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22-02-20 来源:乌哈旅游
1. 观 潮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3)理清文脉。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2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3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五)拓展总结。

3. 鸟的天堂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三、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2.揭题,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4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2.学习第二段:(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6)小结

3.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4.学习第四段。

5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2)感情朗读、深化理解:(三)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四)布置作业。

4* .火烧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6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讲解1、出示古诗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7

师配乐朗诵古诗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7、巩固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9、背诵10、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

一、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3、完成课后练习1 二、再读诗,感语交流三、熟读成诵四、检查反馈五、作业布置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8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9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质疑。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二、导入课文: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三、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10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2、同桌讨论、汇报。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1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3、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五、总结全文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④交流

六、安排课后作业

12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3

9、巨人的花园

一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2.学生自主读书。3.检查自学。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四、指导书写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1.听写生字词。2.分段朗读课文。二、定向

14

三、自学与交流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四、答疑四、总结全文五、检测

课后反思:

10 *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

15

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二、定向

1、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2、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3、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三、自学与交流1.自己思考;2.小组讨论;

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四、答疑五、检测

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16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二、定向

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自学与交流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5、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6、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7、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四、答疑五、检测

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你想对小鸟说些什么?课后反思:      

17

12、小木偶的故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揭题 二、定向  

自读课文,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三、自学与交流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四、答疑 五、检测 课后反思:

13、 白 鹅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

18

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3、指导写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五、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二、定向

1、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三、自学与交流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4、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5、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9

四、答疑五、检测

  课后反思: 

14*白公鹅

一、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定向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自学与交流

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 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5、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五、答疑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六、检测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课后反思:

20

15、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分段,读课文。

二、了解内容,串连各段段意。三、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四、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定向

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自学与交流

  1、读课文第一段,回忆课文内容。(要求边读边思考)

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的耳中会是“丰富多腔”的?(展开讨论,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学习第二段:思考完成。

  [1]用()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  [2]抓词语说理解,谈体会。方法:读句子,话词语。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1

  [4]再读课文,用串连各段段意义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答疑四、检测

课后反思 :

16*母 鸡

一、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二、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三、定向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四、自学与交流

 1、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2、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3、全班交流。

 4、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五、答疑

1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六、检测

课后反思:

22

17、长城

教学目的: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二、揭示课题: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巩固练习

23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教学反思: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 一、定向。二、自学与交流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4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一)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三、答疑四、检测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二)指导背诵方法。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5

19 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三、检查、交流: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 二、定向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26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自学与交流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四、答疑 五、检测 

教学反思: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27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二、定向

三、自学与交流: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2、各组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三、答疑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四、检测、布置自选作业。教学反思: 

28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2.小组合作学习。3.重点指导。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5.指导感情朗读。四.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定向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2)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三、自学与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9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3)指导回答。(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三.答疑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五.检测

教学反思: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0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5、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三、布置分层作业:

1 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二、定向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三、自学与交流

1.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⑴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

四、答疑:体会“生命桥“的含义五、检测

教学反思:

31

23*卡罗纳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二、定向

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三、自学与交流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四、答疑:五、检测教学反思: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2

(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释词。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四)指导写字。(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二)定向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三)自学与交流

1.讨论交流:2.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3.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4.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

33

心情?

5.“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6.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读一读小男孩的话?   7.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8.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9.小男孩为何吃惊?保罗为什么惊讶?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4.练读,指名读。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2.齐读课文第三段。(四)答疑(五) 检测教学反思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34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二)、定向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三)、自学与交流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上面的问题。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

35

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四)答疑(五)检测

教学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三、教学过程:

㈠自读: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㈡交流:㈢自读:

36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⑶思考.练习: ⒉学生自学。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2、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定向

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二、自学与交流: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

37

“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投影片)三、答疑:四、检测教学反思: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定向

二、自学与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三、答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38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四、检测

教学反思: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定向

 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三、自学与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四、答疑五、检测教学反思: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9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教学过程: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二、定向

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1)纠正不良读音

 (2)强调读音;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三、自学与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四、答疑五、检测

1.写生字.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30 电脑住宅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40

(二)定向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自学与交流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  (四)答疑(五)检测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教学反思 :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4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

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三、学生字新词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3.小组讨论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二、定向

42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三、自学与交流

(一)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

(二)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5.再读课文,加深理解。三、答疑

1、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2、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四、检测教学反思: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定向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43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三)自学与交流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四)答疑(五)检测教学反思: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