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个高中生眼中的教育问题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教育问题

2020-09-09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教育问题

作者:周巷妤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9年第12期

说到对教育的研究,很自然的觉得应该是教育专家的事。但是,在这里,我很乐意从学生的角度谈谈对教育的认识,这或许能使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新的思考。

一、 背负前行——压力,学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个报道,有一名高考生,因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与家长意见不合,自杀了。我在意的是这件事折射出来的问题:孩子的自由在哪里?孩子的前途是父母的事,还是孩子的事? 对待孩子的学习,中国的家长们大都会这样:考试前,父母围着孩子转;考试后, 忙着问成绩和排名。亲戚朋友见面,问的是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老师们见面,问的是成绩和录取率。这就是社会带给孩子的压力。

有资料显示,亚洲国家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全世界最高的。我想,中国恐怕又是亚洲之最。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孩子,很多是被压垮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高僧讨教成功的秘诀。高僧没有回答他,而是带他去爬山,并让他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货物。没爬多久,年轻人已经气喘吁吁,再也爬不动了。于是高僧叫他放下货物,卸下重负的年轻人很快就到达了山顶。

其实,谁都知道,对孩子而言,压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正确和适度。因为,压力永远是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如果在1千米高的山上,有孩子想要的东西,但在他面前也有,他会爬到那个山上去拿想要的东西吗?不会,因为没有必要。如果你把一个三岁孩子想要的东西放到1千米的山上,他会去爬山吗?也不会,因为他上不去。但如果是在孩子17、18岁的时候放上去,他会去吗?我相信他会去努力的。 所以,关键是“东西什么时间放,放在哪里”的问题。 这说明,适度的压力,带有希望的压力,才是真正的动力。

什么样的压力才是适度的呢?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一流大学就好比5千米那座山。你要想长大后,有能力和资本干你想干的事,就必须在20多岁以前登上去。如果你不抓紧时间登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去,就会像很多人一样,一辈子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山上发展,因为时间过去了,永远就没机会再上去了。爸爸给我的压力是具体的,同时也是有希望达到目标的。

这么多年来,我没少压力,可是我也没少兴趣和希望,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我希望家长和老师给予孩子压力的同时,也要给他一个具体的目标,让孩子能够得着,这样孩子才会从容地面对压力。

二、 被希望抛弃——放纵,被逼出来的无奈

我们周围,不乏出现这样的现象:逃学,打架,赌钱,网瘾,恋爱,任性等等。为什么?一句话,是被希望所抛弃造成的。

人,一旦感觉到人生没有了希望,那么他最可能采用的生活方式就是——放纵。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人还有希望赚100万的时候,他怎么可能为了100块钱去抢劫呢? 回味父亲对我的教育,使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永远给我以希望。他教育我的方法永远是:没有世界一流,还有中国一流;没有中国一流,还有广西一流——希望,永远在我手里。所以,即便我搞砸了很多很多的事,父母从来就是只帮我分析原因,让我下次站得更高,做得更好,没有责备,没有喊刹车。就这样,我对自己一直满怀信心。

记得我在中考时,要争前90名保送生。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学校组织的两次考试算综合成绩,我第一次只考了132名,当我急得哭了的时候,父亲对我说,还有最后一张底牌没看呢,你急什么,把最后一张底牌看完再说,不行我们还可以再另打一局(他的意思是进其他学校)。他的话让我放松了心情,最后竟出人意料地以排名第72的成绩考进了该校,获得了保送生的资格。

对于前面所提到的现象,学校应该怎么作为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两点。 一是抓信心和希望。

共同抬起一个希望,让每个孩子感到前途无量,就像英国前首相Churchill说的那

样:“Nevertheless my job has gone, I still have interest。”有希望,就有信心;有信心,就不会放弃。 二是抓“养成教育”。

我们都知道,德国的“日尔曼民族”是认真得“可怕”的民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个事例深深地震撼过我。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的很多基础设施被摧毁了。天寒地冻,但国家没有供暧设备,于是政府同意民众到山上砍树作燃料,但是规定只准砍做了记号的树,其他的树不能砍。其实,当时的德国政府已经没有约束力了,因为战争打到那个份上,人人只有保命的份了。但是,战争结束后,盟军到山上一看,被砍的树全部都是有记号的,没有做记号的树,一棵都没有人砍。原因只有一个——责任根植于心中,令行禁止,养成习惯,就这么简单。

看看我们的学校,规定一大堆,今年发完,明年重申,明年重申完,后年又再发,至执行到不到位呢,那就值得商榷了。

我在新加坡Outram Sec学习,学校是这样抓校纪的:开学的第一天,发一本校纪本给你,要求一个星期背下来,并能默写,默写不出的继续背,直到全部默写出来为止。一旦违反,专管纪律的老师就会找你麻烦,年年是那一本,所以不用重申,但令行禁止,没有多少人违反。 因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定10条规定,不如抓好一条禁令的落实。

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件事:我五岁的时候,一个人骑儿童自行车从家乡学校的一个长坡上冲下来,下到一半时,我摔了个满头满脸的血。妈妈一个劲地骂父亲,父亲过来抱起我,只是简单地讲了几句话:爸爸和你都错了,没有评估好,记住这件事吧,做决定是要承担后果的。当时我对什么叫评估,什么叫后果都不懂,但是,我一辈子记住一句话:“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三、 灵性堵塞——考试,比的往往是心理素质

作为老师,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场考试下来,除几个高才生外,第10名只比第15名高几分,第21名只比第20名差零点几分,为什么?因为大家的成绩其实都差不多,比的是谁发挥得好而已。

就我而言,平时的考试并不怎么样,但往往在正规考试的时候,反而能发挥出色,我想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在考场上镇定罢了。

我跟父亲有一个“穿着运动装进考场”的理论。小时候,我考试前,父亲总是祝我考0分,当时我并不知道原因,但好歹我不用太紧张,考得多少分,我都不用挨打屁股,真爽。后来父亲告诉我,祝我考0分的原因,是希望我穿着运动装进考场——放开包袱,不想得失,只管考试。他的比喻是,穿着西服去打篮球是发挥不好的。

那些一到考试,全家就如临大敌,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的,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这就好比穿着西服去打篮球,一场比技术的娱乐,变成了迎接国宾似的紧张,真正的水平,就这样搞不见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信心缺位——学校和学生的好坏,是被定义出来的

很早以前,我就听过一个例子,我们一个村级小学的普通老师,跳槽到广东一所比较好的学校后,成了这所学校的骨干。

为什么一个村小的普通老师,到广东发达地区的好学校,可以成为骨干?我们很多县城的学生,到大城市的学校就读一样能成为优秀生,大城市的学生到县城的学校就学,却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县城学校老师们的努力没比城市的老师少,但孩子还是不断往大都市送,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除硬件这个不可比的因素外,从自身找原因的话,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成长在一个“被定义为不是一流学校”的环境中。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大家一定不陌生:一个著名的心理专家小组,对一所学校的学生随机抽样,点出几个人来,告诉他们,这些人将来是最棒的。这些人为此对自己充满信心。若干年后,他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说明,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定义出来的。

什么是名校,被社会定义为好的学校,就是名校。因为,在那里,学校会给老师激情,老师会给学生激情。学校会给老师很多的平台,老师会公平地给每一个学生希望。我为什么到了国外(新加坡),还念念不忘我的母校?因为,母校就是用激情和兴趣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我们学得很辛苦,但又学得很快乐。

这就是我要讲的问题,我们的校园里缺什么?

第一,缺“平等意识”。老师从接手一个班级开始,就以成绩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等,并对他们采取不平等的心理引导和态度,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定义,然后又去定义别人。 第二,缺“责任引导”。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责任引导,比如,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在打牌。孩子心里自然不爽:凭什么我要学习,你们却可以玩。其实,这是我们家长的错,因为家长压根就没告诉孩子,他的责任在哪里,父母的责任又在哪里,所以孩子才心理不平衡。我从小就明白,我的责任是先爬上5千米的山,然后才能像大人这样玩,所以我一直认为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从没有因为自己学习的时候别人在玩耍而失衡。

所以,我们校园缺的,就一句话:心理引导——希望的引导,责任的引导。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校长、老师们可以做得到的。

我在美国交流的时候,发现美国的学生也很辛苦,但与我们的最大区别是,我们怕自己的老师,而他们却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轻松的梦想,一个从小在父母、老师引导下,自己编织的梦想。这个梦,一直会成为他们的希望和责任所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父亲曾经问过我,到过那么多的学校,感觉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别在哪里。我告诉他:“名校的师生们都充满激情。” 就像我今天学习的学校一样,希望和激情在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我们每天辛苦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人的素质,来源于责任意识;学习的参与热情,来源于平等意识;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希望;校园的氛围,来源于激情。这些观点,不一定客观,不一定全面,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学校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学生的心里话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简介】周巷妤,女,1992年5月出生,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曾在新加坡欧南中学学习一年,到美国参加过夏令营学习交流活动。曾获新加坡欧南中学年度“模范学生”奖,在美国交流联欢会上、新加坡欧南中学春节联欢会上做过活动主持人。

本文是作者于2008年8月12日与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刘新来一道应邀到永福县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演讲时的演讲稿,发表时编者作过删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