。在《幼⼉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解读》中,对幼⼉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作了分析,认为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对⼉童和⼉童发展的承诺;全⾯、正确地了解⼉童发展的能⼒;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创设发展⽀持性环境的能⼒; 领导和组织能⼒; 不断专业化学习。这六项能⼒对⽬前的幼⼉教师来说, 是⼀个新的挑战。这也给幼⼉教师的职前教育提出了改⾰的⽅向。⼆、幼⼉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师范教育遇到的问题是⽅⽅⾯⾯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1.幼⼉园教师职前教育⽣源质量下降。
⽣源质量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前幼⼉师范学校的⽣源质量有较⼤程度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幼⼉师范学校招⽣分数线通常在重点中学以上, 只有学习优秀、热爱幼教事业的学⽣才有机会进⼊幼师学习。但近年来,受⾼校扩招、幼⼉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平较低以及幼⼉园教师的职业压⼒较⼤等因素的影响,幼⼉师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多数在普通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平,部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甚⾄在职业⾼中的录取分数线以下。可以说,在⼀些地区,进⼊幼⼉师范学校已成为许多考⽣的⽆奈选择。
2.幼⼉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与幼⼉教育发展需要有出⼊。
从幼⼉教育的特殊性来看,幼⼉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是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是对理论和实践的重视程度。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种现象:⼀些幼⼉教师虽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却缺乏应有的教育技能。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多,⽽旨在培养幼⼉情感、意志、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少,教学活动显得机械、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的性,这凸显了⽬前幼⼉师范教育在教育技能培养⽅⾯⽐较薄弱。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尽管开设了《幼⼉教育学》、《幼⼉⼼理学》等专业理论课,但缺少将理论知识应⽤于实际教育⼯作、有效地组织活动、正确处理各类教育问题等⽅⾯的教育和训练。
有调查表明,近⼏年幼⼉师范学校的毕业⽣存在这样⼏个⽐较突出的问题:⽂化素质较低,教育理论陈旧,缺乏实践能⼒和创新能⼒。这都反映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如:⽂化课的教学⽐重不⾜,教材与幼⼉园教育现状脱节,教育实践活动⽐重偏⼩等。三、改⾰策略。
除了保证幼⼉教育专业的⽣源质量,保证接受⾼等幼⼉师范教育的毕业⽣能够从事幼⼉园教师职业,作为幼⼉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改⾰幼⼉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要问题。1.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提⾼教育技能。
幼⼉师范教育的内容应当扭转“艺体化”的倾向,加强有关幼⼉⾝⼼发展、幼⼉⼼理与教育原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加强指导幼师学⽣主动、灵活地应⽤专业知识设计符合幼⼉特点、促进幼⼉发展的教育活动,以及正确、有效地处理幼⼉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其从事教育⼯作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为幼师学⽣提供⼤量观察幼⼉、观摩教育活动以及直接从事幼⼉教育实践的机会,使其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现实的⽣命⼒。为此,幼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进⾏相应的调整,建⽴包括⽂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类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主要包括幼⼉⼼理学、幼⼉教育学、幼⼉家庭教育、幼⼉⾏为管理针对注意分散、攻击性强、任性、胆怯退缩等各类⼉童的⾏为等与幼⼉⾝⼼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课程则以专业基础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为核⼼,指导学⽣运⽤专⽤理论知识进⾏活动设计、幼⼉⾏为管理、家长指导等实际⼯作,也包括为有效组织幼⼉活动所需要的⾳、体、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运⽤。专业实践课程则向幼师学⽣提供亲⾃观察、实践的机会,在幼师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间断地循序进⾏。例如低年级学⽣先观察幼⼉、见习幼教活动中年级开始部分地实践幼⼉教育⾼年级则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接受为⼉童特殊需要提供特别帮助的教育⾏为训练。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幼师学⽣在进⾏⽂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育专业训练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其实际教育能⼒得到了系统的培训。
2.课程的实施应回归到教学实践中。
教育问题永远是⼀种情境性的、特定的、具体的现实问题,教师教育理论的教学应当是不断地、螺旋地回归到教学实践与具体的教育情境,真正做到“还原教育学的实践本质和⼼理学的鲜活本性,使教育理论学习重归思想的故⾥”。布鲁纳认为:“如果没有回归性,任何关于思想的理论都是⽆⽤的。”提供⽣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录像,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解释理论,是提⾼教育课
程培训效果的有效⼿段。培训可采取“微格教学”模式,使⽤摄录系统全⾯记录教师在某个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教学⾏为的全部细节,由专家和教师共同分析录像,找出问题及其原因,讨论改进⽅案,然后教师进⾏再实践,再进⾏实录与分析,直到⾏为调整、改进为⽌。这⼀模式提⾼了受训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直观、针对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实践表明,这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为、提⾼教育能⼒相当有效,⽆论在职前还是职后各阶段都应当是师资培训中注意采⽤的⼀种模式。采取录像⽅法,可省去组织职前教师进⾏教育实践的不便,节省⼤量的精⼒和财⼒。作为培训部门,有必要组织⼀批拍摄技术好、有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的⼈员到幼⼉园,多机位、全过程地拍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收集活动相关的⽂本资料,为教育类课程培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3.加强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
加强活动设计与教育理论的联系、教育学与⼼理学的联系,建⽴科研⽅法与教育实践的多⽅位联系。当前幼⼉艺术类活动设计与教育理论的联系尤其需要加强。艺术类教育课程要求实施者既要有艺术专业知识,⼜要有幼⼉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既要有理论知识,⼜要有实践技能,对课程实施者的素质要求较⾼。该类课程的实施要么由幼教专业教师承担,要么由艺术类专业教师承担,但学科专业知识的不⾜,都会削弱活动设计与教育理论之间的联系,影响实施效果。4.提⾼教育实践课程的时效性。
见习与实习是职前教师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促使职前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必要环节。吴康宁认为,在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职前教育能产⽣多⼤程度的影响,与职前教育本⾝能提供多少实践机会有很⼤的关系。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促成职前教师对理论的思考与批判,并获得对教育理论的真正理解。⽆论职前教师教育还是在职教师教育,都应当是在幼⼉教育实践中进⾏。
当前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教育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指导不⾜;时间太短;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要提⾼教育实践的质量,应重点做好以下⼏点:
⾸先,应有充⾜的时间与合理安排。每学期都要有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年级每学期⼀周,三、四年级每学期两周,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师教育过程。
第⼆,加强对教育见、实习的指导。职前教育机构安排的指导教师缺乏对教育见、实习者的实质性教育教学指导,有必要建设⼀⽀⾼⽔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在⼀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中,职前教育机构应关注并参与到⼊职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对五年级下学期的教育见实习的指导,发挥职前教师培训机构的作⽤。
第三,重视教育实践后的经验交流与总结。经验交流不应仅仅是见、实习结束后⼀次集体的、个别代表发⾔式的交流,经验的总结也不应只是简单地交⼀些书⾯的材料,⽽应组织、引导学⽣进⾏有主题、深层次的交流,真正起到改变教育信念、提⾼教育技能的效果。
第四,建⽴和完善教育实习基地。选择合适的幼⼉园作为专门的教育实习基地,加强沟通与合作,建⽴健全教育实践制度,保证学⽣教育实践的效果;开展培训,提⾼幼⼉园指导教师队伍的⽔平。
此外,加强教师⾃⾝的创造性素质修养, 提⾼幼⼉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和职后⾃学能⼒也是⼀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师应努⼒提⾼⾃⼰的创造⼒,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创造性思维既需要聚合思维,更需要发散思维。反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学⽣个性和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案、课题情境、教学⽅法等,最⼤限度地给予学⽣表现创造⼒的机会。另⼀⽅⾯,教师还应培养⾃⼰的创造型⼈格。创造型⼈格是创造性素质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富有冒险性、挑战性和好奇性,这些直接影响到创造⼒的发挥和发展。⼀个⼈的创造能⼒能否变为实际⾏动,还取决于他的⼈格特征。所以,在培养学⽣创造⼒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型⼈格,如认真执着、思维敏捷、性格开朗、进取⼼强、⼈际关系协调、适应能⼒强等。⽽教师本⾝若具有独⽴、开放和兴趣⼴泛等个性品质,就会对学⽣创造型⼈格的形成产⽣积极的影响。养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提⾼职后⾃学能⼒。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也不断有新的成就,幼⼉教师不仅需要职前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职进修、终⾝学习。通过培训和⾃学,不断进⾏知识更新,提⾼⽂化素养和业务⽔平,以适应教育改⾰形势。所以,幼⼉师范教育应注重培养学⽣好学习、善思考、重积累、勤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学能⼒,为今后在职进修及终⾝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促进幼⼉教师专业成长是⼀项⾮常紧迫的任务,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师范学校作为幼教职前师资培训机构,应树⽴科学的现代幼⼉教育培养理念,建⽴⼀⽀⾼质量的师资队伍,以全⾯提⾼幼师⽣的素质为⽬标, 为实现幼教现代化做出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