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2021-02-13 来源:乌哈旅游
 . . . .

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评定 1.肌力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度称为肌力。肌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力称静止性肌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力,称为运动性肌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2)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法

0级 正常肌力.

1级 肌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 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 肌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围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围 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 肌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围的大部分时,肌力均较明显地增加, 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 肌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Brunnstrom技术

1)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即肌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此疗法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 2) 技术包括:Brunnstrom技术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引导分离运动,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练习。

3)对它的理解:评定作用比它的技术更常用;既可以做评定标准,也可以是治疗方法。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六级分期评定表

. . . .

. . . .

Brunnstrom 运动恢复阶段的特点 阶段 Ⅰ Ⅱ 上肢 弛缓,无任何运动 开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 动模式 Ⅲ 屈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 可做勾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Ⅳ 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 以下活动: 1. 肩0°,肘屈曲90°时,前臂旋前、旋后; 2.肘伸直时,肩前屈90°; 3.手背可触及腰后部; Ⅴ 上肢 出现分离运动: 1. 肘伸直,肩外展90°; 2. 肘伸直,肩屈曲30°- 90°,前臂旋前、旋后; 3.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臂可上举过头 Ⅵ 运动协调正常或接近正常 能进行各种抓握动作,但速度和准确性稍差 运动速度和协调性接近正常 手 能抓握圆柱状或球状物体,手指可一起伸开,但不能做单个手指伸开 下肢 1.坐位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背屈 2.坐位,髋旋 3.立位,踝背屈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拇指,手指可随意做小围伸展 伸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 1. 坐位时可屈膝90° 以上,使脚向后滑动 2. 坐位时膝关节伸展 3. 仰卧位髋伸展 手 弛缓,无任何运动 仅有细微的手指屈曲 下肢 弛缓,无任何运动 出现极少的随意运动 3.脊髓损伤的评定

1)损伤类型:

①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②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确定脊髓损伤水平

. . . .

. . . .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

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它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

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3)评定标准:

①损伤程度的评定:完全与不完全损伤的分级 ASIA分级 A完全损伤:S4~S5无感觉与运动功能。

B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保留感觉功能,包括S4~S5的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保留运动功能,但其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关键肌的肌力 <3级。

D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保留运动功能,其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关键肌的肌力> 3级。

E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②针对不完全损伤的评定 运动功能:运动关健肌 C4 隔肌

C5 肘屈肌(肱二头肌各肱桡肌) C6 腕伸肌(腕桡侧伸肌长及短头) C7 肘伸肌(肱三头肌)

C8 中指末节指屈肌(指伸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

L2 髋屈肌(髂腰肌) L3 膝伸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屈肌(胫前肌) L5 拇长伸肌

S1 踝跖屈肌(腓肠肌)

感觉功能:28个皮区感觉关键点 C2 枕外隆突 C3 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顶部 C5 肘前窝的桡侧面 C6 拇指

. . . .

. . . .

C7 中指 C8 小指

T1 肘前窝的尺侧面 T2 腋窝顶部 T3 第3肋间隙

T4 第4肋间隙,或平乳头连线 T5 第5肋间隙(在T4、T6之间) T6 剑突

T7 第7肋间隙(在T6、T8之间) T8 第8肋间隙(在T6、T10之间) T9 第9肋间隙(在T8、T10之间) T10 脐水平

T11 第11肋间隙(在T10、T12之间)

L1 T12~L2距离的一半(L2在股前之中点上) L2 大腿前中 L3 股骨上髁 L4 踝

L5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 足跟外侧 S2 膕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 S4~5 肛周区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改良Barthel指数

. . . .

. . . .

标准:60分以上 生活基本可自理 60--40分 生活需要帮助 40--20分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20分以下 生活完全需要帮助 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

.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