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社会性别分析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社会性别分析

2020-03-29 来源:乌哈旅游
2013年第12期 理 论 观 察 No.12,2013 (总第9O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90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社会性别分析 张 洁 (山东大学,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通过对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四十六位女大学生的实地 采访,借助勒温的人类行为公式,分析了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期望可以通过多方面共 同努力促使女大学生形成符合自我愿景的择业意向。 [关键词]择业意向;女大学生;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1—0150—02 今年来,女大学生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高,而女大学生 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择业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包括人们 对职业、岗位、自然和人文等各种环境的选择,可分为对自 正,由此导致的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有可能改变 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形式采访四 十六位高校女大学生,涉及文理工三个学科门类的六个专 业的各个年级,从社会性别视角实证分析女大学生的择业 意向。 一身就业前景的态度、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择业标准等。孙 颖(2011)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有差别。女大学 生选择岗位时更加保守和谨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 ”。侯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志彬(2012)等研究显示男大学生择业意向更多地属于事业 型,而女生更多地属于常规型 2]。 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后天习得的.是一种社会构成.尤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过 程。本文借助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人类行为公式B= P・E),了解影响女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各因素的构成。勒温 行为公式中B代表行为或者一种心理事件,P(Personhality) 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3J。在本文中社会性别指人在特定文 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的性身份相符的人格特征和 行为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评价以 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4] 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研究女大学生择业意向。我们可 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L5]。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个 人的行为是其人格或个性与其当时所处情境或环境的函 数,个人和环境两者交互影响行为。勒温认为.环境对于人 不是无关紧要的,人的行为是其自身特质和所处环境共同 决定的。对于择业行为也不例外,P指女大学生个体对择业 的自我认同等,E指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市场经济 的运行规则等。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研究的 以看到所谓的“适合女性的职业”与“适合男性的职业”是一 种长期建构的观念而不是事实。这一认识偏差可以得到纠 图1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二、环境层面:不同的社会期待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选择 (一)社会的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 会对两性产生不同的社会期待和职业期待。在采访中,我们 有一道题目是“请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男性和女性”.针对 受访人员的回答,描述男性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有勇敢、阳 刚、主见、理性、自信、聪明、力量等。描述女性频率比较高的 词语有贤惠、顾家、温柔、善良、心思细腻、感性、脆弱等。可 见,对于男女性,人们意识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被问到“有 无适合男性或适合女性的职业”时。大多数被采访者认为 劳动性别分工是社会依据性别差异分配劳动的方式 劳动性别分工已成为一种意识状态。即社会将性别不同的 人分配到不同社会位置上的社会机制,导致了等级化的劳 动性别分工l6J。在这样一种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意识下,社 有,教师、护士、秘书等为比较适合女性的职业,而公务员、 企业管理者、销售人员等为比较适合男性的职业。 [收稿日期]2013—12—07 [作者简介]张洁(1986一),女,山东临清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发展指导。 一150— 我们在研究中随机抽取大学生交流。“贤妻良母”“照顾 家庭照顾老人照顾孩子”是听到最多的女性定位。同时社会 认为女大学生会因为生育、养育子女等家庭责任把大部分 精力投入家庭,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女大学生面对这样较 高的家庭期待和较低的职业期待.择业意向自然倾向稳定、 顾家型工作。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导致了性别偏见和职业分割 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 对生儿育女、家务劳动等劳动,虽然对社会和家庭产生重大 的积极意义,但因不可能带来市场效益,是不被市场所认可 的。这种情况下,企业雇佣女性员工,会考虑生理、生育、家 务劳动、退休福利等附加成本,选择男性也就成为他们自然 的选择。这样一种“性别偏向”直接反应在就业市场对女性 的不公平和歧视。 从统计学角度看。女性劳动者因为生育或其他家庭责 任的缘故往往更容易退出工作.会增加培训和雇佣成本。基 于这种“统计歧视”.雇主会倾向于将女性安排在一些对经 验或者技能依赖程度比较低的职位,大量女性被“拥挤”在 边缘部门.女性被隔离在某些工作之外。 三、个体层面: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影响其择业选择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也称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 学家Erikson提出,为个体在职业、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 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 7]。在我们访谈中对于“女性应该 按照自身需求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说法有95.7%女性持“非 常同意”或“同意”观点,认为女性T作、家庭同等重要。但在 具体的择业意向方面.女大学生还是普遍倾向于高校、科研 院所、国企等稳定型单位.择业选择时更倾向环境舒适工作 轻松、兼顾家庭等因素。可见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女性 的自我认同更倾向于家庭。 (一)女大学生的自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 在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女大学生的自 我性别认同低于男性.这对于女大学生择业的消极作用是 非常显著的。在采访中有女大学生表示“小时候我觉得男女 不过是人类的两种形式。可是现在我意识男女是存在着较 大的差别。女性体力弱、敏感,感性,细心,从小处着眼,博 爱;男性则有力量,有责任感,成熟,霸气,有上进心,更容易 在社会上、事业上成功。就像每一个班级都有几个叫亚男、 超男等名字的女孩子。这就说明女孩子不如男孩子。” (二)女大学生家庭定位高于工作定位 女大学生仍未超越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大多数接受 “男主女外”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将精力更多投入家庭,成 家后多自我定位在照顾老人孩子.支持丈夫事业,建设温馨 的小家庭上。虽然也有一些女大学生对“女性一定要顾家, 男性要顾事业”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希望男女共同努力达 到两者平衡。但家庭在女大学生的心目中高于工作是不争 的事实.在采访中很多女大学生表示家庭对自己不可替代 的重要性,如果家庭和事业有冲突,会毫不犹豫选择家庭。 (三)女大学生的工作成就动机较低 在访谈中,笔者都会问一个问题“对于自己你觉得成功 是什么?”,女大学生的回答中大多涉及家庭和内心感受,涉 及个人职业、事业的较少。有女大学生回答“对于一个女人 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能有一个幸福的家,要是还能在经济 上独立就是成功中的成功了。以前会觉得是要做一个女强 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现在更多的觉得成功是让我的父母 过上比现在好的日子.为我以后的丈夫、孩子创造好的生活 环境,可能这也是作为女性的~种狭隘。” 四、结语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 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开创性表述。尽管如此,中国封建社会 植下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仍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 “贤妻良母”“男强女弱”的观念根植于大众的思想意识中。 男女在家庭内外的社会角色鲜明,呈现出劳动性别分工的 固化模式。社会对男女不同的角色期待不仅影响女性的职 业选择.同时也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使女大学生受到 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待遇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社会性 别意识的制约作用,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女大学生理性上渴望事业成功,潜意识里却受环境观念影 响,同时现实经历强化着这种影响,进而影响其择业意向。 女大学生择业意向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影响是值得全社会 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 教育、女大学生自身等层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层面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向。中国 政府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把实 现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 应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决策主流,有效推动性别平等机制、 制定公正平等的公共政策,并为消除不平等而制定积极的 措施。 第二:社会层面关注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环境营造。用人 单位偏爱男大学生主要出于经济利润考虑.如果不解决招 聘女大学生带来的经济损失,女大学生择业过程的性别歧 视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生育成本、家务劳动成本、退休 福利等额外成本如果可以不全由企业承担,女大学生的就 业歧视现象就可以得到缓解。社会宣传应引导先进性别文 化.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教育层面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社会性别 意识教育。受访中有女生表示“如果早接触社会性别这些理 念。我会重新思考我的职业定位和人生定位,而不是屈从于 女孩应该这样那样。”这些话说明高校应在高度重视女大学 生就业教育的同时增加性别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学校可通 过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方面的培训增强性别平等意识,让 社会性别理念走进学校、走进学生心中。 第四:女大学生自身认同自我完善自我。女大学生要更 主动的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积极的自我主体意识,认同自 我的女性身份。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 两性差异.扬长避短。同时,女大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 划,对自己有正确、全面、客观、公平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对 社会中的职业具体情况、择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树立科 学的择业意向。在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求个人与职 业的最佳匹配。采取积极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 [参考文 献] [1]孙颖.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与原因[D].东北财经大 学.2011. [2]侯志彬,金叶,张香敏.某高师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 与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01):49. [3]唐雪琼,朱兹.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 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一基于撒尼,傣和哈尼三民族案 例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10,(O1):123—128. [4]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01):36—41. [5]勒温,高觉敏.拓扑心理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6]佟新_30年中国女性,性别社会学研究[J].妇女研 究论丛.2008。3:11. [7]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J].心理科学进 展,2005,(O2):169—177. [责任编辑:侯庆海] 一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