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章 宏观经济行情分析

第四章 宏观经济行情分析

2023-03-09 来源:乌哈旅游
 第四章 宏观经济行情分析(一) 第一节 国民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1、定义、区别和联系 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一个国家领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利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在理解GDP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它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第二,是指一年内新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流量);第三,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

并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第四,GDP中的最终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 —劳务 ;第五, GDP计算的现期生产而不是卖掉的最终产品。 区别:

GDP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创造。

GNP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指常住居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是否在国内。

联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GDP=GNP-NFP

名义与实际GDP(GNP)

名义GDP(GNP):用生产产品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GNP):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目前的基年是2005年) 某一年实际GDP=当年的名义GDP/GDP平减指数×100

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 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 。 假设以2005年为基期,2005年GDP为 183217.4 亿元,2006年真实GDP为204556.1亿元 2006年名义GDP为211923.5 亿元,2006年GDP平减指数为211923.5/ 204556.1×100=103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和劳务:作为整个生产的结果而产出的物品及服务,直接进入使用过程。 中间产品和劳务:在同一时期生产和提供的但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及服务

现在生产和销售: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的而不是卖掉的最终产品。 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往年生产当年出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也计入,看作是企业自己把它买下,当成企业的存货投资。

假定生产1000亿元,只卖掉900亿元,则GDP仍是1000亿元,其中的100亿元,为存货投资。

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

许多产品和劳务虽然对人们的经济福利很有关系,但如果不是市场交换活动,就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如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家务劳动等。 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1. GDP核算的意义

①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3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三个指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就是GDP平减指数,失业率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GDP增长大于2.25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0.5个百分点。

②宏观经济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如制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以达到一定数量的GDP为标准。

③在对外交往中有重要意义:与一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与一国享受的优惠待遇有关,如世界银行根据GDP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第一,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 第二,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动。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第五,由于不同国家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精确比较。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核算GDP 有三种基本方法: 1、生产法(增加值法) 定义: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指标。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综合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 三次产业贡献率算法

设一经济的GDP为Y,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A、B、C,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a、b、c,GDP的增长率为y,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a、b、c, 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就是(a × a)/ y ;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就是(b × b)/ y ; 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就是(c × c)/ y 。

200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求各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及对GDP 的拉动。 第一产业贡献率=5.5%×11.3%÷9.0%×100%=7% 第二产业贡献率=9.3%×48.6%÷9.0%×100%=50.3% 第三产业贡献率=9.5%×40.1%÷9.0%×100%=42.3% 第一产业拉动5.5%×11.3%=0.62% 第二产业拉动9.3%×48.6%=4.52% 第三产业拉动9.5%×40.1%=3.8% 2、支出法测算GDP

定义:即将GDP视为对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GDP = C+I+G+(X-M)

消费支出(C):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家庭消费支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服务支出

投资支出(I):固定资产投资:购买新资本品、商业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企业存货投资:库存

政府对商品服务的购买(G):国防支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开支以及向政府工作人员支付的薪金。

净出口(NX):出口额减去减去进口额。出口: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到国外,由国外的消费者、生产者或政府对这些产品或服务进行购买;进口:本国居民、企业或政府对外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

3、收入法测算GDP: 即将GDP视为所有经济主体收入的加总。

居民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工资+资本收入 =居民消费(C)+居民储蓄 企业收入=折旧金+未分配利润 =企业储蓄

政府收入=直接税+间接税-转移支付 =政府净税收(TA)

直接税:是不必经由交易而直接对标的课税,称为直接税,例如所得税与关税; 间接税:则是指有交易发生才要课税,例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三、与国内(民)生产总值相关的其他指标

1.国民生产净值(NNP):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NP=GNP-折旧额

2.国民收入(NI):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

3.个人收入(PI):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DI):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GDP(GNP)、NNP、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四、GDP和宏观经济行情

(一)GDP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第一,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动态的最具有综合性的指标。第二,GDP隐含着一国所能吸纳的就业量。第三,GDP总量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富裕程度及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 (二)GDP结构与宏观经济行情的关系

1.生产角度:各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中国三大产业比例:1978年:A:I:S=28.1%:48.2%:23.7% 2013年:A:I:S=10%:43.9%:46.1% 美国2011年:A:I:S=1%:20%:79%;加拿大2010年:A:I:S=2%:28%:70%; 印度2013年: A:I:S=18%:25%:57%

2.从支出角度看: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出口在GDP中的比例 中国2013年C:I:G:(X-M)=36.1:47.8:13.6:2.4

加拿大2013年C:I:G:(X-M)=57:20.4:24.2:-1.6 美国2013年C:I:G:(X-M)=68.2:16.3:18.3:-2.8 3.从收入角度看:反应一国收入在家庭、企业和政府间的分配情况。 4.从地域角度:反映一个国家的地区发展状况 第二节、 固定资本投资

一、固定资本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固定资本投资是用于厂房、机器设备等方面的投资,它反映固定资本的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住宅也列入固定资本。 二、固定资本投资对宏观经济行情的影响

(一)固定资本投资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相关指标 1.固定资本投资直接效益指标

(1)固定资本投资率(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3)建设项目投产率(4)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

2.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效益指标:固定资产最终效益=新增利税或新增GDP/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固定资本投资对宏观经济行情的短期影响

1.固定资本投资的紧缩与扩张是影响一国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推动经济增长。

2.短期内,可直接转化成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成为当期GDP的一部分,推动经济增长。

3.固定资本投资规模的收缩与扩张,直接影响到货币流通量的增减和物价指数的高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合理性是极其重要的经济问题。 (三)固定资本投资对宏观经济行情的长期影响

1.在长期,固定资本投资增加社会总供给,给经济行情带来正面影响。 2.投资创造需求,即通过投资乘数使GDP数倍扩张。

3.社会“瓶颈”产业投资增加,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对社会整体产出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4.固定资本投资方向对一国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分布、产业规模效应和技术状况有决定作用。 5.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将扩大对劳务的需求,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三、固定资本投资与经济行情的动态关系

1.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主要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年限决定危机发生的年限和周期的长度。

2.固定资本投资的增减是周期变化的标志。 3.增加投资是“反衰退”的重要手段。

4.固定资本投资的变化能反映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化。 第三节、就业和失业指标 一、就业指标与经济行情 (一)就业指标的几个概念

1.就业者:过去一周从事了至少一个小时有收入的工作或者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的人。 2.就业率:满足劳动年龄,有工作的人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 3.就业结构:包括部门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二)就业指标与经济行情的关系

1.从长期趋势看,就业人数是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的。 2.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 3.就业变动与经济活动的盛衰有关。 二、失业指标与失业统计 (一)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时期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1.因工作合同已终结或暂时停止,目前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 2.从未曾受雇工作,现在正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

3.已经退休,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工作,并且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 4.目前尚无工作,但已经安排好在某一段时期后开始从事一项新工作的人。 5.暂时被解雇而又没有薪金的人。

(二)主要发达国家及我国对失业及其统计指标的界定。见书P92,表4-1 (三)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5.技术性失业 三、失业指标与宏观经济行情的关系 (一)失业的统计指标

1.失业人数2.失业率.3.失业结构4.平均工作周5.平均失业周6.失业周转率7.离职人员周转数 (二)失业人数与经济行情的关系

1.失业人数的变化与周期变化有明显关系。

2.年度失业人数不能确切反映危机阶段失业人数的变化及其严重程度。 3.经济危机中失业严重,危机过后失业人数的减少过程越来越缓慢,减少的程度越来越有限。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三)失业率与宏观经济行情的关系

1.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呈反比。

(1)失业影响经济增长。(2)失业导致了部分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3)失业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 2.高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低失业率。

(1)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2)失业统计的区别,也影响失业率的真实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