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湿疹(eczema)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关的浅层真皮及表皮的炎症病变。其表皮局部有剧烈瘙痒,多形性损害,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本病为皮肤科的常见多发病。男女均可发病,见于任何年龄,皮疹可泛发于任何部位,亦可局限某1处。本病有急性、亚急性、慢性等3种类型。1年4季均可发病。
中医称湿疹为“湿疮”,根据其皮损特点及发病部位,又有“浸淫疮”、“旋耳疮”、“四弯风”、“肾囊风”等之称。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足,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病因病理】 一、西医
1.病因 本病病因复杂,个体素质,外在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精神因素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1)内因:内在因素的种类很多,如精神紧张、失眠、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慢性感染病灶等,均可诱发湿疹。
(2)外因:主要指各种物理、化学物质刺激。如油漆、染料、肥皂、化妆品;紫外线、寒冷、潮湿等,均可诱发湿疹。
1
2.病理急性湿疹表皮内可有海绵状改变和水疱,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和嗜酸性白细胞。慢性期表皮棘层肥厚明显,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等改变,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可轻度变粗。
二、中医
1.饮食不节 脾主运化、主湿而恶湿。若恣食鱼虾海味,辛辣炙博,过饮茶酒,致使脾运失调,生湿化热,以致湿热内蕴;或因平素脾运不健,即使少食上述食物,亦可使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若不戒口味,过食生冷,损伤脾阳,水湿内生,湿邪偏盛,亦可发病。
2.情志所伤 心主神明,主血脉。若精神紧张,情志不畅,性情急躁,操劳疲惫,心绪烦扰,气郁化热化火,优于营血,致使血热偏盛,或心火与脾湿蕴结而发病。
3.外邪侵淫 外受潮湿,或感受风热,致风湿热邪引动内蕴之湿热,外发肌肤,因而可以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生活环境中的动物皮毛等纤细物质、化学物质刺激皮肤,或日常生活中使用化妆品、肥皂,属外邪范围,亦可诱发湿疹。
【临床表现】
临床根据其发病情况、病程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其中,急性和慢性湿疹可有明显特征,亚急性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临床不必严加区分。
一、急性湿疹
2
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常在红斑的基础上产生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成群的局限于某一发病部位,边缘呈弥漫性。炎症继续发展时可形成大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如有继发感染则产生脓疱或脓液及脓痂,相应部位的淋巴结可肿大。感染严重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急性湿疹常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暴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自觉症状有剧烈瘙痒和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夜间为重。
二、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期迁延而致或自开始炎症反应不著,湿疹多数有下列共同特点:①局限于某一部位,一般不向外发展蔓延;②病因不易发现;③病程长;④瘙痒剧烈;⑤治疗顽固;⑥易复发。
因痒而经常搔抓或由于其他刺激,以至开始即可产生局部浸润,苔藓样变而成慢性湿疹。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具有病程长,治疗顽固,易复发等特点。慢性湿疹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表现亦各有特点。以下即根据部位来分别叙述。
1.头皮湿疹 女性多见,常由染发裁、洗发水、护发剂等刺激引起,整个头皮可出现红斑、渗液、覆以黄痂,可继发感染。
3
2.面部湿疹 多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部位淡红色斑,覆以鳞屑,常对称分布,感痒。常由于面部经常被肥皂或化妆品刺激所致。
3.耳部湿疹 见于耳轮上部、外耳道或耳后皱褶。外耳道湿疹常由于中耳炎或耳挖伤引起。耳轮上部和耳后皱褶湿疹主要由于眼镜架的刺激和摩擦引起。常有渗液,结痂,合并皲裂时,感疼痛。
4.乳头湿疹 主要见于哺乳中妇女,损害常局限于乳头,表现为乳头微红,稍有糜烂渗液,重者裂隙。病程慢性,可数月至数年不愈。极个别病例可发生湿疹样癌。因此,对久治不愈的患者宜密切观察,反复检查,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小腿湿疹 主要见于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皮损主要见于小腿下部伸内侧呈大片色素沉着。由于软组织较少,血循环较差,局部缺氧,可发生或大或小的溃疡,分泌少许浆液,当合并细菌感染,可有脓性分泌物。本病慢性经过,常数年不愈。
6.手部湿疹 常见于家庭妇女或长期从事接触化学性物质和染色剂者。急性期整个手部可出现红肿,大小水疱、渗液、糜烂、结痂。慢性期表现为整个手心浸润肥厚、干燥、粗糙,边缘比较清楚,不累及手背。
7.阴囊湿疹 主要局限于阴囊,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
4
潮湿型者整个阴囊肿胀明显,可见糜烂、渗液、结痂和浸润、肥厚。干燥型水肿变厚不如前者明显,有薄痂或鳞屑,呈灰色。由于浸润变厚,间有烈隙。由于奇痒难忍以致影响睡眠和学习,患者甚感痛苦难忍。
8.女阴湿疹 常累及大小阴唇及其周围皮肤。阴唇可红肿,周围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浸润肥厚。因奇痒经常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和裂隙。
9.肛周湿疹 一般只局限于肛周皮肤,粘膜,出现红肿、潮湿及增厚,很少渗液,常感奇痒难忍。
二、特征性湿疹
1.钱币状湿疹 损害为1~3cm大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斑片,由密集的小丘疹和丘疱疹组成。急性期有渗出,慢性期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好发于四肢。
2.传染性湿疹性皮炎 主要见于分泌物较多的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腹腔造瘘开口周围皮肤,与分泌物或感染的细菌毒素或不适当外用治疗的刺激及接触过敏等混合因素有关。表现为原皮肤损害周围皮肤潮红,自觉瘙痒加重,继之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水疱,可发生糜烂,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及有压痛。损害附近及远隔部位可见由搔抓引起的条状红斑、丘疹和水疱。如能清洁创面,排除化学刺激及控制感染,病情可较快好转,若分泌物继续产生则皮疹常时
5
轻时重,至原损害改善后,方能消退。
3.婴儿湿疹 中医称“奶癣”。是发生于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轻者表现为面颊、额部有轻度红斑及小丘疹,群集或散在;重者可发展成为大片红斑、丘疹、丘疱疹。有明显渗出、抓破、多数小糜烂面、表面厚痂,可侵及整个面部并可延及头颈部。
【诊断要点】
(1)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 (2)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结痂、浸润及皲裂等。
(3)自觉瘙痒剧烈。
(4)特殊部位有特殊类型的湿疹,如阴囊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等。
(5)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应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部湿疹应与手足癣相鉴别。
【防治方法】 一、一般措施 (一)预防方法 (1)去除各种病因。
(2)禁止过度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刺激,内衣要柔软宽松。
(3)注意休息,保持愉快心情。
6
(二)饮食调护
禁食辛辣刺激之品,少吃鱼虾、蟹等。下列食疗方可酌情选用。
1.冬瓜粥 新鲜连皮冬瓜80~100g,或冬瓜子(干的)10~15g,粳米适量。先将冬瓜切成小块,同粳米适量一并煮为稀粥,随意服食。或用冬瓜子煎水、去渣,同米煮粥。适用于湿疹急性期。
2.车前叶粥 新鲜车前叶(切碎)60g,同葱白(一茎)煮汁后去渣,然后放粳米60g,熬粥。以5~7天为1疗程,每天分2次服食,适用于湿疹急性期。
3.赤小豆粥 赤小豆50g,粳米60g,白糖适量。先用砂锅把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煮粥,粥成后加入白糖,稍煮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食。适用于湿疹急性期。
4.仙人粥 制何首乌60g,粳米60g,红枣3~5枚,红糖适量。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熬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少许以调味,再煮10分钟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食,7~10天为1疗程。适用于湿疹血虚风燥者。大便溏的人不宜服食。
5.山萸肉粥 山萸肉20g,粳米60g,白糖适量。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砂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食。3~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湿疹伴肝肾阴虚者。
7
二、辨证论治
1.风热 发病急,病程短。皮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渗液不多,瘙痒剧烈。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
证属风热相搏,郁于肌表,故发病急,病程短,瘙痒剧烈。治以疏风清热。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黄芩、苦参各10g,刺蒺藜、生地、当归、石膏各15g,蝉蜕、甘草各6g。
2.湿热 发病迅速,可见红斑、斑丘疹、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水等多种形态相继出现。伴剧烈瘙痒,口苦或口干,便干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外熏肌肤,故见发病迅速,皮损渗水,苔黄腻等。治以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丹皮、柴胡、当归、木通、车前子(包)、苦参、苍术、黄柏各10g,栀子12g,生地15g,生甘草6g。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若有继发感染者,加金银花10g,连翘、公英各15g,黄连6g。
3.脾湿偏盛 发病慢。皮损暗淡不红,渗液少而清稀,或以结痂及轻度浸润增厚的斑片为主。伴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濡滑。
证属脾失健运,湿浊停留,故见皮损暗淡,渗液清稀等。治以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白术各12g,厚朴、茯苓、陈皮、猪苓、泽泻、木通各10g,滑石20g,肉桂6g,
8
防风9g。纳呆者,加炒麦芽、藿香、佩兰各10g,腹胀便溏者,加炒枳壳、大腹皮各12g。
4.血虚风燥 病程长,反复不愈。皮损浸润肥厚明显,或呈苔藓样改变,兼有色素沉着,剧烈瘙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证属血液亏损,津枯液燥,虚风内生,故病程长,反复不愈,皮损浸润肥厚,治以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消风散加减:生地、当归、丹参各15g,荆芥、防风、白芍、川芎、白鲜皮、独活、胡麻仁、茯苓各10g,蝉蜕6g。
以上各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三、中药外治法
1.剧烈瘙痒者,外涂九华粉洗剂,或用蛇床子汤水煎外洗,每日2~3次。病程长,皮损肥厚而剧痒者,可用止痒扑粉外扑患处,或用植物油调和外涂皮损处。
2.凡有糜烂、渗出者,采用油膏剂外涂。宜用地榆湿敷汤水煎,凉后湿敷患处。皮损干燥后,改用油膏剂外涂。
3.皮损抓破化脓有继发感染时,用青黛散植物油调和外涂,或外涂四黄膏,金黄膏,每日1~2次。
4.皮损肥厚或苔藓样变,可酌情选用湿毒膏、薄肤膏外涂;皮损干燥皲裂者,还可外涂狼毒膏。
四、单方验方
1.黄柏散 黄柏30g,研成细粉,香油调涂患处,用于
9
急性、亚急性湿疹。
2.贯众汤 贯众30g,蛇床子30g,苦参15g,水煎外洗,用于局部瘙痒。
3.龙胆泻肝丸 每次6g,日服3次,用于急性、亚急性湿疹。
4.二妙丸 每次6g,日服2~3次,用于阴囊、外阴、小腿湿疹。
五、其他措施
针灸法适用于局限性慢性湿疹。取穴:曲池、大椎、肺俞、脾俞。在针刺留针时,用艾绒裹在针柄上燃烧;或直接将艾柱置于穴位上,点燃顶端,以不灼烫为度,每次每穴1—2壮。
六、西医治疗
1.抗组胺类药物 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常用药有马来酸氯苯、赛庚啶、异丙嗪、克敏能、特非那丁等。可选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
2.非特异性脱敏疗法 5%溴化钙、10%葡萄糖酸钙、硫代硫酸钠或维生素C注射液等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激素 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严重泛发性湿疹,又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禁忌症时,可选用泼尼松、地塞米松口服或静脉用药。
4.抗生素 若合并有感染应考虑加用抗生素。
10
5.外用药物
(1)急性湿疹:无渗出时,选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有糜烂时,外用氧化锌油。
(2)亚急性湿疹:外用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剂。也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
(3)慢性湿疹:常用糠馏油、黑豆馏油、煤焦油和皮质类固醇类霜剂或软膏。此外,对局限性肥厚性损害可用皮质类固醇作局部皮内注射。
【研究进展】 一、辨证施治
曹志敏等报道辨证治疗湿疹65例:①湿热型用蒲公英、生山栀、金银花、连翘、丹皮、黄柏、苍术、粉萆薢、苦参片、生米仁、茵陈、车前子(包煎)。如皮损以头面及上肢为甚者,加祛风清热的桑叶、菊花、蝉衣、苍耳子、去黄柏;皮损以中下部为甚者,可加龙胆草、川牛膝;大便于结者加生川军(后下)。外用湿疹膏、三黄洗剂,如渗出较多者,可用蒲公英60g,野菊花15g,煎汤待冷后湿敷。②血燥型用生地、当归、白芍、小胡麻、银花、白鲜皮、地肤子、地龙、萆薢、紫草、制川军。外用湿疹膏、黄柏霜。鳞屑多呈苔藓样变者,用青黛膏加热烂疗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结果:治愈20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3%。
11
尚尔书等报道辨证施治治疗小儿湿疹200例:①急性期湿疹多辨为风热湿阻型,以化湿清热、疏风止痒为主。用白鲜皮、荷叶、地肤子、生地各15g,薏苡仁、青连翘、紫草各10g。②慢性湿疹多辨为血虚生风,湿虫内阻型,以养血、祛风杀虫为主,佐以利湿。用当归6g,生地12g,白术、薏苡仁、贯众、赤芍、白蒺藜各10g,土茯苓15g。急慢性湿疹方药加减法:皮疹以面部为主加蝉衣、菊花各10g,躯干、四肢为主加苦参10g,黄柏Sg;湿疹长久痒甚不休加鹤虱、贯众各10g。上2方均为水煎服,日3次。急慢性湿疹外洗方药:青蒿、苦参各50g,将药用白纱布包用水煎,1日洗患处2次,效果更佳。结果:治愈110例,好转7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90%。
瞿幸报道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5例:①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凉血除湿止痒,用生石膏、生地、白茅根、白鲜皮各30g,大青叶、黄芩、车前草、丹皮各15g,蚤休20g,苦参12g,六一散10g。发于夏季,多汗及暴露部位潮红起疹加青蒿、藿香、佩兰;口臭便秘加大黄。②肝胆湿热型,治以清肝利湿止痒。用龙胆草、六一散、黄芩、栀子各10g,茵陈、马齿苋各30g,生地15g,丹皮、苦参各12g,地肤子、生苡仁各20g。发于下半身去黄芩,加萆薜、黄柏;瘙痒剧烈加钩藤;舌苔厚腻加苍术。③脾虚湿蕴型:治以健脾燥湿止痒,方用苍白术、厚朴、黄柏、车前子各10g,云苓、白鲜皮各15g,
12
砂仁4g,炒苡仁30g,地肤子20g,大腹皮12g。皮损色红加丹皮、黄芩;渗液多加茵陈、苦参;纳呆脘满加陈皮、鸡内金。④肝风湿热型,治以平肝熄风除湿止痒。用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珍珠母各30g,白蒺藜20g,苦参、黄芩各10g,丹皮12g,钩藤、茵陈、白鲜皮各15g,生甘草6g。瘙痒剧烈,脱屑加全蝎、僵蚕;胸胁胀满加香附、枳壳。⑤血燥夹湿型:治以养血熄风除湿止痒。方用当归12g,首乌、生地、白鲜皮、丹参、鸡血藤各15g,红花、黄柏、苍术各10g,白蒺藜20g,全蝎5g。夜间痒甚,失眠多梦加夜交藤、珍珠母。⑥湿瘀互结型:治以清利湿热化瘀通络。用地肤子、萆薢各20g,茯苓皮18g,牛膝12g,鸡血藤15g,赤芍15g,桃仁、黄柏、红花各10g,银花藤30g。下肢肿胀甚加冬瓜皮、大腹皮。每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第3煎放凉洗患处或用纱布垫、小毛巾蘸药液湿敷渗液糜烂处。用药7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67例,好转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8%。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邰全亮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湿疹100例。诊断标准:皮损有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搔抓蔓延,甚则黄水浸淫遍及全身。愈后患处皮肤留浅褐色色素沉着斑。中药方用金银花15g,藿香、连翘、荆芥、防风、木通各10g,羌活6g。水煎服,每日1剂。兼便干口苦加大黄10g(后下);口粘腻不欲食加山楂、神曲、麦芽、佩兰、泽泻各10g;湿疹
13
在腰以下加牛膝10g。西药用氯霉素注射液1支(0.25g),扑尔敏2片(8mg),强的松片2片(10mg)。先将扑尔敏、强的松研极细面,后将氯霉素注射液倒入与之混合均匀,以无菌棉球蘸药液外涂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根据皮损面积大小,随用随配。发热者;中西药物合用;不发热者单涂西药。中西药物合用10例,均在7日内治愈。结果:单涂西药者90例,2日内治愈73例,5日内治愈17例,治愈率100%。
刘峰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湿疹65例,用苦参30g,荆芥、防风、薄荷、银花各15g,黄柏、枯矾各20g,2~3日1剂水煎,坐浴30分钟,1日2次,15日为1疗程;用0.5%盐酸布比卡因8ml,1%亚甲蓝2ml,混合浓度为0.2%,在肛门皮损周边做皮内点状及浸润注射,肛管内皮损也可同时注射,总量≤5ml,以患处皮色变蓝为度;注射后肛门部用无菌纱布敷盖,2次间隔1个月。结果:痊愈45例,好转18例,无效2例,随访1年,复发4例,仍用本法治愈。
吴成义等报道金银花和野菊花有效成分对面部湿疹及寻常痤疮疗效满意。将金银花和野菊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等提取出来,与膏霜基质混匀制成软膏,外搽患处,每日2次,每日总量<1g,2周为1疗程。结果表明治疗湿疹总有效率为76.7%,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三、专方治疗
1.黄柏除湿汤药用黄柏、牛蒡子各9g,苦参、知母、浮
14
萍各5g,泽泻、防风、荆芥、甘草各10g,苍术15g,土茯苓30g。日1剂水煎服。谷玉琴用此方治疗湿疹94例,治愈69例,好转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6.17%。2.莫氏湿疹方 分内服与外洗方。内服方:白鲜皮、地肤子、赤小豆各30g,大青叶20g,赤芍、滑石、荆芥、防风、蝉衣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外洗方:苦参、菊花各60g,蛇床子、金银花各30g,地肤子、白芷、黄柏、石菖蒲各15g,水煎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日1剂,早晚各1次。7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莫志刚用此方治疗湿疹110例,临床治愈81例,显效24例,无效5例。
3.湿疹冲剂 药用紫草0.5g,赤芍、白鲜皮各12g,丹皮、野菊花各15g,龙胆草、黄柏、苦参、蜂房各10g,蝉蜕6g,生牡蛎20g。每剂制成冲剂3袋,1袋/d 3次口服。治疗5日~3个月。李月玺用此方治疗急慢性湿疹90例,总有效率95.56%。
4.硼硫散 药用硼砂20g,硫黄100g,枯矾6g,樟脑、朱砂各10g,冰片15g,黄连、滑石粉各30g,雄黄5g。共研极细末备用,亦可加肤轻松软膏或凡士林调成膏剂。先用消毒针头挑破湿疹水疱,撒上药末,1日1次,膏剂用于无渗液湿疹。陈世荣采用此方治疗急、慢性湿疹1173例,结果:治愈1157例,未愈16例。
四、实验研究
15
唐志坤等报道在湿疹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中,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8例,共分4型:①风热蕴结型:用金银花21g,连翘、黄芩、生地、赤芍、丹皮、浮萍、白鲜皮、菊花各15g,栀子、紫草各9g,甘草6g,荆芥12g。②湿热俱盛型:用金银花、连翘、地肤子、白鲜皮各21g,黄芩、茵陈、土茯苓各15g,苦参9g,木通、甘草各6g,车前子、苍术、荆芥各12g,薏苡仁30g。③风湿热瘀型:用金银花21g,连翘、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白鲜皮、土茯苓各15g,当归、苍术各12g,荆芥、白芷、甘草各9g。④血虚风燥型:用金银花、生地、丹皮、当归、黄芪、白芷、白鲜皮、地肤子各15g,丹参9g,甘草6g。对照组30例,用消风散。均日1剂水煎服。2周为1疗程,用4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痊愈50、7例;显效25、7例;好转31、8例。总有效率89.83%、73.33% (P<0.05)。免疫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各方均可抑制炎症肿胀及亢进的变态反应。
杨春梅报道丹皮酚治疗湿疹的研究,用丹皮酚注射液(徐长卿提取的有效成分,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10mg,1日1次,肌注。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炉甘石洗剂,青黛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膏,慢性湿疹中2例并用1%氢化可的松乳剂。本组41例,用7日。结果:治愈8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2例。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对鼠变应性接
16
触性皮炎有明显抑制作用。
五、研究述评
湿疹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治疗上较为棘手,单纯西药疗效不够满意。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于慢性湿疹,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内、外合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可取效。目前对湿疹的实验研究可见散在报道,慢性湿疹的疗效尚不尽人意,因此,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湿疹的实验研究,加强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研究,相信经过医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湿疹方面定会取得可喜的进步。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