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典诗歌按题材内容分类鉴赏思乡、送别诗

古典诗歌按题材内容分类鉴赏思乡、送别诗

2021-04-12 来源:乌哈旅游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二 送别诗和思乡怀远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同样,离别在外的游客浪子,因为旅途的艰辛或者遭遇的坎坷,往往产生无限的漂泊之苦和对家乡亲友的相思。因此离情别绪漂泊之苦的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和送别留赠诗就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主题和挥之不去的情绪。

送别诗

一、古代送别诗根据主题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3、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基于此,送别诗从感情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即借哀景写哀情。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二.分析手法,明确意旨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手法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特别要重视这两类诗歌常见的几种艺术手法: ①借特殊意象传情

在这两类诗歌中,古人常常运用一些意象传递特殊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情结。如: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

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 比喻离恨。

班马 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

柳树 取“留”的谐音,表惜别之情。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鹧鸪 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水 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鸿雁 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 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②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的常见种类有: 哀景写哀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萧瑟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乐景衬哀情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本诗词显意深、真情依依。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历来被视为“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典范。

借物衬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

2

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直接抒情 如唐高适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思乡怀远诗

1. 用词方面

这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 2.情感方面

思乡怀远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思乡怀远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 乐景衬哀情。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

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从对方写起。不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却说家人想自己,曲折达意,令人倍觉凄凉。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再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像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

3

【强化练习】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折柳:即《折杨柳》,曲名。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