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

2020-04-02 来源:乌哈旅游


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近,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逐渐出现了“分离”和“逆转”,应试教育势必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知识的革命,知识的革命呼唤着教育的革命,素质教育于是便应运而生。在素质教育中,教育者也应对自己来一场“革命”——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教育理念上和知识结构上进行革新和整合,重新寻找并确定自己对职业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取向同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以便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理念,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素质教育价值观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灵魂,它往往在总体上指导着教育者的教育行动。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者的师生观、教学观、教材观等,转变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师生观,对实施素质教育是个关键之点。

1.确立新的师生观。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周围的人尤其是教育者的关系影响和制约。因此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对实施素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间的日常交往和教学过程中,以双方人格的平等为前提的,不带有强制性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尽管师生间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各有不同,但作为体现人的尊严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育者以民主的作风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便能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便能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内在的主体意识便能唤醒,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灵性便能得到激发。反之,教育者对待学生不良的行为倾向倘若不以温和的态度进行平等的对话,取而代之以讽刺、挖苦、斥责、辱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则势必造成师生关系对立,不利教育,只能培养出奴性的失去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学生。教育者对待自己的过失应勇于承认,并虚心大度的接受学生的批评、指正。不以己好而强学生之好,而应以学生之好为己好,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共同体验。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教材观。

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因而在教学中,应对受教育者施与创新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是“教” 与“学”双边互动的统一,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师中心论。教育者的“教”,其目的是要达到使受教育者“学会”和“会学”,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的去思考、去领悟、去默会、去体验,外在知识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者的“主讲” 转变为师生、生生等多向交叉式,让每位受教育者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教育者的“主讲”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辩论,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智慧的启发,把教育者的中心地位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目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心态, 培养、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挥其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被树立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加强自身修养,重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高素质的教育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高素质的教育者,除应具有基本的自然素质、精神素质和社会素质外,在当今时代,良好的人文素养、较高的创新教育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都应成为教育者特别重视的修养取向。

1.良好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掌握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人文素养,只有把人文知识内化整合为高尚的精神情操,才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养。人文和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科学是物质的和可以实验的,属于人本身的情感世界的范畴之外;而人文则是非物质的和非实验的,“是充满了人的感情色彩、审美情趣、心理特征的世界”。它始终关注着人,以人为价值的取舍标准,阐释着人的生存意蕴,诉说着人的情操品位,只有“化成天下”的功能。人文和科学只是学科的划分,它们在实践中缺一不可。科学的价值追求是真,人文的价值追求是善,只有真与善相互结合,科学与人文交融互慎,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在素质教育中重视科学教育而不漠视人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两个基本方面。

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创新的基础。凡中外有成就的“大家”,都是综合素质较好的人。爱因斯坦说过,他的很多发现,都是他在把玩小提琴时触发了灵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等,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最近,李铁映在“200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有两轮共转,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才能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才能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素养对于科技发明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认同。

丰富的人文素养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也是教育者出色的进行创造教学的前提。历史上,知识渊博的孔子在教育上创造性的贡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是人文学科的渊博者。如果教育者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他又怎能进行创新教学?怎能胜任素质教育?怎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2.较高的创新教育能力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创新教育能力,当代教育者不能不补上这一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