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分为:幻听、
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和内脏幻觉。幻觉是精神科临床上常见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之一。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可见于正常人,如在光线暗淡的环境看错物体。病理
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多表现为错视和错听,并常带有恐怖色彩,如患者把输液管看成一条正在吸血的蛇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够正确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
状、颜色、 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感知。多见于癫痫。常见感知综合障碍包括:视物变形症(多见于癫痫);自身感知综合障碍(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癫痫等);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可见于正常人、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空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发作、分离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
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加速,多见于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指思维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多见于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指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感到脑子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思想。多见于精神分
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破裂:指思维的连贯性障碍,即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和书
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人句子,但各句含义互不相关,变成了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散漫:指思维的连贯性障碍,即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表现为在交谈时,患者
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话题转换缺乏必要的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到患者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对问话的问题不切题,交流困难。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不连贯:多指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的言语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的状态。
病理性赘述:指思维联想活动迂曲,联想枝节过多。表现为对某事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赘
述,言语罗嗦,但最终能够回答出正确的问题。多见于癫痫、老年痴呆等。
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患者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本人解释,
他人无法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语词新作:是概念的融合、浓缩和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奇特的文字、符号、图形
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他人无法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
逻辑倒错性思维:以推理缺乏逻辑性为特点,表现为患者推理过程或缺乏前提依据,或因果
倒置,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离奇古怪。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等。
强迫症状:患者表现为来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是
没有必要或异常的,是违反自己意愿的,强迫与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患者可表现出仪式行为,此时焦虑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妄想:是在病理推断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其特征包括:①病态的
坚信;②个人卷入;③个人独特性;④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原发性妄想:是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表现为内容不可理解,不能用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及
其他心理活动等加以解释,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系统性妄想:是指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的妄想。此类妄想形成过程较漫长,逻辑性
较强,与现实具有一定联系或围绕某一核心思想,如不仔细辨别,往往难以发现。多见于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某组织进行迫害,如投毒、跟踪、监视、诽谤等。患者
受妄想的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自杀、伤人等行为。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关系妄想: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与自己有关。如认为周围人的
谈话是在议论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物理影响幻想:又称被控制感,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行为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
控制而身不由己。如患者经常描述被红外线、电磁波、超声波或某种特殊的先进仪器控制。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感。患者感到内心所想的事情,虽然没有说出,也没有用文字书
写出来,但被别人都知道了。至于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患者则不能描述。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界限性遗忘:指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发生通常与该时间段内的不愉快
事件有关。多见于分离(转换)障碍,又称为分离性遗忘。
错构: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
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虚构: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由于虚
构患者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及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假性痴呆: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部分患者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
任何器质性损害。经治疗后,痴呆样表现很容易消失,可见于分离(转换)障碍及应激障碍等。
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答案,往往给人以
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但对于复杂问题,患者却往往能正确应对,如上网、下棋、打牌等一般生活也能自理。
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表现为成人患者的言行类似儿童一样,如
一位32岁女性患者以幼童讲话的声调称自己才5岁,见了刚工作的护士叫阿姨,见了20多岁的医生叫叔叔。走路时蹦蹦跳跳,并喊着要吃棒棒糖。见于癔症患者。
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临床表现与脑部有器质性改变的痴呆相似,但没有脑部器质性病理改变,
习惯上称为假性痴呆。抑郁发作时,患者思维迟缓,联想困难,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少,情绪低落,表情呆板,兴趣减退,动作减少,生活疏懒,尤其是严重抑郁发作时,酷似“痴呆”。见于严重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
双重定向: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
一种体验则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见于精神分裂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的定向力障碍。
矛盾意向: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意向
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情感高涨: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多见于躁狂发作。
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有时
感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多见于抑郁发作。
情感淡漠: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有
时感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严重时可因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企图及行为,多见于抑郁发作。
精神运动性障碍:又叫动作行为障碍,是指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病理性感知、思维、情感等的
影响,出现的不同形式的动作行为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指患者的动作行为及言语活动明显增多。包括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协
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多见于躁狂发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主要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
拗症。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蜡样屈曲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缄默症见于分离障碍;违拗症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
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表现为患者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
增高,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甚至大小便潴留。
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出现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
间维持不动,形似蜡像一般,故称为蜡样屈曲。
缄默症:言语活动的明显抑制。表现为缄默不语,不回答任何问题,有时仅以手势示意或书
写交流。多见于分离(转换)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违拗症:指患者对他人的要求加以抗拒。分主动违拗与被动违拗,前者表现为不但拒绝执行
他人要求,而且还做出与要求截然相反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对他人各种要求的一概拒绝执行。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药物,是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药物依赖:指对药物的强烈渴求,病人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
苦,强制性的长期慢性或周期性的服用。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精神障碍?
答: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
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传统上,精神障碍根据有无所谓的器质性因素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炎、慢性脏器衰竭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后者由分为重性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轻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应激所致的精神障碍)。 2、导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或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1)生物学因素:遗传与表观遗传、精神发育异常、感染、躯体疾病、 创伤、营养不
良、毒物等;
(2)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
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 精神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3.如何理解精神障碍的诊断思路和等级诊断观念? 答:诊断思路:(1)横向诊断过程:确定症状学诊断,包括精神科现状检查与精神活动的动
态观察两个方面。
(2)纵向诊断过程: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将症状学诊断与患者的发病背景相
结合,如起病形式、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既往人格特点、疾病史、家族史。
等级诊断观念:(1)先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再考虑功能性精神障碍;
(2)功能性精神障碍。诊断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精神分裂症,情感
性精神障碍等;第二层次:癔症、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等;第三层次:人格障碍等。
4、CCMD-3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哪四项?
答:①症状标准 ②严重标准 ③病程标准 ④排除标准 5、精神检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一)外表与行为1外表 包括体格、体质状况、发型、装束、衣饰等。2面部表情 从
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推测一个人目前所处的情绪状态。3活动 注意活动的量和性质。4社交性行为:了解患者于周围环境的接触情况,是否关心周围事物,是主动接触还是被动接触,合作程度如何。
(二)言谈与思维:言谈的速度和量、言谈的形式与逻辑、言谈内容、是否存在妄想。 (三)情绪状态:可以通过主观询问和客观观察两个方面来评估。观察情感反应的强度、
持续性和性质。
(四)感知:有无错觉幻觉及其性质。
(五)认知功能:定向力、注意力、意识状态、记忆、智能。 (六)自知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状况的了解。 6、谵妄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病因: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物质滥用、中毒、营养缺乏。
临床表现: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老年患者中持续数月者也并非罕见。典型的谵妄通常10-12天可完全恢复,但有时可达30天以上。谵妄的
特征:①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有 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
②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障碍,严重者会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③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患者尤对新近事件难以识记。 ④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好转后患者对谵妄时的表现或发生的事大都遗忘。⑤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情绪紊乱非常突出,包括恐怖、焦虑、抑郁、愤怒或者欣快等。
7、AD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AD与VD的鉴别。
答:AD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老、女性、痴呆家族史、21-三体综合征家族史、脑外伤史、抑郁症史、低教育水平。
临床表现:AD通常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均病程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AD的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及伴随的社会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或失用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1)轻度:近记忆障碍常为首发及最明显障碍。人格改变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冷淡等。2)中度:患者不能独自生活,表现为日益严重的记忆障碍。远记忆受损,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失认失用。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突出,情绪波动不稳。3)重度:记忆力、思考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逐渐丧失语言、行走能力。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压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AD与VD的鉴别: 发病率 起病 病程 早期症状 精神症状 AD 高,与年龄正相关,65岁以上,女多于男 隐匿 缓慢发展,不可逆,进行性加重,无缓解 近记忆障碍 全面性痴呆,人格改变,情感淡漠或欣快 早期无体征 皮质萎缩 ≤4 VD 仅次于AD,与年龄有关,65岁以上,男多于女 较急,发作性,有高血压史 阶梯式恶化且波动较大 脑衰弱综合征 部分性障碍,记忆障碍为主,人格改变不明显,情感脆弱 有症状和体征 有梗塞或软化灶 ≥7 神经系统 脑影像学 Hachinski 缺血评分 8、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因素:①容易获得;②家庭因素,如单亲家庭、家庭成员犯罪吸毒等;③同伴影 响、同伴间压力等;④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2.心理因素:①个性改变:道德感、责任感丧失,追求即可满足;②吸毒成为心理应激的应付方式;③抑郁症谱系障碍。3.生物学因素:①位于边缘系统的犒赏系统是导致药物依赖的结构基础;②代谢速度不同,对精神活性物质的耐受性就不同,依赖的易感性也不同;③遗传学因素。 9、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答:精神障碍分类及临床表现(一)急性酒中毒:冲动性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及社交功受受损,并有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症状(二)戒断反应:包括单纯性戒断反应,震颤谵妄(意识模糊,大量知觉障碍,全身肌肉粗大震颤,伴有发热 大汗淋漓 心跳加快),癫痫样发作(Korsakoff综合征,Wernicke脑病,酒精性痴呆)(三)记忆及智力障碍(四)其他精神障碍:酒精性幻觉(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生动持续化的视听幻觉),酒精性妄想症(嫉妒妄想),人格改变(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还要注意加强患者营养,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物质。(1)单纯戒断症状:苯二氮卓类,首次足量,但用药时间不宜过长(2)震颤谵妄:苯二氮卓类为首选(3)幻觉妄想:抗精神病药物(4)酒增敏药,抗酒渴求药,治疗精神障碍共病。
10、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及治疗原则? 答:(一)、病因:①遗传②神经发育异常③神经生化方面④心理社会因素 (二)、临床表现: ⑴ 前驱期症状:情绪改变、认知改变、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躯体改变。 ⑵ 显性期症状: 1、阳性症状:①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幻听最常见,幻视亦较常见。②妄想:主要为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③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2、阴性症状:包括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和言语贫乏。前两种最常见。 3、焦虑、抑郁症状。4、激越症状:主要分为攻击暴力和自杀。5、定向、记忆和智能:对时间、空间和人物一般能进行正确的定向,意识通常是清晰的,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没有明显障碍。 6、自知力:存在自知力不同程度的缺乏。 (三)、临床分型:①单纯型(懒)②青春型(乱)③紧张型(僵)④偏执型(疑,最常见) ⑤未分化型(第二常见)⑥残留型⑦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四)药物治疗原则:1、一般原则: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个体化的最低有
效剂量)、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2、选药原则:在药物治疗时尊重患者的选择;对于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佳者,建议选用氯氮平治疗;对于治疗依从性不佳者,可以选择长效制剂治疗。3、安全原则:在开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均应常规检查血象、心率、血压、肝、肾、心功能和血脂,并在服药期间要定期复查对比,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1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偏执性精神病如何鉴别?
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妄想较为荒谬、泛化、不系统;(2)往往伴有幻觉;(3)多在30岁以后发病 ;(4)发展慢,较少出现人格改变和衰退;(5)治疗反应可,许多患者的社会功能保持好。
偏执性精神病,又被称为偏执状态、偏执狂、偏执性精神病。 (1)以比较固定的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很少伴有幻觉;(2)在不涉及妄想情况下,精神功能基本正常;(3)发病与个性缺陷有关。
12、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与抑郁发作如何鉴别?
答: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为主。1)好发于青少年,起病缓慢,病程常在一年以上;2)以思维障碍为原发症状,继发情感症状;3)临床表现,极少有幻觉妄想,以行为思想方面的症状为主,隐匿性起病,表现为某些方面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改变:逐渐加重的孤僻离群,生活懒散,兴趣减退,缺乏进取心,本能欲望不足,情感日益淡漠。其精神活动不协调。
抑郁发作以心境症状为主。1)病程持续至少2周以上;2)以心境障碍为原发症状,继发精神症状;3)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减退,全身乏力;4)心理症状群:焦虑,自责自罪,可有幻觉妄想,认知障碍—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有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丧失;5)生物学症状:早醒,食欲下降,性欲下降等。 13、什么叫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答:1.阳性症状:是指异常心理的出现,普遍认为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紊乱的言语和行为。(1)幻觉:幻视、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均可出现,然而听幻觉最常见。(2)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精神症状之一。(3)瓦解症候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
2.阴性症状:指正常心理功能的丧失,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其中意志减退和快感缺乏是最常见的阴性症状。(1)意志减退:患者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的意愿和动机减退和消失。(2)快感缺乏: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获得·愉快感,尤其是对即将参与的活动缺乏期待快感。(3)情感迟钝:表现为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和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4)社交退缩:包括对社会关系的冷淡和对社交兴趣的减退或缺乏。(5)言语贫乏:言语的减少或缺乏。 14、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答: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躁狂发作的临床上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以及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心率加快等其他症状。
抑郁发作临床表现:抑郁发作临床上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性认知,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以及生物学症状上的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精力缺失,躯体上的不适,如恶心,出汗,尿急。
治疗原则:1,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并发症,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合理用药。2,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停药是应逐渐减量,不要骤停,避免出现撤药综合征。3,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 耐受情况,曾至足量和足够长的疗程。4,如还是无效,
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或作用机制不同的一种药。5,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6,治疗前向家人及患者说明药物性质,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对 措施,争取他们主动配合,能尊医嘱按时按量服药。7,治疗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8,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诱发躁狂或快速循环发作的可能。9,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10,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15、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各有何临床特点? 答:环性心境障碍:主要特征是心境不稳定。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都较轻,心境波动通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这种心境不稳定一般开始于成年早期,呈慢性病程,可一次持续数年。
恶劣心境:是一种以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躯体不适症状较常见。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噩梦、睡眠较浅为特点。可有头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尚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抑郁常持续两年以上,患者有求治要求,通常始于成年早期,持续数年甚至终生。与生活事件和性格有较大关系。 16、神经症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答:1 起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内因,外因)2 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感素质和人格基础3 无器质性病变4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5 一般认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17、恐惧症、急慢性焦虑症、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答:恐惧症的临床表现:一、广场恐惧症:是最常见的恐惧症,约占60%以上。表现为害怕和回避比较大的公共场所或封闭的空间。常出现预期焦虑。可伴发惊恐发作。可继发于惊恐障碍。 二、社交焦虑障碍:起病于青春期,少数在20岁以后起病,显著而持久地对社会交往感到害怕而回避。又叫对视恐惧 、赤面恐惧。三、特定恐惧:多限于某一特殊对象,即不改变,也不泛化。表现为预期焦虑、面对时的恐惧、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多见于高处、电梯、雷、闪电、黑暗、特殊的动物或人等。一经形成,病程不会波动。
治疗原则:心理治疗(1)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暴露冲击法(2)精神分析
药物治疗:抗焦虑剂,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剂
急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莫名突发惊恐(濒死感、失控感及严重的自主神经紊乱),随即缓解,间歇期有预期焦虑,部分患者有回避行为,可继发场所恐惧症。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SSRIs、SNRIs;三环抗抑郁药(TCAs)
认知行为治疗三步走: 认知-行为-综合
慢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1精神焦虑: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担心(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预期焦虑)2躯体焦虑:运动性不安,躯体症状、肌紧张。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觉醒度提高;5其他症状: 共病率高。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1抗焦虑剂:苯二氮卓类2抗抑郁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1、强迫观念(强迫思想、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2、强迫行为和动作(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询问、强迫缓慢)3、回避行为:可能是强迫障碍最突出的症状。可继发焦虑、抑郁。4、有自我强迫——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己5、有反强迫——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抵抗,自我强迫与反强迫的尖锐冲突造成强烈痛苦。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1、氯丙咪嗪:安拿芬尼,效好。2、SSRI类抗抑郁药,如赛乐特、左洛复等;3、苯二氮卓类,如氯硝安定。
心理治疗:强迫症的形成与隔离、合理化、反向形成等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认知领悟疗法:让患者认识到症状来源于退行等心理防御机制。
18、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动的躯体症状2.反复检查,没有阳性结果3.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4.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5.病程至少2年以上。
疑病症的临床表现:1、持久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躯体疾病2、各种医学检查和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3、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4、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5、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
19、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以脑功能衰弱为主要表现。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乏,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1 脑功能衰弱。一方面精神易兴奋:联想回忆增多,注意涣散,感觉过敏;另一方面精神易疲劳:此为核心症状,选择性疲劳。2 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怒)3 心理生理症状(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
20、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有哪些? 答:(一)临床表现: 分离性遗忘:主要变现为突然出现的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如姓名、职业、家庭等),遗忘可以是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
分离性漫游:变现为患者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中出走,往往是离开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到外地旅行,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基本生活和社交接触依然保持。
分离性木僵:患者出现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变现为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运动。
出神与附体: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对过程有全部或部分遗忘。
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临床变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运动和感觉障碍功能障碍,常见类型有:分离性运动障碍,分离性抽搐,分离性感觉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主要变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更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 Ganser综合征:为分离性障碍的特殊类型,患有轻度的意识模糊
情感爆发:常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之后突然起病,意识障碍较轻,常与人争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其语言行为有尽情发泄内心情绪的特点。
(二)治疗原则:1)不直接针对症状2)不鼓励症状的残留3)掌握适当的环境4)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如电刺激,物理疗法,催眠和其他暗示性技术,消除症状的行为治疗,家庭治疗,长程的内省式心理治疗均有效。 (这题答案只供参考,答案太长不便记忆,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每种症状稍加解释即可) 21.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答:1.意识障碍(定向障碍、意识狭窄、人格和现实解体、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偶有冲动行为,事后部分遗忘)2.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喊叫、乱动或情感激发、话多、内容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3.精神运动性抑制(情感迟钝、麻木、行为退缩、少语少动、近亚木僵状态)。 22、PTSD的临床主要表现有:
答:1 重新体验: 以下列1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如:(1)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
2 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以入睡,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及
焦虑情绪和躯体不适症状。
3 回避: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包括具体场景,有关想法,感受,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情,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另外,在创伤性事件后,抑郁症状是常见的伴随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