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服务经济时代,旅游成为一种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独特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对庐山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相对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同时,从政府、企业、学者、当地居民多角度考虑,确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探讨建立一套适合庐山地区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机制。在近年来“文化游”、“深度游”日趋流行的背景下,为庐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一、概述
庐山以其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一睹其迤逦的风光,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作为世界名山之一,庐山集隐居之庐、宗教圣地、教育名山、避暑胜地和政治名山于一身,庐山及其周边地区少有地囊括了各类自然和人文景观。
据笔者统计,庐山地区现有各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世代相传,发展创新,丰富了庐山的文化内涵,共同成就了一座秀美而厚重的“人文圣山”。
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秀自然和人文条件,但其旅游产品开发却略显滞后,到访游客绝大多数以观光旅游为主。2010年,庐山的游客到访量仅为483万,全国排名第13位,远落后于邻近省份的张家界、韶山等景区[1]。这跟庐山地区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和各色光环是不匹配的。庐山地区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亟待突破,旅游产品种类亟待创新。
也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和忧虑,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提高其品味和档次,如何通过旅游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实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庐山地区旅游和本土非遗文化的共同发展。本文从分析整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出发,将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侧重非遗保护与对应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提出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以促进庐山地区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双赢。
二、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九江学院作为庐山脚下唯一的本科高校,
文|刘佳 章新成
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非遗展馆和全省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其努力与成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近年来,其保护领域不断拓展,由以往的单个项目(如青阳腔)保护开始走向系统性、整体性的全面保护阶段,从原来的戏曲艺术,拓展到囊括民间美术、手工艺、民俗和曲艺在内的多个类别;参与部门也由原来的艺术学院扩展到包括信息学院、旅游学院和商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部门共同参与,研究角度变得多样化、立体化。从内容上来看,九江学院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渊源、概念、内涵研究,非遗特征、价值的研究,非遗保护手段的研究。对于非遗保护和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目前尚为数不多。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03至06年,这一时期,学界的研究方向倾向于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方面的保护;第二个阶段是07年至今,这一时期大家普遍将研究的视角切换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的可能性。
三、庐山地区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分析本文尽可能的系统勾勒出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轮廓,又要有针对性设计出具体的旅游产品,为避免冗杂,内容方面,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要囊括非遗旅游的全部问题,而是作了有重点取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在理论方面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相关依据和支撑。首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演变入手,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为后期可能的非遗旅游开发明确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遗产学、艺术学、人类学、旅游学相关学科的理论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供理论支撑。
在旅游开发的视角下对庐山及周边地区[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划分,对非遗资源当前的存活状况及其特性进行整理和研究。此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青阳腔”为实证调查对象,详细剖析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别、分布和特性,为基于非遗的旅游开发与产品化转型提供依据。
在内容的基础上,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手段,资源共享,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以及跨地域、无时限的信息获取的重要方式。使浏览者通过网络就可以受到庐山地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
感受到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气韵。宣传和推介庐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本文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即构建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价系统。通过研究相关旅游资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遗产与旅游管理这两个角度,意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系统,并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对湖口“青阳腔”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最后是对旅游市场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转型展开研究。市场是所有旅游开发行为中最重要的部分,旅游业的主体是游客。选择怎样的开发方式、开发何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必须建立在对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难点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但我们对她的保护不应该像出土文物那样,让她脱离生活,彻底地封存在历史的时空中,成为博物馆的一件展品,抑或简单的市场商品。她只有实现形和与功能的转化,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当代文化的有机构成,才可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基于非遗保护的旅游产品开发可能会有以下难点:
第一,要科学开发、有效开发,必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开发,前提条件都是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而一旦开发,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必然成为我们的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要让游客买单和体验,必然要依托一定载体。所以说,我们在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时,不能只评价其作为遗产的一面,既要分析她的文化内涵,评估其存在形态,也要考虑组合遗产地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充分考虑所在地理位置、市场吸引力等因素,以保护为基础,分析遗产——资源——产品转化的适宜性。
第二,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还是近十年的事情,《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也没有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笔者希望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不同,将其归类出实体物质类、活动演艺类、技能实践类和文化空间类几个类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型提供相关依据。
(下转第259页)
323 MING RI FENG SHANG 文 艺 评 论领高于他人,这正是女子所爱慕的。这种率真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因而价值更高。
3、《诗经》中的爱情生活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爱情的产生及发展,还描写了生活中的爱情。《诗经》中有两篇《鸡鸣》,描写的都是女子婚后的爱情生活。
“齐风”中的《鸡鸣》描写的是贵族生活,“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对结婚不久的小夫妻,在鸡鸣时分,妻子提醒丈夫该上朝了,但丈夫说不是鸡鸣声,是苍蝇的叫声;一会儿妻子又提醒他,东方发白了,天亮了,丈夫说,那不是太阳,是月光,再睡一会;最后妻子发火了,说再不起来,早朝都要散了,你就不怕人家恨你?这首诗通过两人的对话,将小夫妻之间的恩爱描摹得淋漓尽致。
“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同样是描写鸡鸣时夫妻对话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一对夫妻是平民百姓,妻子说鸡打鸣了,丈夫也说天要亮了。然后两人开始做计划,丈夫出去打猎,准备打下野鸭子和大雁回家,由妻子做成美食,然后妻子弹琴,丈夫鼓瑟。说着说着,两人又互表衷情。和《鸡鸣》的夫妻相比,《女曰鸡鸣》中的夫妻只是一对柴米夫妻,但他们的恩爱和前者相比毫不逊色。
三、《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1、《诗经》爱情诗对古代爱情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给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专一性。有这样的结果,并非是《诗经》本身的魅力,而是后世人在研究《诗经》时,对那些自由奔放的爱情加以批判,认为是有伤风化。甚至对于《氓》中的弃妇也认为是咎由自取,程朱理学之后,对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更是严加限制,用“父为子纲”这样的孝道理论来限制男女自由恋爱。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简直被视为奇耻大辱,尤其是女性。在后来的《诗经》学习中,对诗中的爱情描写基本就是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2、《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自从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妇女地位大大提高,恋爱自由也成为现代女性的权利,再也无人敢来禁止。
但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国的婚姻观又出现了新的变异,女性恋爱时自由了,但却少了古代那种纯真。
《诗经》中那些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刻心铭骨的思念,在当代已经被物质化和现代化科技冲淡,因为科技发达,很多通讯工具可以解决距离问题,还因为思想开放,愿意就可以随时同居。这样就不必再有那种相见难的愁绪。
古代人的爱情重在一个“情”字,看中了对方,就会一直坚守,不会因为物质的原因而放弃,就像《女曰鸡鸣》中的那对夫妻,将相守当做最大的幸福。也像《静女》中那样,对方赠送的任何小物品都视为珍宝。
但在现代,爱情被严重物质化了,尤其是女性,在选择对象方面更多的考虑到物质,房子,车子,求婚戒指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些人开始还是为了爱情的,到后来走上社会,受他人和社会影响,也会抛弃物质匮乏的有情人,去追求有财有势之人。
在赠送礼物方面,也变得越来越俗气,玫瑰至少99朵;戒指最好是鸽子蛋,这样一来,让原本纯洁的感情蒙上了世俗气。
《诗经》中,爱情故事在生活中还会延续,像《鸡鸣》和《女曰鸡鸣》都体现了这一点,因为有爱情,所以能够在一起就非常幸福,但现代的婚姻,很多人将物质放在首位。婚后总是忙着挣钱,夫妻交流越来越少,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婚姻也走到尽头了。也有的人是不满现状,老想着与人攀比,常常是妻子逼着丈夫努力,结果丈夫成功后反而抛弃了妻子。这都是金钱至上引起的后果。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看出,生活幸福不仅仅是物质富足,双方维护爱情才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作为现代人,应该要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看看古代人对待爱情的态度。
(作者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朱丽娟(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明清方向。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诗经》参照视野下的哈萨克族婚恋歌文化个性研究,项目编号:XYZY2016KYB003
参考文献
[1]陆跃升.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婚姻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1(07)
[2]张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3]任慧.《诗经》怨刺诗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上接第323页)
第三,以市场营销方式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从市场调查和文献研究的角度入手,从两方面:客观型衡量因素和推断型衡量因素来分析可能的游客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模式,依此提出主张以市场营销方式来开发非遗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
第四,作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套旅游产品,在舞台剧的节目选址、艺术造型和具体编排等方面,以及如何完全融入大庐山旅游规划,这些都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五、结语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调查,对庐山地区的非遗和历史文化相关旅游产品和景点进行了深
入调研,梳理汇总了大量非遗数据,对九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情况,有了相对全面的调研与分析,另外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了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在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理清了初步思路。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摸清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为实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打下基础。对于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非遗的理论研究与文化内涵梳理,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尝试;同时,对于庐山地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与内涵型开发,突出特色,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和突破。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
(九江学院校级招标课题《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2012(5).
[2]朱凡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2012(5).
[3]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4]引自2010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排行榜,其中张家界年游客到访量为1160万,全国排名
[5]以九江市为主,部分辐射周边地区
2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