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年浙江温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浙江温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06-08 来源:乌哈旅游
2018年温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

一、积累(18分)

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鲁迅箴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jiàn] (1) 踏出来的,从只有[jīng] (2) 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gǒu] (3) 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zòng] (4) 。

1.(1)践 (2)荆 (3)苟 (4)纵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四个小题均为常见、常用的汉字,注意形声字、同音字,要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正确推断,并工整书写,包括笔画、笔形、间架结构,都不能错。这四个字均为形声字。“jiàn踏”用脚,应当是“”旁,“jīng棘”如刀,应当是“刂”旁,“gǒu活”如草,应当是“艹”头,“放zòng”就是摆脱束缚,应当是“纟”旁。

2.古诗文名句积累。(11分,第(1)-(5)题每空1分,第(6)题3分)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 (李煜《相见欢》 (3)子日:“ ,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4)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5)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例如《使至塞上》中“ , ”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吴均《山中杂诗》中“”两句也极具画面感,既在大处勾勒,又在细处绘景,从极远处写到眼前,又从眼前写到天空,层次丰富,意境幽远。

(6)下列诗句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倡导的理想人格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明月来相照 (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君子喻于义

(4)受任于败军之际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6)C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前四个小题是直接型默写,后两个小题是理解型默写或赏析型默写。(1)注意不写错别字,各句容易写错的字词分别是:③喻;⑤孤、窥。(2)笔画、笔形、间架结构要正确,比如“落”是上下结构,下面是左右结构,不能错写成左右结构。(3)第6小题,《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的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雄心壮志。C项说的是不惧艰难险阻,不怕小人佞臣。A项说的是,要像刑天那样,树立为人类而献身的崇高理想,着眼于不怕牺牲;B项说的是,要像梅花那样,有傲寒的风骨,绝不向世俗妥协的高洁人格;D项说的是,要有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勇气。C项着眼于勇敢无畏,其余几项着眼于不怕牺牲自己,乃至生命,与C项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不同。

3.瓯越文学社组织大家去江心屿采风,同学们围绕以下几句诗议论纷纷。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孟浩然)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杜甫)

A.孟浩然、李白、杜甫都写过有关江心屿的诗,江心屿真不愧为“诗之岛”。 B.江心屿成为诗人的抒写对象是从唐朝开始的,它的诗歌文化真是历史久远。 C.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写了很多山水诗,永嘉山水成就了谢灵运,使他成为“山水诗鼻祖”。

D.“澄鲜阁”名称就出自谢灵运诗句,温州还有一些古迹与他有关,如池上楼等。

3.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江心屿”并非从唐代才开始成为诗人抒写的对象。南朝谢灵运就留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诗句。

二、阅读(57分)

(一)相约《小王子》(3分)

4.循着小王子星际之旅的足迹,可以探寻他领悟爱的历程。结合阅读积累,给下列三处分别选择相应的一项。(3分)

(1)遇到一座玫瑰花园 (2)遇见狐狸,理解“驯养”江 (3)告别“我”,要离开地球

( ) ( ) ( )

A.这就好比花儿一样。要是你喜欢一朵花儿,而她在一颗星星上,那你夜里看着天空,就会觉得很美。所有的星星就像开满了花儿。

B.我还以为自己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朵花儿呢,可我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朵玫瑰花罢了。

C.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正是我为我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我必须对我的玫瑰负责……

4.(1)B(2)C(3)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此题题型新颖,查找对应文字,实际上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属于排序题的创新形式。本题难在如何才能找到对应关系,可先易后难。B项说的是 “玫瑰花园”,提及玫瑰的是BC两项。(1)中的“遇到”与“拥有的”对应,选B。接下来考虑ABC三个句子的顺序,再与“足迹”图对应。A项的“这就好比”是承接C项而来,故A在C后,再与“足迹”图去对应。(3)中的“地球”是星球,与A项的“星星”关联。据此,可确定(3)选A,(2)选C。

(二)跟着名家读鲁迅(35分)

◎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和“目录”,完成5—7题。

前言

(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与后读本代。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鲁迅是和孔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一一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3)“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AI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总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4)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掳,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5)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6)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钱理群

2012年2月4日

目录

第一编感受鲁迅:人之子与人之父 一、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 五猖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节选) 我的第一个师父 风筝

第二编阅读鲁迅(一):人·动物·鬼·神 一、人与动物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狗·猫·鼠 二、人·鬼·神 无常 补天 铸剑

三、生命元素的想象 死火 雪 秋夜

四、诗与画

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 看司徒乔君的画

第三编阅读鲁迅(二):睁了眼看 一、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 夜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另一种“看” 示众 孔乙己 药

狂人日记

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暴君的臣民

第四编阅读鲁迅(三):生命的路 一、生命的路 导师 生命的路 补白(节选)

二、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读书杂谈 作文秘诀 无声的中国

(有删节)

5.阅读“前言”,下列不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打“底子”。 B.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C.告诫青年不要把鲁迅当作人生导师。

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

5.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前言第3段,鲁迅“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他是青年人的朋友”可见,鲁迅很愿意帮助、提升青少年;鲁迅拒绝做“导师”。从后文“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来看,本文作者钱理群先生,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以鲁迅为人生导师,学习鲁迅敢说真话的优秀品格。注意题目问的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意图”而非鲁迅的态度。

6.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篇,在第(3)段【A】【B】中选择一处,结合阅读体会,参考示例,完成阅读笔记。(4分)

A.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 备选作品:《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

(示例]文中语句: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

阅读笔记:《藤野先生》中,鲁迅去日本求学,是救国的不懈探索,也是思想的不懈探索。他写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枪毙时拍掌欢呼,这段文字让我想到,冷漠麻木的国民只能做无用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结论真的有点“可怕”呢。

6.示例1: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A句作笔记。《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犀利地写出“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背后的人性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在大家想当然流传着,并昏聩地灌输给儿童时,他语出惊人,说出了别人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孝道的虚伪性。

示例2:我选择《父亲的病》,为A句作笔记。《父亲的病》,是少年鲁迅的一段心路历程。他深爱他的父亲,但他能真率地写出自己当时希望父亲快点咽气的想法。他还回忆了在父亲临终前顺从旧习俗呼喊父亲的行为,这成了他一生的心病。这也是世俗之人不愿说、不敢说的,鲁迅却不加掩饰地说了出来。 示例3: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B句作笔记,《二十四孝图》中的文字,读来触目惊心。文中真实地描述了儿时鲁迅担心父亲学郭巨埋儿的心理,展现了小鲁迅内心的恐惧和迷茫。这让我看清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不人道。 示例4:我选择《父亲的病》,为B句作笔记。少年时期的鲁迅目睹父亲治病、去世的过程,其间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尤其是与庸医周旋的无助和痛苦,让我仿佛看见了少年鲁迅的单薄身影。而他写父亲去世时自己内心的矛盾,凸现了痛苦的深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题可看作是较为宽泛的仿写。示例包括三部分内容:篇名+内容要点+思想感情点评。根据题目要求,应当从备选作品《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中去选择,切不可另起炉灶;要扣住AB两句话的内涵(含意+所体现的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举例分析。具体而言,A句说的是,鲁迅敢于讲真话,甚至不怕攻击、威胁。B句说的是,鲁迅总是向别人展现出自己正能量的一面,从不展示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也不展示自己的不足、失误。回答时,要结合《二十四孝图》和《父亲的病》的相关情节,扣住AB两句的深层次含意,做简要分析。

7.《鲁迅人门读本》旨在引领青年走进鲁迅的世界。请阅读“目录”,根据本书的编排和选择的文章篇目,探究编者怎样来达成这一目的。(6分)

7.从“目录”看出,编者不仅精心编排了全书的结构,也精心选择了相应的篇目。先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富有生活味、亲近感的鲁迅;再通过“阅读鲁迅”三个板块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鲁迅如何看生活,看人生,看社会,看人性,看生命,让读者走近一位真实、深刻、敢于批判的作家鲁迅。这样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能引导青年真正走近鲁迅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目录包括两大板块:感受鲁迅——重点是有关鲁迅为人子和为人父的回忆性散文,难度低一些,主要给读者以感情认识和情感的熏陶;阅读鲁迅——从文体上看,重点依次是写人、叙事、诗歌、议论文,从内容上看,由人与自然到对生命、人生的关照、感悟,难度逐渐加大,范围逐渐拓宽。题目要求从编排和选文篇目的角度分析编者是如何借此引领青少年走近鲁迅的世界。回答时,可先据板块题目将目录概括成两大部分,再从其内容特点上推断编排意图。

◎阅读下面“选文”和“导读”,完成8-11题。

选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似乎”二字颇耐人寻味】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那人”真的傻吗?】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注:括号内为“导读”。

8.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4分)

8.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根据题目,在选文中找到“‘奴才’诉苦”的段落,再概括“聪明人”和“傻子”是如何做的。选文前半部分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以“同情和慰安”为主,却没有丝毫行动;选文后半部分写“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则直接付诸行动。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简要概括”,不需要详述。

9.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4分)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9.“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从“用词”和“句式”两个角度切入。用词上,可抓住“慢慢地”“最后”两个词,分析、揣摩主人的心理、性格,这两个词显示出主人的傲慢心理,他这样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身份;从句式上看,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主人最后慢慢地出来了”,那么,“主人”为何放在最后呢?结合时代背景和选文内容,“主人”即“奴才”的主子,他深知奴才是不敢在他面前显摆的,他在奴才面前要显出威严、笃定,所以即使是听到了喊声,也仍旧“慢慢”地“最后”才出来。

10.作家毕飞宇认为,国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0.(1)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2)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而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属于比较赏析。闰土出自课文《故乡》,命题者提供了课文片段,既提醒我们从片段中找答案依据,又降低了试题难度。结合课文,从片段中不难看出其表现:第1句,“恭敬”地称“我”为“老爷”,第2局句,他向“我”讲述他的苦难;另外,在课文中他还向“我”家要了香炉和烛台,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选文中奴才的表现: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聪明人“同情和慰安”,他就“舒坦”;发现傻子要砸墙,就“哭嚷”,“在地上团团地打滚”,大呼“人来”,称帮他的傻子为“强盗”;见了主人,十分“恭敬”。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回答两人在做法、想法、性格上的“同”和“异”。将上述几个要点分类合并,归类为“同”和“异”即可。

11.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8分)

11.(8分)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文中“聪明人”“奴才”和“傻子”的称呼,如同《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称呼一样,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更可以从反面理解,即从作者的真实用意上去理解。从字面上,就是“聪明人”和“奴才”对“傻子”的看法,他们认为“那人”就是“傻”,是真傻,结果被称为“强盗”,被一群奴才驱赶;从作者的用意上看,“傻子”不傻,他真诚、热心,却被称为“强盗”,还被驱赶,令作者内心无比痛心:隐含对国人之麻木、冷漠的悲哀和愤怒。

(三)走进古典诗文(1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③鹤发:白发。

12.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4分)

12.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又逢端午,乡愁满腹。“鹤发垂肩”,可见诗人历尽沧桑。他叙说乡愁,但儿童未谙世事,惊讶发问“何方是故乡”,更触动了诗人心中无限的苦痛。“鹤发”与“儿童”年龄跨度巨大,形象差异鲜明,形成对应,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深沉愁思和无法言说的悲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思考:诗人为何将“鹤发”的自己与“儿童”前后对应,最后结合诗句内容来提炼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离家三十五年,已经是白发飘飘的老人了。后两句写儿童见到了诗人,说自己“深惊讶”的是“何方是故乡”,未谙世事的孩童的无心之言,让诗人内心更添历尽沧桑后,诗人漂泊半生之苦。“鹤发”说明诗人漂泊一生,已经年迈了;“儿童”才会“惊讶”地问“何方是故乡”这类成年人看似幼稚的问题,实则是儿童因年幼不解。这样对照起来写,更能突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简要赏析】作者性好山水,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首句“鹤发垂肩尺许长”,塑造一个白发飘飘的老者形象,次句说诗人离家已经“三十五端午”,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儿童见到诗人后,感到很高兴又“深惊讶”,问哪个方向是故乡。最后一句看似儿

童问“我”哪个方向是故乡,结合前两句来看,显然指诗人离别故乡几十年,故乡变化巨大,都认不出故乡的方向了。未谙世事的儿童发问“何方是故乡”,更让诗人内心倍感酸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柳陌[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园,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日“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

⑤⑥

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豳(bīn)园: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②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③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自称。⑥荇藻交横: 。 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 .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拨棹临流( )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

13.(1)A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此题具体考查一词多义现象。两个小题的对照句均出自课内,可将课内该加点字词的意思,代入课外句子,结合句意判断意思是否相同。(1)若:A.像,比得上;B.你。将AB两项中的“若”的意思分别代入,A项中“若”的意思才说得通。(2)临:A.临近; B.面对。将AB两项中的“临”的意思分别代入,B项中“临”的意思才说得通。

14.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②,完成注释⑥。(3分) 14.(3 分)示例1: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示例2: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现堤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柔美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此题也可以理解为宽泛的仿写。注释②先指出其出处,再解释其含意或作用。同样的,补充注释⑥,也要先指出其出处,再解释含义、作用。注释⑥中的“藻荇交横”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课文,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藻荇交横”字面意思是水藻、水草纵横交错。用来描写寺庙月夜的景色,显然不是真的写“水”,是虚写。课文中指月光如水,树影下的地面上,好像藻行一类的水草纵横交错。在选文中是写实,用来形容“一堤之外”的湖水清澈见底,都能看见水中的水藻、水草。

15.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4分) (1)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

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

瓣纷纷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飓”读音轻柔,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此句生

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乐音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

厌烦。

15.(1)B(2)A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重点词句的能力。(1)前面“落英缤纷”说的是落花纷纷扬扬,“英”,花。“微飔”指微风,据此,“红雨”不是“红色的雨”,显然指红花落满了游人的衣裙。故A项“风吹雨打”的说法错误。(2)许渔父显然是被这黄鹂优美的歌喉给吸引住了,才停下了船桨,就如同当年归隐后的陶渊明那样,悠闲自得。而不是感觉“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让人“心生厌烦”。故“弄”不能解释为“戏弄,戏耍”。

16.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6.在作者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柳树绿阴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淡的人生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意图、赏析文中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可结合词语意思与文意、主题情感及作者的生活态度等来综合分析。解答时,可分别思考“柳”与“陌”的字面意思、引申义、象征义、典故义等。选文中的“彭泽家风”中的“彭泽”指陶渊明担任过彭泽县令;“家风”指的是他的高洁品格。“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率性而为,闲适恬淡、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泛指道路。根据题目中“种着柳树的那条路”,从字面意思来看,取名“柳陌”十分恰当。 【参考译文】

出了寓园,(我)从南堤到达豳园,北堤是丰庄所进入的道路。介于两堤之间,有好像排列的屏风那样的(桃柳),得到张灵墟书写“柳陌”的名称。堤旁间隔种植桃树和柳树,每年到了春日,落花纷纷,微风偶尔吹过,红花像雨点一样落满了游人的衣裙。我以为比不上几株垂柳,绿色的树影依依。许渔父停止划桨,在碧绿的树阴下,听黄鹂鸟的叫声,更加不失为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这就是我不写“桃”而写“柳”的用意啊。像那一个河堤之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竟然是水中含绿,波涛像云一样忽然耸立,烟雨之中,烟气轻微飘飘,拔桨面对水流,没有不这样率性、酣畅淋漓的了。

三、写作(70分)

17.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0分)

班级要制作毕业纪念册,初步选定了两种封面设计(见下图)。请你选择其一,向同学们陈述你的理由,让大家支持你的选择。

(封面一) (封面二)

[要求]①注意说话目的,理由合理;②条理清晰,表达得体;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⑤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7.示例1:选封面一。看,图中四位同学一起扔纸飞机,这代表着我们曾经的记忆,象征着我们深厚的友谊。主题词“青春不散场”,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无论以后我们“飞”向哪里,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们的青春故事,就珍藏在这美好的三年时光里。大家选封面一吧。

示例2:选封面二。这个封面,有一辆梦想单车,构思非常有创意。我们为了“追逐梦想”曾经彼此鼓励,共同奋斗;以后,我们还会在彼此鼓励中,像鸟儿一样展翅飞翔,追逐新的梦想。这个封面寓意着我们彼此携手,追梦未来!大家选封面二吧。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的能力。类似于看图写话类的微写作。“毕业纪念册”这一特定的生活情景,因非常熟悉,说不定前不久才经历过,因此很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鸣。封面设计,包括图画、文字、美工、装帧、色彩等内容,扣住主题“毕业”来解读图文即可。(1)四个同学一起扔纸飞机,代表着美好的回忆,配上“青春不散场”的文字,表明同学们不愿因分别而使友谊结束的美好愿望。(2)“梦”字的变形,与单车图案契合,一群孩子挥手致意,“追逐梦想”的文字与飞翔的鸟儿,说明希望大家像鸟儿一样张开梦想的翅膀,彼此鼓励,不忘当初的共同奋斗。题目要求写推荐语,应当做到得体、规范,要有称呼语,要有鼓动性的话。

18.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是全民阅读的时代,这是人人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时代。生活中,常常可见以下情景: S想好好读些书。回到家,S点开了微信朋友圈…… 请依据这个情景进行写作。 (提示]

你可以用任何一种人称替换S。 你可以就这个情景链接生活,叙述故事;也可以根据这个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针对情景中反映的现象展开论述……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8.【解析】 审题:三更有梦书当枕——这是古代书生秉烛夜读的一幅图景,也是文人骚客闲适人生怀揣的一个梦想。在即将进入5G的“互联网+”时代,画风已然变成了“三更有梦‘机’当枕”——东西南北中,谁不在网中?智能手机的出现,渐渐改变了全民阅读的习惯,小小手机包罗天下,成了沟通、了解世界,查询、学习、娱乐最方便、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但对好奇心强盛而控制力不足的中小学生来说,也出现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碎片化阅读等弊端。话题中这些利弊之辩,容易说清。不过,特别提请考生注意的是,不论你文章如何立意,都别忘了对“S”这个人物的身份,先作一个设定:S到底是一名中小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喜欢玩手机,阅读就上网点开朋友圈,对这两类不同的人群,其间利与弊,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写文章不能无的放矢。总之,今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有现实的“热度”,审题容易,成文不难,人人有话说。

人人有话说,不等于人人能说好。要在题中“想好好读些书、点开朋友圈”这个特设情景里,把“用网与阅读”这个话题说好,必须心中有料。

立意:根据题目提示,如果选择了通过“链接生活”来“叙述故事”,要围绕网瘾和阅读的冲突这条主线;写一个校园版或者家庭版的“手机3——微信朋友圈的故事”,考查的

则是学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讲故事能力了。 选材: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项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每人平均64本;上海在中国排第一,但只有8本;比如上海曾对54所中小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空闲时间主要用于网络游戏,而真正用于阅读书籍的比例仅为四成。没有积累类似的有力数据,文章论述就容易陷于空洞。

再比如,某地一男生因正在玩游戏手机被母亲夺走,结果当街狠掴母亲的脸;某地一女生因母亲没收了她手机,竟然当即破窗跳楼。没有积累类似的典型案例,观点表达就容易落于浮泛。同样,要论述网络是学生便捷阅读新途径的观点,也应该有类似权威论据作为支撑。 思辨性论述,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写作难点。只有有料的论述,文章才有深度,才能出彩。

谋篇布局:如果写议论文,可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将若干分论点平行安排,也可采用递进式结构,使各分论点呈现递进关系;要安排好过渡、照应;要力求处处点题。选用素材上,则宜选用生活素材或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等。如果写记叙文,要注意细节描写,力求生动;安排好情节,可采用倒叙、插叙,适当抒情、议论;可采用误会悬念法、对比映衬法等,使情节曲折。

【范文】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对于国人来说,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资料显示,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 44本,我们只有4.39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许多理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也正因为如此,有位老师才动情地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

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请让读书充盈你的生活。

【点评】

立意:文章围绕应当真爱与好书,才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的观点,展开论述,将全民阅读的意义从个人提升上升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提升了文章的立意,使立意显得大气磅礴。

选材:文章先以人均阅读的图书量的中外对比,突出了中国人目前阅读量奇低的现象,接着剖析为何不读书的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以色列人口少,却是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原因就在于全民阅读,这个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全民阅读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文章引用对联和老师关于读书的话,则突出了读书的人生意义。

语言:文章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叙事语言简洁、概括,议论语言准确、严密,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