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20-05-05 来源:乌哈旅游
2001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2001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需求稳定增加,促进了医药行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受世界经济明显滑坡和国内经济运行下半年减弱的影响,以及陆续出台的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在高位增长中下半年出现一定波动,经济景气出现小幅下降,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

现根据快报资料,对2001年医药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如下: 一、2001年医药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一)工业生产总量继续保持较高增幅,但较上年历史最好水平有所回落 1、从总量上分析,2001年全国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67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8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表1:200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基本走势

分析2001年医药工业生产趋势可以看出,相对于医药工业创历史最好水平的2000年(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达到20%以上)的高速度,在2001年世界经济滑坡和国内经济减弱的大环境下是不可能维持的,医药经济增长出现了回落,尤其工业增加值更明显回落了10.2个百分点。

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837亿元,同比增长13.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240亿元,同比增长16.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551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 2、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工业产销率为94.34%,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仍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38个百分点。多年来,医药工业产销衔接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状况尚未得到扭转。

3、综合全年医药工业经济总量,对我国全部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9%,即拉动全国生产增长的贡献度为0.39个百分点。

(二)医药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状况良好,为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实现新产品产值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提高了5.2个百分点,增长状况良好。从分行业情况看,受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动,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工业表现较为活跃,新产品产值增长显着,分别达到50.45%和142.52%;药用包装材料工业增长36.23%;其他工业增长36.15%;中药工业增长30.42%;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增长26.49%,而生物制药工业仅增长10.39%;化学原料药工业甚至出现负增长1.8%。

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发展是医药经济赖以快速增长的产业基础,只有新产品的快速增长才能为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带来不懈的动力。从总体趋势上看,医药行业的

不断快速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表3:分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势图

(三)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回升,实现利润高幅增长

2001年,医药工业经济效益在承接上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提高。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8.39%;资产负债率为56.74%。

表2:2001年全行业利润增势图

200150100500302520151050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利润总额增幅在利润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增长1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9.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

年末实现了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双双下降的好形势。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0.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7%;企业亏损面为23.22%,比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

(四)医药市场总体平稳增长,现行商业流通体制经受较大冲击

1、2001年,全国医药商业市场总体走势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格局。医药商品购进总额1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从分类情况看,西药类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购进总额9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中药类29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医药商品销售总额17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从分类情况看,西药类销售增长状况较好,销售总额1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中药类4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零售市场增长稳定。对居民及社会集团零售总额7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西药类4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中药类1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 2、医药商业效益稳中趋升。医药商业综合效益有所提高,除企业亏损面仍在加大外,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向好趋势。商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7%;商业销售利润率为7.22‰;均比同期有所提高。企业应收、应付帐款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28%、28.76%,但增幅有所下降。企业亏损面为40.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个百分点,显示商业企业扭亏任务艰巨。

2001年是我国医药商业流通市场受各方面冲击最大的一年,先是近年来逐步推进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效应在2001年逐步显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启动,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逐步推开,医院分类管理的试点等,均在医药市场

上引起了强烈震动和连锁反响。其次是国家加强了药品价格管理的宏观调控,自2000年7月出台了《关于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后,在2001年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单独定价药品价格制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药品政府定价办法的通知》、《关于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有关价格政策问题的通知》等十余个文件,3次出台了药品限价销售措施,涉及了进口药品、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等数百个品种。仅其中涉及的国家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383种药品,即影响药品销售额约20亿元左右,其中最高降价幅度达到80%以上,引起市场激烈反响。

(五)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出口增幅稳中略降,进口增长过快

1、进出口总额增幅稳定。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分析,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增幅稳定。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38.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6%;进口总额33.2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5.1亿美元。

2、出口增幅稳中趋降。纵观全年出口趋势,自4月份开始出口增幅逐月下降,从17%下降至6月份的15%左右,继而在8月份以后下降趋势加快,逐渐降至12月末的10.06%。

从分类情况分析,化学原料药出口1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医疗器械出口增长较好,出口总额7.9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西成药出口0.97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中成药出口依然较难,全年出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中药材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中药提取物的出口有了大幅增长,提高了中药材出口的附加值,从而保持全年中药材进出口为顺差,同比增长16.4%。

3、进口快速增长。2001年,医药商品进口增长速度过快。从分类情况分析,增幅最大的是医疗器械类,增幅达42.8%;其次是化学原料药类,增幅为36.1%;中成药、西成药、中药材类的增幅分别为31.4%、14.5%、26.4%。医疗器械、中成药、西药制剂进出口相抵,继续为逆差。其中逆差最大的医疗器械类达8.6亿美元,中成药的逆差为3.9亿美元,西成药的逆差为1.97亿美元。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年末虽然实现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双双下降的好形势,但全行业扭亏局面不稳,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工作亟待加强。统计结果显示,医药行业前10家亏损大户的亏损额占全行业亏损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4.4%下降至21.6%,这是医药行业亏损大户亏损额出现下降、扭亏见效的好现象,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扭亏状况仍不理想,亏损额同比增加了5.8%,亏损面仍高达35.6%,且高于行业12.4个百分点。同时还应看到,医药工业扭亏形势见好,是在连续数月亏损面下降、亏损额增加的情况下,于年末首次出现的,扭亏局面还不稳定,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的任务还很艰巨。

2、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居高不下,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医药经济运行的“瓶颈”问题。截至12月末,医药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5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2%;产成品资金占用2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两项合计,已经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30%以上。从全年趋势看,这两项指标在2001年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状态,已经成为医药行业资金沉淀、资产周转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多年困扰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率下降、应收帐款和库存上升,一般是意味着出现了不能继续支撑目前生产增长水平的信号,其结果将是对生产增长速度的调整。如果说2000年企业应收帐款和产成品资金的持续

上升,影响了2001年生产增幅出现下降,那末,2001年这个信号的持续出现,将有可能导致2002年生产速度的进一步下调。因此,高度重视这一“瓶颈”问题的发展态势,并从结构调整上加大改革力度,应是各级领导者、经营者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3、在进口增长过快、出口趋缓的同时,医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理想的状况将直接影响下一步医药外贸的发展。目前支撑医药行业进出口发展的主要产品依然是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化学原料药,其出口金额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8.2%,占化学药品出口总额的94%,而西成药只占其比重的6%。在2001年进出口贸易中表现十分活跃的医疗器械工业,其出口增幅为24.3%,进口增幅达42.8%,进出口相抵,出现了8.6亿美元的明显逆差,关键也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所致;我国出口的多是常规手术器械和普通中低档的医疗器械,而进口的主要是X射线断层诊断仪、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大型高附加值医疗设备。支撑我国医药商品进出口发展的另一类主要商品——中药,与上年同期相比,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中药提取物的出口增长较好,但由于其进口增长速度更快,使中药类出口商品总体上仍然以低附加值、粗加工的中药材为主要品种,而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中成药却变成了进口的主要品种,并且增长势头很猛。随着加入WTO的进程,这种进出口格局将进一步加剧医药外贸的不利局面。

表4:中药商品进出口结构图

二、2001年医药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2001年,虽然自四季度出现了高位震荡和明显波动,但全年医药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运行的基本态势,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基本特征,分析其基本特征及内涵,有利于把握未来的经济走势。

(一)医药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走势息息相关,第四季度出现的高位震荡,影响全年经济增幅出现一定回落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在逐季回落中走出了“前高后低”的基本态势。医药经济发展主要以我国13亿人口治病医疗、保健康复、生育生息等必需的医药消费所拉动,医药消费又具有比较明显的刚性特征,由此医药经济的运行轨迹也表现出一定特性,与全国工业经济运行稳中趋降的态势不完全相同。2001年全国GDP增长7.3%,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5.3%,其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这种高速增长已是近年来医药经济的基本运行态势。2001年医药经济效益增幅虽有所趋缓,但运行质量仍好于大势,并以较快的增长势头为全年医药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走弱的影响,在第四季度出现了波动,使全年增长速度比200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有较大回落,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回落较为明显。

(二)随着医药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影响,医药各行业经济运行明显分化 按行业总产值分析,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分别是:化学药品制剂业、制药机械业、医疗器械业,而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分别是:生物制药业、化学原料药业、包装材料业、中药和其他工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7%;化学药品制剂业842亿元,同比增长22.88%;医疗器械业117亿元,同比增长19.45%;生物制药业170亿元,同比增长18.65%;制药机械业14亿元,同比增长21.27%;中药业601亿元,同比增长15.38%;包装材料业69亿元,同比增长15.98%;其他工业43亿元,同比增长11.22%。不同行业呈现

增降分明的发展状况,也显示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极为迫切。 (三)医药工业经济总量的地域集中度非常明显

1、从实现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浙江、上海、广东、江苏、河北、湖北、山东、黑龙江、河南、吉林10省市占全行业的68.85%,而其他省市占全行业的31.15%。 2、从实现工业增加值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山东、河北、湖北、吉林、北京、四川10省市占全行业的65.88%,而其他省市占全行业的34.12%。 3、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以实现产品销售收入排序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上海、河北、山东、天津、湖北、北京、黑龙江,共1462.56亿元,占全行业的69.71%;以实现利润总额排序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吉林、天津、陕西、河北,共123.54亿元,

全国其它地区34%江苏10%广东10%浙江9%上海8%黑龙江4%四川吉林湖北4%4%5%河北6%山东6%占全行业的70.18%。

按完成主要经济指标排序居前10位的省市 位次 以产品销售收入排 以利润总额排 1 江苏省 浙江省 2 广东省 江苏省 3 浙江省 广东省 4 上海市 北京市 5 河北省 上海市 6 山东省 山东省 7 天津市 吉林省 8 湖北省 天津市 9 北京市 陕西省 10 黑龙江省 河北省 4、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医药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从占医药工业企业数1.48%的排名前60家企业看: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9亿元,占医药工业的33.32%,其中,10亿元的21家、10亿元——5亿元的34家、5亿元——1亿元的5家。实现利润总额80.3亿元,占全行业的45.63%,其中,5亿元——2亿元的10家、2亿元——1亿元的17家、1亿元以下的33家(参见下表)。医药行业生产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排名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差距还很大,生产集中度还远远低于他们。因此,我国医药企业如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在全球药品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按完成主要经济指标排序居前30位的企业

位次 以产品销售收入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 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 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公司 西安杨森制药公司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公司 东北制药集团公司 天津药业集团公司 无锡山禾集团公司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 江西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万基药业有限公司 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航卫通用电器医疗有限公司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公司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公司 红桃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利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利润总额排 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 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 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 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 航卫通用电器医疗有限公司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公司 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地奥集团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深圳万基药业有限公司 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公司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红桃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 利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东阿阿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公司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公司 27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8 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9 成都地奥集团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0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四)转移生产是当前我国医药企业的重要机遇 分析医药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发现,部分国际医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进行结构调整,已经初露苗头并迅速发展。如赫斯特公司作为德国三大化工公司之一,卖掉了化工产业而集中全力与罗纳公司合并发展医药生命科学产业;美国默克公司曾是阿维菌素的专利发明人,但现在转向我国采购阿维菌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准备把GE在世界各地的X光机、CT和B超三大类普通产品生产全部转移到中国来;一大批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大量向中国寻求中药提取物合作生产。这一系列动向反映出:一是跨国公司普遍认为,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化学原料药和某些医

疗器械产品生产上中国占有优势,又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他们很希望与中国合作;二是跨国制药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大调整,这种“转移生产”的趋势,有可能使中国医药产业成为世界制药产业的一个重要加工中心,它向我们闪现出很多难得的机遇,也可能带来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产销格局和利益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十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注意把握机遇求发展。

(五)企业购并空前活跃,可能成为未来医药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2001年,世界药业的资产重组、购并活动都十分活跃。从国外情况看,世界排名列前的跨国公司大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联合、兼并、重组。葛兰素-史克必成、辉瑞-华兰纳波特、阿斯特拉-捷利康等特大规模的跨国制药公司在重组中都表现了优势互补,突出了主业,强化了其核心竞争力,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分割格局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从国内情况看,医药企业的购并重组也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特别是行业外大公司为了进军医药产业,积极发挥其资金优势,大量购并医药企业,使一些具有产品优势、但资金不足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气,迅速占领市场;一些后起之秀的民营企业,也以全新的机制和自身的优势,积极渗透国有企业,通过与国有企业的优势互补,参股、控股,壮大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预计这种动向仍会延续下去,会对更多企业、特别对那些受政府不正当行政干预而束缚的企业,或沉湎于过安稳日子的企业,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波和连锁反应。这些动向将为医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使医药行业多年推进困难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在这种重组购并中找到突破口,成为医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对2002年医药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测和分析

从发展趋势看,今明两年是我国经济包括医药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很多,分析认为,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医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积极的财政宏观调控实践,我国已经基本适应了摆脱短缺经济之后的新形势,取得了在供大于求主导趋势下的宏观调控经验。这几年连续出台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积极效应,会在2002年继续起作用。同时,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顺利召开和“十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国家将综合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平稳和宽松的环境。这种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局面,将为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社会消费增长的拉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需求的提高,是拉动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日益兴起,特别是知识经济阶层和沿海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医疗保健观念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用药水准也迅速提高。同时,国家还将继续采取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延长节假日等措施,继续刺激消费的增长,这些对于启动国内需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我国药品市场、保健品市场的消费增长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

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为我国医药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近期看,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启动,对目前过高的用药水平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其保险覆盖面将从目前公费医疗的1.2亿人扩大至2.5亿人,总体上会促进医药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

随着医疗保险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的进一步实施, 医药零售市场将出现快速发展,零售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用药更为有利、方便。用药消费和药品市场发展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将使药品零售市场出现更为兴旺的局面。

4、入世将有利于扩大优势产品出口,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风险投资。我国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扩大内需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出口,包括出口退税等措施,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国内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预测,国际药品市场将以8%的速度递增,仍然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22%的份额,我国有60多种质优价廉的化学原料药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入WTO后,适用的国民待遇条款将更有利于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

同时,我国吸引外资已连续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加入世贸又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利好消息。在全球投资出现近30年最大降幅的年度里,我国正以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看好。例如,新年伊始,北京技术市场就出现了外资研发机构大举进入的好趋向,很多医药企业也反映国外研发机构加快了与我国医药企业的联盟与合作接触。这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无疑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二)不利因素分析

1、世界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将扩散影响到医药市场。起始于2000年下半年的世界经济减缓,在经过大约半年后开始显现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逐步加深。在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能否尽快走出衰落,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无疑给200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这种不利影响将可能呈现分层次逐渐扩散的趋势:出口不畅,首先影响出口企业生产下降,进而影响为出口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企业的生产,最终通过波及市场供求环境等来影响投资和消费,形成连锁紧缩效应。

2、入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将逐步显现。我国加入WTO,从长远看,将会对医药经济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医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也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体制创新等等。但从近期看,对医药市场必将有巨大冲击,其一,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将冲击我国传统的药品研发模式;其二,进口药品关税的降低将削弱国产药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三,取消对大型医疗器械的管制将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生不利冲击;其四,逐步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将使我国医药处境艰难的商业企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其五,逐步放开医药服务市场将影响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稳定。除此五项外,加入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条款、市场准入原则、政府采购及风险投资等款项,也不无对医药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

对行业而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由于我国政府公开的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细则十分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媒体知道情况的梗概;一些媒体不恰当的宣传和分析,误导了企业的判断;一些企业感觉WTO很神秘,漠然不知其实;还有的企业压力很大,缺乏信心,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据最近一次对医药企业关于入世的问卷调查显示,37.9%的企业在关于入世方面还没有采取很好的应对措施;54.7%的企业对自身的竞争力缺乏信心。反映出企业认为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处于难

以预测的压力之下。这种漠然和疑虑不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心理预期明显下降,并最终导致对未来企业景气信心的下降。

3、药品价格不断降低,将使企业盈利增长困难。从医疗制度改革趋势看,国家将通过对药品价格的重新审定,以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限价等措施,逐步减少药品差率总水平,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它对于现行的医药商业流通体制无疑是巨大的冲击。现行药品定价机制是历史沿革的产物,在向以市场机制定价的并轨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改革成本,市场、企业和消费者都有一个磨合过程,磨合不好,不仅会伤害医药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消费者也难以从中受益。对医药企业来讲,怎样更快的适应市场变化,争取市场的主动性,将是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课题。从今年的现实状况看,抓住国内上游工业产品价格全面下降的机会,尽可能降低成本,是医药企业的一个有利时机。

展望2002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利用世贸组织这个舞台,努力克服不熟悉世贸规则、法律法规不健全、调控方式不适应、营销渠道不畅以及行业竞争力弱的不足,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同时,要充分估计今年世界经济可能进一步走低、入世对行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做好长远打算,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企业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投资的增长还没有真正实现以效益为中心,国有企业的问题尚没有彻底解决,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还不平衡,也缺乏促进经济大发展的重要热点、亮点等,我国2002年的经济和投资都不会出现迅速回升的局面。

预计2002年的医药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1、医药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发展的局面,产销衔接状况将有所好转。预计全年完成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3%;商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0%;商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0%;医药产品出口比上年增长10%。医药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

2、经济增长的小幅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药品价格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药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调,药品招标采购也将在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开展,对医药企业利润的冲击在所难免。医药行业上半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将可能降至近二十多年来22%的均线以下,并且企业经济效益会出现小幅波动。预计至下半年,药品价格有可能止跌回稳,企业效益会出现缓和性回升。

3、在对外贸易方面,扩大出口难度加大。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对我国外贸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影响将会继续波及国内市场。预计我国2002年进口和出口增长速度都难以达到两位数。医药行业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长速度已逐月回落,产品价格下降的状况难以迅速扭转;进口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出口。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会明显减少,但对外贸易总格局仍将是出口大于进口。

4、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在2001年不断推进的企业兼并重组将继续加大力度,并且由于资本运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捆绑式重组的企业会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真正的“洗牌”,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具有

竞争实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有可能勇敢地跨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开拓。

5、商业流通企业可能在面临国外分销服务进入我国市场的最后时刻,通过联盟、重组、购并、产权制度改革等各种形式,探索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销模式,逐步冲破地域封锁,使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得到较大发展,零售市场得以快速增长。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虽然在关税等方面还有2-3年的缓冲期,但从开始就应该逐步适应入世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要使各项改革尽快到位。这一切都将给即期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6、走仿创结合的道路,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会出现新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各国经济融汇到一个洪流中,形成经济的全球化。现在国外医药企业投放在中国市场的药品中有一半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而在获得专利保护的产品中,还有相当多的产品专利在今后5年左右将会到期,这样将留给中国仿制药企业很大的市场空间。实际上,在美国制药工业中仿制药的销售额现在也占到了总销售额的50%,所以不应该盲目担心我国的仿制药工业在加入世贸后会遭到“灭顶”的冲击。我国仿制药工业在加入世贸后能否生存,其关键在于能否按照市场经济透明、公开的规则,扬长避短,开发出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药品,以赢得更大的市场。 总的看来,我国国民经济在2002年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国内外尚存和新出现的不利因素将大大地增加我们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改革和加强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医药行业经济景气分析报告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日前,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会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围绕医药行业经济景气走向问题,继续对医药企业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四季度医药行业景气状况好于三季度,综合景气度达到0.14,但低于预期的0.20。与此同时,接受调查的企业对2002年一季度的走向趋于保守,景气预期下降到0.05,但仍可认为是处于比较正常范围。

总体显示,医药行业经济景气在跨年度之际出现了一定波动,未能承接去年一季度景气的好势头,预期一季度将会有所下降,值得警惕和关注。 一、2001年四季度景气回顾

2001年四季度综合景气度为0.14,尚算较好,但较预期仍有0.06的微弱差距,部分景气指标未能达到预期值。四季度,除原材料采购价格超出预期0.16外,反映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或与预期持平、或低于预期水平。说明本年末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未能达到预期结果。 表2:四季度各项指标景气度 经济景气指标 四季度 预期值 实际与预期比较 宏观经济状况 0.36 0.34 ↑0.02 企业总体经营状况 0.37 0.43 ↓0.06 企业销售收入 0.38 0.49 ↓0.11 企业利润状况 0.31 0.41 ↓0.10 企业订货数量 0.32 0.41 ↓0.09 企业员工在岗数量 -0.04 -0.05 ↑0.01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 -0.07 0.09 ↑0.16 企业产品销售价格 -0.28 -0.24 ↓0.04 企业产品库存 -0.10 -0.06 ↑0.04 企业生产能力利用 0.11 0.21 ↓0.10 企业从银行贷款态度 -0.07 0.03 ↓0.10 企业资金运用情况 0.25 0.23 ↑0.02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量 0.25 0.29 ↓0.04 综合景气度 0.14 0.20 ↓0.06 从其他指标分析: 首先,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订货数量、企业利润以及生产能力的景气度均较预期下降0.10左右。究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企业对于三、四季度间陆续出台的药品降价和进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活动反映较为强烈,在企业的生产供应活动以及企业经营者的心理预期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企业还认为银行贷款态度趋紧,这也反映了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与原来的预期相比产生了一定差距,使四季度的经济景气预期出现一定下降和波动。

其次,企业员工在岗数量、原材料购进价格以及企业资金运用情况的景气度较预期有所好转,是支持四季度景气的利好因素。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对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四季度企业员工在岗数量的景气度较上季度预期又有所好转,显示出医药企业近年来始终在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减员增效上下功夫,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二、2002年一季度全国医药行业景气预期有所回落

受去年四季度的经济景气波动影响,2002年一季度医药行业的景气预期有所回落。除生产能力较去年四季度有所上升、银行贷款态度略显宽松外,其余各项景气指标均出现下降,最终一季度预期综合景气度下降至0.05。 表3:一季度各项指标预期景气度 景气指数指标 一季度预期 四季度 预期比四季度 宏观经济状况 0.24 0.36 ↓0.12 企业总体经营状况 0.12 0.37 ↓0.25 企业销售收入 0.10 0.38 ↓0.28 企业利润 0.02 0.31 ↓0.29 企业订货数量 0.10 0.32 ↓0.22 企业员工在岗数量 -0.06 -0.04 ↓0.02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 -0.02 -0.07 ↓0.05 企业产品销售价格 -0.31 -0.28 ↓0.03 企业产品库存 -0.02 -0.10 ↓0.08 企业生产能力利用 0.14 0.11 ↑0.03 企业从银行贷款态度 -0.02 -0.07 ↑0.05 企业资金运用情况 0.17 0.25 ↓0.08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量 0.20 0.25 ↓0.05 综合景气评分 0.05 0.14 ↓0.09 企业在应答宏观经济状况时,36.0%的企业认为一季度会表现为“好”,52.0%认为与四季度基本相当,12.0%认为一季度会转差。2002年一季度医药行业的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景气度为0.24,虽较四季度有0.12的下降,但仍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医药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有不错的感知。

然而,预期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景气度却为0.12,比四季度下降了0.25,说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着较大压力,经营并不轻松。分析此种压力的主要来源:我国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的行业规则、国家应对政策仍然不为企业所知,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预期有所下降。同步追踪调查还显示,面对入世新课题,企业在以下几方面依次感觉模糊:国家应对策略、国际市场状况、世贸组织规则等等。而模糊的认知直接导致了37.9%的医药企业对于加入世贸组织还没有应对措施,54.7%对自身的竞争力缺乏信心。

此外,利润状况在一季度的预期值仅为0.02,产品销售价格的景气度更是下降至-0.31,这都是值得注意的情况,说明某些企业在产品结构和管理结构等等方面急需做出调整。

一季度区域景气的亮点在中部地区。中部的景气预期达到0.11,高出全国水平0.06。 表4:一季度区域景气预期 经济景气指标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宏观经济状况 0.24 0.19 0.41 0.15 企业总体经营状况 0.12 0.06 0.25 0.14 企业销售收入 0.10 0.07 0.19 0.10 企业利润状况 0.02 -0.04 0.16 0.05 企业订货状况 0.10 0.03 0.25 0.10 企业员工在岗数量 -0.06 -0.08 0 -0.05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 -0.02 -0.25 -0.23 -0.08 企业产品销售价格 -0.31 -0.33 -0.22 -0.38 企业产品销售库存 -0.02 0.03 -0.06 -0.14 企业生产能力利用 0.14 0.16 0.06 0.14 企业从银行贷款态度 -0.02 0 -0.03 -0.05 企业资金运用情况 0.17 0.22 0.06 0.14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量 0.20 0.19 0.38 -0.05 综合景气度 0.05 0.04 0.11 0.01 中部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重庆等地,这些企业一般也是作为当地重点企业出现,受重视的程度很高。因此,企业对宏观经济状况和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都好于其他地区。此外,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景气度高达0.38,说明这些企业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比较充足的能量。

东部地区的活力反映在良好的生产能力和资金运用等方面;而西部地区仍然饱受产品销售价格低和固定资产投资量不足之苦。

三、医药企业普遍认为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首先,44.4%的企业认为机遇来自于产品可以更好地打进国际市场,但同时,69.8%的企业承认国外产品挤占本土市场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企业还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将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净化企业竞争环境,但外国公司人才竞争和经营策略的本土化,也将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调查显示,如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抓紧目前有限的过渡期,准确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扩大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积极成熟的姿态迎接世贸组织的挑战,是每一个医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具体分析WTO对医药行业的机会可见,我国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扩大内需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出口,包括出口退税等措施,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国内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据预测,国际药品市场将以8%的速度递增,仍然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22%的份额,我国有60多种质优价廉的化学原料药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入WTO后,适用的国民待遇条款将更有利于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

同时WTO对医药企业的不利影响在于:由于我国政府公开的加入WTO的承诺细则十分有限,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媒体知道情况的梗概。一些媒体不恰当的宣传和分析,误导了企业的判断,一些企业感觉WTO很神秘,漠然不知其实,还有的企业压力很大,缺乏信心,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后果,是政府与企业应共同思考的。 大力推进国有医药企业改革 加快医药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主任在2001年12月6日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后一段时间,仍然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来抓。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把企业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大力推进国有医药企业改革,对于加快医药经济战略性调整也是极为重要的。 医药行业国有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医药行业国有企业依然是行业的支柱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医药行业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前的医药行业是行业壁垒高矗、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改革大门一经打开,立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新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自1981年医药行业诞生第一家合资企业、1991年诞生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以来,目前,医药行业已经有678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3家境内外股份制上市公司、486家民营企业、还有1100多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与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民营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推动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冲出行业所有制壁垒的束缚,逐步融通国内外资本市场,汇入社会经济大潮中。

1、国有企业数量及资产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快报分析,至2001年底,医药行业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110家,占全行业的 27.4%,其中:大型企业88家、中型企业179家、小型企业843

家。从企业数量上看,大中型企业比重偏小、中小型企业偏多。

从资产比重上看,2001年末,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1080亿元,占全行业资产总计的31.6%,比上年同期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集体、股份制、民营企业的总资产分别为667亿元、208亿元、122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全行业资产规模的19.5%、6.1%、35.8%、4.3%。国有企业依然在行业内占有重要的比重。

2、主要生产经营状况

从生产经营指标看,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36.9亿元、销售产值501.5亿元,分别占全行业的30.2%、23.9%,同比分别增长13.9%、6.8%。从增长趋势上看,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股份有限公司、民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增速。 3、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有较好表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21.2%,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但仍可认为是较好的增长幅度;完成销售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6.8%。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弱于行业内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企业亏损面仍居高不下,为35.6%,比上年同期增加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上升。截至2001年末,国有亏损企业共发生亏损额7.6亿元,比上年增加5.8%。统计快报还显示,少数亏损大户巨额亏损、亏损额过度向少数亏损大户集中的状况有所好转。10家亏损大户的亏损总额已由上年占全行业亏损额的51.4%下降至33.1%。多数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有所好转,扭亏增盈工作初见成效, 4、经济运行质量指标

从经济运行质量上看,医药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得到较好改善。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实现利润和销售收入有较好增长的同时,其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幅均较上年有所下降,特别是销售费用较上年下降了3.4%,销售成本、管理费用的增福只有7.5%、4.6%,是各经济类型中最低的。这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8.1%,好于行业内其他各经济类型企业(表1)。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同期下降6%。显示出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在加大企业内部改革、挖潜增效上下功夫,使其销售成本不断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好地发挥了主渠道的优势作用。 表1:各经济类型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与此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收帐款及产成品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的状况也有所改善,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4%、4.9%,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8、6.2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民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好转、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表现出近年来,医药行业通过大力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方式的改革,以及提高医药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在国有企业中显效,使国有经济的销售利润率水平较三资、集体、民营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为好。 (二)、行业排头兵队伍加强,盈利能力加强

1、统计快报显示,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10家利润大户,集中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0.1%;实现利润增幅为29.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行业排头兵队

伍效益显着。

表2:国有医药企业实现利润前10家企业名单 1 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 2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 3 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 4 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公司 5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公司 6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公司 7 太极集团公司 8 齐鲁制药厂 9 河南天方药业集团公司 10 江西江中制药厂 2、据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统计,列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名单的25家重点医药企业产销呈快速增长态势,增幅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709.6亿元,增长22.5%。销售收入679亿元,增长14.8%。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环境下,重点医药企业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增长11.2%。24户企业全部盈利,其中19户企业保持增长,5户企业减利。

3、2000年,医药国有经济在全部36个行业中,以利润排序居第6位,表现较为优秀。

表3:按行业分国有经济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0年) 工 业 资产 产 品 利润 企 业 工业总产值行 业 增加值 合计 销售收入 总额 单位数 (90价)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047.61 4041.55 2835.63 1106.57 67 592.9 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 2026.52 16588.56 6202.47 378.69 4128 1563.14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741.11 3832.99 2774.97 173.32 1330 4815.05 烟草加工业 927.62 1937.53 1406.72 142.44 299 897.7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889.12 6358.66 3573.03 125.87 2747 3773.64 黑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31.39 7970.32 3677.84 117.44 702 2443.25 饮料制造业 336.89 1608.13 827.55 70.8 1663 646.34 医药制造业 321.05 1702.68 853.83 67 1496 1226.3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705.15 6034 2753.3 49.53 3692 2632.65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业 295.27 2057.49 1118.73 35.3 608 887.55 化学纤维制造业 170.5 1259.01 662.2 33.1 233 675.86 纺织业 446.05 2734.83 1606.23 31.94 2631 1497.6 电气机械器械制造业 262.64 1871.52 907.31 24.6 1684 1059.01 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 91.19 498.72 228.3 17.15 2148 202.52 食品制造业 16.13 106.64 401.04 15.38 2071 42.21 造纸及纸制品业 121.92 1125.72 425.06 14.95 1028 367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75.65 407.54 173.15 11.25 662 145.42 普通机械制造业 334.95 2906.69 1119.38 8.96 2761 1167.9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63.42 2976.44 1056 8.27 4279 939.26 塑料制品业 55.09 462.85 223.07 7.61 967 237.45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 136.14 1375.47 269.98 4.93 2231 90.79 仪器仪表文办机械业 58.39 480.5 200.81 2.8 710 214.94 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 40.75 219.57 135.04 2.27 638 121.9 金属制品业 80.5 611.87 299.38 2.23 1426 300.2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2.04 89.99 37.36 1.33 268 29.31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61.24 400.16 107.79 1.14 486 98.33 食品加工业 291.72 1564.53 1247.48 0.87 5082 993.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8.87 254.46 60.74 0.47 179 40.72 家俱制造业 7.44 54.15 22.02 0.46 239 24.03 非金属矿采选业 54.52 514.99 117.04 -0.02 621 110.5 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 27.61 266.78 93.67 -1.39 638 101.03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4.05 112.78 44.44 -2.47 331 51.74 专用设备制造业 238.34 2061.48 857.25 -3.47 2622 898.35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27.07 572.43 184.23 -5.21 252 69.82 橡胶制品业 72.3 256.79 244.96 -6.68 374 330.54 煤炭采选业 498.14 3587.53 1003.31 -7.33 1321 550.2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694.2 3418.05 4181.96 -10.44 281 1510.84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历史债务负担沉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国有企业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在国家资本金投入较少下运转多年的医药国有企业,普遍受到资金困缺的阻碍.近年来,医药行业国有企业家大了改制、改组、改造的力度,通过资产重组和购并等活动,增加了资本金,降低了资产负债,使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但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仍为66.2%,高出行业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2、劳动力安置资金缺口巨大

据行业统计,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岗人员数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说明企业在减少冗员方面始终在作着艰苦的改革工作,至年底,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已经减少了6%,但在岗富余人员仍不在少数。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必然要付出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的代价,而由于财政能力的限制,为下岗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安置的巨额改革成本,将成为一些国有医药企业推进改革的关键障碍所在。 3、体制性障碍

(1)激励机制始终没有很好建立。医药企业改革多年,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触

动还没有能够在经营者中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不相关,而且往往互相冲突。这种激励机制的缺陷,影响了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效益较好、日子比较好过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的放慢了改革步伐即而观望。在这方面,期权制、期股制的推行可能会是对经营者加强激励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进展缓慢。

(2)监督机制始终没有健全。我国企业改革多年走的是放权让利的路子,它在给了企业经营者放权的同时,往往也放松了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出现了企业经营者借放松监督之机通过不合理或非法的渠道牟利、或借放权之名各行其是的弊病。 4、观念性障碍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为提高竞争力、缩小与世界跨国制药公司的差距,我国医药业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加快兼并重组和战略性联盟的新趋势。并且出现了行业外企业跨行业购并、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渗透很猛的好势头,为医药行业的重组整合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是将如何有利于企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过多考虑重组后谁是老大、自己的位置将会如何等,致使来自国有医药企业内部的改革重组力度不够大,这种观念上的障碍影响了一些原本应是很好的重组整合。

三、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要全面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医药经济在我国医药行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是经过几十年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医药行业的支柱,而且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力资本仍然是今后行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医药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全行业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并将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1、医药行业是竞争性行业。以往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单一的国有经济发展道路已经不适应、不利于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情况,必须要进一步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多元化步伐,做到国有经济退而有序。

建立和健全企业退出通道,是近几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由于国有企业只“生”不“死”,积累了一大批早已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因此,要积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起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退出通道,让那些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通过有效措施逐步退出市场。例如,近期内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对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施关闭破产,迫使其尽快退出市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管是主动改革,还是被过渡,都意味着市场经济资源的的重新调整和重新配置,因此,国有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减少各种观念上、体制上的干预和阻碍。

在医药行业量大面广的众多国有中小企业范围内,国有经济要积极主动进行战略性退出。要针对企业不同情况,通过市场实现多种改革措施,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又要保证广大职工的社会保障利益,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对那些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有困难的企业,要多方吸收投资以加快发展,积极鼓励通过兼并、联合、购并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尽快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2、国有医药经济“进而有为”。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国有股减持等形式,组建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特别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骨干大企业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发挥这些骨干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要占支配地位,要集中有限、必须的人财物力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

四、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按照国家经贸委经贸工作会议部署,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将围绕围绕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管理信息化三个主题开展工作

1、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十五”期间,要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努力发展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使这些企业集团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国家队”。围绕提高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今年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要推进授权经营和重组上市;二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在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中选择一批监管到位、内部管理规范、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健全的企业集团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三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进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试点,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四要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与其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的关系,实现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在资产、财务、人员和机构上“四分开”。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意愿,绝不能搞“拉郎配”。 2、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以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逐步引入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设立为董事会履行职责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决策咨询、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逐步建立董事会选聘、市场化配置经理人员的机制。继续推动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上市。要坚持先重组改制、后股票上市的原则。要加大存续企业的改革改组力度,分离为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3、要继续推动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在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要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要继续抓好企业关闭破产的规范性操作,进一步落实关闭破产稳定工作责任制,把工作做深做细,把职工安置好,确保社会稳定。

4、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今年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经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实践证明,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将有助于提高企业产品更新

换代的速度,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完善财务和营销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多年,依靠政策脱困、政策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后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更应当把注意力尽快转移到提高自身竞争力上来。

(二)结合国家安排的四项重点工作,医药行业要具体落实好以下几点: 1、加强企业技术进步。

2、鼓励经营者持股,加强产权制度改革。

指导更多的企业加速推进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因为无论哪个行业,只有首先实现参与市场者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才有可能真正打破垄断,推行真正的市场竞争。同时产权改革要与经营方式改革相结合,与深化企业管理相结合。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的活力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要把这个因素激活,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经营者和技术骨干持股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人的基础上,将人及附加在人身上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与企业分配问题相结合。医药工商企业都很注意资金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融智胜于融资!经营者持股是当前人力资源、资本运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为了迎接\"WTO\"后的新的竞争,新的挑战! 3、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规模经营。为了提高竞争力,我们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不是依靠新的技入,而是要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以资本为纽带,改组、联合、兼并、掺股、控股等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控制力。

我们期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扶持5一10个面向国际,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占到全国销售额的70%以上。

同时,通过出售、兼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国有小企业的退出。退出可采取整体或部分出售以及吸引非国有投资主体进行兼并等形式。要结合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破产机制的实施,推动目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无市场前景的国有企业特别是无市场、无发展前景中小企业的退出,以避免国有资产进一步被侵蚀。

4、鼓励、吸收社会资本、风险资金进入医药行业,渗透国企改革。 2001年医药外资及三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一、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自1981年,医药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成立了第一家外商投资医药工业企业——天津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历程,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20多年来,已经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1年底,医药行业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053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10户,占27.4%;集体企业571户,占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78户,占16.7%;民营企业486户,占12%;股份制企业1167家,占28.8%;其他类型企业41户,占1%。从企业数量上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经与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之一(图1)。 图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图

至2001年底,医药行业678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化学制药企业289家、医

疗器械企业106家、卫生材料及药用包装材料企业61家、制药机械企业5家、中药企业178家、其他企业39家(图2)。

图2: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业分布结构图 至2001年底,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产总计66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占全行业总资产的19.5%;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551.2亿元、499.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6%、20.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5.7亿元,利润4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9%、49.8%,分别占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的23.6%、27.6%。

表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行业比重 二、医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全国的状况分析

依国民经济36个行业2000年主要经济指标状况,对医药制造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进行分析。

从反映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分析,医药制造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

济36个行业中排位于18-20名,属于中等水平,资产规模实力不大。 表4:医药外、三资经济主要指标在36个行业中状况 企业 工 业 工 业 资产 固定资产 数量 总产值 增加值 总计 原 值 医药占全国的比重 1.91% 1.71% 2.55% 2.06% 1.54% 在36个行业中排位 19 18 18 19 20 2、从反映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分析,6项反映综合绩效的指标中,医药制造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4项指标: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均好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分别属于第7、9、5、18位(图5)。整体水平均属上乘,经济效益较好,是全国经济中表现出众的一支队伍。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产销率指标表现不佳,弱于多数行业,属中下游水平。说明我国医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行业内其他企业一样,也深受医药流通不畅的阻滞,同样未能避免行业流通体制改革滞后这一瓶颈问题的制约。2001年的产销率也只有 93.8%,预计排位状况仍不理想。 表5:2000年各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资产利资产负销售利流动资产销售收入行 业 润率 债率 润率 周转次数 产销率 增长率 % % % (次/年) % % 全国总计 5.00 57.06 5.73 1.89 97.73 225.0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12.61 10.76 58.56 67.14 99.43 342.4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8.33 59.71 6.59 2.25 98.38 502.96 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业 7.21 54.55 5.26 2.20 99.13 520.4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7.10 48.94 10.63 1.46 96.87 166.08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57 62.38 28.97 1.49 111.15 68.7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45 52.42 7.92 1.77 99.43 221.88 医药制造业 6.20 54.31 8.88 1.32 93.92 228.06 化学纤维制造业 5.53 46.52 6.88 2.58 98.28 151.08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业 5.51 56.90 17.78 1.67 99.51 49.25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 5.46 55.44 4.16 2.21 97.53 450.79 专用设备制造业 5.39 55.04 6.90 1.35 97.47 293.68 非金属矿采选业 5.09 51.68 6.27 1.63 94.89 228.51 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 5.05 58.24 5.27 1.73 96.94 305.00 普通机械制造业 4.58 49.51 6.76 1.29 98.08 201.87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4.20 66.69 2.89 4.30 101.81 258.9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18 53.12 3.61 2.06 97.36 362.39 家具制造业 4.12 59.23 4.33 1.73 97.00 305.10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4.05 53.85 4.95 1.80 96.35 199.31 食品制造业 3.79 55.04 4.35 2.10 96.58 200.8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75 77.75 4.81 1.49 94.80 537.93 塑料制品业 3.71 54.65 4.34 1.83 97.20 209.39 烟草加工业 3.41 40.51 5.95 1.13 99.73 126.50 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 3.23 64.38 2.28 2.27 97.69 515.70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3.12 59.49 2.70 3.39 104.37 295.06 金属制品业 2.97 58.43 3.18 1.78 98.03 258.7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88 54.81 2.73 2.39 98.41 440.00 黑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2.84 63.71 3.81 1.86 98.54 153.00 纺织业 2.74 59.56 3.31 1.75 96.77 200.35 煤炭采选业 2.72 81.48 2.88 1.63 105.58 520.71 饮料制造业 2.57 56.81 4.00 1.65 97.40 130.53 造纸及纸制品业 2.52 63.47 4.85 1.29 95.15 106.4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11 56.16 4.51 1.38 96.72 95.52 食品加工业 1.87 64.40 1.57 2.49 97.72 308.88 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 1.84 61.18 2.23 1.94 97.68 187.33 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 1.14 63.54 1.44 1.74 96.79 179.54 橡胶制品业 0.53 61.91 0.83 1.43 95.15 159.12 三、医药行业内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与其他经济类型对比分析 1、从盈利能力指标看,2001年,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4项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利润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其他3项指标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6、5.4、4.7个百分点;工业销售利润率9.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但其成本费用利润率逊于行业基本水平,仅为9.28%,不仅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8.83、5.16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股份制企业4.2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销售费用、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较高,导致投资收益代价较大,影响其利润的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讲,与其他经济类型相比,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均优于行业内多数经济类型企业,是投资回报运作比较出色的。

2、从资产运营能力指标看,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5.2%,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处于较好的运营范围内;流动资产平均余额较上年同期

增长14.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好于国有企业,但弱于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增幅为8.9%,与行业平均增幅基本持平;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幅为12.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也高于国有和股份制企业。说明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产运营能力、资产负债状况较好,但资产流转状况在全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 3、从经营增长能力指标看,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1.9%,新产品产值增长25.7%,高于除民营企业以外的全部其他所有制企业。显示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较好的经营增长能力。

但从亏损企业状况分析,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亏损企业为153户,虽较上年同期略有减少,但亏损面仍达22.6%,高于除国有以外的其他各类经济类型企业。虽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8.5%,但医药行业10家亏损大户中仍有6家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00年为7家),集中了行业亏损总额的21.6%,比上年同期有所好转,但仍显示了亏损问题的严峻性。表明医药行业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改革,扭亏增盈效果明显,多数经济类型企业的经营增长能力大大提高,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扭亏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70%是中小企业,在历经20年的发展历程后,也有一部分企业不适应当今市场的严峻竞争,落伍于医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部分亏损大户亏损额过于集中,不仅反映这些亏损企业扭亏任务十分艰巨,同时也拖累了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整体经营业绩的表现。当然,这与其成本费用率较高不无关系,也不排除近年来一些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者受其国内经济影响,不规范运作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投资企业的效益。

四、分析和预测

1、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而 发展起来的新生力量,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以其优异的表现和较好的投资回报而无可非议地成为推动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以上各项指标的分析来看,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运行质量,不仅在行业内普遍好于其他所有制经济,而且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发展中,也是表现出色的一支队伍。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格局的形成。

2、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促进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商及港澳台经济的资本贡献,该经济的进入增加了医药行业的资本金规模,加大了行业投资力度,加快了资本形成速度,缓解了医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状况;二是外商及港澳台经济的技术贡献,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进入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制和市场战略,使我国医药企业得以快速接触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了医药行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三是外商及港澳台经济的制度贡献,引进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强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推进了国内企业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从而加快了医药行业的改革步伐。国际上前25家跨国大制药公司中已有20家来我国合资建厂,提前将国内医药工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缩短了我国医药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医药企业在竞争压力下锻炼,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队伍。 3、预计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加入WTO 后,医药经济吸引外资的力度和领域都会加大

改革开放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获得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广泛进入的机会;目前,我国政府已实行了全国区域的全方位开放,并开始按照世贸规则,逐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入WTO后,国家将进一步制定统一透明的规则体系,加大开放力度,包括原来外资禁入的医药商业领域也将逐步放开,尽快与国际市场通行规则接轨,并以此推动医药流通体制的大变革。因此,未来医药领域吸引外资的空间是巨大的,投资增长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医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状况。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仍将在医药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医药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仍将进一步发挥,但其技术进步贡献度将会逐渐减弱。主要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已经表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性技术转让已经基本完成,而更为先进的技术则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垄断,从而难以实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转让。以往多以产品或直接投资建厂的合资方式,将更多地向科研领域的技术联盟或合资发展科研院所方向发展。

这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21世纪中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要更多地依靠本国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大医药企业科技开发的力度,尽快形成以大型骨干重点企业为自主开发核心的格局,走科技强国的路子才是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本质所在。 4、在推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同时,应建立起优势互补的机制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介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中国正在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我国医药企业和世界各国医药企业间的合作将愈加频繁,合作的领域也将愈发宽广。这个过程也是我国政府为了更快地适应WTO的规则、加快市场经济的步伐而付出的努力,是我们各级政府包括各地经贸委和医药企业做出很多贡献而得来的。我们打开大门,让出一部分市场,是为了通过这个途径,使我国医药企业更多、更快地接受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和新机制,而国外投资企业除获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丰富的物质资源外,还可以通过中国企业的本土资源优势,迅速扩展在中国的市场网络。随着加入WTO,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不足国民待遇和超国民待遇都将随之取消,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首先对内开放。因此,我们在推动和利用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发展时,要学会消化和吸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经验,建立起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优势互补的机制,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在促进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为了合资而合资,不能为了要政策而合资,更不能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道路上途劳而归,空走一遭合资形式。

政府指导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一是将国内贸易领域列为对外开放的重点;二是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吸收外资进行重组,改革经营机制和产品、技术结构;三是鼓励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四是促进中西部利用外资。在这些重要发展方位上达到目的后,不仅外资流入规模会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相对地位也将进一步增强。

5、面对跨国公司,我国医药企业应做些什么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快速进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应该承认,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进入,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并不是无准备而来的,除了获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以及潜

在而广阔的市场资源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其全球化的经营战略。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许多跨国公司在近期的运作策略上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战略调整,主要表现在:大力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灵活多样的投资策略、科学成熟的营销策略和不断创新的技术开发策略等。加入WTO后,这些公司除了要求“国民待遇”、“政策统一”外,还要全方位地开放市场,真正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 经过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20年来的合作实践,我们已经锻炼培育了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要尽快抓住加入WTO前有限的过渡时期,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突出主营业务,增强竞争优势,尽快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量。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要勇敢的走出去,真正成为我国国家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医药行业经过20年的引进外资、合资、合作的探索和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融合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科技发展动力。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准确把握机遇,就可以在合资合作经营上,更好地发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优势,大胆开拓并勇敢探索走出去的路,培育和发展我们的跨国公司。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人的努力,我国会有更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前进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中国中药协会

对2001年全国中药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2002年发展趋势展望如下: 一、2001年中药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回顾

2001年全国中药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全国中药工业企业1231家;中药工业总产值为59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其中新产品产值完成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工业增加值完成22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与全国医药工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实现利润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7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全年中药工业销售利润率10.77%;资产负债率53.3%。

由于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趋扩大,中药对传统市场与新开发市场的出口有所增长,虽然局部国际环境相对恶化的北美、欧洲与大洋洲的出口下降,但全年仍有一定的增幅。2001年,中药商品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总额11.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中成药进出口总额为7.46亿美元,中药材进出口总额为4.3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1.4%、26.4%。进出口相抵,中成药继续为逆差,逆差额为3.9亿美元;中药材继续为顺差,顺差额为2.38亿美元。单个商品出口最大的依次是鲜蜂王浆、人参、西洋参加工贸易、甘草及甘草浸膏。按出口额排序,居前5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江苏。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政府对中药出口的关注,以及国际上对中医中药认知度的不断提高,2002年我国的中药出口将面临较好的形势,出口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2001年中药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中药生产经营的集中度逐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以及竞争意识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企业技改和调整步伐加快。目前,国家经贸委“总量控制,淘汰落后”政策的实施,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药品GMP认证的全

面提速,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这些政策的实施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落后技术,促进企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

(三)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两大类企业群体正在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完善,企业规模两极化走势日益明显。我国中药工业正在成长的两大类企业群体,即:以三九企业集团、广州药业集团、北京同仁堂集团、上海雷允上药业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类是以吉林敖东药业、成都康弘药业为代表的技术先导型中小企业群体。

(四)医院终端销售进一步活跃,药品销售地域性差异越来越大。东部6省区(京、沪、鲁、浙、苏、粤)药品销售占全国的54%。另外,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合资医院、民办医院纷纷兴起,这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非公有制医院200多家,合作对象多为美、日和香港、台湾地区;民办医院也不少于500家。这种势头还会有新的发展,这些医院采购和药品消费,都给我国药品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 三、影响中药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

1、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产销的影响逐步显现,并愈加深刻

主要表现在:随着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的深入,药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出台的低定价,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进入医保目录的中成药包括内科、外科、妇科、肿瘤等十四大科的常用药品总计575种,涉及生产企业约600余家。575种产品中,独家生产的品种约130种,企业有70余家。2000年以来,药品价格管理部门多次降低药品价格;2001年底,国家对医保目录中的383种产品又进行了降价,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这种“一刀切”式的大幅度降价政策,对处于发展中的中药企业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些企业反映:进入医保目录是双刃剑,企业既要流泪又要流血。企业只有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优势,通过扩大市场加强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促使竞争更加激烈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之一是为降低虚高药价,减轻病患者负担,制止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但从招标采购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不规范行为,以低价位作为中标的主要条件,造成了企业间的竞相降价,低价倾销,使得一批知名品牌的药品生产企业也必须调整营销战略和产品品种结构。如不规范市场营销秩序,不解决医药卫生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2002年中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进一步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

3、企业GMP改造投资大,企业负担沉重

根据国家药监局对认证期限的确定,医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03年底全面完成GMP改造,以便如期通过认证工作。这对本来就基础薄弱的中药企业来说,是一项十分困难但又十分紧迫的任务。企业必须在维持正常生产和保持原有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完成GMP改造。同时,企业又面临着价格的大幅下降和产品销售成本不断上涨等难以消化的困难,负担日趋加重。仅以广州药业集团为例,用于GMP改造的经费已经花费了3100多万元,若到2003年全面完成GMP改造,还需投入资金6—7亿元。

4、假药、劣药时有出现,企业合法利益受损

尽管国家的打假力度逐步加强,但假药、劣药在市场上仍屡禁不止,由此给正常的流通秩序造成混乱,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使企业合法的利益严重受损,影响了国家的财税收入。据了解,一些企业由于假药以及为打假而花费的费用竟占到产值

的3%—10%,但地方保护势力强大,受损的还是合法企业,企业为打假工作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

四、对中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几点意见

2002年是入世后中国进入全球经济的第一年。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已将现代中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中药产业的比较优势,认真抓好《中药行业“十五”规划》的实施,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医药经济研究专家预测,由于后工业革命给全球带来的工业污染,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即基本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大大高于感染性疾病(肺结核、肝炎等),由此给制药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2002年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到位,药品降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药价水平将会再下一个台阶。按照国务院六部委“关于印发《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的精神,今年县级以上医疗单位70%以上的药品要通过招标来采购,医院用药将会发生很大调整,药品市场品种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二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医药商业质量管理规范》(GSP)全面提速,都将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三是《药品管理法》和其它政策的实施,以往靠广告拉动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市场份额将会萎缩,非处方药市场会进一步增长;四是随着企业的资产重组,市场品牌份额将出现新的变化,同类药品因拥有知名品牌,实行优质优价将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五是从广州、上海等地区医药市场的增幅表明,零售药品市场在竞争中将会有新的增长。

由此,医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对一些规模较大,市场份额占有率较高,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以其规模和拳头产品带动多品种、多层次的生产,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可能形成单一品种或多品种的市场垄断经营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化,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日渐减弱,行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将趋淡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将有所减弱,这些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严峻考验。这类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财力资源状况、产品资源状况等寻求特色发展的道路。

据专家分析,我国的医药产业面临重大的调整,企业资产重组为我国巨大的资本市场找到了新的出路。产品的升级换代,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从整个行业状况看,近期主要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促进产业组织规模结构合理化

从目前药品在集中招标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对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的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大幅度降低等,其深层次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药品生产企业过多过乱,总量过剩和低水平重复。据统计,中成药企业的设备利用率约为40%,应将产业过度竞争转化为有效竞争,以促进规模化、集中化为目的,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应将企业间的竞争引向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做好产业战略重组的协调工作。这应是今年以至于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之一。 产业政策的制定是促进行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有效竞争的产业市场是指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市场主要由为数不多的股份公司或企业集团各自带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展开竞争,即集团竞争。企业的组织结构应以大企业为核

心与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态。

有效竞争的支撑点是大企业集团的形成。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我国中成药工业排序前10位的企业其利润仅占全部中成药利润总额的30.48%,可见产品的集中度还不高。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存在着市场体系的不健全,竞争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高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了市场和地区的分割,严重遏制了市场竞争,使得优势企业无法将劣势企业淘汰、兼并。同时,劣势企业没有退出路径,又遏制了优势企业的发展。相反,一些地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企业走上规模化、集团化道路,效果就很好,广州药业集团兼并白云山制药集团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分工发展

我国中药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如何定位、如何搞好与大企业间的专业分工协作,以获得比较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中小企业应逐步创造条件,生产有自己特色的中成药,开拓自己的市场。

围绕大中型“核心企业”成长起一批小企业群。根据最终产品生产或原材料供应形成各自特色的合作模式,核心中药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技术难度较高的产品生产,大量的小企业多以半成品如提取物等专业化生产,或以原材料供应为中心,加强中药饮片企业和大型中成药企业之间的合作,依靠大企业带动一批小企业。 依托在企业集团的小企业群体,可以通过依托于企业集团实现生存与发展,借助集团的整体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技术进步,生产有特色、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药,靠大企业救活一批小企业。 (三)深化改革,推进企业转制

运用市场规则,通过资本运作,逐步推行中药产业规模化和结构性调整,可以通过资产置换、解除关联担保、债务重组和减免等,形成行业中的强强联手,达到优胜劣汰。经过几年的工作,逐步在行业中形成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以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四)积极创造条件,如期通过GMP、GSP认证

新版《药品管理法》的颁布施行,使《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的实施与认证由原有的行政管理推进到法制管理,企业实施GMP也由自愿走向了强制实施阶段,GMP认证已成为企业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通过GMP认证,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是中药国际化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全国1231 家中药生产企业看,截止2001年底,已通过GMP认证的达133家(155个车间或生产线通过GMP认证),仅占10.8%。中成药生产企业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速技术改造,加快软件建设,如期通过认证。医药商业企业更应积极做好GSP的认证工作,同时更要积极做好《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五)加速技术创新,提高中药企业研发(R&D)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全球经济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据美国药物研究与生产协会的资料报道,1980年全球R&D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1.7%;1999年为38%;2000年已上升为42%。1999年R&D全球支出为38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210亿美元,西欧各国为141亿美元;2000年全球制药企业R&D支出为420—430亿美元。2000年世界10大制药公司R&D支出总额分别为19亿美元—44亿美元。

目前全球新药物的研发也十分活跃,2000年全世界新药研发数目达到2520种,几乎等于上世纪后10年研发新药的总和(上世纪后10年R&D新药总数为2707种)。2001年全球新药物研发总量预计为3500种以上。

我国还是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距离实现全面工业化、进入发达的新经济社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药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与我国其他先进工业经济部门的差距仍然不小,中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水平、竞争能力均因地区差别很大,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其主要表现是,中药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利润水平不高;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R&D的投入严重不足,即使较好的企业,其R&D投入也不到该企业销售总额的2%,企业总体投入水平只有1%左右。创新中药研发水平不高。 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共批准中药新药387种,其中一类新药4种,二类新药5种。吉林亚泰药业公司研究的用中药人参皂甙中的Rg3组分制成的“参一胶囊”,创造了第一个中药抗癌一类新药,药理清楚,疗效确切,已在多国申请专利;西洋参中Rb1组分的研究与开发也在中澳合作中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成果也为从传统中药活性组分的筛选入手,进行创新药物研究闯出了一条新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加速中药企业科技创新,尽快提高我国中药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中药行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的为独具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各种资源有效组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技术创新却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包括研发能力,技术改造、技术更新能力、技术维护、应变能力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是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独特或领先的优势。因此,中药企业应结合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以培养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为宗旨,研究和制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围绕以大品种为核心,促进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以大企业为龙头,促进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社会资源有效地结合,充分发挥省、国家级中药研发中心的科技平台作用,形成现代中药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大市场为依托,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从而全面提高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现代化进展顺利,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中药如康莱特注射液、杏林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参一胶囊、双黄连粉针等,具有药理清楚、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已先行开拓美欧市场,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起到了示范作用。广州医药集团、上海雷允上、成都地奥集团、太极集团、正大青春宝集团等正在投入重金进行中成药二次开发,加快实现中药制药技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有关部委、局围绕推进中药现代化,从政府层面上,投资启动了一系列专项工程,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三九企业集团、扬子江药业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从企业发展战略着眼,率先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入手,提高中成药生产的科技水平、工艺水平、质量水平和装备水平,推进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和提升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即将出台的《加快中药现代化指导意见》将会全面加速中药现代化。 (七)推行品牌战略

现代营销是品牌的营销。行业中要形成核心支柱产品层,营造“国药”的产品形象,全面提高国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据统计,我国中成药销售额上亿元的品种已过23种,但作为国内外知名品牌还寥寥无几。因此要结合国家正在搞的中国名牌产品战略实施工作,注意培养名牌意识,培育和创造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国药名牌,并积

极向国际市场展示“国药”的名优产品,扩大“国药”产品的出口。 (八)提高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力度

2001年社会需求平稳增长,医药市场的需求稳中趋升,但农村医药市场的需求却有所下降。全国农村医疗单位的销售仅占全国医药销售额的30%左右,也就是说全国约30%的城市人口消耗了70%的医药用品。说明农村医药市场的潜力巨大,应加大力度开发农村市场。

(九)按政府职能分工,需要加强政策层面的研究及配套政策的出台

1、国家经贸委应研究促进产业组织优化。中药产业的低进入高退出壁垒,是引发中药产业过度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进行规制,即:提高进入门槛,从品种的审批、资本、规模和技术、资源配置,实施进入管制,区别性地设置不同的进入壁垒。对国家经贸委已出台的医药行业“总量调控,淘汰落后工作意见”,应制定实施细则,加快落实。淘汰一批落后企业,保证竞争的合理和有序。

2、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尽快出台《加快中药现代化指导意见》。指导企业调整结构,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五、充分发挥各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2001年2月,历时三年的过渡平稳结束,9个由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转为相应的行业协会。我国行业性政府职能管理结束了历史使命,行业管理进入了由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服务、协调的行业自律阶段。同时标志着由政府管行业,计划配置资源发展工业时代的结束和以市场配置资源时代的开始。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O,行业协会已经发展成为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近两年来,医药行业协会在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基础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开展行业调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规划的起草,行业价格的协调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行业协会成立的年代不同,由于大多是伴随政府机构改革而产生的,同时决定它的发展总是受到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制约,难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同时,少数协会对市场经济还不很适应,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遗痕和行政色彩,市场经济观念和世界贸易知识都比较缺乏,人员和知识结构都显老化,企业认同度比较低。 国家经贸委推出的《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对行业协会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行业协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反映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最新呼声、要求、建议,为决策部门当参谋,受政府委托开展行业调查,发布行业信息,进行价格协调等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最新政策、信息、咨询服务。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等,行业协会都大有可为。企业需要行业协会,政府需要行业协会,市场需要行业协会。关键是行业协会自身要转变观念、摆正位置、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向民间性、服务性、自律性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 国办发〔2001〕90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 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

企业集团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外经贸部、人民银行、外汇局《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 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ΟΟ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

国家经贸委 中央企业工委 国家计委 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 外经贸部 人民银行 外汇局 (二ΟΟ一年九月十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着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这是一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现就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以下统称企业集团)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工作原则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根据《“十五”计划纲要》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根据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要求,择优、重点发展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集团,成为优化行业和企业组织结构,带动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

(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企分开,避免行政干预,不搞“拉郎配”;政府要转换职能,为企业集团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企业集团要健全和完善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各项功能。

(三)立足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增强企业集团竞争能力的基础。把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作为政府支持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工作重点。 (四)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要把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集团重组、精干主业、分离辅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的重要目标,立足于把企业集团做优、做强,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多元化。 (五)逐步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企业集团及其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逐步符合国际通行规则。政府制订有关政策和办事程序应参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规范,为我国企业集团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二、工作目标

“十五”期间,这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引导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努力发展一批具备以下特征的重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近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企业集团委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囡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0〕64号,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落实可追溯的决策责任制度,建立产权管理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2.加强和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集团要制订和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建立发展战略研究和管理机构,强化在重大决策、投融资、财务监控、产权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实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 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集团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技术、新产业,提高科研开发成果的转化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合作, 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4.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企业集团应高度重视市场营销能力的培育和增强,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提高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要加大市场营销投入的力度,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完善营销组织结构,积极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并建立健全适合营销队伍特点的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

5.推进内部改革。按照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深化固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大对企业集团核心技术开发、管理创新及市场开拓等领域有突出贡献和起关键作用的人才的激励力度,拉开分配差距,实行更为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

6.加强企业管理。企业集团要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采购和营销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并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加强资金和财务管理,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户水平。 7.突出主业,做好企业集团内部重组和分离分流工作。按照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原则,精于主业,分离辅业和社会职能,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工作。明晰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母子公司管理层级应控制在三层以内。理顺产权关系,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实行事业部制、分公司制或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做好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二)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提高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1.实行授权经营。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经营。通过授权经营,明确和规范政府与企业集团的关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使企业集团成为投融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通过派出监事会,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及企业集团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对企业集团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进

行评价,并提出奖惩、任免建议。鼓励企业集团探索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2.支持企业集团上市和多渠道融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整体或主营业务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借助资本市场的规则和竞争压力,规范经营行为,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对具备偿债能力的企业集团,可在国家批准的额度内,发行企业债券,有的经国家批准可在境外发债。

3.改革项目审批办法和支持技术创新。选择一批大型的重点骨干企业集团,其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或有关部门批准后,除国家另有规定或规划变更外,其具体投资项目不再审批,由企业集团按规划分步实施,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创新试点。以上具体办法和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计 委商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审定。

4.改革工资总额管理方法。对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企业集团,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有关部门不再审批企业集团工资总额,由企业集团参照当地政府颁布的工资指导线和社会平均工资,根据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分配,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 5.支持分离分流。对历史负担比较重的企业集团,在分离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处置不良资产、内部重组等方面,各级政府要给予支持。对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 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政策,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用企业集团辅业固有资产的变现收入,支付分离分流的成本。对产品无市场、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子企业,依法实施兼并破产。

6.鼓励开发国际市场和跨国经营。对具备发展前景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信用等级较高、开拓国际市场成效显著等条件的企业集团,在授信额度、出口信用保险、境外投资和外汇管理方面,通过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等方式给予支持。

7.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要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企业经营者市场配置的改革步伐,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支持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吸引具有国际经营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优秀人才在我国企业集团担任各类重要管理职务。

8.建立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集团定期沟通渠道。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召集会议,听取有关企业集团的情况汇报,研究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经验、成效和遇到的问题。国家拟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可在企业集团中先行试点。 四、组织实施

(一)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十五”时期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在国务院确定的试点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按照上述工作原则和措施要求,指导这些企业集团研究制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二)制订方案应立足于对照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认真查找差距,提出通过努力应达到的目标,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集团内外环境分析、比较优势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集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中长期目标;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以及政策建议。国家经贸委要会间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评估。

(三)方案经有关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由企业集团负责组织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围绕上述工作原则和措施要求,为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

争力创造相应的条件。对企业集团实施方案中涉及的有关政策问题,由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方面进行协调,必要时报国务院决定。同时,国家经贸委要了解各企业集团方案的实施情况,定期将情况汇总报告国务院。

加入WTO对我国工商领域的影响及对策 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协调司

自1986年7月我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以来,复关及加入世贸组织谈了15年。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中国将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履行承诺并享受应有的权利。这次中国入世,142个成员中,我们谈了37个,形成的议定书包括9个附件,对入世后中国应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作了详细的规定,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工商领域的情况。 一、加入WTO对我国工商领域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工商领域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WTO成员相互间提供的最惠国待遇,我们都可以享受;美、欧等国对我国纺织、服装等出口配额的逐步取消,有利于我进一步扩大出口;削减关税,有利于生产下游产品的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我国还可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和参加谈判的条件,维护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但是入世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特别在初期会更大一些。根据入世协议,这些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减让进口关税对某些行业和产品影响较大

根据协议,2005年我国工业品算术平均关税税率降到9.1%,与我国原承诺的2005年降到10%左右的方案大体相当。由于关税上限是约束性的,只能就低不就高,实际关税水平可能会比承诺的水平稍低一些。目前我国减免税措施较多,实际关税低于名义关税,有继续降税的余地,总体上对工商领域影响不大。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由于降幅不同,有些行业或产品承受的压力较大。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或产品,主要是纺织品、皮革、陶瓷、玻璃、橡胶及杂项制品等,关税降幅较小;而缺乏竞争力的行业或产品,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和部分化工品等,关税降幅大大高于平均降幅。如工业品关税平均降幅是42.6%,轿车关税降幅达到75%,这给轿车行业将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是今年关税减让影响较大,对部分行业和产品会产生一定冲击。根据入世协议,关税减让从2000年开始,由于我国去年年底正式入世,真正履行关税减让从今年开始,这样两年的关税减让幅度都在今年执行。今年有4315个税目达到最终减让税率,占税目总数的59%。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到2002年的12%,工业品算术平均税率从14.7%降至11.6%。原油及成品油、木材、纸和纸制品、化工产品、交通工具、机械产品以及电子产品,当年税率降幅就超过25%。今年关税水平的大幅下降,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国外进口产品的剧增,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 三是关税结构不合理对某些行业会带来影响。按照合理的关税结构要求,我国的关税结构应该体现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并有一定的税率差。由于在谈判阶段,美欧等对各自关心的半成品和制成品提出过高的要价,目前的降税方案存在原材料或半成品关税高于制成品的现象。这对某些行业是十分不利的。

(二)取消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将使一些竞争力弱的产品失去保护

非关税措施并不亚于关税的保护作用。入世前,我国尚保留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管理的产品385个税号。我们承诺,到2005年1月1日我国将取消所有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并确认不再扩大或延长上述非关税措施的范围和期限,不采用或实施任何新的措施。这期间保留的部分商品配额管理,也都明确了基期配额量和增长率。失去非关税措施保护后,国外部分产品如钢材、聚脂和化纤原料等有可能大量进入我国,由于基期准入量大且增长率高,配额保护的作用将大大弱化或不起作用。2000年我国进口磷酸二铵360万吨,今年配额准入量567万吨,大大超出这两年的进口量。面对关税大幅度下降以及非关税措施弱化的情况,今年冶金、石化等行业的利润有可能大幅度减少。

(三)开放流通领域对商业零售批发和工业生产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根据协议,我们将在入世后的3年内基本放开流通领域的进出口经营权,逐步取消对外资设立批发、零售企业的地域、数量及股权比例限制。开放流通领域,外国大型商业企业将会加快在我国建立多种业态、多种形式的大型商业企业,对国内批发及中小零售企业会造成冲击。开放流通领域也会对我国工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一方面我国工业企业可以利用国外销售体系开展营销活动;另一方面跨国制造公司在我国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将对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形成冲击。我国汽车短期内难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目前我们不允许国外汽车商在我国建立分销体系,这实际上是对我国汽车行业的一种保护。根据协议,外国汽车制造企业将允许在我国逐步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这将给我国汽车工业造成很大压力。如果加上外国金融业的介入,影响会更大。

(四)履行投资及工业补贴有关规定,将对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带来一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商投资方面,我国制定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平衡、出口实绩、当地含量、技术转让等规定。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入世后这些要求都将取消,外商控股、独资企业会大量增加,将对我国在关键产业部门的控股以及实施“市场换技术”、通过国产化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等带来不利影响。实施《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我国在技术改造、扩大出口等方面继续采取鼓励政策以及加大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支持形成一定的约束。

总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定要有全面的认识。既不能夸大对我国的冲击,也不能低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看到,一些行业、企业和产品短期内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能否真正做到利大于弊,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工作,趋利避害。

二、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 1、中国经济将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

入世后,在将近5年的过渡期内,我们将按照WTO的要求和市场准入的承诺,加快市场开放的步伐,客观上要求我们尽快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要求企业改革要尽快到位,市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

2、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将发生重大转变

根据WTO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将发生重大变化,行政审批将大幅度减少,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将进一步加强。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中国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加大,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将加大。 政府将解决处理好三个关系: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管理经济的关系

3、不同产业的影响各异,不同产业要确定不同的对策措施

入世对我企业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不同产业应确定不同的应对措施。 ——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要发挥扩大出口的优势; ——竞争力较弱的企业要以国际标准为调整目标,在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面,学习掌握国际上一流的先进水平;

——不具备竞争力的要加快核心技术的突破。 4、结构调整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

结构调整将是“十五”的主线,不调整不能发展。总量过剩、低水平重复、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结构调整完全靠政府的投入是完不成的,必须依靠各种类型企业的投入。依靠比较优势,强调效益型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同时在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以下矛盾: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同结构性失业的矛盾;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部门同外资竞争的矛盾。

5、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国际化步伐将加快

随着投资政策的变化,不同领域的外资企业将进一步上升,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将形成多元竞争主体,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公开、透明、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适用,企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结构性失业严重。 ——加快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尽快解决国内各行业的限制;

——加快关键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商领域竞争力分析及对策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各产业部门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的,也是不平衡的。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同,竞争能力也不同。我们重点分析了纺织、轻工、煤炭、冶金、石化、电力、机械、汽车、建材、有色、烟草、医药、黄金等十几个工业行业,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些行业所受影响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这类行业包括纺织、轻工、煤炭、建材、有色等,其中服装、丝绸、羽绒制品、家电、一般机电产品、日用机械、皮革制品、鞋类、玩具、煤炭等产品,优势比较明显。

一是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服装、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牛、羊轻革已占世界同类产品总额的13.1%,猪轻革高档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缝纫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50%,居世界第一;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0%、24%和16%,已步入世界家电生产大国行列。 二是出口比重大,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2001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为2662亿美元,其中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七类产品的出口额达191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

品出口的13%左右。自行车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的63%。有色金属中的钨、锑、稀土等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80%。丝绸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可以主导国际市场价格。

三是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和部分知名品牌。海尔、科龙、春兰、格力、小天鹅、长虹、TCL等已成为知名品牌和生产集中度较高的企业。我国生产家电的前六位企业,电冰箱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5%,洗衣机占74.6%,空调器占68.5%。国产大型家电产品已主导了80%的国内市场,而国际家电著名跨国公司与我国合资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10%左右。

四是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据有关资料分析,在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中,我国工资成本的比例较低,列第52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为10338亿吨,保有储量为10070亿吨,居世界前列。我国也是有色金属资源大国之一,钨、锑和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

这类行业总体上看有利条件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类行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属中低挡,附加值低,自创品牌不多,创新能力不足。如不早做准备,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传统的优势也可能会很快丧失。 对属于这一类的行业,总的是要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抓住加入WTO后的机遇,争取多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一是从政策上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对具有出口优势的企业,鼓励进一步扩大出口。对一些目前出口竞争力稍差但前景看好的产品,要尽力扶持。国家要在技术改造资金、外贸发展基金、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市场融资和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赋予更多的出口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加强协调管理,规范出口秩序。

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单纯出口商品向在海外投资设厂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到境外设点办厂,发展带料加工贸易,扩大商品和技术输出,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这些行业,提高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四是鼓励企业创造知名品牌。通过注册商标管理、特许经营管理等措施,运用多种形式,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第二类,具有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的行业

这类行业主要是冶金、石化和机械行业,比较典型的产品有钢材、成品油、合成材料、化肥、轮胎、重大技术装备(包括电力设备、石油及化工设备、矿山及冶金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包括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械基础件)、农业机械、造纸等。

这些行业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钢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原油产量居第5位,乙烯产量居第4位,化肥产量居第1位;机械工业规模居第5位。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这些行业尤其是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已具备了较好的技术、装备基础,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机械行业一些制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研制生产重大、精密产品和成套设备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工业、矿山采掘、冶金工业、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等所需技术装备多数可以基本立足国内研制和开发。 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这些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生产集中度低,先进工艺与设备所占比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一方面部

分中低档产品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高档产品又要大量进口。国产优质无铅汽油仅占20%左右;高中档润滑油仅占65%左右,且比先进国家低2-3个档次;轮胎子午化率只有30%,世界平均达到85%,发达国家接近100%;高浓度氮磷复合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其中间体还主要依靠进口。我国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至今还不能够成套制造大型石油化工设备。

这类行业承担着为各个行业提供基础原材料、重要产品和技术装备的重任,是综合国力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重要体现,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入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外高中档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对这一类行业,必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先进技术,调整品种结构,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生产集中度,降低成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替代进口。

三个行业都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优化结构,全面提高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加快企业重组改制的步伐。冶金行业对已组建的宝钢集团要进一步优化重组,调整内部分工,使之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的精品基地;在此基础上,以宝钢、鞍钢、武钢为核心,逐步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三大集团,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石油化工行业对石油、石化、海洋等三大集团,也要进一步优化重组,强化企业集团的国际资本运营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逐步向跨国公司发展。机械行业要重点支持“三大动力”、“两大重型”、洛阳一拖、沈阳鼓风机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在条件具备时,以这些企业为核心组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企业集团。

二是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替代进口,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冶金行业为例,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采用高炉喷煤、连铸连轧等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吨钢综合能耗,提高成材率;二是通过改造,尽快淘汰低档过剩产品,发展高档紧缺产品,优化产品结构。三是通过铁水预处理、炼钢大型化、精炼、精整和热处理等改造,提高产品内在质量。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我国冶金、石化、机械等大型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进一步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第三类,缺乏竞争能力,需做重大调整的行业

这类行业主要是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汽车工业厂点多,布局散,规模小,成本高。全国100多家整车企业,几乎分布在全国各个行政省、市、自治区,另外还有150多家摩托车、200多家农用车及多达几千家的相关零部件企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达不到经济规模,成本难以下降,绝大多数轿车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偏高。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全国汽车生产能力约300多万辆,产能只发挥70%左右。其中轿车生产能力约140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另一方面,安全和环保性能好的经济型轿车及大吨位牵引车、高档客车等产品仍不能满足需求。

三是企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弱。我国在载货车、摩托车、农用车等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而轿车及零部件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能力,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大多数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投入明显不足,储备严重缺乏。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安全、环保、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国内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差距很大。

四是汽车销售服务体系落后。我国汽车工业普遍重生产,轻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网络。流通渠道比较混乱,国际通行的销售方式尚未普遍采用,售后服务不到位,汽车租赁、二手车市场及报废车回收处理等滞后,消费信贷手续繁杂,制约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大。

这些问题造成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不足。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原有保护措施的减让,国外汽车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门槛大大降低,将增加汽车产业中薄弱环节特别是轿车企业的压力,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

汽车产业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与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产业。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有5045亿元的总资产,年工业产值3000亿元,相关产业的工业产值2000亿元,除自身有200万职工外,还影响到近千万人的就业。汽车行业也是全球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有人分析,本世纪初,全球整车生产厂家将只有5-6家。入世后汽车行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在有限的过渡期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下决心解决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近几年全球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国汽车工业要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必须加快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尽快形成以一汽、东风、上汽为主体的三大企业集团,通过提高集中度增强竞争力。

二是加强与国外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合作与联合开发。轿车的开发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大量智力和资金,我国近期内不具备这种能力。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轿车技术尤其是新的车型,仍然要走引进技术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路子。

三是围绕三大汽车集团的组建,调整汽车零部件生产布局。尽快解决汽车零部件厂家“散、乱、小”的状况,在优胜劣汰基础上,使他们与三大汽车集团形成有机的协作关系。同时,要推动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合资合作进行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尽可能将其纳入与我合作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的零部件国际供应体系。要抓紧在过渡期内通过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调整和建立零部件技术开发中心等措施,培育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小巨人”。 四是建立健全汽车营销和服务体系。服务贸易体系是汽车产品销售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加快形成以我为主的服务贸易体系,调整不合理的税费政策,简化繁琐的购车手续,为汽车工业拓展市场空间创造必要的消费环境。

面对入世后经济环境的这些重大变化,中国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都要做好应对。从政府的角度看,入世最大的约束是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像公开、透明、国民待遇、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调控经济的方式、方法,都将做重大的改进,以适应入世的需要,执行入世的协议是需要政府来完成的。但入世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格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以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是实质性的应对,从企业的角度看,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确定正确的战略发展目标

——入世同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入世后,将加快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企业要把握市场经济的准确含义和内容。

——企业要认真分析自己所处行业和竞争领域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劣势。

2、加大企业改革的力度,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国家大中型企业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继续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已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要进一步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继续抓好三改一加强工作

——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力度

——适应“十五”规划的要求,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的机制,解决好信息渠道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工作。

4、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研究制定正确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学会掌握现代的促销手段。尽快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5、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理念,不断提高经营者水平 ——掌握了解世界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变化趋势。 ——学会同跨国公司做生意。

——跟踪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经营理念。

总之,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有全面的认识。既不能夸大冲击,也不能低估不利影响,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在认真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入世的应对工作。尤其是利用过渡期做好工作,经过努力,使利大于弊。(霍建国) 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等各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1、 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

展。过去从事物资流通的企业已经脱离了计划体制的束缚,大步走向市场经济的海洋,初步形成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并建立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网络规模居世界第2位。数字数据网总容量达到46万个端口,已具备提供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能力。1997年,全国各类消费品市场总数已达87000个,其中批发市场14000多个。作为流通领域的新型营销方式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全国已有连锁公司1000多家,连锁经营网点达15000个。物资配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40多个城市。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97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250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代表中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TEU,达到1076万TEU。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

2、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

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中国物流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在货物运输中,中国现行运输管理体制也制约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物流速度。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运输费用在生产费用中因各部门产品对运输的依赖程度不同,其所占比重也不同。根据1992年国家投入产出表,运输邮电费用在农业生产总费用中占3.29%,在工业生产总费用中占7.15%,在建筑业中占8.63%,在商业饮食业中占14.98%,在其他服务部门中占7.8%。如果从物流业总体费用考虑,有关资料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

在总体上分析计算物流效率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流过程非常复杂,物流活动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物流效率。这是我们用物流相关行业的成本费用总和与GDP的比值来评价物流总体效率。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把交通运输、仓储、代理和批发等行业的成本费用之和与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大约占比重为15.47%。如果考虑其他相关流通环节的费用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损失,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

3、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4、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

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物流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是从现阶段看,由于我国刚刚告别短缺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不断规范和完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还难免会对现代物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从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物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全国来看,现代物流只是在少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边远省份,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还未真正起步。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还很低。据测算,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首先,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其次,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

再次,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3.物流管理不统一,阻碍了全国性综合物流体系的建立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内贸局等各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

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

4.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善

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我国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由于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在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目录中至今没有物流企业的一席之地;物流企业的设立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手续繁琐,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等等,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5.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百分之一;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措施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相当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一)面对入世,物流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加入WTO是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的重大战略措施。同时,它将给中国的物资流通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1.将为物资流通业带来大的发展空间。从短期看,中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克服贸易壁垒的费用下降,推进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将为中国物资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从长期来看,物资流通业发展的本身又降低贸易费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的影响,并加速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为物资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大的市场空间。

2.促进物流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物流体系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难点之一,加入WTO可以使国外企业和国内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在公平竞争的促动下,我国物流业无论在资本结构、服务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方面,会有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加入WTO后,中国物流业的管理办法和竞争规则会借鉴WTO的基本原则和国外先进办法。

3.物资流通业的渠道将进一步扩大。加入WTO三年后,中国对外贸易将实现放开经营,允许由公有制企业出资或控股成立的国内销售公司,按现行外贸流通公司的标准和条款,经申请可获得外贸流通领域经营权。近几年来,我国的批发零售、货代、信息等行业已经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竞争了。加入WTO后,我国在公路货运、商品分销、仓储设施等领域的开放,将为从事物流服务的外资企业提供多样化进入

中国市场的可能。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虽然会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其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经营经验的可能。

(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来说,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以扶持和培育。其中,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政府重在宏观调控,其职能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运作秩序的维护者。为了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加大物流宣传力度,普及物流观念

加强物流宣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包括举办讲座、物流培训、实地调查、经验研讨等,务使企业管理者和有关政府部门从自身和国家利益的角度理解尽快引进现代物流管理和规范物流市场的紧迫性,认清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使现代物流观念深入人心。应尽快明确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的作用,特别是广大工商企业要明确树立物流市场主体的意识,既要防止“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又要结合企业实际,探索物流过程重组的适宜形式。

2.加强有关政策研究,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并存的环境下,制定正确的政策就成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研究制订符合促进实现二个根本性转变的相互配套和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将会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物流事业的积极性,广辟筹资渠道和扩大资金来源,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尽快打破物流管理上的行业分割、地区分割,明确统一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性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物流网络的规划和统一布局,并与各专业职能部门紧密协调,以利于跨地区、跨行业、全国统一的,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物流大市场的建立。同时,也要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定,改变目前现代物流无法可依的局面。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3.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和其它政策,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首先要对现行政策中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对妨碍公平竞争、限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清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扶持、引导物流经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物流设施,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和物流服务推广。并积极倡导包括无车船、设备在内的物流策划企业和物流服务代理企业在内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工业企业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政府应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延伸物流服务范

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并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

5.重视现代物流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训,指导现代物流的实践

从某种意义来说,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吸纳和使用着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其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还相当薄弱,使得我国物流领域中还有许多环节、部门处在极其原始和落后的技术水平上。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是国外经验与国情以及企业实际的结合,对我国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政策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也可以通过设立物流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开设物流管理科学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展高级培训项目或科研项目,鼓励物流研究和物流人才的开发培养。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物流产业暂时离国际化水准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要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用户形成网络,而中国目前的物流系统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落后就意味着需求,也意味着利润和机遇。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常丹红)

我国企业应对入世该做些什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互开放市场,需要遵守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际经贸准则,实施我国对外承诺所承担的义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意味着加入WTO后改革传统经贸体制有个时间底限,五年后通行的将是国际规则。这对于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尚未适应这个进程的方面,既会产生冲击和压力,也会从各个层面上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对于在微观层面的企业界来讲,如何转变观念和能否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会从企业实际的竞争力上得到检验。 一、入世后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世贸组织对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求是:(1)根据最惠国原则不在生产者中搞差别(歧视)待遇;(2)根据国民待遇条款不在国内和国外企业中搞差别(歧视)待遇;(3)逐步取消大多数非关税贸易壁垒,发展贸易基本以关税为主要政策工具;(4)提高政策规定的透明度,公正地重新审视管理决定。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入世后的经营环境将逐渐发生很大变化。

(一)体制、法规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将进一步促进深化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政府宏观调控将以经济手段为主,政企关系和市场规则将更加规范,政策法律环境将更加完善、透明和统一,涉外经济的法规和措

施都要在指定刊物上公布。这样会增强政策的可预见性,减少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依赖和“寻租”环节,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企业自主经营的动力,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融资环境的变化

对外开放的地域、领域不断扩大和外资流入的增加,使国内企业直接利用外资面临更多机会。随着国内银行业、保险业、证券市场的逐步开放,将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制度化。具有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的引入会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条件;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到海外融资。 (三)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贸易和投资进入门槛的逐步降低,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国内企业会面对更多的国外企业的竞争,也会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由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有些行业的外商会以“贸易进入”替代“投资进入”,冲击国内相关市场和企业,迫使相应国内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改进经营机制、调整经营战略。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将暴露国内与国外服务业在技术、管理和人才上的巨大差距,促使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随着逐步打破部门垄断,将为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竞争会使市场细分化、经营专业化和提高企业之间协作的程度。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真正在众多企业中发挥规律性的作用。 (四)就业和人才环境的变化

虽然我国具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但是就业压力依然较高,除非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率和经济增长。同时,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会逐步升级,既会增加对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发展上的压力和挑战,也会增加人员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流动。我国政府会加快改善体制政策环境,吸引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和其他科技、管理人才。

二、通过战略评价检验企业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政府必须改变对个别企业重点扶持的政策,转向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国家政策重点由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向着力培育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实行在开放中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的战略.这个大的战略调整的前提是各类企业首先都应该弄明白的。

讨论我国企业在入世之际的应对措施,仅仅预测各个行业的利弊变化、一般性地讨论挑战与机遇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界,尤其是真正有长远发展目标的企业应该主动、实在地进行战略评价,检验自己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的竞争能力;管理咨询业应当积极配合企业的战略评价,帮助企业进行适应性的战略调整,这也是我国咨询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入世后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能否适应、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能否改进、经营战略和人才战略能否得到及时调整,将集中反映在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上,并且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广泛体现出来。战略评价对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企业成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战略评价包括以下基本框架。

(一)检查企业的战略基础

需要具体评价企业年度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合理性,分析哪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阻碍企业年度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内部因素,侧重研究企业在管理、营销、财务、生产、研究开发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的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企业外部因素,侧重研究产业、技术、市场、顾客、竞争对手以及法律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深入分析竞争态势,研究企业战略如何对关键机会与威胁做出反应。

检查企业的战略基础,最主要的是评估企业自身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或几个环节上具有明显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并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企业有没有核心能力,应主要围绕以下方面检查:

1.产品竞争力。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不一定是最终产品,它可以是中间品,也可以是零部件、原材料、配方、中间体等。最好有自己的品牌,至少有很好的产品覆盖率。

2.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市场是复杂多变、需求多样的,首先需要通过市场细分选择对本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提供有效服务的部分和层次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而把经营专业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经营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多元化经营,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能够不断得到增强的产品组合与市场组合,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范围。

3.技术竞争力。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需要了解相关技术前沿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保持对研究与开发的适当比例的投入。 4.人才竞争力。企业要有必要的关键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研究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财务会计人才。这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人才战略,以及对各类人才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利于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5.制度竞争力。企业要有适合于自己的制度模式和有效的组织结构。这种制度竞争力往往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体制保证和动力来源,在国内却时常被人们所忽视。各类公司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例如合伙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各有其股权结构特点和内部游戏规则。公司形态和规模的变化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需要进行企业管理系统设计,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设置简单型结构、职能型结构、事业部结构、控股公司结构、矩阵结构或集团组织矩阵。 (二)度量企业的经营绩效

企业必须对经营的年度目标和长期目标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包括评价经营者个人绩效,找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未能取得理想进展的原因。除了定性评价之外,还需要进行定量评价,比如质量和服务指标。各种财务比率被广泛地用作战略评价的定量标准,例如:投资收益率、股本收益率、盈利率、市场份额、负债对权益比率、每股收益、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等,找出绩效下降的潜在原因。这些财务比率用于进行三种关键性比较: 1.将公司不同时期的业绩进行比较;

2.将公司的业绩与竞争者的业绩进行比较; 3.将公司的业绩与产业平均水平比较。

只有通过度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加以比较,经营者才能对本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心中有数,把握企业的脉搏,与经验直觉结合起来,找到战略调整的改进措施。 (三)制订战略调整的相应措施

战略评价可以提高“公司的敏捷性”,及时进行战略调整,采取相应措施,使企业更好地发挥内部优势,更好地利用外部机会,更好地回避、减少或缓和外部威胁,更好地着力弥补内部弱点。有所准备的战略安排,是为了尽量避免商务环境复杂多变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冲击。就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来讲,就是如何有步骤地通过改革和创新重新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为了未来具有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而重新进行更有竞争力的定位。 三、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

1.企业制度创新。面临入世必须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这是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必须具备的制度条件。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公司控制权和监督,另一方面要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国有企业需要抓紧解决国有资本“出资人到位”的问题,建立明确的国有资本经营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国有资本的财务规则,以及对国有资本回报、产业政策导向和相关约束与激励条件明确的责任条款与经营业绩合同。股份公司的董事会要建立如审计、薪酬、提名与业绩考核、经营战略等专门委员会,至少要有审计、薪酬、提名与业绩考核委员会,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成员必须是会计专业人士。建立健全董事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董事的诚信勤勉义务与责任追究。建立企业全面薪酬体系,包括当期激励(工资和年度奖金)和长期激励(现金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实行绩效管理。公司的经营信息资料需要经过事先准备,财务报告要经独立审计员执行年度审计,按照财务通告、非财务通告和审计结果高质量标准地予以披露,接受股东和资本市场的监督。

2.企业管理创新。当前不少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需要进行管理思想、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营销策略、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需要认真审视各自的薄弱环节,尽快加以改进。就普遍性的问题而论,一是需要抓紧建立起正规化的管理基础,包括工作流程中定量的标准和明确的规则、程序和制度。二是需要加强战略管理,包括明确本公司的战略经营单元(SBU)和战略业务群(SBG),制订相应的功能战略、竞争战略和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实行内部开发、投融资、合并收购、战略联盟等组合战略,因地制宜地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或集中战略,根据战略实施的需要进行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组织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三是将信息技术(IT)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根本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

3.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科研开发投入,还需要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激励机制。既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技能,并与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还要熟悉并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合法的知识产权。

4.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创新除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搞好人才的培训,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他们的才能,提供用武之地。并进行有效的激励,既要使用物质激励,也要注重精神激励,用充分的

人力资本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5.企业文化整合。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要依法经营、具备商业道德和建立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明确生产经营活动所追求的使命、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 进行企业战略评价是我国企业应对入世的必要准备,也是企业自己决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当前不少中外合资企业正在认真进行中国入世之际的企业战略评价,制订积极的战略调整应对措施;但是也有不少企业仍在木然观望,这是十分值得提醒的。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除非战略评价被认真地和系统地实施,也除非战略家决意致力于取得好的经营成果,否则一切精力将被用于为昨日而辩护,没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开拓今天,更不用说去创造明天”。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企业如果囿于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惯性,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视而不见,对本企业的竞争力心中无数,未来就有不知所措、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只有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才能够对挑战做出应战、把机遇变为现实,并且能够在入世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锤炼,获得更大活力、提升竞争能力、取得长足发展。(李兆熙) 我国入世后外贸形势将有五大变化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国“入世”后,进出口贸易将全面纳入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因而对外贸易形势和中期走势将出现五大变化。

一是进出口贸易平衡关系将发生新的变化。“入世”之初,进口增长将快于出口增长,但仍有可能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今年我国出口增长率将由去年的27.8%降到5%左右,明年能增长3-4%已属不易。预计世界经济有可能在2003年出现复苏,在此之后,我国“入世”带来贸易环境改善的积极效应,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出口可年均增长6%左右,进口年均增长将在10%左右,贸易顺差明显缩小,甚至个别年份可能出现少量逆差,但整个“十五”期间仍可望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十五”以后,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和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我国出口增长的潜力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二是进出口产品结构将加快调整优化。“入世”后,我国中低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可望有更快的增长,如家用电器、一般机电设备、船舶、摩托车等,预计到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超过50%。同时,电子通讯设备、计算机及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品也将随着中间投入和进口关税降低、本土配套率提高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与开发能力而增强竞争力,预计到“十五”末期高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超过20%。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产品和某些农牧渔产品也有扩大出口的潜力,但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进口结构,过去主要取决于国内供求平衡状况,今后这个因素仍然存在,但将会更多地受制于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较的竞争力。即是说,不仅是国内供给不足的产品才会进口,有些产品虽然国内供给能力充足甚至已经过剩,但如果缺乏竞争力,国外产品也会进入国内市场。

三是多种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主体将得到迅速发展。“入世”后三年内,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均有权从事进出口贸易,各项政策也将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这将大大激发非国有企业经营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并促使国有外贸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活力。2000年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55.4%

和177%,而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8.2%和34.8%。可以预料,“入世”后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商品进出口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非国有企业将以较高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改写他们在我国外贸事业中的地位。

四是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入世”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所有成员扩大贸易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建设,如APEC、中欧论坛等,不久前我国又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共识,这些都为推进我国外贸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将在继续巩固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展。同时,不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体制转型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都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

五是各地区的外贸发展将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大中心城市,将在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上走在前列;一些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的地区,如浙江,将凭借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成为出口贸易大省;中西部地区将随着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逐步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显现出东中西部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其动态比较优势的新格局。(白和金) 中国零售业与WTO共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随着WTO的日益临近,中国零售业市场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已经进入中国5年的外国著名零售集团已渡过起步磨合期,一旦开启自由化,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已经走进初创和提速阶段的中国本土零售业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也开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提高竞争力的新阶段。 一、国际背景

从世界零售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曾经代表“第一次零售革命”的百货店时代已经过去,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销售额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35%,而百货店只占到14%。从世界范围来看,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已十分普遍。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零售商共有53家,其中,单纯经营百货业的零售商仅为9家,占总数的17%左右,其余46家为超市、大卖场等。

专家认为,21世纪世界零售业将出现五大趋势:跨国连锁经营再现高潮;营销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邮购、直销兴起;商店向功能多样化发展;百货商店不再大而全,而是走细分化、个性化道路,主题百货逐渐流行;各种商业业态互相补充,传统的百货商店占的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兴业态,而现代化购物中心和网上购物将以其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 二、内资、外商群雄逐鹿

对中国零售业来说,WTO并不陌生;对千千万万的中国消费者来说,WTO也早已带给了他们实惠。1992年,赛特、百盛出现在京城,引起行业性“地震”,老百姓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伊藤洋华堂、万客隆这样的连锁式商业经营和服务模式。到去年底,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共有28家,地方政府批准的共有277家,引进资金约20亿美元,实际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达300多家。从单店

到连锁、从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从零售到批发、从沿海到内地,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

最新消息表明,2000年度沃尔玛在全球的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从而一举超过通用占居世界500强第一。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加入WTO的临近以及政府关于入世后将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中国的一切限制的承诺,吸引了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大型零售集团的目光。沃尔玛CEO李斯特去年访华后称,2001年将在中国新开8家店,这相当于其前几年在中国开店数之和;家乐福的扩张计划是6家;麦德龙要新开8家;而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百盛集团则计划今后5年内在中国新开100家店。对于国内零售业来说,与国际商业巨人的全面碰撞已无可避免。 三、本土零售业的承受能力

外资零售巨头固然来势汹汹,但在近十年的对峙历史中,本土零售企业也在不断韬光养晦,并已在对峙中成长了起来。

在谈到即将来临的这场竞争的格局时,有专家预言,未来一年内,外商很可能在国内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排名中占据领先位置,但是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中,内资零售企业仍会占据较大比重。综合中国零售行业的总体情况,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商业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自从1992年开放零售业以来,事实上,目前,外资在国内商业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进入地域也有限,国内商业企业在竞争中仍具有绝对优势。从比重看,含有外资比例的商业企业占国内商业企业总量不到千分之一,营业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3%。而即使是在外资进入最多的上海,其营业总额也仅占8%。当然,尽管合资零售业在数量和市场份额的比重都很小,但它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心理压力,还是远远大于实际产生的市场压力。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顾国建指出,其实,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我们有先天的优势。比如说,一家店面的成功与否有70%取决于选址,我们的企业在这点上就可以占得先机;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发挥本土作战的优势,在连锁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对中国环境的熟悉,通过简便程序获得资源的配置优势。

顾国建认为,内资零售企业应牢记信息社会快鱼吃慢鱼的竞争准则,把我们目前已经占有的先机在短时间内转为市场实力;全面整合我们的系统,提高包括采购技术、配送技术、信息技术等的核心技术能力;要大胆实行业态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注意把超市各种模式的变化和地区性特点相结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电子商务对零售企业的意义,更快、更大规模地建立信息系统,发展企业对消费者业务。 四、挑战并非想象中的严峻

事实上,入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遇。有专家预测,在扩大中国商品出口业务的同时,大量国外的价廉质优商品进入中国消费品市场,将极大地补充、丰富商品市场的供应,对拉动国内需求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外商还会带来全新的营销理念与科学的管理方式。 目前,中国零售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强化定位意识。现在零售业面对的是日益成熟的、具有较高松散性和流动性的消费群体,消费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需要零售企业树立科学、整体的营销观念,研究自己的消费者,对自身做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让消费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二是从战术竞争转变到战略竞争。国外大型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更多考虑的是长远的、战略上的竞争。零售企业要构建完善的整体营销管理系统和经营品牌,还要实现从以单一消费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和竞争者为中心转变,重视竞争对手的研究;

从感觉经验型向科学经验型转变,重视科学的策划与可行性研究。要避免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零售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五、调整思路:与“狼”共舞

中国市场始终是中国商业为主导的商场,任何一个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他们只能占领点和线,而网和面始终是中国商业的。任何一种竞争最终或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要促使竞争、参与竞争、引导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家电行业的市场发展过程证明是竞争提高了家电产品质量,降低了价格,提高了管理水平,带来了整个行业的素质的提高。

加入WTO几成定局,加上准入限制的滞后作用,真正的零售业门户敞开要在2到3年之后,但随着外资向国内市场的渗透,合资、独资零售大户已经对本土零售业产生了竞争压力。面对这种竞争的冲击,零售业除了依靠国家在法律、政策、技术措施等“大小门槛”有限时期、有限范围的保护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大练内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首先,要进行经营理念创新,树立竞争合作求发展的新思路。加入WTO后,企业首先要强化现代营销意识。消费内容的多元化,消费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要求零售业要牢固地树立一切为消费者着想的观念,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零售企业经营观念的创新,还包括树立与竞争者合作求发展的新思路。

其次,加快资产重组,实行开放型大集团战略。规模经营是国外零售商的制胜法宝之一,也是我国一些零售企业的成功之道。因此,中国大型零售企业应解放思想,大胆地拿起资产重组资本运营这一武器,通过组建开放型的企业集团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之间可通过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盘活企业资产存量,来增强竞争实力;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击,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第三,强化激励机制,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形成较高水平、稳定进取的商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优越感和亲情感,使企业有长远发展潜能。

第四,构筑科技型商业企业。自1995年互联网被正式命名为国际互联网开始,全球兴起互联网的巨大深远影响力,它将改变旧有市场的游戏规则;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公司,将成为现代公司形式的代表。互联网导致了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结构的改变,导致企业经营的变革。

第五,认真向国外零售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营经验。比如POS系统、EOS订货系统、商业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等已被众多外商广泛采用,尤其是互联网在企业中最典型的应用——电子商务;网上广告,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结算,网上服务等等。

在经济和贸易一体化趋势下,全球一些著名的零售企业已经冲破地域、国界的封锁,以各种方式向世界各地拓展经营规模。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应在尽快调整内部结构的同时,提前引入外商投资,学习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区域、风俗、文化等特征,加以改进创新,创立自己的企业品牌,去赶超国外竞争对手,与国际市场接轨,与WTO共舞。(常丹红) 我国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影响加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出口受阻的产品反过来冲击着国内市场,相关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一些国家开始滥用反倾销程序、肆意扩大反倾销调查范围、降低调查立案的标准,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全球反倾销调查案急剧上升。恰在此时,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努力,我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呈现飞速增长的势头,在国际上不断占领新的市场、扩大旧有份额,这是我国产品利用比较优势与相关进口国产品进行激烈竞争的结果,但是这种价格上的优势却成为一些国家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借口。

截至2001年9月,我国已受到欧美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超过500亿美元;60%的出口商品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倾销调查,直接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我国不仅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七十年代只有2起,八十年代平均每年6.4起,九十年代达到年均30.7起。1987到1997年十年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占全球的11.25%,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的案件占全球的15.3%,最终裁定的反倾销案件比例高达63.97%,这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二十年来已从最初的3种扩大到4000多种,从2个行业扩大到10多个行业,其中五金、建材、化工、机电、医保和土畜产品等是遭受反倾销的主要门类,尤其是纺织品、鞋类、轻工等拳头产品屡遭反倾销。一些重点出口产品,如钨制品、鞋类、鬃刷等,更是遭到反复调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遭遇反倾销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从而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1994年美国对我国大蒜征收376.67%的高额反倾销税后,我国大蒜从此退出了美国市场。

二十年来,在对我国进行的反倾销案件中,单一案值超过1亿美元的就达15起;反倾销案件总计给我国出口造成直接损失100多亿美元,仅在欧洲市场就损失30亿美元。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将我国划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我出口产品价格是扭曲的,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并由此推断这些产品一旦出口到市场经济国家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这种歧视性的观点带来的是歧视性的政策,直接表现在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加,而且在应诉过程中我国企业的败诉率居高不下。近年来,上述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短期内很难出现根本转变,比如欧盟虽然将我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移到了转型国家名单中,至今却仍然缺乏具体的法律和司法实践来认可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

面对潮水般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却普遍显得观念滞后、准备不足、应诉不力。反倾销应诉对于企业来讲仍然是一项经济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就是说,企业先要确认通过应诉可以保住或获得更大出口市场或经济利益,然后才可能采取应诉行为。但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对于反倾销应诉知之甚少,根本无法真正准确地权衡利弊,于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反倾销调查案反映迟钝或干脆不应诉,这往往丧失了胜诉的机会,或失去了赢得较低反倾销税的机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国外滥用反倾销措施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国内其他企业,使之对反倾销案件产生畏惧心理而同样放弃应诉。目前,这种恶性循环仍未得到改观。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专家认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促使外方承认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为市场价格,消除其固有的歧视性观念;尽快建立多层次多级别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出口商会的作用;作为企业应尽量避免低价格竞争,一旦被诉则须团结一致,积极应诉,依照法律,据理力争。 2002年中国社会发展将表现七大趋势

二ΟΟ二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改革开放进程进入全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在逐渐成型的新框架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逐渐获得新的改革动力,公众也会在更加开放的社会中逐渐养成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是刚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二ΟΟ二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做出的分析。

这份由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十几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中国《社会蓝皮书》认为,新一年中国社会发展将表现出七大趋势。 第一,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将得到确立,执政党的创新将取得新的进展。

《蓝皮书》特别指出,二ΟΟ二年下半年举行的中共十六大,将就执政党的理论创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作风与思想观念以及相关的体制、规范进行积极的改革。执政党对变化巨大的社会经济现实的积极适应,将会引领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更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第二,经济发展将保持比较快速的势头,为社会形势健康平稳格局的实现提供基础。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百分之七左右。

第三,党风和社会道德风气问题将引起更集中的关注。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将从制度健全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得到强化;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建设会成为一个热点。 第四,公众对社会稳定和生活水平改善的预期将提高。公众以增加收入来抵御压力的预期将尤其强烈,最受关注的前三位问题是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和失业、就业三大问题。

第五,各个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在二ΟΟ二年将更加积极而谨慎地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改革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套,将被提到极为重要的地位;化解由于一些改革举措而产生的即时性消极后果也会引起高度关注。

中国政府将全力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有关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由于入世等因素显得极为迫切,特别是对民航、铁路、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性比较强的行业实施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

第六,加入WTO将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规范和惯例的逐步实施将首先对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换发生影响,社会管理机制的变动将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动力。在很多领域,规范意识的明确、透明度的增强和公众个人选择范围的扩大,将在新的一年里显示出最初的积极势头。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活跃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在职业选择、居住地选择、出入境、法律援助、个人生活愿望的满足等方面,将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格局;社会、群体和个人将在这样的开放环境下逐渐形成新型的关系。

第七,失业(下岗)依然是一个困扰政府和部分公众的严峻问题。未来五年内,全国新增劳动力五千万,而新增的劳动就业岗位不可能全部吸纳这些劳动力,失业压力加大是必然的事实。(余东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