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开隧道的矿蜂——斑纹蜂 [法]法布尔
矿蜂是细长形的蜜蜂,腹部的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刺,遇到敌人来侵犯时,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以保护自己。红色的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雌蜂的斑纹是很美丽夺目的,细长的腹部被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着。
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塌的危险。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每个蜂群数量不一,最大的差不多有上百只。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巢。这个巢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蜂想闯进别人的巢里,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唯一可以显而易见地证明它们在工作的,是那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山。至于那些劳动者,我们外人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有时在这边,有时在那边。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那小土堆渐渐地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着有东西从顶上沿着斜坡滚下来,一个个劳动者捧着满怀的废物,把它们从土堆顶端的开口处抛到外面来,而它们自己却用不着出来。
五月到了,太阳和鲜花带来了欢乐。四月的矿工们,这时已经演变成勤劳的采蜜者了。我们常常看到它们满身披着黄色的尘土停在土堆上,而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那碗底上的洞就是它们的入口了。
它们的地下建筑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是一根几乎垂直的轴,大约有一支铅笔那么粗,在地面下约有六寸到十二寸深,这个部分就算是走廊了。在走廊的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巢,大概有四分之三寸长,呈椭圆形。
小巢内部都修葺得很光滑,很精致。可以看到一个个淡淡的六角形的印子,这就是它们做最后一次工程时留下的痕迹。它们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呢?是它们的舌头。
我曾经试图往巢里面灌水,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可是水一点儿也流不到巢里去。这是因为斑纹蜂在巢上涂了一层唾液,这层唾液像油纸一样包住了巢,在下雨的日子里,巢里的小蜜蜂就不会被弄湿。
斑纹蜂一般在三四月里筑巢。那时候天气不大好,地面上也缺少花草。它们在地下工作,用嘴和四肢代替铁锹和耙子。当它们把一堆堆的泥粒带到地面上后,巢就渐渐地做成了。最后用铲子——舌头,涂上一层唾液。当快乐的五月到来时,地下的工作已经完毕,那和煦的阳光和灿烂的鲜花也已经开始向它们招手了。
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蒲公英、野蔷薇、雏菊花等,在花丛里尽是些忙忙碌碌的蜜蜂。它们采些花蜜和花粉后,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它们一回到自己的城市里,就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式,它们很低地盘旋着,好像对这么多外观酷似的地穴产生了迟疑,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但是没过一会儿,它们就各自认清了自己的记号,很快地、准确无误地钻了进去。
斑纹蜂也像其他蜜蜂一样,每次采蜜回来,先把尾部塞入小巢,刷下花粉,然后一转身,再把头部钻入小巢,把花蜜洒在花粉上,这样就把劳动成果储藏起来了。虽然每一次采的花蜜和花粉都微乎其微,但经过多次的采运,积少成多,小巢内已经变得很满了。
接着斑纹蜂开始为它未来的子女们预备食品了,它把花粉和花蜜搓成一粒粒豌豆大小的“小面包”。这种“小面包”
和我们吃的小面包大不一样:它的外面是甜甜的蜜质,里面充满了干的花粉,这些花粉不甜,没有味道。这外面的花蜜是小蜜蜂早期的食物,里面的花粉则是小蜜蜂后期的食物。
斑纹蜂做完了食物,就开始产卵。它不像别的蜜蜂产了卵后就把小巢封起来,它还要继续去采蜜,并且看护它的小宝宝。小蜜蜂在母亲的精心养护和照看之下渐渐长大了。当它们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就用泥把巢封好。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小蜜蜂就能像它们的妈妈一样去花丛中玩耍了。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因为腹部有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而得名,其腹部底端有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刺。
B.每只斑纹蜂都有单独的巢,它们对待误入自己巢的其他斑纹蜂十分不客气,因此大家都会各自守着自己的家,努力让家充满和谐。
C.斑纹蜂筑巢很隐秘,人们很难看到,但通过观察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堆可以推测斑纹蜂筑巢的情况,想象出斑纹蜂在洞中挖土的情景。
D.斑纹蜂往往会在自己的巢上留下记号,所以虽然斑纹蜂的洞穴外观十分相似,但很少有斑纹蜂进错家,它们一般都能准确无误地进入自己的家。
E.斑纹蜂从卵到蛹到蜜蜂的时间是两个月,卵到茧的过程中斑纹蜂不封闭自家的洞穴,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妈妈会把巢封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因为腹部有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而得名”错误,腹部
2.斑纹蜂的巢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斑纹蜂巢的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分析,如外部,斑纹蜂筑巢选择结实的泥土、巢的出入口就在一个像倒扣的碗一样的土堆底部等。
【答案】①斑纹蜂的巢建在结实的泥土里,巢的出入口在一个像倒扣的碗的土堆底部。②巢中有光滑的长廊,每个蜜蜂都有属于自己的椭圆形巢穴。③巢穴内部光滑、精致、防水。
3.斑纹蜂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斑纹蜂的外形特点、内在特点等。第1段主要讲了斑纹蜂的外形特点,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后文主要讲斑纹蜂筑巢、采蜜、育儿等,从斑纹蜂所筑的巢来看,它十分勤劳,有智慧。 学……&科网
【答案】①身体细长,腹部底端有可以保护自己的刺。②勤劳智慧。它们筑巢、采蜜,所筑巢穴防水,采蜜回来后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小巢。③精心细致。它们在筑巢、采运花粉花蜜和育儿过程中都表现得有耐心,所筑巢穴很精致。
★4.(探究文体特征)请简要探究文本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却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
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 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B.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当人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就是证明。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
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E.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理论上只用了36万年时间。
【解析】A项,在水里因为缺少空气,光线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D项,不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看法,而是有的科学家的看法;是“单个感光细胞出现在生物体上”,而不是“出现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E项,去掉原文的“经保守计算”,表述就变得不严谨。
【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 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
★7.(赏析语言)科普文的语言特色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严谨与趣味相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本来表现人的生活过程昏暗,用在这里,通俗形象、生动活泼地说明地球上生命刚出现的时候没有眼睛看清世界;在科普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之余,更添其文学性与趣味性。②“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1/3”“2/3”,用数字准确说明,体现科学的严谨性。③“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把人体眼睛的构造比喻成照相机的构件名称,把人体眼睛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形象、易懂地表达出来。(文中还有很多例子,分析正确即可)
8.(探究问题)你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造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
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①大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