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2024-02-12 来源:乌哈旅游
基础应用化学课程标准

一、 课程名称、专业、总学时

《基础应用化学》是***********学院**********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 总学时 120 学时 , 其中理论部分 60 学时 , 实验部分 60 学时。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大学化学课程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与认识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通过基础应用化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化学基本计算能力;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和运用化学观点思考、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化学应用基础。 2. 任务

基础化学课程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基础课 , 它综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 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

本课程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部分

(1)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溶液、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及结构化学的初步知识 ,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熟悉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分光光度法等基本知识和滴定方法,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生物分子等)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

(2)化学实验 , 基础化学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能力,是本课程比较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包括:基本操作的训练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数据测定;化合物性质和理论验证实验。

三、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及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积极开展启发式、导学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拓宽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加强对化学理论背景资料和应用前景的介绍,讲清化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设计思路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以化学原理为纵线,从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三条主线展开;以化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为横轴,从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入手,突出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化学与工程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揉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注重实验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思路,积极探索科学的综

2

合评定考核成绩的方法,采用期末考试与全程考查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论文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不仅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考核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五、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区分和判断;在学习化学知识和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客观、求实而精确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质;激发求知热情和创造欲望,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为追求真理和科学而牺牲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拨的科学品格。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自学,学生不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用化学语言表达物质世界的能力。

2.科学的思维能力。通过对解决各类化学问题方法的学习,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善于抓住实际问题中各类物质的共性和本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3.化学结合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自觉的运用所学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解

3

决实际问题。

4.创新能力。具有举一反三,大胆质疑,大胆实践,勇于革新,善于吸取经验,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强化想象、推理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正确的科学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勇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内容标准 第一章物质结构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理解原子轨道等概念 , 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要素。了解电子轨道的能量 , 理解原子轨道的能级顺序 , 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理解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 掌握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共价键的本质 , 理解共价键的特点、类型 , 了解共价键的参数。了解共价键的极性 , 掌握常见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理解杂化轨道理论要点 , 掌握 s、p 杂化轨道的基本类型。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掌握分子问作用力的类型。了解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 , 了理解离子键和金属键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1. 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1.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4

1.1.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1.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1.4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 2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2.1 共价键理论

1.2.2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 1.2.3 分子间力和氢键 1. 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1.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1.1.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1.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1.4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 2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2.1 共价键理论

1.2.2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 1.2.3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理解原子轨道等概念 , 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 状态的四要素。了解电子轨道的能量 , 理解原子轨道的能级顺序 , 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表示方法。

2 、难点: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 掌握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共价键的本质。 第二章胶体与溶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溶液的组成 , 熟悉浓度的表示方法 , 掌握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理解稀液的依数性 , 了解稀溶液通性的一些主要应用,并依据公式做有关计算。了解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相关性质。

( 二 ) 教学内容 2.1 溶液的浓度

2.1.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1.2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有关计算

5

2.2 稀溶液的依数性 2.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2.2 溶液的沸点上升 2.2.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2.2.4 溶液的渗透压 2.3 胶体溶液

2.3.1 分散系及其分类 2.3.2 溶胶的基本性质 2.3.3 胶团的结构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 : 掌握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 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 2 、难点 : 溶液通性的一些主要应用 , 并依据实验数据做有关计算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反应速率的含义 , 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等概念 , 理解影响 反应速率的因素。表示方法 , 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浓度、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定量关系 , 并能应用碰撞理论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3.1 化学反应速率

3.1.1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3.1.2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3.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2.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3催化剂 3.3 化学平衡

3.3.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3.3.2化学平衡常数

3.3.3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3.3.4化学平衡的移动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哈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 、难点 : 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四章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滴定分析的概念 , 熟悉误差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 掌握误差和偏差的计算方

6

法。了解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 熟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条件,熟悉滴定分析方式 ,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教学内容

4.1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4.1.1准确度与误差 4.1.2精密度与偏差

4.1.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4.2有效数字及应用 4.2.1有效数字

4.2.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2.3分析结果的处理及表示 4.3滴定分析法

4.3.1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4.3.2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分类 4.3.3滴定分析法的滴定方式 4.3.4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4.3.5滴定分析结果的运算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误差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 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 2 、难点:误差分析,有效数字运算。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酸碱平衡及酸碱的质子理论。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条件,熟悉滴定分析方式 ,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 理解影响指示剂 变色的因素 , 熟悉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了解酸碱滴定的类型 , 理解滴定过程的 PH 变化 , 熟悉指示剂的选择 , 掌握有关滴定分析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及配制。 (二)教学内容

5.1酸碱的质子理论 5.1.1酸碱的定义

5.1.2酸碱反应的实质 5.1.3酸碱强度 5.2电解质溶液

5.2.1强弱电解质溶液 5.2.2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 5.2.3同离子效应

7

5.2.4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值 5.3缓冲溶液

5.3.1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作用原理 5.3.2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

5.3.3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和配制 5.4酸碱指示剂

5.4.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 5.4.2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5.5酸碱滴定类型及指示剂的选择 5.5.1强酸强碱间的滴定

5.5.2强碱(酸)滴定弱酸(碱) 5.6滴定方式与应用

5.6.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6.2应用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误差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 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滴定终点的判断 , 指示剂的选择;有关滴定分析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相关计算及配制。 2 、难点:滴定过程中溶液的 PH 变化,缓冲溶液PH的计算。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 掌握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掌握沉淀的生成过程与沉淀溶解的方式; 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原理 。 (二)教学内容

6.1沉淀和溶解平衡 6.1.1溶度积常数 6.1.2溶度积规则 6.2 沉淀滴定法 6.2.1莫尔法 6.2.2佛尔哈德法 6.2.3法扬司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2、难点 :溶度积规则 ;沉淀滴定法 第七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氧化还原的概念 ,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熟悉氧化还原滴定的类型口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 , 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 熟悉电极电势的概念 , 掌握能斯特方

8

程及其应用口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 , 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有关应用和计算口 (二)教学内容

7.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1.1氧化还原反应

7.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7.2氧化还原反映和原电池 7.2.1电极电势

7.2.2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7.3常见的原滴定法 7.3.1高锰酸钾法 7.3.2碘量法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原电池工作原理;氧化还原滴定的类型。 2 、难点: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计算

第八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配合物的组成 , 掌握内界、外界、中心离子、整合物等概念。掌握配合物的命名方法。了解配位平衡常数表达式极其计算方法。了解配位滴定的概念 , 掌握 EDTA 的电离、配位特点 , 熟悉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 掌握酸效应曲线的应用 , 掌握 EDTA 的滴定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8.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8.1.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8.1.2螯和物

8.2配位离解平衡

8.2.1配位化合物的离解 8.2.2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8.2.3配位平衡的移动 8.3配位滴定法

8.3.1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8.3.2配位滴定方式和应用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配合物的组成 ( 掌握内界、外界、中心离子、整合物等概念〉 , 配合物的

9

命名方法。配位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计算方法。了解配位滴定的概念 ,理解 EDTA 的电离、配位特点。

2 、难点: 配位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计算方法。

第九章 分光光度法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光的本质与溶液颜色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朗伯一比尔定律。熟悉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计算方法口了解光的吸收曲线 , 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 二 ) 教学内容

9.1分光光度的基本原理

9.1.1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9.1.2 光的吸收定律 9.1.3吸收光谱

9.2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9.2.1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 9.2.2测量条件的选择 9.3分光光度法应用 9.3.1单组分的定量分析 9.3.2多组分的定量分析 (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朗伯一比尔定律;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2 、难点:光的吸收曲线 第10章 电势分析法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电势分析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了解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掌握电势分析法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10.1电势分析法概述 10.1.1 参比电极 10.1.2 指示电极 10.2 直接电势法 10.3 电势滴定法 (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各种电极的工作原理 2 、难点:电势分析法测量溶液的pH的方法。

第十一章 元素及重要的化合物

10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性质;掌握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了解非金属元素在医药中的作用。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了解金属元素在医药中的作用。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了解过渡元素中九种人体生命元素以及三种有害元素的通性。熟悉常见无机离子的鉴别和检验。 ( 二 ) 教学内容 11.1 S区元素 11.1.1单质

11.1.2重要的化合物 11.2 P区元素 11.2.1卤素 1. 卤素的通性 2. 单质

3.重要的化合物

(1) 氢化物和氢卤酸

(2)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含氧酸盐 11.2.2氧族元素 1.通性

2.氧及其化合物 3.硫及其化合物 11.2.3氮族元素 1.通性

2.氮及其化合物 3.磷及其化合物 4.砷及其化合物

11.2.4碳族和硼族化合物 1.通性

2.碳及其化合物 3.硅及其化合物 4.硼及其化合物

11.3 ds区和d区元素及重要的化合物 11.3.1过渡金属元素通性 11.3.2 ds区元素 11.3.3 d区元素 ( 三) 重点、难点 1、重点:

(一) 卤素及其化合物

11

1.卤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ns2np5 2.卤族单质的反映活性

氯化性 从上到下逐渐减

卤素中,只有排在前面的单质,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元素从它们的盐中置换出来。 3.卤族中,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和原子量逐渐增大,其对应的氢化物(HX)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逐渐减弱,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的熔沸点也逐渐增大。 4.酸性: HCI < HBr < HI 5.还原性:HF < HCI < HBr < HI 6.含酸性:

次卤酸(HXO)是弱酸,其酸性随卤素的电负性的减小而减弱: HCIO > HBrO > HIO

卤酸(HXO)是强酸和强氧化剂,其酸性强弱顺序为: HBrO > HCIO > HIO

高卤酸(HXO)酸性极强,性质不稳定。其氧化物强弱顺序为: HBrO > HCIO > HIO (二)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1.氧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ns2np4

2.氧族元素单质的反映活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1)强氧化性 3.浓的三大特性: 2)吸水性 3)脱水性 O2 4.氧的同素异 O3 (三)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1.氮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ns2np3 1)红磷 2.磷的主要同素异形体 2)白磷 3)黑磷

1)弱碱性

12

3.氨的主要化学性质 2)酸位性 3)还原性

1)挥发性 4.浓HNO3的特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要保存在阴凉处)

5. 砷的主要化合物及其主要物理性质 化合物 砷化氢(AsH3) 三氧化二砷(As2H3) (四)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1.碳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ns2np2

金刚石 性状 无色气体,有大蒜味 白色粉末 毒性 剧毒 剧毒 2.碳的同素 石墨

3.热稳定性:碳酸正盐 > 碳酸酸式盐> 碳酸 4.硅酸(H4SiO4)是一种弱酸。 (五)硼酸元素及其化合物

1.硼酸元素的价电子构型:ns2np1

2.铝的氧化物及其水化合物具有两性(酸性和碱性)。 (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碱金属 nS1 碱土金属 nS2

2.反映活泼性 1)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金属性 2)碱金属 > 碱土金属 还原性

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碱性变化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碱性逐渐增强,即:

LiOH < NaOH < KOH < RbOH < CsOH

Be(OH) 2 < Mg(OH) 2 < Ca(OH) 2 < Cr(OH) 2 < Ba(OH) 2

1.价电子

13

4.碱金属和部分碱土金属的焰色: 离子

Li+ Na+ 黄 K+ 紫 Rb+ 紫红 Ce+ Ca2+ Sr2+ Ba2+ 黄绿 焰色 红 紫红 橙红 红 (七)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

1.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n-1)d1~10 ns1~2

2.过渡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特性:密度高、硬度大、熔沸点高、导电性和导热性良好。

3.过渡元素单质密度的变化规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4.过渡元素氧化态的稳定性规律:

(1)同族:从上到下,过渡元素高氧化态趋于稳定;

(2)第一过渡元素低氧化态化合物较稳定,第二、三过渡系高氧化态化合物较稳定。

5.过渡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

(1)同周期:从左到右 ⅢB~ⅦB族元素最高氧化态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性增强;

(2)同族:从上到下,相同氧化态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碱性增强;

(3)同一元素: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性大于其低氧化态的氧化物。 (八)

2、难点:元素性质;主族元素性质递变;常见无机离子的鉴别与检验

第十二章 烃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烃的组成和分类 , 熟悉烃的结构、通式。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 了解其结构特点和特殊的化学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及芳香性的概念 , 掌握单环芳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 , 了解休克尔规则的使用。 ( 二 ) 教学内容

12.1 有机化合物概述 12.1.1有机化合物分类 12.1.2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12.1.3同分异构现象 12.1.4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4

12.1.5有机化学和中药、食品、环境等的关系

12.2 烷烃

12.2.1烷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 12.2.2 烷烃的性质 12.2.3重要的烷烃

12.3 烯烃

12.3.1单烯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 12.3.2单烯烃的性质 12.3.3二烯烃、 12.3.4重要的烯烃

12.4 炔烃

12.4.1 炔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 12.4.2 炔烃的性质 12.4.3 重要的炔烃

12.5 环烃 12.5.1 脂环烃 12.5.2 芳香烃

( 三 ) 重点、难点

1、重点:烷烃、烯烃、炔烃、环烷烃的结构特点和命名及重要的性质 2、难点:单环芳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

第13章 卤代烃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 二 ) 教学内容

13-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13.1.1卤代烃的分类 13.1.2卤代烃的命名

15

13-2卤代烃的性质

13-3重要的卤代烃及应用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卤代烃的命名及性质 2. 难点:卤代烃的性质

第十四章醇、酚、醚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醇、酚、醚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 二〉教学内容

14-1 醇

14-1-1醇的分类 14-1-2醇的命名 14-1-3醇的物理性质 14-1-4醇的化学性质 14-1-5重要的醇及应用

14-2 酚

14-2-1酚的分类和命名 14-1-2酚的物理性质 14-2-3酚的化学性质 14-2-4重要的酚及应用

14-3 醚

14-3-1醚的分类和命名 14-3-2醚的物理性质 14-3-3醚的化学性质 14-3-4重要的醚及应用 *

14-4硫醇、硫酚和硫醚

14-4-1硫醇、硫酚和硫醚的性质

16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醇、酚、醚的分类、异构及命名 , 熟悉其重要的化学性质 2. 难点: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第15章 醛 酮 醌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醛 酮 醌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 二〉教学内容

15-1 醛 酮

15-1-1 醛 酮的分类和命名 15-1-2 醛 酮的性质

15-1-3 重要的醛 酮及应用 15-2 醌

15-2-1 醌结构和命名 15-2-2 醌的性质

第16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6-1 羧酸

16-1-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6-1-2羧酸的性质

16-1-3重要的羧酸及应用 16-2羧酸的衍生物

16-2-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16-2-2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16-2-3油脂 16-2-4磷脂

16-2-5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及应用 16-3取代羧酸 16-3-1羟基酸

16-3-2羰基酸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醛 酮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2 、难点:主要的化学性质

17

第17章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的定义及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掌握生物碱的存在形式、分类;了解生物碱的生源关系、结构鉴定。 ( 二)教学内容

17-1 杂环化合物

17-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7-1-2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17-1-3 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及衍生物的应用 17-2 生物碱

17-2-1 生物碱概述

17-2-2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17-2-3 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杂环化合物的性质;生物碱的一般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2 、难点:杂环化合物的性质;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第18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握硝基化合物及胺的分类、命名及结构;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结构和溶剂化效应),胺的鉴别,季铵盐的性质及霍夫曼规则。了解、掌握硝基化合物的性质、制法以及重要化合物。 ( 二)教学内容

18-1硝基化合物

18-1-1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8-1-2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18-2胺

18-2-1胺的分类和命名 18-2-2胺的性质

18-2-3 季铵碱和季铵盐 18-2-4重要的胺及应用 18-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8-3-1重氮化合物 18-3-2偶氮化合物

18

( 三 ) 重点、难点

重点:胺的化学性质:碱性,胺的鉴别,季铵盐的性质及霍夫曼规则。 难点:胺的化学性质

第19章 生物高分子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了解油脂的分类和组成。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和命名 。 了解肽和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核酸的组成。 ( 二 ) 教学内容

19-1糖类

19-1-1单糖 19-1-2双糖 19-1-3多糖

19-1-4代表性糖及衍生物的应用 19-2、氨基酸和蛋白质 19-2-1氨基酸 19-2-2肽 19-2-3蛋白质 19-2-4 酶

19-2-5相关知识和应用

( 三 ) 重点、难点

1. 重点:糖类、脂类、氨基酸的分类、命名、构型 2. 难点:蛋白质、核酸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实训一 溶液的配制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各种浓度溶液的配制及溶液稀释的操作

2. 熟悉规范化地使用台秤、量筒或量杯等仪器的实验操作 3. 培养细心观察,准确操作,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 ( 二 ) 教学内容

1.配3mol·L-1H2SO4溶液100ml(用98%浓H2SO4) 2.配10%NaOH溶液100ml

3.配置0.1 mol·L-1 CuSO4溶液250ml

19

4. 配置0.01 mol·L-1 CuSO4溶液250ml ( 三 ) 重点、难点

1.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百分比浓度 摩尔百分比浓度(摩尔分数)

浓 度 质量摩尔浓度 m=溶质(mol)/溶剂(kg)

当量浓度 N 摩尔浓度 M 2.移液管(吸管)操作:

洗涤(洗液洗、H2O洗、待测液洗)→吸液→调节液面→放液(第二次调节液面)

3.容量瓶操作(与移液管或分析天平配套使用)

洗涤→试漏→转入→稀释(定容)→摇匀→转移

4.多用滴管操作

垂直(吸液)→排气→(控制外壁)→吸液→逐滴 实训二 熔点、沸点的测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测定熔点、沸点的意义,掌握用Thiele管测熔点的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测量尿素、肉桂酸、尿素肉桂酸混合物的熔点

测量乙醇、水、丙酮等的沸点 ( 三 ) 重点、难点

控制加热速度令熔化、沸腾温度与温度计所示温度一致 实训三盐酸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盐酸溶液的配制方法;

2、学习用无水Na2CO3作基准物标定HCl溶液。 ( 二 ) 教学内容

1.0.1mol/L盐酸溶液的配制 2.无水Na2CO3的称量和溶解 3. 滴定

4.计算HCl标准溶液的浓度 ( 三 ) 重点、难点

计算HCl标准溶液的浓度,其相对平均偏差要小于0.2%。 实训四折光率的测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20

1. 熟悉阿贝折光仪的结构 2. 掌握阿贝折光仪的使用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使用阿贝折光仪测量乙酸乙酯、丙酮等物质的折光率 ( 三 ) 重点、难点 阿贝折光仪的使用方法 实训五旋光度的测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旋光仪测定旋光度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旋光仪测定溶液或液体物质的旋光度的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蒸馏水、10%葡萄糖溶液、浓度未知葡萄糖溶液的旋光度的测定 ( 三 ) 重点、难点 1.样品管的充填

2.仪器零点的校正和半暗位置的识别 3.样品旋光度的测定 实训六乙酸乙酯的制备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 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在浓硫酸催化下,乙酸和乙醇合成乙酸乙酯 ( 三 ) 重点、难点

普通蒸馏装置拆装,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训七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EDTA二钠盐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练习用纯CaCO3作为基准物质来标定EDTA标准溶液。 3.熟悉钙指示剂的使用及其终点变化。

( 二 ) 教学内容

1.0.02mol·L-1EDTA溶液的配制;

2.以CaCO3和ZnO为基准物标定EDTA溶液 ( 三 ) 重点、难点

1.CaCO3基准试剂加HCl溶解时,速度要慢,以防激烈反应产生CO2气泡,而使CaCO3

溶液飞溅损失。

21

2.络合滴定反应进行较慢,因此滴定速度不宜太快,尤其临近终点时,更应缓慢滴定,并充分摇动。

实训八水的硬度测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EDTA法测定水硬度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测定水的硬度的意义和我国常用的硬度表示方法。 3.了解金属指示剂的特点,并掌握铬黑T和钙指示剂的性质、应用及终点时颜色的变化。 ( 二 ) 教学内容 1. 总硬的测定 2. 钙硬的测定

3. 镁硬的确定 ( 三 ) 重点、难点 1.若水样不清,则必须过滤,过滤所用的器皿和滤纸必须是干燥的,最初的滤液须弃去。 2.若水中含有铜、锌、锰、铁、铝等离子,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可加入1%Na2S溶液1mL使Cu2+、Zn2+等成硫化物沉淀,过滤。猛的干扰可加入盐酸羟胺消除。 实训九铁的比色测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如何选择吸光光度分析的实验条件。 2.掌握用吸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原理及方法。 3.掌握分光光度计和吸量管的使用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 试样中铁含量的测定 ( 三 ) 重点、难点 1.仪器的使用 2. 绘制标准曲线

实训十电位滴定法测定醋酸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电位滴定的原理

2.学会电位滴定法测定醋酸溶液的浓度 ( 二 ) 教学内容 1.试剂及仪器的准备

2.醋酸溶液浓度的测定 ( 三 ) 重点、难点

甘汞电极、玻璃电极使用中要小心轻放,防打碎。用后要用蒸馏水浸泡。 实训十一要用氯化钠的提纯

22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提纯NaCl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溶解、沉淀、过滤、抽滤、蒸发浓缩、结晶和烘干等操作。 3、了解Ca2+、Mg2+、SO42-等离子的定性鉴定。 ( 二 ) 教学内容

1、粗盐的溶解、过滤、抽滤 2、粗盐的提纯 3、产品纯度的检验

( 三 ) 重点、难点 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训十二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1.配制甲醛中性溶液 2.称样与定容 3.滴定与数据处理

( 三 ) 重点、难点

用待标定的 NaOH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保持30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的建议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基础课 , 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根据高职高专特点 , 在讲授该课程时要抓住三个要点:讲清基本概念 , 注意联系实际、突出生产应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阅读指导、实验、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目前能利用的教学用具有分子模型、挂图、图表、多媒体课件。尽量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多媒体课件及相应辅导教材和实验教材有机结合,配套使用,考试方法采用闭卷考试、实验考核和小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试卷采用试题库随机出题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如果能用动画、三维立体旋转的手段体现分子结构、反应机理 , 教学效果会更好。为了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实验课教学,其课时一般不少于40学时,结合课程内容及专业实际需求开设实验内容。

八、考核方式的建议

考核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 按照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计算成绩 , 同时参考平时出勤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 ,结合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评价 , 最终成绩折合成百分制 ,60 分及格。

23

本专业基础应用化学的理论学时为60学时,实践学时60学时。期末总评中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核成绩各占50%,综合考量平时成绩,出勤占10%,作业成绩为10%。总评成绩满分100分,60 分及格。

九、教学及参考书目

教材:《基础应用化学》主编 黄志刚 航空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基础化学学习与习题指导》主编 张永士 清华大学出版社 《基础化学》主编汪小兰 田荷珍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